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帶溝分支解剖學論文

時間:2022-04-17 11:54:00

導語:扣帶溝分支解剖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扣帶溝分支解剖學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0名成年志愿者,男15名,女15名,年齡20~72歲。臨床門診體檢及MRI頭顱檢查無神經、精神病史及家族史。以AC-PC線為掃描基線,選擇自旋回波T1加權像序列,TR=400ms,TE=15ms,層厚7mm。獲取30名矢狀斷層T1磁共振圖像,Dicom3.0的格式保存。

1.2方法

1.2.1頭顱

MRI數據的讀取30名頭顱連續MRI斷層掃描數據,在微型計算機上以Dicom3.0格式導入eFilm1.5軟件工作站。根據陳昱等報道的方法,選取每名矢狀面序列的旁正中矢狀面,觀察副扣帶溝的出現率、扣帶溝的分支

1.2.2扣帶溝分支的判斷依據

在旁正中矢狀面上,在扣帶溝的走行過程中若出現垂直于其走行方向、長度超過10mm的部分,并且與扣帶溝存在連續性,便定義為扣帶溝的分支。

2結果

扣帶溝的分支及概率統計考慮到扣帶溝的分支數目可能會受到副扣帶溝出現與否的影響,我們將其按副扣帶溝的出現與否進行分別統計,以便更加直觀了解分支數目的側別差異和個體間差異。僅右側出現副扣帶溝的樣本僅2例,此2例中左側分別出現一個和兩個分支,右側2例均出現兩個分支。

3討論

本文通過對30名正常國人頭顱MRI的影像學分析,發現額葉內側面腦溝的形態存在很大的個體間變異性和側別差異性。在旁正中矢狀面上,本研究對扣帶溝分支的出現率以及數目進行了統計,發現其存在較大的側別差異。我們的結論均與Paus等的研究結論相吻合。本研究中,我們之所以選擇旁正中矢狀面進行研究,基于下列2個原因:

(1)在正中矢狀面上會出現一些小的凹陷,這些小的凹陷可能會呈現為溝的圖像,但是在旁正中矢狀面上就會消失,我們不能認為這些小的凹陷是腦溝。

(2)由此MRI反映的是一定層厚結構的所有信息,因此正中矢狀面圖像就為左右兩側大腦半球的相關層厚結構的信息的整合,另外還包括半球間充滿腦脊液區域的信息。所以,用旁正中矢狀面圖像研究大腦半球內側面溝回的特征形態是較好的選擇。在本研究中,左側大腦半球有46.67%,右側僅有10%的扣帶溝沒有發出垂直方向的分支。與Paus等的研究結果(左側有44%、右側有30%的扣帶溝沒有發出分支)相比,左側結果大致相同,而右側存在一定的差異。究其原因可能與人種胚胎發育的不同有關。但是不相同的結果我們卻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扣帶溝分支的出現也存在明顯的側別差異,即右側較左側更易出現分支,右側扣帶區域的折疊程度高于左側。有學者認為,腦皮質折疊程度隨著腦體積的增加而增加,結合本研究上述結論,是否可以推測,右側大腦半球前扣帶皮質相應區域的腦體積大于左側,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另外,我們分別分析了副扣帶溝出現類型的不同對扣帶溝分支出現的影響,并未發現有明顯的規律表明副扣帶溝的出現對扣帶溝分支的出現有影響。扣帶溝垂直方向的分支可能是由于新皮質區域———Brodmann4,6,8區的形成而產生的。它的出現反映出人類大腦皮質較非人靈長類有相對過度的增長。并且曾經有研究發現,人腦特定區域皮質折疊的增加標志著人腦此區域演化的較先進。我們可以認為這一差異是人腦比非人靈長類動物大腦功能更多、更復雜的形態學基礎。我們之所以選擇腦溝作為大腦內表面的結構分析基礎,是因為腦溝分開了大腦不同的功能區域,提供了一個解剖的天然區域劃分標志。人類大腦皮質表面形態在個體間的差異很大,腦溝的界定標志在其出現、走行和延伸上顯示出相當大的變異性。有研究表明這些形態差異影響了皮質結構、細胞構筑和與周圍皮質聯系的類型。扣帶溝的形態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對稱性,對結構非對稱性的研究可能會為研究單側腦功能的神經解剖提供線索。目前國內還未見到有關上述區域形態學特征的報道,因此我們認為本研究可為國內此領域的研究提供基礎,為研究國人大腦的不對稱性、發生發育規律、皮質折疊規律以及功能生理和形態結構的關系提供宏觀解剖學資料。

作者:隋東莉李成陳劉成曹承亮王震寰單位:蚌埠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