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時間:2022-09-06 09:30:00
導語:獨家原創: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問題,它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然而,近幾年農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問題,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對策措施,以便從增加農民收入入手,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就是對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總稱。具體的講,就是農業的增長與發展;農民現實的收入及其增長、未來的生活、職業等變化及由此帶來的問題;農村發展,包括農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農業、農村與農民三者之間的聯系是緊密相連而難以分隔的。其中,農民從事生產活動,創造價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環境條件,建設新型的農村;農民將所得收入用于增加農業投入,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梢姡谶@三者關系中,農民是具有主動性的一方,而農業是農民獲取收入的源泉和進行勞動創造收入的對象之一,農村則是在農民通過勞動創造收入后進行改造、改變的對象。因此,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問題。近年來,隨著農副產品價格的普遍下降,農民負擔日益加重,中國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一、“三農”問題的癥結
“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農業人口過剩,農民就業不足。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的進一步下降,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需要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將增加。龐大的農業人口與有限的農業資源的尖銳矛盾,成為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
1.1農業人口過多至使農業效率低。
在我國,由于傳統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比較多,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農民的報酬極低。在剩余勞動力未輸送完之前,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農民的收入將始終處于停滯狀態。
1.2農業人口過多導致農民貧困。
農業人口過多從兩方面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農業收入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導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農業資源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造成農民就業不足。農民收入水平低,又會通過兩個途徑形成農民貧困的惡性循環:收入水平低,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農民謀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擴大再生產投資不足,收入水平低。
1.3農業人口過多影響農村穩定。
農業人口過多通過兩個方面因素影響農村穩定:一是農民是農村不穩定的經濟根源。當前大多數農民收入處于負增長,這是農村出現不穩定因素的經濟原因。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自我保護能力弱,農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農業人口過多,且經營分散,使農民通過適當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利益集團的成本過高,致使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造成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弱。
總之,農業人口過多形成農業、農民與農村問題的惡性循環。農業人口過多既直接作用于農業、農民和農村,又通過三者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惡性循環。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只能是減少農業人口的數量,轉移農村過剩的勞動力,降低農村自然資源的負載率,使農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比逐步趨于合理,增加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人均資源空間。
二、“就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礎
小城鎮戰略是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方法之一,即“離土不離鄉”的轉移策略。勺窩鄉是納雍縣八個重點產煤鄉鎮之一,近幾年來大量煤礦企業的迅速發展,已使大部份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全身投入到煤礦企業,這為家庭增收、減輕負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中勞動力與土地、農民增產與增收之間的矛盾。同時也要看到,這種通常不伴隨身份轉變的轉移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使許多已從土地中轉移出來的農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這給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很多人仍是在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隨時轉變。已轉移的農民仍然把農村作為自己的重點,保留在農村占有的資源。這既便農業在日后成為“業余產業”、“副業”,也不利于土地資源的規模利用。因此,現在必須著眼于農業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村的非農產業,通過農村的工業化來帶動農民發展非農產業,促使農民增收。
2.1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具有估計,農業的充分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可吸納將近一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農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只要我們認真抓好農產品的加工與轉化增值,農業效益的增長大有希望。
2.2鼓勵外出民工回鄉創業
大中城市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更容易給農民帶來現代觀念。農民外出打工,不僅增加了現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更重要的是不少農民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本事。對這些經受幾年鍛煉,積累了一定資金,學到了一些管理知識,掌握了一定技術的農民工,要動員他們回鄉創業,擴大就業,把他們看作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表彰他們的創業事跡和先富幫后富的奉獻精神,激勵更多的外出農民工回鄉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做出更大的貢獻。
2.3積極引進城市資源
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而是要統籌城鄉資源,跳出長期以來就“三農”解決“三農”問題的傳統思維局限,沖破歷史形成的城鄉分割的格局,引導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到鄉下發展,跨產業、跨區域重組資源,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從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
在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鼓勵農民就地就業,并不是將農民放在自己的家鄉搞發展,而是應更加關注農村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有效地擴大農村內部的就業容量。
三、“異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關鍵
異地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特別是將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到較發達的大中城市,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出路之一,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及我國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種思路。他的最大好處在于可以減輕農村人口對有限自然資源的依賴與壓力,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同時,他還能通過勞動力的城市遷移形成勞動力市場,在流動中確立勞動力價值,消除勞動力工資扭曲的現象,使全部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3.1促進大中城市的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目前我鄉的大部分農業人口均屬于剩余勞動力,這些過剩的勞動力大都需要轉移,但由于總體勞動力素質偏低的情況,很大程度上難以在發達地區就業。目前由于我國工業結構應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基礎主體,應以農村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加速工業化的推力,較快走完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工業化階段。
3.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還很落后,在我們這樣的窮鄉僻壤就更加的落后了,據統計數字表明,勺窩鄉第三產業的發展態勢不容樂觀,在勺窩鄉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只占到15%左右,主要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一或第二產業,而在我國其他地方第三產業的比重就遠遠高于我區達到30%-40%,而全國的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也遠遠地低于世界其他發達國家。據相關部門權威數量,全國32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43個人口在50-100萬的大城市中,第三產業可提供的就業機會至少應在1500萬個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業機會,就可以大大緩解我國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解決就業問題在第三產業還能找到巨大空間。
3.3鼓勵農民進城創業
大量農民進入城鎮需要大量相應的就業崗位。在當前城鎮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農民進城就業的難度就更大。這就需要大力鼓勵農民進城創業,尤其是鼓勵農民在第三產業創業,因為目前我鄉的第三產業相比全國的發展要滯后,而我國的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國家的發展又要滯后,而該產業又是進入門檻較低、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產業。所以各級政府應當制訂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的政策,要完善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和貸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為抵押取得銀行貸款等,從而增強農民進城創業的信心和能力。
3.4擴大農村對外開放
擴大農村對外開放,開拓市場,有利于彌補農業資源的不足,拓寬農業發展空間和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空間,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要積極吸引外面的資金、技術和經驗,改善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農產品的加工投入,先行取消對具有比較有優勢的農產品所征收的農業特產稅,適當加大農產品減稅、免稅的力度,增加農產品需求;在其他地方創辦農業企業,利用外部資源,促進勞動力輸出,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
在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要統籌城鄉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城市產業,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推動就業。
總之,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這兩種形式對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空間配置都具有積極作用,我國的政策應該是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正如十六大報告所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封閉在農村的內部,要和城市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城鄉統籌的格局,逐漸使得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找到一個新的前途。
參考文獻
[1]葉昌紅.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經濟的飛躍(J).中國科技信息,2005,14(1).
[2]董洪霞.解決三農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J).商場現代化,2006,474(1).
[3]: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J).農化新世紀,2004,5.
[4]馬凱稱解決三農問題是今年經濟工作重中之重(J).農機市場,2005,1.
[5]李昌平,賀雪峰.在中國歷史大變局中看新農村建設[N].中國證券報,2006,2.
[6]申端鋒,劉國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評述[N].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7]白宇陽.農業科技發展趨勢與戰略選擇(J).農業科技,2005,4.
[8]程春建.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杭州農業科技,2007,1..
[9]張建剛,楊艷.發展縣域經矯加快社會蠶義新農材建設[N].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6,4.
[10]李澤民.論縣域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良性互動(Z).維普資訊,2008,1.
[11]姜信治.論縣域經濟的發展(M).甘肅民族研究,2004,2.
[12]余明剛.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思考(Z).學說連線,2005,7.
[13]閻增福.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與實踐(J).湖北經濟,1996,6.
[14]蔡社寶.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石和保證(Z).維普資訊.
[15]楊先平.縣委書記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領導科學,2005,21.
[16]黎裕生.提高領導發展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民族論壇,2008,1.
-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業質量成本控制論文
- 下一篇:企業成本管理有效途徑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