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理論的補充和科學利用探索

時間:2022-04-25 09:12:00

導語:交換理論的補充和科學利用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交換理論的補充和科學利用探索

關鍵詞: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

提要:本文著重分析在馬克思交換理論中把交換價值等同于價值的種種局限,并指出在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交換價值是個橋梁,交換價值具有獨立的內涵和地位。科學應用馬克思交換理論的重點是處理好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交換理論可概括為:商品是由使用價值和價值這兩個基本因素構成;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對于20碼麻布=1件上衣這一最簡單的商品交換形式,它的左端是以商品的自然形式、使用價值與其右端的價值形式、價值對立著;通過這一形式,20碼麻布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表現為等式兩端的對立,外在的對立;商品經濟的運行表現為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對立統一。馬克思商品交換理論是比較嚴密的科學理論,但它實質是靜態的交換理論,不能完整地反映經濟交換的動態交換過程。下面我們闡述做出這一結論的依據。

一、把勞動生產力的具體條件同度化為既定的勞動生產力;把交換價值等同于價值

“如果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不變,商品的價值量也就不變。但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如果生產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不變,上衣的價值量就同上衣的數量一起增加。”

從馬克思的這些論述中可知,馬克思深刻地認識到,影響具體的商品生產者勞動力的因素是多種多樣、十分復雜的,其中包括自然條件。事實上,每個商品生產者所具有的特定生產條件都是不一樣的。在這些特定生產條件同度化為單一的、既定的社會勞動生產力水平時,商品的交換價值等于它的價值,并且商品的交換價值量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

把單個商品生產者各不相同的生產條件同度化為一般的、既定的生產條件,這實質是在描述特定時點上的、一般均衡的經濟狀況。這種理論的抽象是靜態理論抽象模型,而不是特定時間段的動態理論抽象模型。

這種靜態、一般均衡的分析模型的優點是能夠分析不受時空限制的經濟本質及最基本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但由于它不考慮具體商品生產者的具體生產條件的差異,也就沒有交換價值概念存在的必要,而是把交換價值概念直接等同于價值概念。

二、商品價值由抽象勞動決定;抽象勞動是完整的社會分工、交換體系的體現;而這一體系又是由微觀交換行為自由競爭形成的結構體系,這一分析邏輯在實踐中出現悖論

“就使用價值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質,就價值量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量,不過這種勞動已經化為沒有質的區別的人類勞動。在前一種情況下,是怎樣勞動,什么勞動的問題;在后一種情況下,是勞動多少,勞動時間多長的問題。”

“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著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勞動。各種使用價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質的有用勞動,就不能作為商品互相對立。在產品普遍采用商品形式的社會里,也就是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作為獨立生產者的私事而各自獨立進行的各種有用勞動的這種質的區別,發展成一個多支的體系,發展成社會分工。”

“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一般的社會生產關系是這樣的:生產者把他們的產品當作商品,從而當作價值來對待,而且通過這種物的形式,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當作等同的人類勞動來互相發生關系。對于這種社會來說,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適當的宗教形式。”

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決定商品價值的一般人類勞動是作為同一的人類勞動來對待的。這種抽象人類勞動并不排斥勞動的具體性及其質的差別,正是由于勞動的質的差別才形成了“一個多支的體系”。實質上,勞動價值論是構造了單純的勞動者的王國,在這個勞動王國中,勞動者實現了充分的、自由的結合。但是在商品經濟的現實中,私人勞動與價值對立著,正像基督教徒與基督耶穌對立著一樣。基督徒的命運是由自己主導還是由耶穌主導?這里的答案是明確的,耶穌主導的是基督世界的命運,而不針對具體的、單個的基督教徒;基督徒生活于基督世界,但它自己的命運由自己主導。與此相類似,在商品經濟的現實中,商品的勞動價值是就全社會而言的,它并不直接決定私人勞動的價值;私人勞動的命運直接決定于商品的交換價值,交換價值受制于價值。

三、馬克思貨幣流通規律暗含著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之間、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的隔離

“流通手段量決定于流通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這一規律,還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價值總額和商品形態變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貨幣或貨幣材料的量決定于貨幣本身的價值。有一種錯覺,認為情況恰恰相反,即商品價格決定于流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決定于一個國家現有的貨幣材料量,這種錯覺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這個荒謬的假設上的:在進入流通過程時,商品沒有價格,貨幣也沒有價值,然后在這個過程內,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屬堆的相應部分相交換。”

在這里,馬克思清醒地認識到:彼此不可通約的使用價值總量是不能直接與彼此可通約的貨幣量直接相等的。這即是說,商品堆的一定部分是不能直接同貨幣堆的相應部分相交換的。商品必須變成貨幣,才能是可通約的;也就是必須先有個別價格,才能產生一般價格水平。一般價格水平是商品個別交易、個別價格的結果,而不是相反。在這里,我們把個別價格看作商品的交換價值,把一般價格水平看作商品的價值。在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由個別價格隔離著;在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由交換價值隔離著。

四、忽視了交換價值在資源配置中的獨立作用

“如果市場的胃口不能以每碼2先令的正常價格吞下麻布的總量,這就證明,在全部社會勞動時間中,以織麻布的形式耗費的時間太多了。其結果就像每一個織布者花在他個人的產品上的時間都超過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樣。這正像俗話所說:‘一起捉住,一起絞死。’在市場上,全部麻布只是當作一個商品,每一塊麻布只是當作這個商品的相應部分。事實上,每一碼的價值也只是同種人類勞動的同一的社會規定的量的化身。”

“我們看到,商品愛貨幣,但是‘真愛情的道路絕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體’表現為分工體系的社會生產機體,它的量的構成,也像它的質的構成一樣,是自發地偶然地形成的。所以,我們的商品所有者發現:分工使他們成為獨立的私人生產者,同時又使社會生產過程以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關系不受他們自己支配;人與人的互相獨立為物與物的全面依賴的體系所補充。”

從這些引文中我們看出,馬克思清楚地看到特定商品市場如麻布市場的供求狀況對商品生產者的意義是“一起捉住,一起絞死。”但是,他沒有給予這種現象以獨立的經濟內涵,而只是把它看作勞動價值規律自發起作用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他把這種現象僅僅看作是一種自發地偶然地起作用的力量,是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商品的使用價值出發,把同質商品定義為一個特定的商品市場,這個市場的價值就是交換價值。交換價值在整個宏觀經濟資源配置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當然交換價值在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就具有了獨立的地位,在整個政策的操作中它具有政策的可操作意義,而不是偶然的不可調控的含義。

五、對馬克思交換理論的補充和科學利用

(一)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1、交換價值。馬克思雖然提到了交換價值這個名詞,但他沒有給予交換價值獨立的概念和內涵,沒有給予交換價值獨立的理論地位。從20碼麻布=1件上衣這一最簡單的商品交換形式來看,單個商品所有者之所以自愿進行商品交換,或者是因為商品所有者自己無法使用自己的產品,或者是因為通過交換來進行使用可以改善交易雙方的境況。通過交換來對商品進行使用是商品交換的動機和目的。這一交換關系和交換的量的比例取決于能否對交換的雙方都帶來利益。因此,交換價值源自于交易的個體對對方商品使用價值的追求。這種交換的量的比例,即交換價值的量取決于能否使交換雙方的境況都得到改善,即取決于能否給交易雙方都帶來收益。交換價值不同于價值,因為價值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分子。

交換價值既然源自于商品的使用價值,它就與交易雙方的生產力有關,而生產力是由勞動力、資本、自然條件和管理水平共同決定的。因此,決定生產力的各種要素對交換價值都有影響。決定生產力的各種因素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交換價值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交換價值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交換價值體現了交換雙方改善各自所生產的商品的生產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夠實現真正的自愿交換,商品的生產條件都會得以改善,社會的生產力也相應得以提高。

2、交換價值和價值的關系。價值只有在總體上才能對使用價值進行揚棄,才能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分子。價值是一個多支的社會分工體系,而交換價值存在于個體的分工體系之中。由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可知,交換價值是價值的實現手段。社會經濟可以有有效需求均衡、充分就業均衡等,只有在勞動價值意義上經濟均衡時,交換價值才等于價值。

勞動價值意義上經濟均衡時,交換價值等于價值,商品交換單純地體現了勞動交換,這種交換體現了人與人的平等、自由和公平。由于人的勞動能力是穩定增長的,人的個人需求也是相對穩定的,因此這種交換將是穩定和可持續的。也就是說,這種交換的經濟條件將不再存在投機和失業,個人將得到充分發展。當然,這是交換經濟的最高境界。

交換價值由于從商品的使用價值出發,追求個人境況的改善,特別是商品生產的條件差別很大時,交換價值追求更高的盈利機會是它的應有之意。國家在處理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系時,首先應促進交換價值的實現;其次要促進就業、社會公平和經濟穩定。

從上述關系可以看出,交換價值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橋梁;在市場經濟中,交換價值是價值的實現途徑和手段。

(二)正確處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之間的關系

1、處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之間關系的關鍵是處理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與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之間的關系。在貨幣充當流通手段時,貨幣流通推動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密切相連。貨幣流通狀況反映商品流通狀況。在貨幣充當支付手段時,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發生分離。特別是存在大量支付手段的貨幣流通追求獨立的貨幣價值存在時,出現貨幣流通的中止,從而引起支付危機、經濟危機。

2、處理貨幣流通手段職能與貨幣支付手段職能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處理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職能來看,W-G-W,商品流通的目的和結果使商品的使用價值得到了實現;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職能來看,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家一同追求貨幣(價值)時,支付危機、貨幣危機、經濟危機也就發生了。因此,在處理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時,應更加注重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而把商品價值的實現僅僅作為商品再生產和流通的條件和手段。

3、商品流通是目的,貨幣流通是動力和手段。商品流通實現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實現了商品的最終目的。在貨幣流通中應盡量避免支付危機,使貨幣流通成為商品流通的動力,而不至于由于支付危機而使商品流通中斷。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