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構建研究
時間:2022-07-20 11:39:37
導語: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促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環節拓展,推進縣鄉農業特色產業、農產品品牌建設,實現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產業融合,本研究指出了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存在農業經營主體較為弱勢、特色農業科技創新乏力、地方政策支持產業融合發展力度不足的問題,提出構建以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經營主體、相關技術支撐、產業政策、產業發展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研究體系。
關鍵詞: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體系構建;產業融合;產業政策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主要通過利用本土獨特的資源、氣候、地理優勢,基于先進管理技術與科學技術,經由多產業融合的新型生產經營組織方式,實現地方生態保護、食物保障、觀光休閑、就業增收、文化傳承、原料供給幾大功能,創新生產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新型農產品,從而增加地方農民收入,提升本地農業發展的綜合效益。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云南高原地帶的特色農業創造除了2405.55億元,帶動全國農業范圍內產值上升了1236億元。云南高原地區特色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升,生產總量超過了1863萬t。云南高原地帶的特色農產品內消耗量較低,市場環境對云南高原地帶特色農業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為了提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對地方市場環境的適應度,需要根據地方市場環境的特點進行研究。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在全國特色農業生產體系發展中處于較低的水平,地方特色農業需要適應當前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的整體環境[1]。
1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瓶頸
1.1云南農業經營主體較為弱勢。
目前,云南特色農業的經營主體還是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省內農業龍頭企業三千家多家,且大部分規模較小,這導致企業影響范圍有限,特色農業產品的集中度不高。例如,云南茶葉生產來說,云南省內各地遍布茶葉企業,但是企業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只有十幾家,其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經驗規模大、農產品品質優良的企業更為稀少,當前全國范圍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并不多,根據相關統計數據,云南地區的農產品深度加工的轉化率不超過30%。根據2015年的中國品牌價值前五百排名,云南地區只有云南白藥上到品牌榜之列,前幾年度進入前五百排名的紅河、云煙都在榜外,而已本地農業特色產品為原料開發的食品、飲品、保健品等云南品牌都未上榜。目前云南省內的大部分農業企業只對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技術含量較高的生態產品、綠色產品較少,同類型農業產品特色化不足,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2-3]。
1.2特色農業科技創新乏力,基礎建設薄弱。
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的科技投入有限,農業科學技術研發經費直到占到了農業總產值的0.35%,縣域范圍內的知識、人才隊伍的老化情況較為嚴重。當前云南地區農業科技貢獻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導致云南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低下、技術成果轉化率低、農業相關科研成果少等問題,地方農業企業的農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企業多是通過資源、價格要素獲得較為優勢的市場競爭地位,部分農業產品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交稿,變相增加了農業企業的經營成本,這從根本上也不利于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全面發展。例如,2016年云南省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了296.5億元,水果、蔬菜出口額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但是地方種子產業的發展卻大大落后于水果、蔬菜的生產,除了因為本土種子資源保護力度不夠,種子培育力度不夠[4-6]。當前云南農業耕地中的六成都是依靠雨水,農田灌溉面的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效灌溉面積只占到了22%,云南本地水資源開發力度不足,農業用水的保障性有限,部分農民為了短期利益采取掠奪式的土地經營,缺乏耕地保護意識,土地使用過渡的情況較為普遍。例如,農戶在實際土地耕種過程中,農膜回收率不到65%,污染無害化處理率不足50%,這與特色農業的生態化、和諧化發展初衷背道而馳[7]。
1.3地方政策支持產業融合發展的力度不足。
農業產業管理體制不順,地方農業發展政策與法律法規存在沖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用地困難、環境評估困難、許可證獲得苦難等問題,云南省內的國土、消防、環保等職能部分從自身管理規范出發,導致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深度優先。特色農業發展涉及工商、財政、農業、旅游、質檢、土地等職能部分,農業經營主體需要協調各個部分的管理行為,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效率大大降低。云南省內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部分政策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根據市場消費進行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品開發的導向不足。當前的政策多是從生產方面進行幫扶,從高原特色產品的供給出發,對當前全國市場需求研究不足,忽視了現代化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趨勢。此外,忽視了農業信息檢索、農業產品流程等服務流程,本地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不足,并為構建完善的本地農業公共服務平臺。農業企業與土地制度存在一定的矛盾,農村土地經營權的規范程度不足,土地流轉價格出現過高過低的情況[8-9]。
2構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研究體系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研究體系構建包括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經營主體、相關技術支撐、產業政策、產業發展模式,該體系各個部分相互關聯。該體系建設有助于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環節拓展,依托云南省高原特色資源、農業產業基礎建設,根據國內國外市場農產品需求為導向,推進縣鄉農業特色產業、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地方務農人員的致富創業,實現工業、農業、服務業的三產融合。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新技術創新經營方式,例如“互聯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經營模式;技術支撐的對象包括了農業產品生產技術、農業產業基礎建設、特色農業經營等;產業政策包括了土地流轉、經營主體、稅收減免、財政投入;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則是產業融合發展各種類型,綜合當前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包括了地方農業龍頭企業引導的發展模式、網絡營銷打造特色品牌的發展模式、依托三農全面開發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10]。
2.1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經營主體。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有效發展涉及了較多的主體,包括了地方政府、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個體農戶、消費者、農業產業牙就機構、社會服務組織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主體對本地的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戰略、政策制定、路徑現狀等方面有著關鍵的影響。本研究認為農業產業發展的經營主體是企業,而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未來發展的突破口為地方龍頭企業。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品是否能夠在市場上有著較強的競爭力,相關產業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則可以作為最佳代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產業鏈上游則是養殖、種植農戶,高原特色農產品最終是由市場選擇。因為農業土地經營權較為分散,市場信息收集成本對于農業企業來說負擔較大,這讓農戶同時承擔較大的市場風險與農業自然風險。若是云南高原農業種植戶自己向市場輸出產品,會受到產品流通成本、產品保質等條件限制,這直接導致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市場流通量有限。此外,因為高原特色農業生產缺乏系統化、專業化的管理制度,農產品生產缺少最新科技的支撐。相關產業企業進入能夠從根本拓展產業鏈的縱橫擴展,運營效率也將得到極大提升[11-13]。從產業鏈的拓展來看,上游生產農戶與企業開展合作,保證生產技術、專業管理經驗向農戶的輸出,從而直接提升了高原特色農業的生產效率。農業企業本身具有資本、技術、人才等優勢,這些資源優勢能夠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價值。此外,農業企業成熟的營銷渠道、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環節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價值,高附加值農產品經由產業鏈對上游生產農戶產生影響,從根本構建高效、良性的產業發展循環體系。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是由終端產品的高附加值實現的。本地企業在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有著資源轉換、整合的功能,實現政府資源、科研機構科技等成果的高轉化率,而該類型龍頭擁有將優勢資源全省范圍應用的高輻射功能,龍頭企業能夠吸收優勢資源實現內化,再轉而向農業產業進行輸出,從而帶動本省農業產業的協同發展。龍頭企業還可以與農村合作社開展合作,整合多類農業生產要素。規范化的生產有利于打破傳統分散銷售的形式,從根本上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生產的規?;?、集約化發展。龍頭企業集團化發展將小規模的農戶進行聯合,通過入股分紅、股份合作以及委托生產的形式讓分散農戶享受額外收益,龍頭企業合作還能帶動縣域、鄉域范圍內經濟建設。
2.2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技術支撐。
科技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驅動力,農業技術創新開發的種養業、種子資源等技術成為了現代農業工業化發展的有效支撐,此外科技創新帶了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與經營制度的創新,商品經濟對農業的影響更為深遠,從了推進了農業精細化、訂單化、設施化發展,行業融合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工業、服務業的優質資源、技術、市場、管理、人才資源,其中的技術成為了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云南高原特色工業未來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技術、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支持。農業生態技術主要是根據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生態環保需求,利用節能技術、環保技術等設備以促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綠色節能與污染防治能力的有效提升[14]。農業生物技術適應高原特色農業豐富多樣、生態安全、四季飄香的內在發展需要,提升防治病蟲害、培育優良特色品種以及抗逆抗病良種的能力,持續開發出適應低緯高原地區環境生產的花卉新品種、糧食經濟作物、林木良種以及特色畜禽品種,同時積極推廣與特色品種農產品配套發展的輔助技術。此外,生物戰略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戰略內容,基于新興產業需要開發出以本地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的保健品,提升配套制造技術、運輸儲藏技術,打造農業生物制造產業的新技術鏈,不斷拓展融合產業鏈內容,開發新型生物能源、健康食品、糖制品、保健品等產業群體,從根本上提升云南地區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附加價值。農業信息技術主要通過云南信息網絡、寬帶云南、國際數據平臺、農業科技在線培訓網等信息平臺,實現網絡、電信、廣播電視多方位融合,從而促進云南農業信息設施的完善,為高原特色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構建完善的信息資源庫。云南信息技術作為服務技術的一類能夠應用同樣農業經驗管理、生產、服務等各個方面。例如,基于廣播電視、網絡平臺等遠程培訓形式培訓更多專業技術強的農業科技人員,還可以為務農人員提供農業生產整個過程的技術服務指導,通過各類媒體及時為農戶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的農產品加工、供求、物資供應、銷售、質量檢測、物流、防災救災等農業信息。
2.3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產業政策。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研究體系中產業政策也是重要研究內容,近年來我國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其中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國家政策都是鼓勵民間資本的進入,扶持農業產業相關企業的發展。推進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有序化、農莊經濟規模化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以種植、養殖為根本,土地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創業能手、職業農戶、種植養殖大戶等主體,實現農業、農業相關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的融合發展[15]。為促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持續發展,首先需要構建完善的普遍性財政投入制度,普惠性財政投入資金主要通過整合云南省發改局、財政局等部門而實現,根據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的傳統農業發展、新型產業培育、跨產業融合等需要,實現農業部分與其它歸口部門的合作,將農業基礎條件好的縣鄉鎮、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土地、資金等投入進行一定的偏重,加強對于高原特色農產業相關企業、項目的財政投入,其中有限投入“互聯網+高原特色農業項目”、“生態綠色農產品技術開發項目”。其次,基于財政資金的帶動做種,拓展社會資金進入高原特色農產業的渠道,將云南地區的公共財政補貼、專項基金等進行有效整合,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向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項目的投入,實現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帶動,創新創業基地與中小企業為支撐的發展模式;最后,農業企業有關高原特色農產品開發稅費優惠政策,農業企業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項目所得,可以根據當前的稅收規定進行企業所得稅的減免。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龍頭企業在利用生態技術、信息技術等開發特色農產品而投入研發費用,符合相關規定可以進行百分五十的加計扣除。進一步落實企業與農業合作社合作享受規定的對相關生產、流通、加工以及服務等涉農經濟活動的稅收優惠[16]。
2.4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基于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鏈中主體、營銷、品牌、技術等方面的特點開發類型多樣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可以根據需求選擇以下一種模式或多種模式。首先,地方農業龍頭企業引導的發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為獲得優勢的市場競爭地位需不斷進行農業技術創新,企業掌握的技術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特色農產品,而當企業因為技術優勢在行業處于較為穩定的優勢地位時,企業將進行組織擴展,并購聯合行為將農業與其它產業進行融合發展,農業產業獲得資源與要素出現跨區域、跨產業的整合。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鏈建設過程中,實現產業鏈條延伸,構建務農人員與生產基地利益共享制度,將高原特色農業新型產業鏈落實到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過程。龍頭企業引導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模式包括了農戶合作生產模式、基于生產基地建設的農戶合作生產模式、通過農村合作社開展農戶合作生產的模式。以農戶生產、合作社合作主導更加重視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而龍頭企業引導發展更有利于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鏈價值的提升,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維護合作中農戶的利益[17]。其次,網絡營銷打造特色品牌的發展模式。云南省內縣鄉鎮各類產業地理位置分布的較為分散,但是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促進了多產業空間上的融合。農村商業平臺結合線上線下的發展模式,面向國內外農業市場開發B2B、C2C、B2C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品牌優勢地位突出的農村可以發展“企業+電商+農村合作社+農戶+農業基地”的模式,降低農業企業負擔的流通、營銷成本。例如,褚橙是一個有故事的品牌。2014年11月份,淘寶平臺聚劃算團購頁面的褚橙(褚時?。⒘遥鴤髦荆?、潘蘋果(潘石屹)三款水果。上線當天,褚橙8400多單,75萬銷量;柳桃476單,4.6萬銷量;潘蘋果187單,1.6萬銷量?!盎ヂ摼W+農業”不僅僅是營銷方式的創新,網絡信息的透明化促進了褚橙生產過程的透明化,優質農產品成為網絡消費群體的新選擇[18-19]。再次,依托三農全面開發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為適應當前城市產業品的新需要,以往較長的農產品供給鏈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推進本地化、替代性、持續性強的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原料的本地化農戶種養殖供給是食品短鏈典型,這需要重視地方農產品企業和云南地方休閑旅游農業的融合,促進本地農產品生產與地方餐飲企業合作。根據全產業鏈模式的特點開發產業融合的新路徑,休閑農業成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現代農業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旅游設施的配套發展,農村環境質量的改善,農業種植基地、特色農產品研發基地成為了周邊居民旅游的新景點,農民成為了生產工人,而農村成為了城鄉融合的新型休閑空間。這種發展模式包括了開發野營公園、城市近郊主題公園;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的特色產品資源的餐飲零售;建設特色村落建筑吸引旅游人群觀賞與居住[20]。
作者:陳藝齊 孫聰聰 錢敏 陳蕊 袁媛 單位:1.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 2.北京和君咨詢有限公司
- 上一篇:高職校企合作教學質量探究
- 下一篇: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