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瑤挑花藝術風格流變策略

時間:2022-09-08 09:46:58

導語:花瑤挑花藝術風格流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花瑤挑花藝術風格流變策略

摘要:花瑤挑花藝術在其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因受到民族傳統習俗、自然環境及時代變遷帶來的審美觀念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其功能特征、制作工藝、造型觀念與主題內容等都在不斷的發展演變,這種演變經過一定時間的積淀形成藝術風格流變。花瑤挑花藝術風格的流變是傳統民族習俗與自然環境、時代意識相互融合的過程,是優秀傳統民族民間美術傳承與發展的縮影。

關鍵詞:花瑤挑花;實用性;裝飾性;流變

生活在雪峰山北麓高寒山區的花瑤,是一支因服飾艷麗而得名的神秘民族,挑花是花瑤的傳統民族工藝,其內容豐富、工藝精湛,具有瑤族傳統文化特征,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花瑤挑花主要用于服裝上的裝飾,裝飾部位有夏裝的袖口、綁腿上沿和筒裙,其中夏裝的袖口、綁腿上沿和筒裙前擺均為彩色挑花,內容以幾何圖樣及花卉紋案的連續圖案為主,用高純度的顏色裝飾,色彩斑斕艷麗。筒裙上的挑花為素色,一般為藍底或黑底白紋,裝飾面積大,內容包括花木魚蟲、飛禽走獸與人物等,工藝精細、造型生動。花瑤挑花以素色挑花為代表,具有淳厚的傳統民族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民俗生活特征,是花瑤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藝術“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1],事實上,不止是藝術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與周圍風俗,藝術的發展演變也取決于時代精神與周圍的風俗,花瑤挑花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產生與發展演變都與所處的時代、周圍環境、民俗風物息息相關。

1神秘風俗———花瑤挑花的產生與藝術風格的形成

花瑤以龍犬為圖騰崇拜,服飾艷麗,風俗奇特,是一個神秘的族群,尤其是花瑤女,四季身著裙裝,與他們所處的寒冷的氣候環境有些格格不入,無論是長期與他們生活在同一環境的其他各族,還是外來旅游者,都對他們的服裝形態與氣候條件的反差心存疑惑,更增添了花瑤族群的神秘感。事實上,花瑤的這種服裝形態與其傳統文化與民俗有關,據花瑤聚居的虎形山瑤族鄉奉才保老人收藏的《雪峰山瑤族詔文》記載,花瑤族群為了躲避戰亂,經廣西桂林輾轉洪江、溆浦等地遷徙而至雪峰山的崇山峻嶺中,自明朝末年開始在虎形山一帶安居樂業,這說明花瑤在定居雪峰山之前居住的地方為桂林、洪江、溆浦等地,這些地方海拔比花瑤現居地低1000米左右,氣候溫暖,女性著裙裝并形成民族服飾樣式的傳統不足為奇,有著裙裝傳統的花瑤遷入高寒山區后,單薄敞口的筒裙與冷冽的寒風的對抗延伸為傳統習俗與環境條件的對立,充滿智慧的花瑤女性用挑花化解了這一組矛盾,他們在筒裙上挑花增加厚度以提高保暖性,這樣既承襲了傳統的服裝形態,又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花瑤稱挑花為“嘎杯喲”(瑤語音譯),是“那塊大石頭”的意思,當地漢語方言為“花碌嘊”。相傳,瑤族挑花是跟著石頭學會的,師傅是“花碌嘊”。“花碌嘊”是一個小地名,位于虎形山瑤族鄉銅錢坪村,那里有一塊很大的麻石,麻石上面長滿像花紋一樣的石苔,據說花瑤挑花就是跟這塊石頭學習的。花瑤挑花有一種常見的圖案,名字也叫“花碌嘊”[2],可見,花瑤遷徙到雪峰山定居后才開始學習挑花,其挑花最原始的動因與功能就是為了繼承傳統的民族服飾風俗與適應生活環境的自然條件。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其形成與發展的初期都注重于對自然環境的模仿與再現,從花瑤挑花產生的傳說可以看出,花瑤挑花的產生源于對自然環境中石苔紋樣的模仿,是對周圍環境的再現。花瑤挑花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民間藝術采風與田園考察的學術視野,但現存花瑤挑花遺存的物質資料與文字資料數量有限,并且不夠全面系統,1994年出版的《湖南民間美術全集•民間刺繡挑花》是較早較全面收錄花瑤挑花的著作[3],從書中收錄的挑花作品可以看出花瑤挑花早期的面貌特征。這一時期的挑花工藝已成熟,遵循挑花工藝的基本特征,以十字交叉的針法、用數紗的方法進行挑繡,畫面多用45度角的傾斜線造型,線條為鋸齒形,常用填充、嫁接、變形等表現手法,具有較為嚴謹的圖案化特征。其挑花內容基本以花卉圖案和動物圖案為主,最為常見的圖案有“花碌嘊”、燈籠花、菊花、蛇紋、龍紋、鳥紋等,花卉多運用四方連續的形式表現,一般以整版形式出現,蛇紋圖案變化靈活,往往根據挑繡者的主觀感受和畫面需要自由造型,上下用花邊裝飾。龍紋圖案程式化特征較為明顯,應該是受到我國龍圖騰文化的影響,心存敬畏,因此,不可隨意造型。挑花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粗紗布與絲線,早期的花瑤挑花做工細致、針腳整齊、造型講究、布局合理,并形成了一定數量的在花瑤族群中得到普遍認可的挑花裙樣式。

2功能轉換———花瑤挑花藝術風格的演變

花瑤挑花產生之初以實用性為主要功能,當實用功能得到基本滿足后,挑花工藝的審美特征開始凸顯,具體表現在裝飾性功能的強化與族群趨同性審美趣味的形成。事實上,裝飾功能的強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的審美需求的表現,審美需求喚醒了潛在的審美意識,并形成廣泛認同的審美習慣。花瑤挑花在這種審美習慣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整套的評價標準,包括造型手法、構成形式、創作思維與主題內容等,超群的挑花技藝作為一種能力被認可,甚至成為評判女性能力的最為重要的指標,因此,花瑤女性從小就開始學習挑花技藝,技藝高超的挑花藝人與構思巧妙、寓意深長的紋樣受到追捧,逐漸形成了傳統的挑花藝術風格。花瑤習慣以姓氏劃分為主的山寨式聚居方式,其最為集中聚居的地域,方圓不過十公里左右,主要有奉、沈、劉、步、楊、唐等姓氏,因瑤族有“自相夫妻”的傳統[4],不與其他民族通婚,這種民族內部婚配的方式使得花瑤各姓氏或遠近山寨之間都有交錯復雜的親緣關系,族群內部聯系頻繁密切,挑花技藝的交流與圖案樣式傳播迅速。因此,花瑤挑花的藝術風格整體統一,樣式相對較少。據調查,傳統花瑤的挑花樣式不過30余種,較為廣泛流傳的有《雙虎》《對獅》《鰲魚》及以蛇或花卉圖像為主的樣式各十來種。花瑤傳統挑花圖案化特征明顯,構圖、造型與空間構成形式具有程式化特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濃厚的民俗文化氣息。20世紀80年代中期,閉塞的花瑤山寨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花瑤挑花藝術風格開始轉變。花瑤挑花受到電影電視圖像信息、畫報、新年畫及各種印刷圖像影響,創作思維從原來的對自然的模仿與再現轉變為對圖片的模仿,這種挑繡的方式更容易把握,并方便開發新的樣式,而且看起來更加與所挑繡的對象相像,很快在花瑤族群中得到推崇。但這種挑繡的方式卻也扼殺了民間美術最為寶貴的隨心造物的天性,同時也使得花瑤挑花的圖案化特征逐漸消失,逐漸形成了造型呆板、布局別扭、疏密關系混亂的挑花樣式。當然,在模仿現成圖片的初期,圖案造型還保留十字挑花45度角造型與鏤空、填充、嫁接等,并且在挑花圖案中開始出現了人物與文字等圖形,代表性作品有《哪吒鬧海》《元帥》《騎馬的人》等,這些作品在一些介紹或研究花瑤挑花的文章中被取名為《乘龍過海》《郎丘御敵》《盤王升帳》等名稱,并闡述花瑤挑花的內容反映了瑤族的民族文化與歷史事件,其實這些論述有些牽強。據調查,《哪吒鬧海》是根據當時影響很大的動畫片《哪吒鬧海》的一個劇照圖片挑繡的,在將彩色圖片轉化為單色十字挑花時,形狀與黑白關系發生了增刪或變形,但仍可看出動畫造型哪吒的形象,并非某些文章所說的是表現瑤族祖先盤瓠乘龍過海傳說。被稱為《郎丘御敵》的挑花紋樣其實是根據當時農村流行張貼的《十大元帥》年畫挑繡的,從挑花人物的服裝特點與所騎的馬的造型就可以判斷出這一點,最為明顯的是挑花人物還挎著槍,與傳說中生活的明代的瑤族英雄郎丘相去甚遠。盡管如此,在花瑤挑花藝術風格轉變初期,雖然其藝術價值受到了影響,但卻豐富了花瑤挑花的內容,挑花藝術風格從圖案化逐漸轉向圖形化。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交通與信息的迅猛發展,閉塞的花瑤山寨迅速進入現代生活節奏,花瑤族群中大部分年輕人都進城務工,接受都市生活的快捷與方便,傳統的民族習俗與文化被舍棄,傳統的服飾文化也難以為繼,留守山寨的中老年花瑤雖然保留傳統的著裝習慣,但其挑花藝術風格正發生快速的改變。這一時期的花瑤挑花,就是線條簡單的簡筆畫,挑繡前用粉筆把圖形描在繡底上,所用的繡底以經緯稀疏的粗紗呢龍為主,挑繡時用白色毛線平鋪直繡,只需要注意描了線的地方留出來即可,挑繡簡單、速度快,且不需要動腦筋,連挑繡最為基本的“數紗”都不需要,內容為現代人物或動物,完全拋棄了傳統挑花的制作工藝、創作思維、構成形式與文化內涵,使得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花瑤挑花藝術走向毫無藝術性與文化價值的發展方向。

3傳承與拓展———花瑤挑花的現展

21世紀初,簡筆畫形式的花瑤挑花發展趨勢引起了一些專家與學者的關注,當地的文化部門也注意到這一問題,企圖通過政府干預的方式使得花瑤挑花藝術的發展走上正確的軌道。2006年,傳統花瑤挑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虎形山瑤族鄉萬貫村奉雪妹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如何保護與傳承花瑤挑花藝術得到較為普遍的關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馬文輝司長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工作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當地政府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首先是縣鄉文化部門下到花瑤村寨挖掘、收集、整理花瑤挑花的實物遺存,進行搶救性保護。其次是政府利用瑤族傳統節日“討嘹拜”“討嘹皈”舉辦挑花技藝大賽,大賽參展作品必須是傳統圖案,獲獎作品要求工藝精美、藝術性強。再次是舉辦花瑤挑花傳習所,傳承人定期在傳習所教授傳統挑花技藝,通過這些措施,傳統挑花樣式與工藝逐漸代替了簡筆畫形式的挑花。當地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對花瑤挑花的傳承與保護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種保護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事實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花瑤挑花,對于花瑤人來說只是其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傳統的民族著裝習慣已被年輕一代的花瑤所拋棄,花瑤挑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此,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花瑤挑花的保護與傳承必須根據其本身的發展規律與時展的趨勢相結合,探索可行的、有效的保護與傳承途徑。花瑤挑花的產生與發展最重要的動因是其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或者說是源于其實用性功能,而當其原本的實用性功能逐漸消失的時候,我們必須進行功能的轉換,或者拓展其實用的范圍,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就花瑤挑花而言,作為一種純粹的民族服飾裝飾而傳承的可能性較小,因為做工復雜、穿著繁瑣的民族服裝淡出快節奏的現代日常生活舞臺是不可回避的趨勢,必須在傳承其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的同時改變其形態、材料、呈現方式與載體,使之服務于現代社會生活,走向活態發展軌道。另一方面,對于民間藝術的保護就是要把優秀的文化遺產留在我們的視野中,當今,影像技術與數碼技術的發展足夠從技術層面保存任何資料,把現存的花瑤挑花制作工藝、圖形樣式等進行收集、整理、歸納制作成信息資料數據進行保存,是保護花瑤挑花藝術的重要手段。

4結語

民間藝術被喻為“爛漫的山花”,形容民間美術多彩多姿、貼近生活、生命力強,但還有另一層意思是:身份卑微、不入法眼,自生自滅,是依賴于農耕獵漁等生產方式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存并發展的,因此,當生產方式與經濟形式發生變化時,民間藝術的面貌也必然發生變化,而在我國當前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與市場經濟環境下,民間藝術的生存土壤已消失殆盡,許多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正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花瑤挑花在歷史的長河中為適應社會生產水平與經濟形式的變化,不斷發展、演變與積淀,形成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征的民間藝術形式。自然生長的花瑤挑花藝術面對現代社會全新的經濟與文化生態環境,改變與適應是其傳承與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全球一體化與工業化大機器生產背景下,文化多樣化發展成為時代的重要主題之一,民族傳統文化的現展將會在文化與經濟領域都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劉怡果 文牧江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丹納.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2]文牧江.瑤服飾的民俗特征探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3(11):226-228.

[3]左漢中.湖南民間美術全集[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4]《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瑤族過山榜選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