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轉換需求特色空間研究
時間:2022-04-21 09:10:27
導語:新舊動能轉換需求特色空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空間是城市發展的載體,如何塑造具有特色的空間形態,并促進與保障城市設計的有效落實,值得探討。以武漢國家網絡安全與人才創新基地二期的特色空間為研究案例,利用比較矩陣等方法,從空間要素的提取、挖掘、評價到特色區域的劃分、空間軸線的組織,最后形成特色空間結構體系與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銜接,以期為新舊動能轉換時期的產業園區特色空間塑造提供經驗參考。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特色空間;工業園區;網絡安全產業
1新舊動能轉換的時代背景
2015年10月,政府工作會議中對中國經濟進行了初步判斷:“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所謂新舊動能轉換,是通過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新技術、新產業等經濟新常態下的需求與供給,改變傳統的第一、二、三產業的經營模式。
1.1產業動能的新舊轉換引領產業空間新變革
在以傳統“舊”動能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維系國民經濟的支柱主要以原料、勞動力密集型工業企業為主,在此發展階段,我國的工業園區主要以均質化、低密度蔓延為特點。隨著我國產業經濟的更新迭代,諸多大城市的產業園區逐漸由資金、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過渡,帶動了新城、新區和大學城等多種新型城市空間的出現。
1.2產業技術的更新迭代引發產、城、人要素的新互動
在傳統產業模式下,生產原料、人的體力為產業的核心要素,普通技工為產業人群的主力,導致人群對產業空間的品質需求往往被忽視,進而造成傳統產業園空間品質偏低、產城互動關系弱等問題。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人的智力因素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就業人群逐漸由普通技工向高素質勞動力轉變,從而倒逼城市空間的營造者不斷提升空間品質。
在“城-人-產”的良性循環影響下,如何全面快速地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成為熱門話題,人們開始反思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城市特色空間的保護與研究成為城市規劃和建設發展中重要的課題之一,“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逐漸成為城市建設、運營者的重要理念。
2特色空間營造相關研究梳理
近幾年,很多城市都將城市特色的打造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關于如何界定城市特色空間,如何通過規劃設計城市特色空間來提升城市的商業運營環境和居住環境品位的相關研究不斷涌現。
2.1相關研究梳理
通過中國知網搜索相關研究,以“特色空間”為關鍵詞精確跨庫檢索,共計文獻113篇,其中,大部分為城市特色空間的研究,包含少量特色小鎮、建筑設計、色彩規劃、城市公園的具體空間研究。2017年文獻數量達到峰值,這與2017年3月《城市設計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令第35號)的頒布存在一定聯系。
2.2與規劃編制體系的關系
通過相關研究結果梳理,城市空間特色研究在規劃編制體系中的作用體現在從控制要素上指導城市設計導則,城市設計導再進一步指導不同層級的法定規劃的編制。具體而言,框架階段的特色空間研究指導大尺度的城市設計并指導總體規劃,主要表現為宏觀層面的特色類別引導;片區層面的特色空間研究通過中尺度城市設計來引導分區規劃或控制下詳細規劃(以下簡稱“控規”);而地段層面的特色空間研究則通過提取要素落實在小尺度城市設計上,具體指引修建性詳規劃和單獨的建筑設計。
2.3控制模式總結
總結現有的特色空間相關研究,其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1)主題控制模式該模式強調在城市的特定地段,強化形成地段主題特色,實施城市特色控制。如上海“新天地”的塑造便是該模式的典型。該模式能夠塑造鮮明的地段特色,但基本只適用于基地本體資源特征鮮明的區域,而且不同特色主題地段需要不同控制措施,難以普及,不便控制管理。2)意象控制模式該模式借鑒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論,將城市空間特色歸結為區域、路徑、邊緣、節點和標志等空間形式,并已運用到許多規劃實踐中。但該模式局限于形態層面,控制不夠細致,在管理實踐中存在難以落實的問題。3)要素控制模式該模式主要用于對城市規劃控制要素的補充和修正,通過立法手段解決開發商、公眾利益及城市景觀環境之間的矛盾,超越僅從形態層面討論空間特色的窠臼,將能夠反映城市特色的要素進行理性、規范和系統的控制,引導和保障規劃實施。系統性和細致性是要素控制模式的主要優勢。結合以上3種模式的優缺點,本研究首先結合意象控制模式中的區域、路徑、節點和標志的空間劃分形式,為了更好地進行要素控制的實施落地將各要素明確化、規范化。
3國家網絡安全與人才創新基地特色空間實證研究
3.1網安基地概況
2018年4月,黨中央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正確把握五個關系,強調要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加快“四大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經過全省范圍內的選址比選,國家網安基地最終落子于武漢東西湖,具體位于武漢市東西湖北部,吳新公路、硚孝高速以東,四環線以北,杜公湖以西區域,一期范圍5km2,二期范圍17km2。
3.2特色空間研究指導網安基地規劃控規編制的必要性
1)完善規劃體系本研究將探索解決城市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規”)層面特色空間規劃難以落實、城市設計的法定性不夠等問題,同時為控規乃至城市設計方案的編制提供相關指引依據,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提煉總規控制要素,梳理特色空間脈絡,轉化為控規中的相應法定控制要素,將城市總規構想、城市設計意圖轉化為規劃管理的直接依據,以增強特色空間規劃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2)引導規劃建設在控規階段,以網安基地二期規劃為實證來檢驗片區階段城市特色空間規劃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提升其推廣價值。網絡安全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對于傳統產業的用地其空間較為靈活,為豐富的特色空間塑造提供了有利條件;網安基地處于主城向農村地區過渡的區域,自然、歷史、產業特色要素相對豐富、集中,但也面臨因大型項目建設帶來的特色空間保護壓力問題,同時具備新技術產業園的發展潛力,以此為例研究,具有示范推廣性。
3.3網安基地二期特色空間的識別與評價
3.3.1梳理上位規劃,提取區域空間特色控制意圖網安基地位于武漢東西湖主城區向北部大別山山系過渡的平原低丘地區,處于武漢市域六大綠楔之一的府河綠楔之內,依據《武漢市總體城市設計戰略》,西北側的柏泉風景區屬于自然類特色空間載體之一。其中,西側為東西湖現代設施農業區,東側為府河綠楔濕地公園,總體呈現外圍藍綠基底與歷史城鎮之間相互融合依存、互為借勢的整體關系。此外,由于硚孝高速、外環高速兩側防護綠地從中穿過,將基地總體分割為三大組團,通過充分梳理和保留基地內部山水要素,充分銜接基地內部與上位大格局系統之間的山水聯系,可構建“側臥府河畔,活水徉其間,青羅劃三瓣,朱玉鑲其間”“田、村、水、園”相融相生的總體山水格局控制意圖,充分維護基地的山水格局生態穩定性以及景觀的多樣性。3.3.2立足基地特色空間意向,挖掘基地空間特色要素1)山水自然資源方面通過梳理基地現狀生態資源,并結合相關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劃,基地內部主要的水系資源主要包括幺教湖、肖家教湖、杜公湖、泥達湖、龍王溝、府河、東流港等;綠地方面主要包括外環及硚孝高速兩側防護綠帶、幺教湖公園以及各組團內部的中心公園等,基地周邊需要考慮的綠地資源主要包括府河濱河濕地、北面的柏泉郊野公園。2)歷史文化資源方面主要分為歷史人文類以及休閑旅游類。歷史人文類資源集中分布于柏泉鎮周邊及以北地區,以仰韶文化遺址以及名人故居、傳統街巷遺址為主;休閑旅游類資源主要分布于周邊生態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以農莊、主題公園等形式為主。這些都是未來基地內部可以深入挖掘和打造的特色空間資源。3)現代風貌資源方面以規劃中即將塑造的各級公共活動中心地段為主,以前期概念規劃內容為參考,主要布局兩級活動中心,一級活動中心分別位于柏泉老鎮區中心以及南部組團中心水景周邊,二級活動中心主要位于各組團中心水景附近。3.3.3綜合考量多重因素,量化評價基地空間特色要素在匯總基地內外可利用特色資源的基礎上,為了客觀理性地評價梳理各類特色資源的空間價值,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價各類資源的特色發展潛力。通過上述評價體系對各類資源進行綜合評價,根據分值不同分成標志特色資源(一級)、優勢特色資源(二級)和基本特色資源(三級)。標志特色資源和優勢特色資源的分類分級,將形成本次規劃中提煉和概括空間特色結構的重要基礎,也為后續控規特色風貌分區管控等內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3.4網安基地二期特色空間與控規的銜接
3.4.1特色空間疊加交通系統,選取特色空間體驗路徑認知景觀軸線用于串聯特色景觀資源,從而構建特色空間結構的主骨架,通過余家嘴遺址、龍王臺遺址、茅廟集老街、杜公湖、南部水廊、健康小鎮、東流港公園等特色資源,形成了“歷史風貌—自然風貌—現代風貌”等不同主題的連續空間,突出了網安基地的代表特色。而深入體驗型景觀軸線則串聯鎮西農莊集聚區、科教組團、孫武故居組團、幺教湖公園以及近網安一期組團。此外,結合道路體系,為便于人們多方位體會空間的主要特色,還確定了3條主題認知路徑:如余家嘴遺址、茅廟集老街等構成的歷史特色認知路徑;游船碼頭、文化展覽館、濕地公園、垂釣俱樂部等串聯的自然生態認知路徑;企業研發中心、創客新天地、創業服務中心等構成的現代特色認知路徑。通過不同的主題和路徑將特色資源進行串聯。3.4.2特色空間要素主題歸納,引導控規特色區域的劃分依據空間整體框架及功能布局,將整個網安基地二期劃分為四類特色風貌引導區。包括古鎮歷史風貌區、活力創新風貌區、新型智慧風貌區與濱水生態風貌區。古鎮歷史風貌區深挖歷史,夯實古鎮文脈延續特色,充分尊重民俗風情,增強本地文化自豪感與地域歸屬感;活力創新風貌區將生態環境與創新科技充分融合,體現網安學院、超算中心、軟件園等高新產業風貌;新型智慧風貌區充分結合高端制造產業特色與工業4.0創新工廠的建筑空間尺度;濱水生態風貌區凸顯城市環水而居的特色,以居住、康體、養生功能為主,展示自然與人文風貌的重要資源,對提升空間風貌品質和特色至關重要。3.4.3“點-線-面”全要素結合,構建特色空間結構體系根據前文梳理的基地山水格局、特色資源集聚區分布、特色風貌引導區的劃分、特色空間體驗軸線的連接狀況,確立網安基地二期整體空間特色規劃的總體目標為形成“頭枕青滔依沃土,活水中流映雙核,動靜雙軸千景出,古鎮新貌萬象坊”的城市空間特色體系。1)“頭枕青滔依沃土”指東側的府河綠楔與西側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構成城市整體山水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動靜雙軸千景出”是指依托臨空港大道構建的串聯型特色空間發展軸和依托張柏公路—北部水環—京東方大道構建的特色空間體驗軸線,展開城市公共活動,構筑網安基地二期最具魅力的骨架空間。3)“活水中流映雙核”強調基地內部水系對特色空間、特色節點的串接聯系功能。4)“古鎮新貌萬象坊”指基地內部將在功能分區基礎上強化城市風貌的針對性引導,打造古樸與現代、傳統與創新風貌交融并存的現代產業空間新范式。
4結語
新舊動能轉換是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驅動,特色空間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趨勢下,隨著生產空間的尺度與結構發生變化,產城空間的差異性與獨特性不可忽視。針對具體的產業園區研究其特色空間,對空間要素進行提取并構建相應的特色空間體系,是傳承歷史文脈、推進城市設計工作、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不可或缺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程曉,汪朝森.文旅型特色小鎮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分析[J].城市住宅,2020,27(12):150-151.
[2]陳天宇,臧鑫宇,陳天.基于新舊動能轉換的產城融合實踐———以某產業園區為例[C]//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8.
[3]王麗.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的養老公寓適老化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0.
[4]FLORIDAR.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J].Washingtonmonthly,2002,35(5):593-596.
作者:孫婷 牟俊 單位:武漢市規劃編制研究和展示中心 武漢市規劃研究院
- 上一篇:中職英語線上教學策略
- 下一篇:燃氣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