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探討
時間:2022-07-08 10:05:15
導語:多措并舉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計算是小學階段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內容,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必備的核心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采取多種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關鍵詞】計算能力;情境;算理和算法;練習;口算與估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能準確進行運算。學生在計算中存在正確率低、速度慢、方法不夠靈活等問題,而教師習慣于將學生的計算錯誤歸結為“粗心”,他們通常認為只要讓學生多做、多練就能提高其計算能力。然而,實際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教師應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呢?
一、創設有效情境,引領思考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計算情境,避免為了計算而計算,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究計算的意義和方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教師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教師通過課件出示購物信息:面包0.9元/個,買4個;牛奶3.5元/盒,買3盒;香蕉2.28元/千克,買3千克,讓學生說說從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購買每種商品分別要花多少錢、買這些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錢等問題。然后,教師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學生列出了3個乘法算式:“0.9×4”“3.5×3”“2.28×3”。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乘法算式和以前學習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會計算嗎?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計算“0.9×4”,如0.9+0.9+0.9+0.9=3.6(元)、9×4=36(角)=3.6元、0.9×4=3.6(元),并通過轉換貨幣單位進行了解釋。教師再根據3.5×3=10.5、2.28×3=6.84讓學生思考:怎樣計算小數乘整數?和以前學過的整數乘法的計算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如此,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二)創設以舊引新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數學知識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促進學生將舊知自主遷移到新知的學習探究中。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先出示幾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題目,讓學生說說怎樣計算,然后提出猜想:如果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相加,該怎樣計算?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最終明確只有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因此,教師要將異分母分數加法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法,從而將新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和結構性。
(三)創設實踐操作情境
計算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計算方法的掌握,更要著眼于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而動手操作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有效方式。數學知識是抽象的,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在頭腦中形成操作表象,豐富直觀感知,從而理解抽象的算理,實現由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提升。如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教師出示例題“52÷2”,讓學生拿出5捆和2根小棒,并說說該怎樣分、結果是多少。學生在操作時發現,可以先把其中的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個十;然后把剩下的1捆拆開來,和2根合在一起就是12,每份是6根,合起來結果是26。在學生完成操作后,教師讓學生通過豎式計算把剛才的操作過程表示出來,并結合剛才的操作說說每一步計算所表示的意思,由表及里,自主歸納算法,使學生經歷數學“再創造”的過程。
二、基于算理理解,促進算法構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驟,還要使學生理解程序和步驟的道理。數的計算都是和相應的數的概念相聯系的,依據運算的法則、定律、性質等進行計算。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算理,通過在直觀的算理和抽象的算法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讓算法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促進學生對計算本質的思考。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學生在列豎式計算“4.75+3.4”時,由于受到整數加減法的負遷移的影響,出現了末尾對齊的情況。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舊知進行思考,提問:以前用豎式計算整數加減法是怎樣算的?為什么要末尾對齊?你認為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應該怎么算呢?為什么是小數點對齊,而不是末尾對齊呢?你能說說其中的道理嗎?通過層層設問,讓學生在比較思考中明確道理。“小數點對齊”和整數的“末尾對齊”看上去形式不一樣,其實背后的數學道理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確保相同數位對齊,因為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減。如此,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又如在教學“乘加(減)”混合運算時,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算法。圍繞“小軍買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多少元”這個問題,學生列出了“5×3+20”和“20+5×3”。隨后,教師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解釋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出示一些算式,如“4×12+7”“50-20×2”,讓學生看算式說意義,加強其對混合運算算理的理解,促進學生對算法有意義地構建。
三、設計多元練習,提高練習效果
學生要具備良好的計算技能、形成計算能力等,離不開必要的數學練習。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計算練習形式,摒棄機械、單一的重復練習,提高計算練習的實效。
(一)練習內容有針對性
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練習中出現的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錯例,對一些相近、形似、易混淆的習題,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診斷”錯誤產生的原因,探尋糾正錯誤的“良方”。教師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中發現習題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克服思維定式,正確把握內在本質,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如對于“商中間有0的除法”這一內容,由于學生在計算時經常漏掉商中間的0,教師可以設計專項練習:“309÷3”“318÷3”“369÷3”;針對混合運算順序錯誤的練習:“94+6-94+6”“(94+6)-(94+6)”“75+25÷5”“(75+25)÷5”;針對運算性質錯誤運用的專項練習:“125×(80×8)”“125×(80+8)”“25×101”“25×99”;數字相似、易混淆的練習:“25×4”“24×5”。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熟記一些特殊的數和算式,如25×4=100、25×8=200、125×8=1000等,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
(二)練習難度有層次性
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思維水平、學習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有層次、高質量的數學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從練習中得到鞏固和發展。如在學習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組練習:(1)想一想:括號里最大可以是幾?42×()<200、49×()<351、35×()<197;(2)筆算:“188÷28”“803÷42”“522÷69”;(3)想一想:下面的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數?5□9÷53>10、□37÷55<10。又如,在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練習:“25×(20+8)”“15×(30-5)”“75×38+25×38”“78×101”“85×99”“1999+999×999”“666×778+444×333”。通常的練習可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由易到難、前后銜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練有所獲”,提高練習效果。
(三)練習形式的多樣性
由于數學計算本身比較枯燥、煩瑣,學生容易對計算產生厭煩、倦怠、抵觸等消極心理,缺乏計算的興趣和主動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計算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計算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在學習了“加減法的計算”后,教師在班級中開設“小小超市”,讓學生在熟悉的購物情境中,開展加減法的計算訓練,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在學習了乘除法后,教師可以開展“算24點”的比賽,提高學生的計算靈活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采取各種形式進行計算,如游戲形式:對口令、開火車、找朋友等;比賽形式:闖關、搶答、小組賽、對抗賽等;“小老師”形式:學生互相出題、做題、批改等;實踐性形式:測量并計算教室的面積等,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其計算興趣。
四、強化口算、估算,夯實計算基礎
口算是筆算、估算、混合運算等計算的重要基礎。一些復雜的數學計算,經過分解,其實都是由一些簡單的口算所構成的。因此,提高學生口算的速度與正確率,對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從低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可以利用課前的幾分鐘,通過聽算、視算、搶答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口算訓練,遵循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由簡單到復雜的口算原則,夯實學生的計算能力基礎。估算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估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其計算水平的高低。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教給學生一些估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估算來判斷計算過程的合理性和計算結果的準確性,預防和減少計算中的錯誤,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例如,計算“203×19”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把它看成“200×20”進行估算,發現計算結果應在4000左右,且積的個位是7,再與實際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判斷結果是否正確。如除法計算“832÷4”,學生在計算時經常會把商中間的0漏掉,得到錯誤結果28。教師在計算前先讓學生估算,發現商應該是200多,所以28是錯的,再讓學生自我糾正錯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和、差、積、商等運算中的規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避免計算過程思維單一,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五、培養良好習慣,提升計算品質
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一)規范書寫的習慣
學生計算中的一些錯誤并不是因為沒有掌握計算方法,而是書寫隨意、潦草所致。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于運算符號、數字、小數點等的書寫要規范清楚;數字間的距離要適當;在進行豎式計算時數位要對齊,小數點要點準位置。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對學生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使其計算過程整齊、規范、有序。
(二)認真審題的習慣
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往往“看到題目提筆就寫”,對題目沒有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分析、思考,導致計算錯誤。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審題的要求,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如看清數字和運算符號、厘清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析題目的特點,思考能否運用運算律和性質進行簡便計算等。
(三)自覺驗算的習慣
學生在計算中往往缺乏驗算的主動性,認為驗算是多此一舉,除了題目中明確要求驗算以外,計算后基本不再進行檢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驗算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自主發現和糾正計算過程中的錯誤,體會到驗算的價值。如在四則運算中,教師可以采用逆運算進行驗算、用估算確定計算結果的范圍進行驗算、代入法驗算等方法,引導學生對計算過程及時進行監控,使驗算成為學生計算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品質。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優化計算教學的過程,努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作者:唐長峰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妙橋小學
- 上一篇:小學語文整本書分級閱讀的探討
- 下一篇:腦科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