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箱養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09:56: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箱養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箱養殖論文

網箱養殖技術分析論文

摘要:網箱養殖是目前常用的一種養殖方式,介紹了網箱的設計,包括網箱的結構、材料、類型、設計等方面;同時詳細介紹了網箱養殖技術,包括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培育魚種、養成魚等內容,以期為漁業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箱;設計;養殖技術

由于山區池塘少、面積小,池塘養殖沒有經濟效益,水庫網箱養殖效益可觀。網箱養魚是利用竹、木、金屬網片或合成纖維等為網身材料,裝配成一定形狀開放式或密閉式的箱體,設置在流水中,通過高密度的投餌精養或不給餌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達到高產的一種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機動、簡便、產量高及適應水域廣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水庫,為網箱養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網箱的設計

1.1網箱的結構與材料

(1)網衣。目前最廣泛采用的是合成纖維,漁業上采用的有聚酰胺類、聚脂類、聚乙烯類和聚氯乙烯類等。在網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類,其中比重為0.94~0.96,能浮于水面,幾乎不吸水,并有較好的強度,耐日照且價格較便宜。漁業上使用得最為普遍。

查看全文

網箱設計與養殖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司網箱;設計;養殖技術

論文摘要網箱養殖是目前常用的一種養殖方式,介紹了網箱的設計,包括網箱的結構、材料、類型、設計等方面;同時詳細介紹了網箱養殖技術,包括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培育魚種、養成魚等內容,以期為漁業養殖戶提供參考。

由于山區池塘少、面積小,池塘養殖沒有經濟效益,水庫網箱養殖效益可觀。網箱養魚是利用竹、木、金屬網片或合成纖維等為網身材料,裝配成一定形狀開放式或密閉式的箱體,設置在流水中,通過高密度的投餌精養或不給餌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達到高產的一種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機動、簡便、產量高及適應水域廣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水庫,為網箱養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網箱的設計

1.1網箱的結構與材料

(1)網衣。目前最廣泛采用的是合成纖維,漁業上采用的有聚酰胺類、聚脂類、聚乙烯類和聚氯乙烯類等。在網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類,其中比重為0.94~0.96,能浮于水面,幾乎不吸水,并有較好的強度,耐日照且價格較便宜。漁業上使用得最為普遍。

查看全文

網箱養殖技術分析論文

摘要:網箱養殖是目前常用的一種養殖方式,介紹了網箱的設計,包括網箱的結構、材料、類型、設計等方面;同時詳細介紹了網箱養殖技術,包括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培育魚種、養成魚等內容,以期為漁業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箱;設計;養殖技術

由于山區池塘少、面積小,池塘養殖沒有經濟效益,水庫網箱養殖效益可觀。網箱養魚是利用竹、木、金屬網片或合成纖維等為網身材料,裝配成一定形狀開放式或密閉式的箱體,設置在流水中,通過高密度的投餌精養或不給餌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達到高產的一種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機動、簡便、產量高及適應水域廣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水庫,為網箱養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網箱的設計

1.1網箱的結構與材料

(1)網衣。目前最廣泛采用的是合成纖維,漁業上采用的有聚酰胺類、聚脂類、聚乙烯類和聚氯乙烯類等。在網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類,其中比重為0.94~0.96,能浮于水面,幾乎不吸水,并有較好的強度,耐日照且價格較便宜。漁業上使用得最為普遍。

查看全文

網箱養殖與水庫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論文

摘要:我國水庫資源非常豐富,水庫網箱養殖發展迅速,但普遍存在發展無序、管理滯后、水質惡化等問題。研究了網箱養殖與水庫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并提出保持水庫水域生態良性平衡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網箱養殖;水庫水質;相互關系;建議

我國現有各種類型水庫8900余座,總水面超過200萬公頃,占淡水總水面的11.5%,其中可養魚的水面估計超過180萬公頃,占全國淡水可養水面的32%。水庫是農業灌溉、人畜飲水、漁業養殖的主要區域,網箱養殖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適合大水面的漁業方式,具有投資少、產量高、見效快的特點,水庫網箱養殖能夠最經濟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水庫資源。但是隨著養殖規模和養殖強度的擴大,網箱養殖對水庫生態環境的影響凸現,養殖殘餌、排泄物、漁藥、死魚、生活廢物等嚴重破壞水庫生態系統,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們對廣西的水庫網箱養殖進行了實地調研,初步探討了水庫網箱養殖與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

一、網箱養魚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

水庫水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網箱養魚后將會打破原來的系統平衡,對投餌式養殖而言,系統在增加魚群體總量的同時,還大量投入餌料;對非投餌式養殖而言,系統增加了濾食性魚群體總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網箱養魚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因水庫自身的條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積極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極抑制的作用。我們對廣西龍灘水庫網箱養魚調研表明,至2008年初庫區內共有網箱約3萬箱,其中95%以上是放養濾食性魚類,利用水庫豐富的浮游生物進行養殖(俗稱為生態養殖),放養吃食性魚類僅600箱左右,年產魚量約2萬噸。2008年3月在水庫上游2000m和3000m處曾對水樣進行抽檢,結果COD濃度為10mg/L、總P濃度為0.11mg/L、總N濃度為2.1mg/L、石油類為0.02L/L、高錳酸鹽為2.4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類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嚴重污染問題,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地表3類水質標準。但受庫區移民就業壓力和眼前利益的驅動,庫區的網箱養殖將迅猛發展,3~4年內庫區的浮游生物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到那時養殖模式勢必轉為人工投料養殖。據劉瀟波研究認為,每投喂1t飼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現有網箱規模,每年將有2000t的殘餌進入庫區水體,龍灘水庫水質將受到嚴重污染。孟紅明等曾對我國主要水庫的富營養化現狀調查,認為水庫水質總體狀況堪憂,被評價的135座水庫中貧營養型水庫38座、中營養型水庫40座、富營養型水庫57座,分別占調查水庫總庫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水體富營養化將日趨嚴重。

二、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溶氧量(DO)的影響

查看全文

網箱養魚與水庫水質關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網箱養殖;水庫水質;相互關系;建議

論文摘要我國水庫資源非常豐富,水庫網箱養殖發展迅速,但普遍存在發展無序、管理滯后、水質惡化等問題。研究了網箱養殖與水庫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并提出保持水庫水域生態良性平衡的幾點建議。

我國現有各種類型水庫8900余座,總水面超過200萬公頃,占淡水總水面的11.5%,其中可養魚的水面估計超過180萬公頃,占全國淡水可養水面的32%。水庫是農業灌溉、人畜飲水、漁業養殖的主要區域,網箱養殖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適合大水面的漁業方式,具有投資少、產量高、見效快的特點,水庫網箱養殖能夠最經濟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水庫資源。但是隨著養殖規模和養殖強度的擴大,網箱養殖對水庫生態環境的影響凸現,養殖殘餌、排泄物、漁藥、死魚、生活廢物等嚴重破壞水庫生態系統,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們對廣西的水庫網箱養殖進行了實地調研,初步探討了水庫網箱養殖與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

1網箱養魚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

水庫水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網箱養魚后將會打破原來的系統平衡,對投餌式養殖而言,系統在增加魚群體總量的同時,還大量投入餌料;對非投餌式養殖而言,系統增加了濾食性魚群體總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網箱養魚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因水庫自身的條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積極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極抑制的作用。我們對廣西龍灘水庫網箱養魚調研表明,至2008年初庫區內共有網箱約3萬箱,其中95%以上是放養濾食性魚類,利用水庫豐富的浮游生物進行養殖(俗稱為生態養殖),放養吃食性魚類僅600箱左右,年產魚量約2萬噸。2008年3月在水庫上游2000m和3000m處曾對水樣進行抽檢,結果COD濃度為10mg/L、總P濃度為0.11mg/L、總N濃度為2.1mg/L、石油類為0.02L/L、高錳酸鹽為2.4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類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嚴重污染問題,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地表3類水質標準。但受庫區移民就業壓力和眼前利益的驅動,庫區的網箱養殖將迅猛發展,3~4年內庫區的浮游生物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到那時養殖模式勢必轉為人工投料養殖。據劉瀟波[1]研究認為,每投喂1t飼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現有網箱規模,每年將有2000t的殘餌進入庫區水體,龍灘水庫水質將受到嚴重污染。孟紅明等[2]曾對我國主要水庫的富營養化現狀調查,認為水庫水質總體狀況堪憂,被評價的135座水庫中貧營養型水庫38座、中營養型水庫40座、富營養型水庫57座,分別占調查水庫總庫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水體富營養化將日趨嚴重。

2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溶氧量(DO)的影響

查看全文

水庫魚蟹蝦混養分析論文

1水庫條件

水庫面積要達到133hm2以上,大中型水庫養殖完全依靠天然飼料,養殖出的魚產品都是無公害綠色水產品。因此,水產品的品質優于池塘養殖的水產品。由于庫區面積較大,加之庫內水草豐富,生長環境良好,若無水質腐敗、污染等現象發生,河蟹在性成熟前,基本不上岸外逃。如果水庫較小,加上有灌溉任務,養殖的風險較大。

水庫下游堤壩內坡底部需用石頭徹成或混凝土澆筑,以防止蝦、蟹沿壩邊打洞,影響庫堤安全。水庫養殖最好能配有一定面積的泥塘,這樣不僅能解決常規魚種的自給問題,提高魚種的成活率,也能解決反季節投放時魚種難以采購和運輸問題。

2苗種放養

2.1魚類苗種放養

投放水庫中的魚種,規格不能太小,要求放入水庫中的魚苗覓食能力強,生長較快,同時對外界環境變化適應力強,不易被兇狠魚類捕食,保證較高的成活率和回捕率。一般規格是:鰱、鳙魚11.5~13.2cm,草魚13.2~14.8cm,鯉、魴魚6.6~8.3cm。可放養1200~1650尾/hm2,其中鰱魚占30%~35%,鳙占55%~60%,草、鯉、魴等其他魚種占5%~15%。投放時間的選擇應本著有利于魚種成活、輪捕輪放、均衡上市的原則來確定。若1次放養,須采用多種規格相搭配的方法,確保均衡上市,也有利于魚類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一般還要在產卵場設置人工魚巢,有利于水庫中可在自然條件下產卵繁殖的魚類產卵,魚巢可由柳樹須、陸生植物和舊漁網等制成。

查看全文

魚蟹蝦混養分析論文

1水庫條件

水庫面積要達到133hm2以上,大中型水庫養殖完全依靠天然飼料,養殖出的魚產品都是無公害綠色水產品。因此,水產品的品質優于池塘養殖的水產品。由于庫區面積較大,加之庫內水草豐富,生長環境良好,若無水質腐敗、污染等現象發生,河蟹在性成熟前,基本不上岸外逃。如果水庫較小,加上有灌溉任務,養殖的風險較大。

水庫下游堤壩內坡底部需用石頭徹成或混凝土澆筑,以防止蝦、蟹沿壩邊打洞,影響庫堤安全。水庫養殖最好能配有一定面積的泥塘,這樣不僅能解決常規魚種的自給問題,提高魚種的成活率,也能解決反季節投放時魚種難以采購和運輸問題。

2苗種放養

2.1魚類苗種放養

投放水庫中的魚種,規格不能太小,要求放入水庫中的魚苗覓食能力強,生長較快,同時對外界環境變化適應力強,不易被兇狠魚類捕食,保證較高的成活率和回捕率。一般規格是:鰱、鳙魚11.5~13.2cm,草魚13.2~14.8cm,鯉、魴魚6.6~8.3cm。可放養1200~1650尾/hm2,其中鰱魚占30%~35%,鳙占55%~60%,草、鯉、魴等其他魚種占5%~15%。投放時間的選擇應本著有利于魚種成活、輪捕輪放、均衡上市的原則來確定。若1次放養,須采用多種規格相搭配的方法,確保均衡上市,也有利于魚類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一般還要在產卵場設置人工魚巢,有利于水庫中可在自然條件下產卵繁殖的魚類產卵,魚巢可由柳樹須、陸生植物和舊漁網等制成。

查看全文

漁業發展論文

1佛子嶺、磨子潭兩大水庫漁業發展現狀

1.1基本概況

佛子嶺、磨子潭兩水庫位于安徽省霍山縣境內,均屬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庫,兩庫形成梯級,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兩庫常年平均水位相應庫容7.9億立方米(其中佛子嶺水庫為4.83億立方米,磨子潭水庫為3.07億立方米),兩庫共有來水面積18.4萬公頃。

佛子嶺水庫始建于1954年,可養面積1200hm2,1956年投放魚種,1957年捕撈成魚;磨子潭水庫始建于1958年,可養面積466.7hm2,1960年投放魚種,1961年捕撈成魚,漁業利用50余年。由于兩庫地理位置同處于一個山區,同處一個類型的地帶,所以水庫的生態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氣溫、水溫、溶解氧、各飼料生物含量和各營養鹽類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水庫漁產量有過高產的記錄,也經歷過低產的波動。

1.2漁業發展現狀

兩大水庫的漁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庫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撈,漁產量逐年上升。第二階段為第二個10年。由于放養品種、規格的不適應,敵害種群的危害和防逃設備的不完善,致使產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階段為第三個10年。針對上述出現的矛盾,不斷完善苗種體系,完善攔魚防逃設施,調整放養結構和積極發展網箱養魚,使兩水庫漁業產量逐步恢復。1986年,佛子嶺水庫創下建庫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達327.5t,均產達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庫創下建庫以來的最高產量,達到140t,均產達300kg/hm2。第四個階段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開,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漁政管理因缺乏人員、資金和必要的技術設備及山區、庫區、貧困地區的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原處于主導地位的國營漁場因而處于破產倒閉狀態。因此,水面處于拋荒狀態,無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兩庫庫區群眾和漁場職工僅靠養殖網箱和捕撈少量存魚和庫里的野雜魚來維持生產、生活。盡管如此,在水庫的合理放養、合理捕撈、防逃技術、控制敵害魚類種群、發展網箱養魚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功做法。大體可歸納為:①投放適應水庫生長的我國主要養殖品種四大家魚,完善苗種生產體系,保證和滿足水庫魚種投放的需要,并不斷改善放養結構;②密切注意水庫魚類種群的變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敵害種群的發展和危害,使人工放養的種群始終占據優勢,危害種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兩庫都有防洪的任務。因此,完善攔魚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庫漁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④擬定合理的捕撈強度,充分利用水體和魚類最佳生長期,不間斷地做好自然經濟魚類的增殖和保護工作。

查看全文

漁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1佛子嶺、磨子潭兩大水庫漁業發展現狀

1.1基本概況

佛子嶺、磨子潭兩水庫位于安徽省霍山縣境內,均屬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庫,兩庫形成梯級,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兩庫常年平均水位相應庫容7.9億立方米(其中佛子嶺水庫為4.83億立方米,磨子潭水庫為3.07億立方米),兩庫共有來水面積18.4萬公頃。

佛子嶺水庫始建于1954年,可養面積1200hm2,1956年投放魚種,1957年捕撈成魚;磨子潭水庫始建于1958年,可養面積466.7hm2,1960年投放魚種,1961年捕撈成魚,漁業利用50余年。由于兩庫地理位置同處于一個山區,同處一個類型的地帶,所以水庫的生態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氣溫、水溫、溶解氧、各飼料生物含量和各營養鹽類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水庫漁產量有過高產的記錄,也經歷過低產的波動。

1.2漁業發展現狀

兩大水庫的漁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庫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撈,漁產量逐年上升。第二階段為第二個10年。由于放養品種、規格的不適應,敵害種群的危害和防逃設備的不完善,致使產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階段為第三個10年。針對上述出現的矛盾,不斷完善苗種體系,完善攔魚防逃設施,調整放養結構和積極發展網箱養魚,使兩水庫漁業產量逐步恢復。1986年,佛子嶺水庫創下建庫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達327.5t,均產達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庫創下建庫以來的最高產量,達到140t,均產達300kg/hm2。第四個階段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開,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漁政管理因缺乏人員、資金和必要的技術設備及山區、庫區、貧困地區的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原處于主導地位的國營漁場因而處于破產倒閉狀態。因此,水面處于拋荒狀態,無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兩庫庫區群眾和漁場職工僅靠養殖網箱和捕撈少量存魚和庫里的野雜魚來維持生產、生活。盡管如此,在水庫的合理放養、合理捕撈、防逃技術、控制敵害魚類種群、發展網箱養魚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功做法。大體可歸納為:①投放適應水庫生長的我國主要養殖品種四大家魚,完善苗種生產體系,保證和滿足水庫魚種投放的需要,并不斷改善放養結構;②密切注意水庫魚類種群的變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敵害種群的發展和危害,使人工放養的種群始終占據優勢,危害種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兩庫都有防洪的任務。因此,完善攔魚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庫漁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④擬定合理的捕撈強度,充分利用水體和魚類最佳生長期,不間斷地做好自然經濟魚類的增殖和保護工作。

查看全文

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分析

摘要:為及時了解和掌握我省冷水性魚類病害發生、流行情況,在2017年1~12月期間,對全省冷水魚養殖重點地區的1市、8縣,28個養殖場,33.7hm2養殖水面的虹鱒、白鮭進行病害監測,并分析了冷水性魚類病害發生的原因,提出了控制病害的相應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水產養殖;冷水魚;病害;原因;建議

為及時掌握我省水生動物疫病病原分布情況,提高疫病風險防控能力,避免發生重大疫情;為進一步提高我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魚病檢測工作方針,及時掌握水生動物養殖病害發生情況,控制疫病流行,減少養殖生產損失,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我省鮭鱒魚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2017年度選擇我省冷水性魚類養殖重點地區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工作。

1監測主要方法

1.1監測點設置和監測時間根據青海省水產養殖品種的區域性分布特點,選擇海西州格爾木市、西寧市大通縣、海東市互助、化隆、循化縣、黃南州尖扎縣、海南州共和、貴德縣和海北州門源縣28個監測點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工作,以一個養殖場為一個監測點。1.2監測品種和面積2017年根據青海省“十三五”期間大力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部署,選擇主養品種作為測報品種。截止2017年12月份監測面積33.7hm2,其中網箱25.3hm2,池塘8.2hm2,淡水工廠化0.16hm2,網箱監測面積占全省鮭鱒魚網箱養殖面積的75.18%。1.3監測方法依托1市8縣水產站(漁政站)病害測報員,每月不定期到各個監測點進行調查、了解水生動物病害發生情況,根據養殖種類、發病時間、目測鏡檢結合,解剖并進行相關試驗確定病害種類,采取防治措施,同時將檢測結果及相關數據匯總至我站。1.4計算方法發病率﹦發病面積÷監測放養面積;死亡率=本月死亡數量÷月初存塘量(每月初監測面積的存活數量);經濟損失=平均死亡率×產量×系數×價格,系數=實際每月監測月份數/12。

2監測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