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藝術的傳承與革新
時間:2022-08-24 03:29:13
導語:木偶藝術的傳承與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杭白砂鎮不僅是有名的革命老區,客家張姓始祖的開基地,而且還是有名的木偶藝術之鄉,具有獨特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木偶文化,2007年6月入選福建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白砂木偶戲自明初從浙江傳入,再傳至閩西各縣、贛南、粵東、臺灣等地,成為世人公認的閩西、客家木偶戲的發源地。其木偶藝術不僅歷史悠久,積淀豐厚,而且流傳廣泛,影響深遠。這與當地木偶藝術的傳承與變革有密切關系。
一白砂鎮位于閩西中部,全鎮面積196平方公里,現轄22個行政村(中洋、梧崗、梧田、塘豐、大田、大金、扶福、樟黃、朋新、嶺背、上早康、下早康、豐源、碧沙、大科、長錦、官洋、茜黃、洋乾、軍橋、東塘、嫩洋)28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587戶2.5萬多人,居民姓氏較多。傳承有木偶戲班的主要有梁、曾、李、劉、袁、張、邱、黃姓等班社,多為宗族戲班。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金水竹洋的梁姓戲班與大坪里的曾姓華成堂戲班。大金村水竹洋位于白砂鎮的南端,它是大金全村姓梁的一個自然村。據《梁氏族譜》記載,自七世祖緣春公于明初在此開基以來,帶來木偶戲及戲神田公元帥,已傳17世,到目前是24世,世代從事木偶戲者甚多。至民國初年,據不完全統計,全村有高腔戲班5個,亂彈戲班7個,總共12個(見下表),幾乎家家戶戶有戲班,而當時人口才60多人,約十五六戶人家。其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是以著名藝人梁祥禮(1900—1962)為班主的龍鳳堂,延續到1960年停止演出。白砂另一突出的宗族木偶戲班是大金村大坪里的曾姓華成堂。其創始人為曾仰錦(約1860-1932),幼年學藝,二十多歲即挑大梁,成為邑中較為有影響的傀儡師。曾仰錦之子曾夢河,自幼隨父跟班,始終在華成堂當下手和掌鑼。曾夢河生五子,有長子瑞倫、次子瑞林、四子瑞芬隨班學藝。1932年和1934年,曾仰錦和曾夢河父子相繼去世,華成堂的重擔就落在19歲的曾瑞倫肩上。但在他悉心培訓下,其弟瑞李、瑞芬相繼成師獨立組班,一時間出現了三個華成堂。
雖然名義上分三班,但實際為一體,只要一班有戲,兄弟間就會相互支持,班中成員一般都為家族成員。曾瑞倫之子曾先芬,曾發芬,及其孫曾添山,至今仍為華成堂的主要成員。因此,它是一個嚴格的宗族戲班。由于是宗族傳承,其班社形式多為父子班、兄弟班與夫妻班,藝人學藝沒有特殊的拜師授徒儀式,學藝之晚輩,大都自小隨班,靠父兄口傳身授,表演技巧以手把手形式傳授,一般從基本功學起,做到先后場,后前場;熟提綱,補戲文;未學藝,先學法等,而且劇中戲文也靠聽熟記切、耳濡目染。因此宗族傳承戲班的藝人往往具有扎實的基本功,而且時有技藝高超的名藝人出現,使得該班之表演藝術相沿不絕,代代相傳,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清代中葉以來,隨著亂彈腔的廣泛流傳與影響,商業活動和娛人演出成為多數木偶戲班與藝人追隨的潮流。在此歷史文化背景下,白砂木偶戲宗族傳承的慣例逐漸被打破,既保存有傳統宗族傳承的習俗,又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社會傳承。社會傳承途徑多種多樣,主要有藝人相互搭班、名藝人公開向社會收徒授藝及木偶藝人遷移外地等,而其中名藝人公開向社會收徒授藝是傳承的最有效途徑。閩西各縣到白砂拜師學藝的木偶藝人相當之多,他們回去后一般都創辦了自己的戲班,有的也收徒授藝。這樣,白砂的木偶藝術迅速流傳各地,并促進眾多木偶戲班的產生,一時間出現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到了清末民初,據統計,上杭縣共有108個木偶戲班,其中白砂就有55個戲班,水竹洋周圍的大金村也有22個,其中高腔13個,亂彈腔9個。而白砂木偶的流播地域相當廣泛,有閩西的上杭、連城、永定、龍巖、武平、長汀,閩南的漳州、江西的贛南、粵東、臺灣、香港,以及國外的東南亞等客家人聚居地。社會傳承的發展,是白砂之所以成為閩西、乃至整個客家木偶發祥地的關鍵所在。
二白砂木偶戲屬提線木偶,形成于明代,最初為“單高腔”,即一個班只有2人,1人提線,1人掌鑼鼓兼幫腔。后來,前臺增加1人為副手,演變為“雙高腔”。清代中葉以來,隨著亂彈腔在各地的盛行,當地有些木偶戲班也改唱亂彈腔,有的仍堅持高腔演出,有的則兼演高腔與亂彈腔,出現了高腔與亂彈木偶并存發展的局面。在藝術形態上,它們之間也存有守成與革新兩種情況。一是藝術形態的守成。即注重對傳統藝術的吸收和保存,在這方面主要是高腔木偶。其演出仍以酬神祭祀為主,因此從表演儀式、聲腔音樂、演出劇目到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保存了較多傳統的因素,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當然,亂彈腔木偶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藝術進行沿襲和傳承。表演儀式上,與宗教民俗聯系較為密切的一部分木偶戲班,在演出上仍保留了完整的表演儀式,有演出前的請神儀式,包括上香、上供、誦請神咒、念經、表章等,其中的殺雞灑血獻祭儀式,是其它地區木偶戲請神儀式所罕見的;正戲演出前的《田公跳臺》、《加冠進爵》和《天官賜?!返葍x式劇表演;以及木偶戲演出后的送神儀式。
聲腔音樂上,白砂高腔木偶繼承了弋陽腔的聲腔系統,具有“鑼鼓、干唱加幫腔”的演唱特點,成為其幾百年來一直保持著的演唱形式;在曲體格式上“字多音少,一泄而盡”;唱腔道白“錯用鄉語”等。高腔有九調十三腔,常用的有十八種基本曲調,其名稱為【長行板】【饒平調】【過山調】【山坡羊慢板】【山坡羊快板】【開臺曲】【懷胎曲】【生子調】【病人調】【趕人調】【排朝調】【觀星調】【和尚調】【道士調】【擺陣調】【陰司調】【石榴板】【唱歌調】。其中有些基本曲調,是在各劇目演出中通用的,如【長行板】【饒平調】【開臺曲】等,有些是特定場合使用的,如【懷胎曲】【生子調】【病人調】等。在亂彈木偶中,其聲腔音樂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漢劇的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還保留一些原高腔木偶的傳統,譬如所用的【開臺曲】【十字歌】【數鳥調】【嘆無?!俊緢蠡俊痉茨险{】等一些民間小調,便來自高腔木偶,而在閩西漢劇中是沒有的。①其主要原因是當地亂彈木偶戲乃由原來唱高腔的木偶戲藝人后來受亂彈的影響而改唱亂彈的。
演出劇目上,白砂木偶戲演出的劇目相當豐富,且多以“忠、孝、廉、節”的教化戲為宗旨,與客家“信鬼神,好戲劇”的宗教民俗相適應。上世紀50年代末,為搶救當地的傳統木偶藝術,上杭縣文化局召集了一批有名望的老藝人進行口述劇目整理,白砂龍鳳堂著名藝人梁祥禮也受到邀請,其中由他一人的口述整理本就多達168個,為閩西傀儡戲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數量之多,令人驚嘆,也足見其傳統文化積淀之深厚了。而在曾瑞倫創立的華成堂班,還保留了許多與酬神賽愿聯系密切的傳統高腔劇目。其中有《夫人傳》、《華光傳》、《觀音傳》、《五星記》、《三官記》等諸多大型神話題材的宗教劇,可長期在各地演“還愿戲”而深受歡迎。葉明生在《福建傀儡戲史論》中提到,在諸多亂彈傀儡班都相繼衰亡的情況下,高腔班卻能奇跡般地存活于當今社會,這與其所保持的宗教及民俗傳統不無關系,華成堂現象是閩西木偶戲具有啟示性意義的一種文化現象,頗值得我們思考。②表演形式上,閩西(尤其是白砂)一些有嚴格家族傳承的木偶戲藝人,他們經歷長期的演出實踐后,共同積累了很多表演技藝與技巧,有的還形成了規范化的程式。拿木偶“提線法”來說,他們根據人物表演動作的需要,歸納出可操作性的程式達到數十種之多。其中,角色提線法,有生角出臺提線法,小丑出臺提線法,花旦、蘭旦出臺提線法,老生出臺提線法,武生跳臺提線法等;動作表演提線法,有上馬、上轎、拿杯、提劍、兩將相斗、背后取劍、拿馬鞭、騰云駕霧、觀書寫字、蘭花手、采茶撲蝶、小和尚下山、駝背跛腳、捋須甩鞭袖等提線法;同時還有情感表現的男人發怒、官員思考、女人發嗔、小和尚得意等提線法;此外還有一些特技提線法。③無疑,這些都是對傳統木偶戲表演形式的傳承。二是藝術形態的革新。在這方面,亂彈腔木偶作了更多的努力,但并不排除高腔木偶所作的變革。它們主要表現在偶人偶物、提線、舞臺裝置和表演技藝等方面。偶人偶物上,早期木偶只有十八個偶頭,稱為十八羅漢。
后來發展到二十四個,稱為二十四諸天。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木偶藝術的發展,有的劇目偶人、偶物合起來有數十個,如《水漫金山》,除了素貞、小青、許仙、法海等偶人外,還有龜、鱉、魚、蝦、海螺、蚌、蜈蚣、公雞、雄鷹、花豹、猛虎等偶物。提線上,早期的一個木偶只有五條線,后來發展到十條、十二條、十六條,如《水漫金山》中的小和尚,新增抓衣角風線,踢腳線和搖二郎腿的搖腿線等。線的長短也有變化,按以前的慣例,命線長1.5尺,背線長1.65尺,腿線和腳線長各3.3尺,肚線長2.4尺,腰線長2.5尺。新中國成立后,有的改用高臺演出,每條線都要增加一定的長度。舞臺裝置上,早期木偶演出的舞臺比較簡單,一般在祠堂、廟宇或農家廳堂上搭用木板起臨時戲臺,臺上放一桌兩椅,臉譜,服飾等道具。左右后三面用谷筤圍起來,正面頂上橫掛帳眉,兩側掛上帷幕,臺上用十八根或二十四根竹竿組成竹竿架,以備掛木偶及其它演出用品。后來,有些木偶戲的舞臺也開始布置得新穎別致,增加了各種布景及燈光設置等。表演技藝上,推陳出新成績最顯著的是水竹洋龍鳳堂,該班既會演高腔木偶,又改唱漢劇調,還將小頭木偶改為大頭木偶,全場“死目”改為全場“活目”等,這些都走在木偶藝術變革的前沿。尤其是其班主梁祥禮,綽號“禮怪頭”,是閩西木偶戲的著名藝人之一。由于他出生于梁姓木偶藝術世家,藝承祖傳,淵源深厚,不僅線工屬同行上乘,而尤工嗩吶,精通前后臺。在他執掌龍鳳堂之后,網羅了邑中一批前后臺高手,使班名遠噪鄉里。他之所以被稱為“怪頭”,是由于他在對傀儡藝術傳承的基礎上,刻意追求創新。他在演出中不僅善于表現“礱谷碓米”、”挑擔砍柴”等生活場景,甚至把刀槍、飛機、大炮、天朝地府的景象,乃至肉傀儡,都別出心裁地運用到表演中,展示其豐富的想象力與高度的創新力。尤其是其亂彈腔《劉海戲金蟾》中的“劉海耍金錢”和昆腔《天官賜福》中的“獻八寶”等花色技藝更是其它班社所望塵莫及,對閩西傀儡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建國初期,閩西木偶戲因其在國內外的一些重大活動而聲名大噪。1964年政府提倡現代戲,傳統的木偶戲遭到很大的限制。其后,的嚴重摧殘,白砂木偶戲遂同閩西木偶一起走向衰落,多數戲班從此一蹶不振。雖然上世紀80年代曾再度興起,但由于農業社會生產模式的改變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曾經班社林立的白砂木偶戲,到目前只剩下零星的兩三個劇團,它們是:白砂大金木偶藝術團,又名曾姓“華成堂”,是當今閩西僅存不多的祖傳高腔木偶戲班之一,該團演職員現有曾先芳、曾添山、曾東山、曾庭芳等,演出主要在本縣、長汀、廣東等地;白砂扶福木偶藝術團,創建于民國初年,屬祖傳高腔木偶戲班,現為私營制劇團,法人代表黃福星,現年60歲,白砂鎮扶福村人,演出人員一般4人,每年演出幾十場,在本縣范圍內演出較多;白砂碧沙木偶藝術團,創建于1984年,1985年辦證演出,法人代表丁椿安,1963年從師大金村木偶藝人曾森山、梁倫錦,演出人員有郭天生、袁富先、丁德林等。班社零落加上演出市場不景氣、藝人老化,后繼乏人等原因,當地木偶戲已陷于瀕危的狀態。
當前,為了搶救與保護白砂的木偶戲藝術,在當地政府、民間藝人及木偶研究專家等共同努力下,采取了一些新的舉措,比較大的主要有三個:2005年冬,在水竹洋村成立了閩杭“田公堂”木偶研究會白砂木偶藝術團,恢復了“田公堂”的木偶藝術活動;2006年,在白砂鎮政府的支持幫助下,著名木偶戲藝人劉金壽(省級傳承人)在白砂鎮的在校生中,吸收了一批青少年學生,作為木偶戲的傳承人進行培養,使白砂木偶藝有傳人;2008年7月,“首屆田公堂木偶學術研討會”在白砂水竹洋成功舉辦。大會由福建省藝術研究院葉明生研究員主持,與會代表來自美國、日本,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三明學院、龍巖市文化局、客家木偶文化藝術研究會、福建省民間文藝協會、閩西木偶研究專家、當地民間木偶藝人及白砂鎮地方政府領導等,會議就白砂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做了研討,這次大會將對白砂木偶戲的研究起到積極的宣傳與推動作用。
- 上一篇:安監局黨組暨學習安排
- 下一篇:安監局群眾評議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