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坤:“三農”問題斷想
時間:2022-02-19 03:22:00
導語:王云坤:“三農”問題斷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要觀點
●“三農”問題,用一句話說,就是城鄉發展不協調。在“三農”問題中,核心是農民問題,最突出的是農民收入低。
●“三農”問題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有認識上的差距,也有工作中的不足。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不打破,“三農”問題就無法根本解決。
●“三農”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解決“三農”問題的總體思路,就是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
“三農”問題歷來為我們黨所重視。特別是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解決好“三農”問題已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三農”問題是什么
“三農”問題,用一句話說,就是城鄉發展不協調。農民貧窮,主要是農民的創業能力低,就業渠道窄,非農收入少;農業不發達,主要是產業循環能力低,一、二、三產業脫節,工業和農業分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產業鏈條短,農業效益不高;農村落后,主要是農村發展能力低,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落后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比較突出。當然,這是相對于城鎮居民及二、三產業和城鎮而言的。“三農”問題是歷史積累下來的問題,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決非是今天才出現的。古往今來,有許多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看法和建議,但只有中國共產黨人真正站在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積極、主動地謀劃解決“三農”問題。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三農”問題在宏觀層面上還僅僅是農產品的產量問題,或者說是食品安全問題(過去經常講糧食安全,不太全面),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我們還沒有徹底解決吃飯問題。真正意義上的吃飽飯,是1978年以后的事。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三農”問題的內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今天已經不僅僅是食品安全的問題了,而是演變為以收入、消費、就業為重點,覆蓋工農、涉及全局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所以,我們現在是站在更高的層次上講“三農”問題。
把“三農”問題分開來說。
關于農民問題。農民窮只是表現,說到底是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問題,或者說是國民待遇問題,是農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問題。由于歷史和發展階段等原因,在很長一個時期對市民和農民實行雙重標準。而眼前農民最突出的問題是收入低。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二元經濟結構的壁壘尚未從根本上打破。
關于農業問題。農業是特殊產業,既是基礎產業,又是弱質產業;既受土地和經營規模的限制,又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約束。受自然約束,是由農業本身的弱質性決定的,加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農業投入不足,抗災防災的能力有限,結果一遇較大的自然災害,農業就大幅度減產減收。受市場約束,是因為農業產業循環能力差,產加銷分割,一、二、三產業脫節的問題較為突出,加之市場機制不健全,農業市場開發能力有限,大部分處在賣“原字號”產品的階段,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差,結果一旦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就會出現產品賣難和谷賤傷農的問題。
關于農村問題。目前,農村相對落后,發展能力較低。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發展方向,積極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途徑。但最終還是會有一個農村問題。未來的新農村(盡管是不斷變化的)是什么樣子?有關部門做過小康村的標準模式,叫小康示范村。但這種示范村花錢太多,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為,不是真正的發展方向。發達國家的農村,除了莊園就是鄉村別墅。我國一些發達地區如江浙一帶的新農村,是按城市低標準的樣子建設的。不管怎樣說,有兩條是肯定的,一是新農村一定要與城市相連接,尤其是與小城鎮相連接;二是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我國人口多、土地少,又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應該有一種新的模式。當前農村的突出問題是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農村的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與城市差距過大,失學兒童較多,婦幼保健差,有病沒錢看、因病致貧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農”問題當然遠不只這些。在“三農”問題中,核心是農民問題,最突出的是農民收入低。影響農民收入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農民創業能力低,就業不充分。從農民本身來講,主觀原因是素質不高。但我們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是大量的外部原因,重點是研究如何構建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三農”問題的成因
“三農”問題并非我國獨有,但在我國有其特殊性,這就是我國曾長期處于封建社會,近代以來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可能形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期,更談不到實現工業化,反而是大量的資源和財富被帝國主義列強所掠奪。這是新中國成立時接受的一筆最大的經濟、政治、社會遺產。
我國面臨的國情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這些經典作家沒有遇到過的,也是其他國家沒有遇到過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在個體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條件下怎么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理論和經驗可資借鑒。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長期艱辛的探索認識到,“三農”問題是帶有全局性的問題,是長期、復雜、特殊的問題。“三農”問題的成因,最主要的就是同志所說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一窮二白”。因此,“三農”問題要在短期內完全解決,是不現實的。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在思想認識和具體工作上就不存在問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的農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也確實有一些經驗教訓需要總結。從思想認識上說,曾長期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對農業的基礎地位認識不足,說的和做的有距離;二是一味要求“三農”作貢獻,忽視對其大力支持與幫助;三是改革以后對“三農”的變化、取得的成績估計過于樂觀,對嚴峻的挑戰認識不足。工作上也有一些教訓:一是對“三農”取的多、予的少;二是農業積累不足,農民缺乏投資能力;三是長期城鄉分治,農村難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輻射、帶動,更談不到反哺。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同志首次明確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可以說,這是“三農”工作一個新的開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采取一系列支農措施,如減免農業稅、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等,這必將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創造歷史性的機遇。
“三農”問題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有認識上的差距,也有工作中的不足。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不打破,“三農”問題就無法根本解決。
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農”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英國花了近百年,美國用了七八十年,日本通過兩代人的努力,才使本國的“三農”問題得到解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既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又面臨國內“三農”工作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解決“三農”問題的總體思路,就是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其重點是解決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加速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不能犧牲“三農”利益,而是應該工業反哺農業。二是促進“三農”裂變,即大力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使更多的農民變為市民;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村工業化;大力發展小城鎮,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就是農村分工分業的過程,就是“三農”裂變的過程。也就是說,要用工業化富裕農民,用產業化發展農業,用城鎮化繁榮農村。裂變的說法或許夸張了一點,但比較形象。同時,應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幅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既要制定階段目標,又要注重分步實施。第一步,解決當前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即農民收入問題、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問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問題。第二步,解決城鄉差距問題,遏制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這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以及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第三步,解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這是一個較長時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