仔豬副傷寒的主要癥狀和防治對策
時間:2022-07-11 15:20:05
導語:仔豬副傷寒的主要癥狀和防治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嚴重影響著仔豬生產,一旦發生就會給養殖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預防和控制該病的主要措施是提前免疫接種,消除外界環境等發病誘因隱患,不斷加強管理,切實增強仔豬自身抵抗力。本文綜述了仔豬副傷寒病原及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等,提出了必要的診斷、預防及治療方案,以供參考。
關鍵詞:仔豬副傷寒;沙門氏菌;預防;治療
養豬業是我國畜牧業的主導產業,生豬產業是保障“菜籃子工程”和食品安全的基礎性產業;豬肉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豬肉供應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飲食習慣也離不開豬肉。但在實際發展中,仔豬副傷寒嚴重影響仔豬健康,給養豬場帶來了巨大損失。它是一種在豬飼養環境中廣泛傳播的人畜共患病,被感染了的豬肉等產品最終成為攜帶沙門氏菌病來源的畜產品,給養殖產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雙重隱患。只有不斷加強管理,切實增強仔豬的自身抵抗力,才能提升養豬經濟效益。
1病原及流行病學
仔豬副傷寒也稱豬沙門氏菌病,主要是由豬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腸道傳染病,多見于20~120d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1]。另有相關報道,鼠傷寒沙門氏菌、德爾卑沙門氏菌和腸炎沙門氏菌等也能引起仔豬副傷寒[2]。鼠傷寒沙門氏菌是一種侵入性細菌,主要侵入回腸和結腸引發炎癥;腸炎沙門氏菌是引起急性腸胃炎的主要病原體,感染后的典型癥狀有發燒、腹瀉和嘔吐[3]。沙門氏菌是革蘭氏陰性菌,生化特性十分活潑,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最適宜繁殖溫度為37℃左右,適宜pH為6.7~7.7,在大量繁殖后通過糞尿不斷排泄到外界環境中,污染飼料、飲水、豬圈、食槽及周圍環境而感染健康豬,部分還可通過臍帶或帶菌母體子宮內感染[4]。大多數沙門氏菌不耐熱,60℃條件下15min內即可被殺滅,70℃條件下5min左右就會失去活力,該菌對于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特別是對次氯酸鹽的耐受性較低,常用消毒劑均能將其殺滅,如5%石碳酸、0.1%升汞或1%來蘇爾可在20min內將其殺死。
2臨床癥狀及特點
仔豬副傷寒主要癥狀為敗血癥和壞死性腸炎,分為急性敗血癥、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5]。急性傷寒多發生于仔豬斷奶前后,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發病初期,病豬體溫升高,食欲不振或廢絕,精神萎靡或站立不穩,弓背彎腰,腹痛、腹瀉,在鼻端、耳、頸、腹及四肢內側皮膚上出現紫色斑,發病后期,豬多見下痢、拒食、咳嗽,體溫持續升高,呼吸困難、衰竭而迅速死亡;少數豬結膜發炎,便秘后腹瀉,病程可持續數天,最終死亡或癱瘓。亞急性和慢性病例最為常見,其病狀與急性相似,主要表現為下痢、腸炎,糞便呈粥狀或水樣、自然下流,體溫高、精神不振等,病豬日漸消瘦、衰弱,最后發展為壞死性腸炎,多在15d以上死亡,或生長發育停滯,最終成為僵豬[6]。對急性癥狀病死豬解剖可觀察脾臟、肝臟腫大或有出血點和壞死灶斑,心內外膜、膀胱、胃黏膜均有出血斑;亞急性或慢性病死豬剖檢主要病變在盲腸和大結腸,尸體脾和腸系膜淋巴結及皮下水腫,出現胸腔積液或心包積液,胃腸黏膜點狀出血,呈現壞死性腸炎和黏膜彌漫性麩皮樣壞死癥狀[7]。
3診斷與檢測方法
臨床上診斷時可以從患病豬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流行病學特點、實驗室檢測等綜合判斷。實驗室診斷可取病死豬淋巴結、肝臟等組織,恒溫培養進行增菌處理后,穿刺接種到三糖鐵瓊脂(TSI)培養基上進行反應,培養基斜面(堿性)顯紅色、底層(酸性)變黃色即為陽性,這只能判定為可疑沙門氏菌屬,還要將可疑菌群分別接種于尿素酶瓊脂、賴氨酸脫羧酶培養基進行進一步篩選。沙門氏菌是最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可在水、乳及肉類等食品中生存數月。據統計,在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門氏菌感染率位列榜首,因此如何快速、準確地檢測沙門氏菌對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8]。常規方法檢測時,整個樣品富集、選擇、細菌培養、生化反應和血清學鑒定等過程費時、費力且檢測過程復雜[9]。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聚合酶鏈PCR等分子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檢測速度和靈敏度,已廣泛應用于食品、臨床樣品和沙門氏菌的環境檢測;膠體金免疫層析分析法更適合現場檢測,具有顯色時間短、操作簡單等優點[10]。
4防治措施
4.1預防措施
仔豬副傷寒一年四季都會發生,特別是在多雨、潮濕和寒冷環境中更容易滋生,是一種嚴重危害仔豬健康、影響養豬業發展的傳染病,其傳播速度快、發病死亡率高,一旦發生將會對養豬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該病流行與發生主要是因為外界帶菌源的傳入或飼養管理不善所致,而哺乳期仔豬抵抗力較差,因此發病率較高。預防是控制該病發生的關鍵措施,除了做好仔豬飼料和用水安全、飼養用具消毒、圈舍通風與衛生清潔、糞便清除等工作外,還應按時接種疫苗。一是加強豬舍的日常消毒,選用多種消毒藥品,交替使用,以保證消毒效果;同時保持豬舍的環境衛生,及時清掃食槽、清除糞便,保持清潔干燥。二是加強飼養管理,定人定崗定程序,加強對母豬、仔豬的飼養管理,初生仔豬早吃初乳,提早補充優質飼料,要確保飼料清潔無污染、營養充足而均衡,還要防止突然更換飼料,造成仔豬應激。三是及時注射疫苗,仔豬斷奶后(1月齡)接種疫苗,預防仔豬副傷寒疫苗主要分為滅活疫苗、以氫氧化鋁作佐劑的弱毒活疫苗、仔豬副傷寒活疫苗三大類。四是適量添加益生菌為主的微生物制劑,以調解仔豬腸道微生態平衡和有益菌群優勢,如丁酸梭菌、植物乳桿菌、乳酸腸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在仔豬腸道中與沙門氏菌進行激烈的競爭,從而抑制沙門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長與繁殖。五是對發病仔豬及時隔離飼養與治療。豬舍可用10%~20%石灰乳或2%氫氧化鈉徹底消毒;在尚未發病的仔豬飼料中可添加適量的銀翹散、金霉素加以預防。
4.2治療方案
治療目的是治愈發病仔豬,阻止病原體傳播。由于豬沙門氏菌病死亡率高,所以早期的治療對提高仔豬存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對于沙門氏菌敏感的抗菌素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療藥物,但也要對癥用藥,不可盲目或肆意使用藥物,治療可根據癥狀優先通過口服的方式給藥,對癥狀嚴重或需要緊急治療的可考慮采用注射方式用藥。
4.2.1抗生素療法
可用于治療沙門氏菌引起的胃腸道感染癥。氯霉素口服給藥,40~70mg/kg體重,或土霉素口服給藥,20~30mg/kg體重,或新霉素給藥,10~15mg/kg體重,2~3次/d,連服3~6d[11]。也可將粘菌素混合在飼料或水中飲用;使用新霉素5~10mg/kg體重,純復方紅酒酵母多糖3mg/kg體重,兩種藥混合在一起灌服,2次/d,連用5~7d即可[12]。4.2.2磺胺類藥物療法使用磺胺嘧啶混合飼喂,單日劑量15~30mg/kg體重,連續使用5d;或使用復方新諾明,肌注劑量0.2ml/kg,首次用量要加倍,連注3~7d[13];或使用10%磺胺噻唑鈉10~30ml,25%葡萄糖注射液30~60ml,靜脈注射,連注3~5d。4.2.3呋喃類療法使用呋喃唑酮(痢特靈),日劑量20~40mg/kg體重,2次/d,連用5~7d。呋喃唑酮治療腸炎、菌痢的療效高于氯霉素,對沙門氏菌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
4.2.4中醫藥療法
參考配方1:黃連15g、秦皮20g、黃柏30g、白頭翁30g、石膏60g、紫草10g、大黃10g、白茅根(鮮)100g,水煎濃縮,直腸灌注,2~3劑。參考配方2:黃連、木香各15g,白芍、檳榔各20g,滑石25g,甘草10g,水煎分4次灌服,藥渣拌飼料飼喂,2次/d,2~3劑[14]。參考配方3:丹參18g、金銀花30g、薏苡仁15g、丹皮10g、敗醬草30g、土茯苓18g、苦參18g、廣木香6g,煎熬灌服,藥渣拌飼料飼喂,3~5d一個療程[15]。參考配方4:黃芩、荊芥、桂枝各20g,杏仁、麻黃各15g、防風、桔梗各25g、川芎、大棗各12g,生姜、干草各12g,水煎候溫灌服即可;或研成細末,開水沖調灌服。每日1劑,連用7~10d可愈。
5治療效果及應用優勢
豬沙門菌在臨床上很容易出現耐藥性,在治療中多采用2種以上的抗生素。西醫療法通過口服或肌肉、靜脈注射的方式,往往直達病灶,治療效果明顯,但增加了耐藥性,副作用大。中醫療法主要對癥用藥,副作用小,使機體處于平衡狀態。在實踐中,利用中醫療法治療時,應結合病豬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中藥配方,針對癥狀差異適當加減藥方劑量。大量實踐證明,中醫藥治療仔豬副傷寒有著良好的功效,中草藥的使用不僅達到了治療癥狀的目的,而且增強了仔豬的抵抗力,同時降低了抗生素藥物的耐藥性。
6結論
仔豬副傷寒對養豬產業的影響和危害很大,特別作為人畜共患病的沙門氏菌直接威脅到食品安全和人類身心健康。養殖過程中,應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不斷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切實增強仔豬的自身抵抗力,保證豬場內的環境衛生,防止不利因素對仔豬造成威脅。
作者:藺國龍 王寧飛 王小鵬 石芳權 單位:甘肅省西和縣畜牧獸醫站
- 上一篇:光伏發電工程設計概算影響因素分析
- 下一篇:機械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