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莧的顯微結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04:35:00
導語:刺莧的顯微結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為進一步開發利用、制定刺莧質量標準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對刺莧進行顯微研究。結果根部異常維管束斷續排列成2~4輪;莖木質部導管常見內涵韌皮部;葉主脈維管束5~7個;粉末中可見散孔狀花粉粒、腺毛、非腺毛和草酸鈣晶體。結論刺莧的顯微結構研究可為其進一步開發、制訂質量標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刺莧顯微鑒定
刺莧為廣西常用的中草藥,曾收載于《廣西中藥材標準》[1],異名野莧菜、土莧菜、豬母菜、野簕莧、刺刺草、野簕莧菜、酸酸莧、刺莧菜。其味甘,性微寒,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癥、痢疾、濕熱泄瀉、帶下、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傷[2]。其成分含黃酮苷、氨基酸、有機酸、糖類、α-菠菜甾醇、混合皂苷、生物堿、強心苷等。藥理實驗研究表明,刺莧根的正丁醇提取物有明顯鎮痛、止血、抗炎作用[3],進而研究發現其有效成分為皂苷部分[4]。臨床研究觀察其制劑對多種痔瘡效果良好[5,6]。目前未見對其顯微特征方面的報道,本文對其顯微結構進行研究,為鑒別刺莧及制定相關的質量標準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
1.1藥材
200503采自廣西南寧郊區,經廣西中醫學院中藥鑒定教研室蔡毅副教授鑒定為莧科植物刺莧(AmaranthusspinosusL.)全草。
1.2儀器與試劑
Motic成像顯微系統;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2方法
石蠟切片法;表面制片法;粉末制片法。
3結果
3.1根橫切面
呈類圓形。①木栓細胞數列。②皮層較薄;薄壁細胞多呈扁平不規則形,大小不一。③外韌型維管束。初生木質部二原型;異常維管束斷續排列成2~4輪,內輪維管束較小;導管周圍多聚集木化的纖維;最外層異常維管束韌皮部外側可見纖維束。④皮層和射線處的薄壁細胞中可見草酸鈣砂晶或小方晶。見圖1。
3.2莖橫切面
呈類圓形。①類方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下為數列厚角組織。②皮層狹窄,由3~5列薄壁細胞組成,細胞間隙較大。③外韌型維管束連成環狀。韌皮部狹小,射線隱約可見;木質部導管較少,散在,纖維眾多,射線不明顯,常見內涵韌皮部。④髓部寬廣,散在3~5列外韌型維管束。⑤皮層和髓部薄壁細胞中可見草酸鈣砂晶或小方晶。見圖2。
3.3葉橫切面
①上表皮細胞1列,類長方形,排列整齊,外被角質層,可見腺毛或非腺毛;下表皮細胞1列,類長方形,排列整齊,氣孔稍多。②柵欄組織多為1列細胞,長條形;海綿細胞為3~8列,類圓形;主脈上下表皮內方有厚角及薄壁組織。③主脈維管束5~7個,外韌型。④主脈薄壁細胞中多見草酸鈣小方晶和砂晶,而葉片薄壁細胞中多為簇晶。見圖3。
3.4葉表面片
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垂周壁稍彎曲,氣孔不定式;下表皮細胞不規則狀,垂周壁微波狀,氣孔較多,不定式。見圖4。
3.5粉末
黃綠色,氣淡微苦。①花粉粒球形,萌發孔散孔狀,直徑約為18.2~30.5μm。②腺毛易見,腺頭為單細胞,腺柄2~7個;非腺毛常略彎曲,由5~10個細胞組成。③草酸鈣晶體眾多。砂晶或方晶,直徑為1.5~8.5μm,此外還可見簇晶,直徑為11.5~36.8μm。④導管多為具緣紋孔型,寬19.4~38.5μm,可見網紋型和螺紋型。⑤纖維束眾多,寬度為8.5~15.8μm。⑥淀粉粒細小,臍點點狀,直徑為4.0~10.2μm。見圖5。
4小結
實驗表明,刺莧的主要顯微鑒別特征是:①根部初生維管束外周環繞2~4列異常維管束。②莖木質部導管常見內涵韌皮部。③葉主脈維管束5~7個。④粉末中可見散孔狀花粉粒、腺毛、非腺毛、草酸鈣方晶、砂晶和簇晶。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廣西中藥材標準[S].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6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2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46.
[3]廖里,鄭作文.刺莧的藥理研究[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1999,16(3):107.
[4]鄭作文,周芳,李燕.刺莧根皂苷鎮痛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廣西中醫藥,2004,27(3):54.
[5]鄧家剛,黃海濱,吳玉強,等.復方刺莧根顆粒治療濕熱下注型內痔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刊,2006,24(2):256.
[6]鄧家剛,鄭作文,葉日喬.刺莧根口服液治療痔瘡182例療效觀察[J].江蘇中醫,2000,21(9):25.
合理用藥與不良反應
- 上一篇:社保基金審計科學發展觀調查報告
- 下一篇:審計局文明單位申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