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雅語文實踐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8-23 11:46:17
導語:簡雅語文實踐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簡雅語文提倡課堂的“簡”與語文素養的“雅”,“讀思達”教學法強調學習過程是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本文將二者融合思考,闡述“讀思達”視域下的簡雅語文實踐。
[關鍵詞]簡雅語文;讀思達;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閱讀、思考與表達,其中,閱讀是基礎和前提,思考是關鍵和核心,表達是提升和鞏固。但三者不是并列、并重的關系,教師可以根據單元語文要素和課文特點,選擇其中一個環節為重點,其他環節相輔相成,從而讓教學更加簡潔、高效。簡雅語文追求教學目標的簡明、教學內容的簡約、教學過程的簡樸,可見,以“讀思達”理念觀照簡雅語文的實踐,有助于深化對簡雅語文課堂架構的理解。
一、簡雅語文之“閱讀”
以閱讀帶動思考和表達的簡雅語文課堂,強調課堂上所發生的思考和表達都應基于閱讀、通過閱讀、為了閱讀,即以閱讀為主線。這樣的簡雅語文課堂往往呈現如下流程:初讀,整體感知;品讀,體會韻味;誦讀,內化于心。每個流程都是以讀開始,且作為后續學習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在循環深入的閱讀之中,帶動思考和表達的深化,最終反哺閱讀理解。比如,對于統編教科書語文要素中的“關注詞語和句子”“感受語言”“積累語句”“體會描寫”,以及“提高閱讀速度”“有目的的閱讀”兩個策略單元,教師就可以采用這一形式。以統編教科書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為例,從語文要素“初步體會課文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來看,教材編排的意圖在于體會描寫,但并不強調欣賞這兩種描寫所呈現的美感。因為“體會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的學習要求是在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才提出的。但是,在《四季之美》課后習題中又要求:“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筆下四季之美的獨特韻味。”所謂“韻味”,自然是指向“美”的感受。由于“韻味”具有一定抽象性,需要讀者沉浸其中,傾心感受,產生共鳴,方能悟得,因而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為此,我們可以將“朗讀”作為教學的主要策略。因為朗讀之前,我們必須先深入體會文字作品的語言含義和精神內涵,而聲音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又比蘊含在文字之中的含義更加直觀、生動,這樣,無論是朗讀者還是聆聽者,都可以擁有比文字閱讀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按照時間順序理清課文脈絡,明白《四季之美》是以時空視角描寫的。而后,教師再帶著學生品讀第1自然段中的“魚肚色”“微微的紅”“紅紫紅紫”,體會顏色由淺入深、由冷色調逐漸過渡到暖色調的美,反映在朗讀中,就是語氣從輕到重、從低沉到微微高昂;從“一點兒一點兒”體會變化的緩慢,反映在朗讀中,就是放慢速度,讀出舒緩的感覺;從“泛著、染上、飄著”體會一個是由內而外慢慢地透出,一個是由外而內著色,一個是輕盈、自在的,反映在朗讀中,就是要讀出優美的感覺。而在品讀第2自然段時,主要是體會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感受清少納言的獨特視角:不詳寫人人贊美的月夜,偏偏著墨于有螢火蟲的暗夜等,這正是獨特韻味的體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讀出美感,讀出韻味即可。朗讀帶動思考和表達的發展,思考和表達又影響著朗讀的效果,如此便能既簡潔又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簡雅語文之“思考”
“思考為主”的簡雅語文課堂強調閱讀和表達都基于問題、通過問題、為了問題(的解決),旨在讓學生的學習從“知識線索”翻轉為“問題線索”,將“讓學生在知識線索中學習知識”轉變為“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知識”。這種模式是以思考為起點和中心,以問題和思考帶動閱讀和表達,基本流程是:發現和提煉核心問題并分解問題;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在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過程中,推動閱讀和表達,并促進思維的更優化。比如,對于語文要素中“理解詞語、句子、課文意思”“感受豐富的想象”“明白道理”“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以及提問策略單元,教師就可以采用這一流程。以統編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為例,課后習題第二題提出:“你同意下面這些對父親的判斷嗎?說說你的理由。(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鳥;父親對鳥的習性十分了解;父親很善于觀察;父親熱愛自然;父親曾經是個獵人。)其中,最后一個判斷是一個開放式的判斷,是建立在前四個有理由的判斷之后,通過理性思維得出屬于自己的判斷,這就需要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理解父親的想象。因此,教師教學本課時,可以將本題作為主問題,并出示自學要求:默讀課文,完成課后習題第二題,并想想理由。通過閱讀文本,學生很容易就判斷第一條是正確的,因為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地表達了父親對鳥和樹的喜愛之情。至于第二、三、四條的判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父親的動作、語言,結合多個修飾詞連用的語言特點,體會語言蘊藏的內涵:“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是難以辨認環境的背景,“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體現觀察時的父親仿佛和樹林融為一體,“濃濃的苦苦的草木氣息”仍不能阻礙父親分辨出鳥的味道。由此對比“我”的表現,就可以發現父親善于觀察以及對鳥的了解與喜愛。那么,第五個判斷是否成立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比如正方(父親曾經是個獵人)就提出只有獵人,才會對鳥的習性如此熟悉,知道哪里有鳥,聞得到鳥的氣味,知道鳥兒什么時候歌唱,還曉得最容易打中鳥的是飛離樹枝的那一瞬間;反方(父親不曾是個獵人)則提出,只要是知鳥愛鳥的人,就會十分了解鳥的習性,況且課文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可以看出父親絕不會是獵人。其實,這個判斷并沒有對錯,無論學生如何理解,都不影響對父親形象的認識,關鍵是借助問題,讓學生在不斷閱讀、不斷思考、不斷辨析、不斷交流中有效地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簡雅語文之“表達”
以表達帶動閱讀和思考的簡雅語文課堂,強調以表達作為教學核心目標,即以表達為起點和中心,課堂上的閱讀和思考都基于表達、通過表達、為了表達。統編教科書的習作單元就尤為適合采用這一形式進行教學。此外,三年級上冊的預測策略單元要求學生陳述自己的預測結果以及思維過程、四年級上冊學習批注的單元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批注內容等,教學時也可以采用這種形式。以統編教科書四年級上冊《陀螺》為例,本課所在單元要求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根據語文要素和這一課編排的單元位置(最后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是運用前幾課習得的批注方法,體會“我”心情變好的過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任務:任務一:默讀課文,畫出“我”心情變化的句子,批注體會,并填寫心情變化曲線圖(如圖1)。任務二:同桌交流批注,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批注內容的,再全班交流。任務三:如何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請在文末寫批注(字面意思、結合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舉例子等),至少寫三句話。三個任務簡潔明了,而且前一個任務都是后一個任務的基礎和前提,為的就是不斷鞏固“批注”方法的習得,從而讓學生的表達更加有理有據。如此,既落實了表達能力的提升,又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簡雅”。
作者:林楓
- 上一篇: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實踐路徑
- 下一篇:6S管理機制在實驗室管理體系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