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基礎教育思想論文

時間:2022-02-21 05:22:00

導語:顧明遠基礎教育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顧明遠基礎教育思想論文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

“以人為本”是顧明遠先生教育思想體系中一以貫之的一條主線。顧明遠先生始終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面對基礎教育,他更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判斷標準。

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基礎教育”的提法,但是長期以來存在內涵不清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顧明遠先生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對“基礎教育”下的定義是:“基礎教育,亦稱國民基礎教育,是對國民實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培養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也是為繼續升學或就業培訓打好基礎的教育。一般指小學教育,有的包括初中教育。學習年限為5年、6年至9年,它經常同普及義務教育相聯系。”這個定義突破了長期以來對于基礎教育作為升學基礎的單一定位,賦予了基礎教育新的發展空間,凸顯了基礎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判斷中,顧明遠先生進一步強調,所謂基礎教育,就是要為人一生的發展打基礎的教育。個體的基礎打好了,他將來發展的空間就大。基礎教育要打好什么基礎?顧明遠先生始終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基礎,使學生在智力、心理、身體各方面得到發展;二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包括接受高一級教育以及終身學習的基礎;三是為學生打好走向社會的基礎,這不僅指給學生一技之長,有就業的能力,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職業意識,有社會責任感。顧明遠先生的這個論述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一財富蘊藏其中》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首先認為基礎教育原則上從孩子3歲左右開始,一直到至少12歲。同時,它把基礎教育定位為“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證’,它使享受這一教育的人能夠選擇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參與建設集體的未來和繼續學習”。“基礎教育顯然應該包括可能接受其他各級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識,……不過,基礎教育還應該,而且尤其應該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為每個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參與社會發展的手段。”顧明遠先生的論述和國際教育組織對基礎教育本質的界定,都不僅強調了基礎教育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而且強調了基礎教育對于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存、發展、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這些論述集中強調了基礎教育的“基礎性”與“全民性”。十多年后的今天讀來,仍然振聾發聵。

近年來面對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顧明遠先生大聲疾呼:“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平等的問題,是人權問題”。受教育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教育公平就有三個內涵:一是機會公平;二是過程公平,就是學校提供的條件、設備、教師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結果公平,結果公平不是說人人都上大學,而是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差別,要給學生最好的出路,這個學生適合于上大學他就上了大學,這個學生適合于搞手藝就給他一技之長和相應的職業,能夠就業。結果公平不是說上同一所學校就是公平,結果公平是指根據每一個人的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的發展。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顧明遠先生又提出了“公平而差異”的教育原則。我們不能為了公平而公平,而忘記了因材施教。因為人及其發展才是教育活動的中心和根本目的。

二、主客體統一論視野下的師生交往觀

正是基于“以人為本”的價值判斷,顧明遠先生除了關注教育的本質這些重大問題以外,還特別關注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問題。應該說主體教育思想的緣起,學界公認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顧明遠先生提出的“主客體統一論”。當年在哲學界、文學界和歷史學界等對主體、主體性問題形成研究熱點的同時,我國教育理論界也對主體性問題進行了積極的回應和探索。

1981年,顧明遠先生在《江蘇教育》第10期上發表了《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一文,引起了教育界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教育過程中以誰為主,是以學生為主還是以教師為主。學生也是教育的主體的提法與傳統教育中教師主導作用有矛盾。這實際上涉及對教育的理解和詮釋問題,也就是沖擊了傳統上對教育的理解和觀念。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主體”等問題在我國教育理論界仍然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學術問題,帶有相當的政治風險。顧明遠先生當時的論斷不僅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而且這種討論對于反思我國傳統“教師中心”的價值觀以及20世紀50年代照搬蘇聯經驗后學生進一步被視為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等問題都大有裨益。

1991年,經過充分討論和小心求證,顧明遠先生更準確地闡述了自己的師生交往觀。他表示自己贊成在教育過程中提“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主體作用并非主體,主導作用更非主體,它只是表明教師和學生兩者在教育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認識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教師起到引導和指導的作用。”“我們強調在教育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主人翁感,使他主動地接受教師的指導。”后來,顧明遠先生更進一步指出:“現代教育觀念是民主的,認為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并且設計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

應該說,這個命題已經超越了“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教育爭論,向新的認識跨越了一大步。顧明遠先生曾經留學前蘇聯多年,深入學習過馬克思主義。這個“主客體統一論”的研究和思考是我國教育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進行教育研究的典范,基本上解決了教育理論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而且也積極促進了一線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顧明遠先生“主客體統一論”的思想要解決的是人的構成的哲學層面的分析,研究的是人的良好素質的全面構建。這里面蘊含了關于尊重學生主體性的思想,關于促進學生個性自由充分發展的思想,關于發展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思想,使后來的素質教育改革有了一個高的目標定位。他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價值觀念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第一,弘揚人的主體性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題。教育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為社會培養既具有相應的知識技能,又具有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競爭和合作精神以及隨機應變、辦事能力強、工作效率高的人才。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這一點已取得共識。第二,顧明遠先生正是針對傳統教育中嚴重忽視人的發展這一問題提出來的。長期以來,由于封建教育傳統的影響,建國后不加批判地全面復制蘇聯的經驗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第三,顧明遠先生的“主客體統一論”衍生出來的主體教育思想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然。中國的基礎教育正面臨一場深刻的變革,推進這場變革的關鍵在于現代教育的確立。現代教育是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注重多元,倡導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觀

人才培養觀是顧明遠先生教育現代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教育現代化的內容很多,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課程)、教育制度、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的現代化,而它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的素質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從教育現代化的思想出發,顧明遠先生多年以來都倡導多元的人才培養觀,為素質教育上下奔走、振臂高呼。

顧明遠先生認為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基礎教育的問題,但素質教育必須從基礎教育開始抓起。素質教育的素質主要是指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教育而獲得的各種品質,包括思想品德、身體心理健康、文化科學等方面的素養。從做人的角度來講可以概括為四個正確對待,即正確對待自然,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自己,有了這四個正確對待,就可以說是一個高素質的人。素質是要通過學習獲得的,學習是基礎,但是這種學習不僅指學的死的知識,而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知識的價值。

顧明遠先生非常強調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他指出:“只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創新,同時也只有培養學生創造思維,他們才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把知識學活。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小學的任務是給學生打基礎的,這種基礎不僅是指掌握基礎知識,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養,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不能要求中小學生有重大的發明創造,但我們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世界是發展的,人對世界認識也是在發展的,因而知識也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創新意識是要從小培養,使之從小就有一種探索精神,凡事問一個為什么,可不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用另一種方法解釋。從小有了這種創新意識,長大了,掌握的知識豐富了,他就能夠在事業上有所創新。”顧明遠先生認為,由是觀之,我國基礎教育有優良的傳統,就是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這個傳統應該繼承和發揚,但是基礎教育的實際工作卻不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特別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干擾,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處處都以標準答案為準,這就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長此以往,形成唯書、唯權威是從的思維定式。這怎能適應知識經濟和創新時代的需要!因此,改變教育觀念,把傳授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新意識結合起來,是當前教育界的當務之急。

而面對社會上影響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一些頑疾,顧明遠先生也是毫不留情地痛斥。顧明遠先生從1998年就開始呼吁取消“三好學生”的評選,不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因為這些評選鼓勵了少部分學生,傷害了大多數學生的自尊心。而且在當前特定的教育環境下,這些評選已經違背了制度設計的初衷,那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變得片面化和功利化。近年來,顧明遠先生不僅繼續呼吁取消“三好”,而且大膽提出取消“奧數班”。這可能觸及了更多既得利益者,但是面對這場使基礎教育人才培養陷入“囚徒困境”的奧數班,顧明遠先生希望把孩子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這是顧明遠先生作為一個“人本”的教育家的敏銳思考。

90年前,魯迅在他發表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呼聲震撼了中國大地。90年后,顧明遠先生直面中國基礎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再次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吶喊同樣震撼人心。在中國不斷推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顧明遠先生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站在時代的前沿。在理論上,從基礎教育的本質到教育中師生關系的定位再到從素質教育出發培養人才,顧先生不斷深入探索并思考著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發展道路。在實踐上,顧先生心系兒童,為兒童振臂疾呼。“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基礎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我贊成愉快教育”“不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奧數班’該叫停了”,這些觀點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教育界甚至是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且不論討論的結果如何,是否能達成最終的共識,就這些討論本身而言,就是一個不斷激發人們思考、革新人們觀念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意義正如顧先生自己所提倡的那樣“轉變教育觀念最重要”,其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將遠遠大于最終的討論結果。

[摘要]顧明遠先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基礎教育思想的若干要素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主客體統一論視野下的師生交往觀和注重多元、倡導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觀等。

[關鍵詞]顧明遠;基礎教育;教育思想;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