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結構建筑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22:03: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木結構建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木結構建筑村落文化內涵研究
摘要:富有傳統民俗特色文化的木結構建筑村落,不僅能夠成為當地提升旅游資源的重要助力,而且可以為深入研究區域內的人文、歷史、文化資源提供大量翔實的資料與物證,極具文化考古價值。對傳統木結構建筑村落中的文化內涵進行研究,概述了傳統木結構建筑的村落定位與特征,分析了傳統木結構建筑村落與其他村落的差異性,為深度剖析遷徙文化、群居文化等明顯帶有華夏文明特征的文化信息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木結構建筑;傳統文化;村落;文化內涵;文化差異
傳統木結構建筑村落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邁向文明發展的一種實質性標志。本文旨在通過研究傳統木結構建筑村落,分析其定位特征,從而為我國現代木結構建筑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鑒。
1傳統木結構建筑村落定位
與應用較為廣泛的磚混結構比起來,木結構之所以能夠被應用于建筑上并長期流傳下來,并不僅僅是因為在建筑周邊或者附近木材資源相對豐富那么簡單。例如,在建筑結構的榫卯式使用上,我國的傳統工匠借助傳承已久的技術優勢,讓木結構建筑在具備實用價值的同時,還體現出了極為濃厚的人文氣息。這也是木結構建筑村落能夠在我國很多省份都被發現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時至今日,有些村落中的木結構建筑仍然在發揮著居住作用(如圖1所示)。它所體現以及代表的絕不僅限于旅游資源的利用上,更多的是在這種區域環境資源中,人文信息與自然環境信息的完美融合所體現出來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種平衡效應。徜徉在這種青山綠水之間,欣賞在這種木結構建筑村落中難得的一絲恬靜生活方式,才能夠真正地領悟到人生價值的真諦。基于此,只有找準木結構建筑村落的基本定位,明確其所存在的價值,才能夠對這些現存的傳統木結構建筑村落予以有效保護。
2傳統木結構建筑村落特征
我國古代建筑
一、木結構——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
中國古代建筑與世界其它建筑形態最基本的區別是木結構,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
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木結構建筑遺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據考古發現,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最少有三棟以上的干闌式建筑遺跡,其中一座長約23米,進深約8米。木構件建筑遺物有柱、梁、枋、板等,許多構件上都有榫卯,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已發現的最早的遺存。如果我們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結構建筑遺跡當作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真正”起點,那么,中國的木結構建筑已經有七千年的歷史了。
中國古代建筑木結構建筑主要分為抬(疊)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另外還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主要結構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出現,如云南。
抬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筑木結構的主要形式,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建筑結構形式。穿斗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后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裝壁板和筑夾泥墻。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采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這些地區有的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筑,采取將穿斗式構架與抬梁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在山墻部分使用穿斗式構架,當中的幾間用抬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木結構的建筑幾乎都是有一定的制作規范。宋代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一書中包含各種“作”(大木作、瓦作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個主要內容以及有關附圖,系統地說明了當時建筑的分級、結構方法規范要領。書中提出“以材為祖”的材份制,即以與建筑規模等級相應的某一尺度作為建筑的空間尺度及構件尺度的模數。這是建筑體系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這種模數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只是表現形式有所變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記載了這一體系的最后形態——斗口制。
略談我國文化對印尼建筑風格的影響
摘要:印度尼西亞號稱千島之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信仰多種宗教,其建筑風格受中國文化、宗教信仰影響深遠木結構房屋、門面排房、宗教建筑、園林景觀等都體現中國文化的印跡。
關鍵詞:印度尼西亞:建筑風格:中國文化
印度尼西亞地處亞洲東南部,俗稱“千島之國”,公元3世紀,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就與印尼古奴隸王國毗騫國互派使者來往,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也陸續與南亞的種族融合,將中國文化帶入到東南亞各國,公元15世紀初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更是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傳播到印尼各島,對印尼的建筑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印度尼西亞木結構建筑風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1.1印尼的木結構房屋則隨各民族的習慣而建造不房屋同式樣的住房,如爪哇人、巽達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數建在抬高的地基上,但也有高腳屋,不過離地面不高;米南加保人的住房,屋頂兩端翹起來,形成馬鞍形,房屋內部很寬敞,分為好幾間屋,供年長者、孩子、新婚夫婦居住;巴厘人的住房,一般都蓋在一個小院內,院子用土墻圍著,院內有住房、附房和家廟;因為雨季時雨水多,印尼大多數民族的木結構房屋都是高腳屋,地板離地面高2米或更高。一般木結構住房內也會分為幾間屋,有臥室、有廚房,房子門前都設有梯子,大部分木結構房屋建筑能體現了中國木結構建筑的特點,斗拱結構,崇尚自然,著重通風,遮陽,隔熱,防潮,輕巧通透、淡雅明快。
1.2中國唐朝時代的商船常在馬六甲海峽與古印尼人交換香料和珠寶,同時中國的斗拱結構形式也傳入印尼,印尼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多風雨。不適合建造多層的木結構房屋,因此多為一層或兩層房屋,采用過渡搭接方式連接支撐方木或圓木柱和橫梁,形成上下層柱和屋頂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保障了木結構房屋的牢固安全。
文化遺產在空間設計中的轉變
工業化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現代化水平也逐步提高,經濟增長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但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同時,由于過去對傳統民俗文化沒有形成有力的保護,一些民俗的、傳統的手工藝文化瀕臨消失。因此,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成為重中之重。當今社會信息大量傳播,全球信息通過網絡的形式同步傳遞,各行業發展迅速,其中也包括室內設計行業。我國商業不斷發展,辦公空間越來越成為公共空間中必要的設計形式,人們通過加強對辦公空間的設計,使辦公更加得心應手。我國一些辦公空間設計盲目追求國外風格,缺少中國傳統裝飾元素的介入,難以體現自身的個性。隨著文化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辦公空間設計應使用具有文化意義的設計手法,這樣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形象,也能使整個空間不那么死板,具有裝飾性,同時能夠使辦公空間具備文化情懷,能夠提升企業文化。中國傳統元素與辦公空間設計的結合,不僅滿足了設計的要求,也達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
一、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發展
200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中,我國的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規定的申遺條件,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于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很多人可能不是特別了解。首先,傳統的木結構營造技藝在隋唐時期就具備了程式化、標準化、模數化的發展,并以宋代《營造法式》的出現為標志,總結了一整套包括設計原則、類型等完善的營造制度,并且在元明清時期發展到了更高的水平。其重要的外觀特征表現為以梁柱為代表的木結構框架體系,建筑內在結構與外觀形象的邏輯關系的統一。營造的專業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大木作為諸作之首,在營造中占主導地位。宮殿、寺廟作為傳統木結構營造的主要代表,體現了這種構造形式的莊嚴肅穆,同時體現出鮮明的等級觀念。現代社會,大工業技術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沖擊著傳統文化,包括那些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現代化的建設內容擠壓著傳統木結構建筑及其營造技藝的生存空間。雖然在一些地區還存在傳統木結構建筑的建造和應用,但不能忽視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文化遺產的流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如果這種營造技藝在工業化的進程中消失,那么相應的營造內容也會停止,特別是廣大鄉民和工匠與此相關的生存方式也會逐漸消失,從而導致這種文化消亡。所以,保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文化成為重中之重,設計師可以從這方面思考,將傳統技藝應用于現代室內空間設計。
二、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在室內辦公空間中的應用
在現代化進程中,現代建筑已經成為城市化的主要標志,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所以設計師可以轉變大的建筑方向,從整體建筑轉到室內設計方向,這樣既能夠營造文化概念,也能夠使室內風格具有設計性。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的構造形式具有人際關系的象征性,筆者認為其可以應用在辦公空間中。設計師可以思考辦公空間的構造,將木質元素運用在墻面、隔斷、吊頂等地方。將傳統的木結構營造技藝帶入辦公空間,使空間具備文化元素,不僅能夠傳承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也可以改變以往辦公空間的沉悶氣氛。
三、結語
木質建筑材料在建筑的作用和發展
1木質建筑材料的價值
木質建筑材料應用到建筑中,有其獨特的美感,讓人更愿意以欣賞的方式來看待建筑物。
1.1展現建筑文化的歷史底蘊
傳統的木制建筑材料可以充分應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增加現代建筑的歷史文化背景。如唐代木制建筑材料一般為紅色,上支架為暖色,門為紅色,很少復雜的畫在木結構建筑使用后,雖然整體顏色施工比較簡單,但可以與建筑環境結合,看起來就會覺得更加的莊嚴壯麗。
1.2較高的審美交織
作為建筑的重要載體,不同的建筑材料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傳統的木制建筑材料具有獨特的美學文化價值,具有簡單古樸的特點,使現代建筑更加純凈,滿足人們的美學需求。
土木結構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土木結構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為進一步提升古建筑消防效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以往的古建筑火災事故進行分析,明確古建筑管理使用以及自有的消防安全情況,制定有效的古建筑安全消防防范舉措。文章主要針對土木結構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土木結構;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
文物古建筑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物,具有較強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使用價值。隨著近些年來火災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人們已經認識到火災是威脅文物古建筑安全的重大危害。2019年以來,我國文物古建筑火災發生已超過2000起,故消防安全工作已經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對土木結構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進行綜合探討。
一、文物古建筑的消防隱患
(一)文物古建筑的自有安全隱患
1.古建筑防火等級低國內大部分的文物古建筑都是以全木頭或者是磚木結構進行房屋建筑,耐火等級比較低。建筑中建筑材料基本為木材,經過長期的自然環境侵害,很容易被腐蝕,其含水率僅僅達到8%,一旦出現一點火災因子,直接就會被點燃。加之文物古建筑的火災荷載量較大,是現代化建筑的32倍,火災發生的危險系數高,火勢蔓延較快,覆蓋范圍廣。因此,增強古建筑的防火等級勢在必行。2.古建筑布局不合理,防火分隔缺失國內大部分的文物古建筑建造歷史久遠,屬于成群建筑物,常常受到當時環境的設計理念規劃限制或者受到區域建筑風格以及地形地貌的影響,大部分的古建筑物基本上成群聚集在一起,應用四合院的方式將其共同連接成一個連體式的建筑。很多建筑物之間的道路比較狹窄,部分地區存有門檻、臺階等,消防車通道無法進行重新建造,更無法增添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部分古建筑的村寨建設布局更為隨意,并沒有設置防火分區,房屋與房屋之間的間隙較小,有的幾乎就沒有縫隙,一旦某一家出現火災未能得到控制,就會直接導致周邊區域出現大面積的建筑物燃燒。3.古建筑防火設施缺失由于建筑物的建造歷史比較久遠。建筑物在修建初期并沒有先進的技術配置給水管網、室外消火栓以及消防水池等。在后續建筑物修繕與改造中,為確保留有其獨特歷史風格以及文化元素,只能將部分消防設施設備隱匿在某些不會被游客看到的地方,故而無法做到全方位、無死角覆蓋。部分古代建筑基本是按照當時的設計思維模式進行的建設,即使設計并建造了水缸,也由于時間的不斷推移,基本上沒有任何價值意義了。
抗震建筑材料論文
1各種建筑材料對建筑抗震的影響
1.1木材
在自然界的災害中,破壞力最大的就是地震,至今依然是無法準確預測。地震不但會導致建筑物倒塌,而且還會造成重大的傷亡事故。全世界每年由于地震災害死亡的人數可達數萬人,引起的財產損失有數千億元人民幣。在統計全球的地震破壞后的案例中,木結構建筑顯示出了優越的抗震性能。震災調查以后,倒塌的建筑中大多數是磚混結構以及框架結構,而木結構為主體的建筑都基本保持完好,基本沒有倒塌。這說明了木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大大高于其它的結構,木結構具有高抗震性能的原因是:木材的質量較輕、建筑的層數一般較少,所以受到的地震作用(慣性力)較小,同時利用木結構各種節點能很好的消耗地震對結構產生的能量,從而保證在大震時木結構建筑物的穩定性以及完整性。即使在大震作用下建筑結構倒塌的最壞情況下,由于木材的質量和硬度比鋼材以及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小得多,所以對人們的健康傷害也要小的多。
1.2塊材
塊材和砂漿組成砌體結構,按照材料分,包括磚結構、石結構和其它材料的砌塊結構。砌體結構在我國應用很廣泛,這是因為它可以就地取材,有較好的保溫隔熱性能。較鋼筋混凝土結構節約水泥和鋼材,砌筑時不需模板及特殊的技術設備,可節約木材。砌體結構的缺點是自重大、體積大,砌筑工作繁重。由于磚、石、砌塊和砂漿間黏結力較弱,因此無筋砌體的抗拉、抗彎及抗剪強度都很低。由于其組成的基本材料和連接方式,決定了它的脆性性質,從而使其遭受地震時破壞較重,抗震性能很差,因此對多層砌體結構抗震設計需要采用構造柱、圈梁及其它拉結等構造措施,以提高其延性和抗倒塌能力。此外,磚砌體所用黏土磚用量很大,占用農田土地過多,因此把實心磚改成空心磚,特別發展高孔洞率、高強度、大塊的空心磚以節約材料,以及利用工業廢料,如粉煤灰、煤渣或者混凝土制成空心磚塊代替紅磚等都是今后砌體結構的方向。
1.3混凝土
建筑工業化與工業化建筑分析論文
1)建筑工業化的含義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業化建筑的類型。
2)砌塊建筑:特點﹑設計要求;常用砌塊的類型及砌塊墻體構造。
3)大板建筑:特點﹑設計要求;內外墻板﹑樓板及屋面板類型(材料﹑受力﹑復合);節點構造,外墻板縫防水構造(材料防水﹑構造防水)。
4)裝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結構系統,框架結構特點;按材料分類,按施工方法分類;結構布置及傳力系統;柱網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節點連接;框架結構外墻構造,外墻的類型及材料(磚﹑砌塊﹑板材及幕墻),外墻的擱置位置與建筑立面造型,外墻與外墻﹑外墻與框架的連接;板柱結構系統及其外墻,板柱結構組成形式和力的傳遞,板柱的節點連接,墻體材料及構造。
5)大模板建筑:特點﹑設計要求;類型﹑墻體材料及節點構造;
6)滑模建筑:特點﹑設計施工要求及類型。
閩北傳統民居與裝飾特色
摘要:閩北地區地處閩江上游,武夷山東南,西接江西,與江浙比鄰.在民居建筑中由于地理、歷史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閩北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并具有典型的特色.在建筑形態上主要是土木、磚木和磚瓦等結構為主,融合了江南建筑風格和徽派建筑風格,在建筑裝飾上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本文旨在總結歸納閩北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及裝飾風格,為探索古建筑的保護途徑及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閩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特色
閩北鄰近浙南、皖南、贛西等地,地理位置特殊.伴隨著我國歷史上幾次大的移民后,閩北的發展逐漸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內容,在房屋建筑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樣式.閩北古村落建筑民居分布廣泛,遍布閩北十余個縣市,其中以下梅村、政和縣、建甌伍石村、邵武等古建筑民居最為典型并呈現出閩北地區建筑的鮮明地區特色.
1閩北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
建筑的形態是整體的建筑形制,包括建筑構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建筑風格等內容.“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著意于創新形式.”[1]閩北傳統民居建筑就是基于當地自然、物理等條件下,逐漸發展并形成具有閩北地區區域特色的建筑形態.1.1建筑結構,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為主.閩北地區的建筑取材于當地建筑素材,并適用當地生活和審美特色,因此,閩北傳統民居以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的建筑為主.閩北的土木結構民居是以土為基,以木為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和東方,象征生命與生長的力量,同時土和木最適宜作為建筑材料.因此,中國古建筑大多以土為基,以木為柱或梁作為房屋支架,構建成可供居住的空間.土木結構的建筑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主要架構方式,是我國廣大民居采用的最主要形式.在閩北的傳統民居中,土木結構的建筑主要是全木穿斗結構架構框架,外墻取材于當地的黃土壘砌而成.福建政和縣澄源鄉南部的上榅洋治地更樓就是典型的土木結構的建筑,治地更樓在北宋時期因抗擊賊匪入侵并擒匪首而獲得朝廷賜名“更樓”,清朝時期朝廷欽此“禮儀之鄉”匾額懸于樓上,更樓共三層,屬于碉堡式四方形建筑,也是我國古建筑中的典型的土木結構建筑.閩北磚木建構的民居是磚為墻,木為骨的建筑.磚木結構的建筑是閩北地區建筑的形式之一,以磚、木為主要原料,整體建筑結構呈現出立磚斗砌,木柱板壁,青瓦屋頂.閩北磚木結構建筑外部以高大的封火墻為主,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磚木結構的民居是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如,具有下梅村標志性古建筑鄒氏家祠、下梅村的古民居和鄒氏大夫第等都是典型的磚木構建的民居建筑,另外福建北部邵武中書第也是主要的磚木結構的建筑.1.2建筑形制,一重天井一重廳為主.閩北傳統民居在建筑形式上可分為廳堂、住房和庭院三種空間模式,每種空間模式相互排列構成整體院落,呈現出一重天井一重廳的建筑形制.布局上大多以一條中軸線為中心兩邊基本對稱,且規則、整齊的,具有秩序感和美感.一座民宅內一般以座北朝南的房屋為正房或正廳為中心,兩邊設有廂房、書房等,院落多為天井式,天井下一般都擺設花架、石桌、水池等供養花、休憩.閩北的民居融合了中原地區土坯土墻的住宅形式,布局遵守等級森嚴的封建宗族制度,房屋多為正北朝南一井一廳的形制,大戶民居一般為二廳三進或三廳四進等多進制院落,各院落之間筑有高大的風火墻,各廳堂和房屋有廊道相通.建甌伍石村古民居伍石茶莊就是多進式院落,由三個院落相連,布局以中軸對稱分布,面闊三間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的空地為天井;下梅村的古民居屋宅大多以內庭為中心安排各種功能空間,形成豐富的空間組合層次,除閣樓外,宅屋一般不超過兩層.[2]閩北地區傳統民居的房屋整體布局的結構主要以一重天井一重廳為主但山區的古民居多為兩層高腳厝欄式建筑,二樓為居住室,一樓都為廳或活動區域.下梅村的商戶門店的建筑也多為高腳厝欄式,前店后屋,店門與住屋相連.有的巨富商賈和達官貴人等“三進九棟”式青磚瓦房.1.3建筑風格,融合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區域特色.閩北與江浙比鄰,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受徽派建筑的影響較明顯.徽派建筑的特點是粉墻(白墻)黛瓦馬頭墻,結構特點以磚石木為原料,木架構為主,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墻,堂內雕梁畫棟.閩北傳統民居則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青磚灰瓦或青磚黑瓦、馬頭墻、墻線錯落有致.如,伍石茶莊就是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點,黑瓦青磚、房頂有歇上頂、硬山頂和馬鞍等,形成高低相間、錯落有序的江南建筑群落.閩北民居建筑的風格雖受臨近的江西、浙江,受徽派建筑影響較深,但表現出自己的特色.閩北民居周圍外墻常作封檐處理,或以馬頭墻形式出現,但院內檐墻仍作懸山.有的民居雖是白墻黑瓦但屋脊平直只有檐角翹起.如永安安貞堡;庭院的設計上,由于地形條件限制閩北民居也沒有開闊的庭院,采用天井式布局,外用磚砌空斗磚墻作圍護,外觀封閉,具有鮮明的邊界文化特色.[3]
2閩北傳統民居裝飾的特色
建筑工業化與工業化建筑論文
1)建筑工業化的含義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業化建筑的類型。
2)砌塊建筑:特點﹑設計要求;常用砌塊的類型及砌塊墻體構造。
3)大板建筑:特點﹑設計要求;內外墻板﹑樓板及屋面板類型(材料﹑受力﹑復合);節點構造,外墻板縫防水構造(材料防水﹑構造防水)。
4)裝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結構系統,框架結構特點;按材料分類,按施工方法分類;結構布置及傳力系統;柱網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節點連接;框架結構外墻構造,外墻的類型及材料(磚﹑砌塊﹑板材及幕墻),外墻的擱置位置與建筑立面造型,外墻與外墻﹑外墻與框架的連接;板柱結構系統及其外墻,板柱結構組成形式和力的傳遞,板柱的節點連接,墻體材料及構造。
5)大模板建筑:特點﹑設計要求;類型﹑墻體材料及節點構造;
6)滑模建筑:特點﹑設計施工要求及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