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網絡文化論文(共5篇)

時間:2022-06-22 02:28:21

導語:學校網絡文化論文(共5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網絡文化論文(共5篇)

第一篇: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

一、當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現狀

1、網絡文化平臺相對滯后,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高校網站主要是以校園新聞和通知為主,更多是為廣大教職工提供服務,主要用于公務性辦公,在內容上不能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特點,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網站瀏覽量較低,網站的說教色彩濃厚,引導功能較為淡薄。有部分高校開設學生工作活動板塊,但信息相對陳舊,更新速度慢,高校校園網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有限。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網絡的能力和水平總體有待提高

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機遇和挑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改變傳統教育方式,勇于面對、善于解決網絡文化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自覺提高網絡文化工作能力和水平。當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齡結構、學科結構搭配總體尚待優化,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網絡文化工作經驗尚待提高。高校網絡能力培訓總體上數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網絡的能力和水平相對有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運用新媒體通過網上和網下兩種形式開展教育工作,因此沒有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3、大學生網絡信息選擇能力總體較差

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面對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大學生缺少應有的批判和思辨能力,盲目、片面接受各種信息,不能將媒體及媒體傳播的信息合理運用,特別是造成了個別大學生沉溺于網絡,脫離現實生活。健康上網問題成為網絡時代的新問題,不良網絡信息和過度的上網對大學生都造成極大的身心傷害。

4、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總體比較薄弱

網絡的虛擬性淡化甚至去除了網絡行為主體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使部分大學生以為網絡是不被人發現的,不必負責的,造成了大量網絡失范行為的發生。在大量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下,個別大學生片面、絕對看待問題,這直接刺激了大學生的占有欲和享受欲,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正確網絡道德觀的形成。網絡的立法、執法和司法都相對滯后,大學生對有關國家新聞出版、網絡管理、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使個別大學生缺少自控力和自律性。

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措施

1、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網絡文化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握網絡文化的方向,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校園網絡文化陣地。要以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思想基礎,增強大學生對共同理想的認同和共鳴,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感召力。要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勵當代大學生,增加大學生報效祖國的使命感。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廣大師生,提高師生辨別和選擇能力。

2、以人為本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高校要結合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需求設置板塊,創新網站內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師生參與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要把網絡文化建設作為思想道德教育活動考評的一個重要項目,積極開展網絡文化活動。要引導教職工充分利用學校網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形式要由傳統的面對面咨詢轉變成面對面和網絡交流相結合。要在保證學校校園網新聞性和事務性的基礎上,積極展示學生的活動,由專人負責網絡信息的更新,充分發揮校園網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要集合學校宣傳部、德育教學部、學工部和團委和各分團委的力量以及學生家庭的力量,辦好思想道德教育板塊和學生生活版塊,及時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環境。應探索貼近師生文化需求的網絡資源模式,充分發揮校園網絡的育人和資訊功能。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高低關系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效果的順利實現。要根據網絡技術的發展,采取定期、不定期培訓或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利用網絡能力,建立一支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合理,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高,網絡文化素質高,網絡技術水平高的教育隊伍。

4、開展媒介素養教育

信息的良莠不齊、紛繁復雜要求大學生能夠在海量信息面前,提高對網絡信息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媒介素養教育既要傳播媒介知識,更要啟發、引導大學生批判地看待媒體和媒體傳播的內容,引導大學生提高面對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應能力以及利用能力,理性對待網絡,發揮網絡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

5、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要結合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特點,立足現實,從增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普及互聯網法律知識、傳播優秀網絡文化、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拓展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要通過專題講座、課堂教學、網絡文化實踐和心理咨詢等途徑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文明網絡人。要建立合理的道德行為規范,運用行為引導而不是命令的教育形式,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引導大學生自覺按正確的道德規范行事。可以把網絡技術運用能力納入對大學生素質的考核,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鍵是引導,不能純粹學分制考核。要積極發現大學生網絡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大學生提高辨別是非能力,達到文明上網的教育目的。

三、結語

高校要以人為本、以多樣的文化信息、多樣的網絡文化活動實現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銜接,打造和諧校園網絡文化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架起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在對學生進行網絡法律、法規教育的同時,培養大學生利用網絡信息的能力,幫助大學生提高網絡思想道德素質,更好地實現高校育人的目標。大學生要擔負起建設美好祖國的重任,自覺提高網絡信息判斷能力、選擇能力和利用能力,自覺提高網絡思想道德素質。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和長期性的工程,要依靠社會、學校和師生的共同力量,要利用法律、校紀、技術、網絡道德教育、學生自律等各種手段。只有各方努力,才能實現和諧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育人目標。

本文作者:宋秋紅工作單位:中州大學

第二篇:網絡文化與兒童早期閱讀

一、兒童早期閱讀與網絡文化概說

(一)早期閱讀概說

1.早期閱讀的界定早期閱讀,一般是指學齡前兒童通過視覺作用于低幼讀物或通過聽成人對低幼讀物形象的描述來理解讀物中圖像、色彩及少量文字所表達的內容的過程。我們所討論的早期閱讀,是指幼兒在成人指導下進行的,在網上對幼兒動畫片、兒童故事、圖畫等的閱讀、講述和簡單理解的過程,是建立在對視覺圖像的感知、理解和想象之上的活動,而非建立在識字基礎上的閱讀。2.早期閱讀的意義在歐美發達國家孩子們的早期閱讀得到了早期教育專家的首先肯定。研究成果表明: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5歲之前就開始閱讀了。綜合而言,早期閱讀的意義主要體現在:(1)能夠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俄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經過多年的研究證明:正確的閱讀方式和大量的閱讀實踐能促進人的大腦發展。現實生活中有些小時候聰明伶俐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應越來越遲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小時候沒有養成正確的閱讀方式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幼兒缺乏閱讀動機和興趣。(2)可以提高兒童語言能力美國教育學家Holdaway等人在對閱讀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充分考察了影響讀寫能力獲得的有關因素后認為,兒童的閱讀學習過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口語經驗,建立字形與語音之間聯系的過程,通過語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語義。(3)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嬰幼兒時期,是人的生命的起始階段,也是人的智能開發的關鍵時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曾在《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中,通過對千名兒童的追蹤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設:若以17歲時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為100,則4歲時就已具備50%,8歲時達到80%,剩下的20%,是從8-17歲的9年中獲得的。而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研究顯示,早期閱讀、計算能力是對兒童日后的智力發展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通常,早慧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喜歡閱讀。(4)可以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和能力良好的閱讀習慣即指愛讀書的習慣、提問質疑的習慣。閱讀能力是一個人工作、學習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而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養的,是需要在讀書的過程中才能培養的。

(二)網絡文化及特征

所謂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稱。而網絡文化則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為物質基礎,以發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嶄新文化。這是一種與現實社會文化具有不同特點的文化。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網絡文化逐漸被人們認識和關注。網絡文化的特征如下:1.網絡文化以電子為介質的高科技文化歷史上以紙為媒介的“紙文化時期”已經持續了近兩千年,以紙為首的“文房四寶”曾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網絡文化是以電子為介質的高科技文化,電子這種新媒體遠比紙媒體優越,既方便大量存儲又便于迅速傳播,借助高科技手段還可以實現多媒體傳播,從而使信息的傳播更形象更生動。2.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任何人都可進入電腦空間交流思想,發表學術、觀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任意存取的環境。3.網絡文化具有高時效性網絡文化是高時效性文化,主要體現在其更新的速度很快。計算機網絡將全社會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似乎將地球縮小了,將時空拉近了,極大地加快了社會生活的節奏,實現了通信瞬時化、生產自動化,全面突出了一個“快”,即發展快、進步快、更新快。4.網絡文化=具有虛擬性計算機網絡空間是一個與物理空間相對立的新空間。在這種空間的交流是在物理空間中難以實現的。志趣相同的成員可以在此空間中組成虛擬社會,自由交流。5.網絡文化具有交互性網絡文化的交互性主要指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實現一對多、多對多、一對一的互動關系。

二、網絡文化對兒童早期閱讀的影響

(一)網絡文化對兒童的早期閱讀的正面影響

由于網絡所特有的交互性,少兒不僅可以自由化選擇信息,而且可以創造信息,這就改變了傳統大眾傳媒體系中受眾的被動地位,使之在自由選擇中變得主動,成為信息的主人。主要表現在:1.可以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文字、圖片、圖像、影像、色彩、聲音等都成為網絡閱讀的對象。這樣,文字的、圖片的、聲音的、靜態的、動態的超文本,形成一個變化無窮、豐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這個新文本世界充滿了對外界的吸引力,帶給幼兒多重的感官刺激和更真切、更形象的閱讀體驗。這些閱讀體驗有助于幼兒更好的理解文本,更好的獲取信息。網絡閱讀所帶來的多重閱讀體驗是傳統的文本閱讀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網絡閱讀能夠吸引幼兒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2.提供閱讀服務的范圍更大,載體類型更多傳統的閱讀多限于文獻資料。借助于網絡,可以把信息搜索的范圍擴大到整個世界,不僅可以獲得摘要、索引和全文,還能夠得到程序、聲音、圖像等二進制文件和多媒體信息。信息的載體多以磁盤或光盤的形式存儲,信息量更大,傳送也更快捷。教師可以直接從網上下載優秀的教案、動畫片等,在課堂上使用,大大節省時間的同時,使幼兒也享受到了優秀的網絡資源。幼兒在聲音、圖像等多重感官下愉快的學習,閱讀,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3.閱讀方式更靈活便捷網絡環境下的閱讀形式是一種人機對話為主的互動方式。在即時雙向的互動過程中,閱讀者思路變得開闊,參與愿望更加強烈、最終使閱讀變得更有樂趣,使網絡閱讀者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達到大大激發其閱讀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的最佳效果。如在學習小班語言課《小刺猬背果果》時,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利用小刺猬和小朋友對話的方式,“小朋友,你們看看我長的什么樣?”從而培養小朋友的觀察力。“刺有什么作用?”等一系列的對話培養了幼兒的能力的同時,獲得身心的愉悅。4.閱讀的效率與質量大幅度提高傳統的閱讀在信息的處理上既耗時間又耗精力。而借助網絡的強大功能幼兒就可以在成人的幫助下進行智能檢索,并將獲取的信息資源隨時隨地下載或存儲,而且可以滿足盡可能多的內容和需求。幼兒可以在教師或家長的指導幫助下,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滿足各個年齡段幼兒的需求。如小班小朋友喜歡奧特曼動畫片,可以在成人的幫助下,在百度、雅虎等網站上進行搜索,就可以隨時快速的看上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了。

(二)網絡文化對兒童閱讀的負面影響

1.閱讀的盲目性據調查,在網絡閱讀中有一半以上的幼兒缺乏選擇最佳信息資源的能力。既不知道自己該讀什么,也不能從海量的信息中挑選出有價值的閱讀資源,是當前我國少年兒童網絡閱讀中普遍存在的同題,以至于經常會出現“隨大流”的現象,即看到伙伴讀什么自己就跟著讀什么。2.存在逆反閱讀現象逆反閱讀現象尤其在一些年齡較大的少年讀者中表現突出。例如,一些宣揚封建迷信、反科學方面的迷信讀物對孩子的影響很壞,但部分幼兒的閱讀興趣卻愈濃。3.存在戀網現象在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快捷和多媒體等有聲有色的吸引下,一部分幼兒閱讀者認為網上任何信息資源都可以找到,一有時間,就沉迷于網絡。認為書本沒有網上的精彩,長此以往,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影響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如有的小朋友在網絡閱讀中竟然不知孔子為何人。4.淺閱讀主要表現為幼兒上網閱讀一般都是隨機性的,以消遣為目的的,大都是一遍而過,并沒有加深其理解,想象等。此種閱讀不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不利于幼兒的成長。

三、成人對幼兒網絡閱讀的指導對策

(一)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幫其樹立正確的閱讀理念

網絡時代各種新觀念、新技術對人們的沖擊是巨大的。幼兒接受這一切卻比成年人更多更快。成長于不同時代的人,認知能力上會有差異,現在的幼兒有其自身的特點。對幼兒的種種心態,特別是關于流行文化的追逐,不能簡單地加以全盤否定。除了考慮時代背景對幼兒的影響外,指導幼兒閱讀還必須研究分析不同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要求及特點,充分考慮幼兒的需要,認真琢磨幼兒的成長需求與現實的磨合,引導他們從淺層次的表象文化進人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引導他們更多地關注于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等、更深刻地認識人生,理解人生。如幼兒喜歡看《蠟筆小新》與家長之間不符合社會倫理之間的矛盾,家長應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與時展的需求,給孩子以合適的自由,而不要總是一副老眼光看待問題,。

(二)凈化信息環境,確保閱讀效果

網絡信息資源的日益豐富,給幼兒課外閱讀增添了許多色彩。而它的負面效應也隨時顯露出來。諸如禁毀小說、色情文學和低級趣味的作品也毫無阻擋地粉墨登場,致使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與道德規范受到極大沖擊。面對網絡閱讀中的種種不良行為和現象,圖書館一方面要對幼兒進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傳,讓幼兒樹立正確的網絡文明意識;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利用防火墻和殺毒軟件,通過網上監控、過濾、屏蔽等措施來堵扼“網毒”和垃圾信息,凈化閱讀壞境。此外,對兒童網站上的廣告問題,我們還要大聲呼吁我國的信息管理部門必須加強信息立法,完善網絡管理政策,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閱讀氛圍,確保健康向上的網絡閱讀效果。

(三)加強信息導航,指引閱讀方向

面對海量存貯的網絡信息資源,成人要當好信息導航員,引導和培養幼兒掌握鑒別信息精華與信息糟粕的標準與方法,使他們能從容地面對多媒體信息,以良好的心態徜徉于五光十色的信息世界。例如,可以給幼兒推薦值得瀏覽的‘“精品網站”、“精品網頁”、“精品欄目”等,同時列出禁止瀏覽的“網站黑名單”,曉之以利害關系,告誡幼兒不要“越雷池一步”,并把這些“推薦瀏覽”和“禁止瀏覽”的網站名單向社會公布,以求得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四)指導幼兒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效的閱讀方法與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幼兒一生的發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和家長在平時的生活或學習中應幫助兒童養成有效的閱讀方法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上網時應將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好同時為幼兒選擇竟可能廣告少的兒童網站;始終牢記自己的上網目標,讓幼兒自己選擇上網閱讀的目的,最好在教師或家長的引導下進行;必要時閱讀網站導航;熟悉網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網絡閱讀的系統性;文本閱讀與網絡閱讀緊密結合不要一味的網絡閱讀,最好與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合或在書本學完后,在網絡閱讀加以鞏固等。再如,閱讀衛生習慣的培養、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習慣;上完網記得洗手,閱讀45分鐘后向遠方眺望一下等。此外,家長或教師還要重視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以免幼兒不斷轉移閱讀興趣,從而迷失閱讀的目標,忘記自己的任務。

(五)加強數字資源建設,組織閱讀資源

“毫無疑問,圖書館是建設這個“世界”的主力軍加強數字資源建設,組織閱讀資源,可極大地推進圖書館幼兒閱讀指導工作。例如,從小方面人手,可制作易管理、易傳播、易利用的電子剪報,開展閱讀指導服務;大的方面,可參與“中國少年兒童鼠標一點,世界在你面前打開”。這個“世界”便是由網絡和數字資源組成的虛擬世界信息大世界—網上圖書館的建設,為幼兒提供較為完善的、健康有益的,融科學性、引導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綜合性網絡信息服務圖書館。應采取更積極、更主動的策略加強數字資源建設和網站建設,為幼兒構筑一個多維的網狀框架結構的網絡信息資源,以期最終能在掌握閱讀資源和閱讀途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埃利雅德博士曾預言:“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工作、學習方式的大變革,并且這種變革將伴隨著我們的終身。未來信息世界的競技,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誰開創了面向未來的教育體系,誰就會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計算機和Internet技術的教育已成為各國教育的制高點,網絡閱讀則是讓我們獲取和擁有高科技秘密武器的鑰匙。認同“教育是只母雞”的日本人,正積極進行著基于因特網的教育改革;美國1998年便啟動了一項稱之為“美國教育行動”的宏偉計劃,要讓每一位8歲的兒童都能閱讀,每一位12歲的兒童都能上Internet網,每一位18歲的青年都能受到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人都能進行終身學習;而我國教育部也決定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無論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應具有前瞻目光,樹立進入互聯網、用好互聯網,終身學習的觀念,成為能適應信息社會需要,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具有創造能力的有用之才。如今,站在新世紀的門檻,我們的網絡閱讀教育教學承擔著神圣的使命,面臨著巨大而嚴峻的挑戰,理應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本文作者:李亞西工作單位:濰坊學院

第三篇:網絡文化對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及對策

一、網絡文化的涵義及特征

新時期網絡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文化,并從本質上引起一場文化的革命,促使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的形成。網絡文化,從狹義的角度理解,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網絡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了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作為科技高速發展的產物,網絡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外,還有自身獨有的特征,如開放性、自由性、高時效性、多元性、滲透性和廣延性等等。由此可見,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功能是有一致性的,但它也以其獨有的特征劇烈地沖擊和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

二、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及其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下簡稱“思政課”)進行課堂教學為主。今天,當網絡文化日益滲透于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時,這把雙刃劍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給予積極影響的同時,更讓消極的因素日益凸顯,對思政課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造成了深刻的負面影響。1.網絡文化對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負面影響。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主要描述教師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學習后產生的行為變化。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思政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培養合格的公民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推動社會整體的良好發展。二是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發展提供方向的指引和思維的啟迪,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但網絡文化卻以它自由和滲透的特性影響了這一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網絡文化的自由特性突破了傳統文化的各種限制,增強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間的接觸。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化聯系的自由度讓學生接觸到了豐富多元但卻良莠不齊的信息。這些未經層層把關過濾的信息,很容易讓思想單純、缺乏閱歷、個體理性選擇能力較弱的學生善惡難分、真假難辨,無法用客觀辯證的態度對待問題。再加上網絡文化的滲透性,從客觀上讓在西方語境中誕生的計算機語言將西方的語言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傳播并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和生活中。各種不同文化的變異,不同道德觀念的更迭,讓辨別力不高的大學生無法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無法樹立正確的三觀,無法直面社會現實問題以建立社會責任感,從而導致價值理性的失落和自我的迷失。2.網絡文化對思政課教學主體的負面影響。教師是課堂教學目標實踐的真實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主導者”和“知識傳遞者”,占據了信息的主導地位,擁有權威優勢。但當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極為自由的信息空間后,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對教師的信息導向能力和價值導向能力提出了挑戰。一方面,網絡文化的開放性讓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獲取想要的信息,自由地訪問各種信息資源、觀點、思想和民族文化。同時,這種開放性導致了網絡的交流沒有社會的監督、沒有文化的禁忌,讓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真實和直白,從而促進個性的張揚和思想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多元性讓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并存,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共處,讓各種形形色色的文化樣式和價值觀念滿足不同品味和不同心理需求的人們的需要。這種變化意味著,當學生走進思政課課堂時,腦子里已經裝滿了大量的網絡信息,里面既包括了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悖的信息,也包括了授課教師所不知道的信息,這就會讓教師的信息優勢、技術優勢部分喪失,尤其是讓沒有能夠緊跟時代脈搏的教師處于“落伍”的尷尬境地。于是,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會逐漸放棄與教師的交流討論,而借助網絡的搜索。這種狀況使得師生之間的交往間接化、數字化,致使學生失去對教師的尊敬和信任,也讓教師失去對學生進行人際關系感情訓練的機會。3.網絡文化對思政課教學方法的負面影響。所謂思政課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所采用的工具、手段、途徑、程序和模式的總和,是聯結教師和學生的關鍵要素。思政課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是灌輸式的,教師熱衷于不斷的講授,學生習慣于無謂的聽講,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你聽我說”。盡管今天的教師們已經認識到這種單向式的信息傳播模式的弊端,并學會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思政課的課堂以輔助教學。但在這種以展示媒體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與現代傳媒相協調的教學模式存在把握不當的問題。因為在網絡時代,互聯網的傳播不受時間、地點和空間的限制,這種跨時空的特點使網絡文化傳播迅速,更新快速,已不受印刷、運輸和發行等因素的限制。這就是網絡文化的廣延性和高時效性。這種特性使大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了解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件,閱覽鋪天蓋地的社會評論,在教師授課之前就會對各種事件和社會問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觀點。若授課時教師不能正確把握網絡文化的這種特性以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把課堂教學和現實世界有機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就會出現以空洞的理論就事論事的負效應,讓課堂教學顯得局限和乏味,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跌落,甚至出現反感和厭惡的情緒和態度。

三、對策思考

在網絡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高校思政課應立足現實,充分利用網絡文化的優勢,規避網絡文化的不足,以搞好高校思政課的課堂教學。第一,把握網絡文化主旋律,引導正確的思想動態。思政課本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面對網絡文化的海量、密集、混合、多元信息,思政課必須堅持思政教育正確輿論導向,把握網絡文化的主旋律,既要從內容上突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體現人類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又要從形式上注重時代主旋律的滲透。通過把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的集聚效應,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與現實中負面現象形成的原因,正確評價社會中的各種思潮,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密切聯系實際,注重豐富教學內容。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由于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熟練掌握使得他們對于各種信息的了解和接受更加主動和積極,遠遠超越了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傳遞的信息量。思政課所講授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正確的,但是課本中的有些內容和實例卻是滯后于時代的前進步伐,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甚至離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較遠,無法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因此,思政課的教學應該把“研究理論問題”與“解答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讓課程內容不斷創新,緊跟網絡時事動態和加大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解決學生關心、或應當關心而又未必完全理解的現實問題。第三,注重教學交互設計,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交互”概念最初源之于計算機科學。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交互”賦予新的理解,以此定義通過信息的傳播來促使人們彼此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交往過程。“教學交互”就是具體的教學和學習活動中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特別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應該通過網絡精心設計教學交互活動,充分發揮互動媒體的教學功效。一方面,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找準學生當前最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鼓勵學生主動利用網絡環境對相關問題進行初步了解,再結合課本理論,及時組織課堂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本著疏通引導的原則,讓學生在充分表達自我見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并通過討論引發學生思考問題,通過總結提高學生認識,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實現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統一。第四,加強教師理論修養和對教學經驗的總結。網絡的發展對思政課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除了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之外,還必須通過必要的理論和技術培訓,了解和學會使用網絡教育新手段和網絡思政教育新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質,學會獲取信息、分析信息、過濾信息和反饋信息,以完善原有的信息量。通過研究社會,關注時事,增加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拉近和學生心理距離,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把知識的傳授和思想的教育結合起來;通過教學經驗的總結,提高思政課課堂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文作者:程文工作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四篇:網絡文化對國學課程的啟示

一、以專題教學的模式,為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在民辦高校中較早將中國傳統文化納入學生的課程體系中。國學在高職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一直是我校辦學的一大特色與亮點。在此基礎上,博雅教育學院大學語文與國學教研室開設《國學精粹》課程,并將其作為大學一年級學生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經過幾年來的授課實踐,目前,《國學精粹》課程采用專題教學的模式,分為“中國傳統文化”(具體分專題“儒家典范”、“道家瀟灑”、“佛家慈悲”)、“經典文學”(具體為“中國詩歌鑒賞”“、中國小說賞析”)“、民俗生活”(具體為“中國民俗舉隅”、“中國傳統節日”、“中華飲食文化”、“中華禮儀演進”、“中國服飾大觀”)、“人文藝術”(具體為“中國戲曲欣賞”、“中國漢字與書法”“、中國傳統繪畫”、“中式傳統建筑”)四大模塊進行教學。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和梳理,把高職學生與中國文化的聯系融入課堂中,加強人文素質的熏陶、開闊學生的視野,保留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全方位加強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促進高職學生重新關注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喚起年輕人的文化自覺,恢復民族自信,實現文化認同,吸取人類一切美好的文化成果,引導學生確立文化自主的意識和文化創新的精神。

二、國學理論與現實案例相結合,并注入新鮮元素。

當今社會掀起了一股學國學的熱潮。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國學熱”的大背景下,“國學無用”的論斷卻仍在不少學生心目根深蒂固。對于高職的學生而言尤為如此。因此,如何讓學生“愛國學”繼而愿意“了解國學”“、學國學”,是授課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一)以國學理論聚焦社會熱點或網絡熱議話題,體現文化教育的現實情懷和人生關懷。如用食品安全問題來探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結合各論壇“爸媽對我們說的最讓人淚奔的一句話”引導學生討論孝道問題;結合廣受關注的職業病與“過勞死”問題探討道家的“天道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無為”的思想。(二)利用高職學生感興趣程度較高的網絡小說、影視劇設計教學環節。如《道家瀟灑》利用電影《功夫熊貓》中體現老莊哲學的片段來導入;《中國服飾大觀》利用各類影視劇如《金枝欲孽》、《美人心計》、《步步驚心》、《宮》的劇照來介紹漢服在各朝代的演變與特點;《中國民俗舉隅》則剪切《后宮甄嬛傳》的視頻片段來介紹傳統婚俗中的相關儀式及其文化內涵。

三、利用網絡資源,作為授課之外的補充。

《國學精粹》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構建學生人文知識結構,使其擁有較高的道德品質與人文關懷能力。因此除了知識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能夠從課堂上有限的知識點去開發、自學,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互聯網的信息內容豐富,傳播速度快,漫游網上的大學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觸歷史的過去和現實的社會,包括全球各種各樣的信息和思想。網頁資料、QQ等聊天工具、微博、微信……多種網絡途徑讓他們真正緊密地和世界連在一起,這與過去閉塞、保守、被動的教育環境截然不同。作為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他們在思想上活躍開放,對于網絡上的資源接受速度很快。因此在課后,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向大學生介紹相關學習資料。具體表現為:(一)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介紹相關網絡資源。如中國傳統文化網、國學網、中國古典小說網等相關網站,百度昆曲吧、漢服吧等交流平臺,章服之美、中國書畫藝術、中華遺產雜志等微博用戶。(二)課余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為學生推薦文章或視頻。如《中國民俗舉隅》中“,嶺南文化”設計為“拓展閱讀”的內容,轉發新浪微博上鳳凰衛視的節目《潮汕人的鮮明符號》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潮汕習俗和潮汕人文;講授完《中國服飾大觀》后利用微博和微信給學生轉發《漢服完整漫畫版》、《古代女子發型大全》進一步拓寬學生知識面。(三)利用各種網絡媒介,構建課后學習平臺。授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百度文庫、QQ空間、微博、微信等,在課堂之外,將各類學習資料(如電子書籍下載地址、推薦視頻)共享到此類網絡平臺,供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后進一步深入學習。目前的國學課程設計,在形式與內容上都還有很多值得探討和發掘的地方。怎樣更好地利用網絡途徑,并把國學的理論與當今的社會現實更緊密結合起來,解決高職學生在人生價值觀等方面上的一些困惑,仍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作者:陳霓工作單位: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博雅教育學院

第五篇:校園網絡文化的校思政課教學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及特點分析

(一)學習求知欲強,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事業心以及自強不息精神,他們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敢想、敢干,勇于嘗試新鮮事物,不斷地通過網絡等媒介學習新知,提高自我。特別是在市場化大潮下,一部分人通過自身努力從底層的小人物奮斗為成功人士,為在校大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讓他們從中看到了希望,樹立了奮斗、競爭、平等、效益等意識,具有強烈的通過自我努力改變命運的愿望。作為高職院校學生,他們更關注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通過書本、網絡等了解最新的前沿技術,刻苦鉆研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以便更好地走上工作崗位、服務社會。

(二)關注國家大事,具有民族自信心

調查表明,大學生普遍關心國內外大事,尤為關注中國的國際地位、民族榮譽和國計民生等問題,對“共產黨員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利比亞沖突”、“南海爭端”等關注度都很高,大家認為“探月工程”、“神舟九號”發射等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民族自信心。在“你關注2012年倫敦奧運會舉辦”這一問題時,有65.8%的學生表示會時刻關注中國隊的比賽,并希望中國隊獎牌總數排第一;有28.5%的學生表示有時間的話會去觀看;只有5.7%的學生表示對奧運比賽沒興趣。對一些敏感政治問題,學生能通過搜集和瀏覽各方面資料,并從國際、國內政治大局出發,客觀理性地分析和看待問題,政治鑒別力明顯增強。

(三)人生觀模糊,價值取向出現偏離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正確的,但他們的思想較為實際,認為在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應該有所收獲,雖不滿現狀,但對未來的定位又比較模糊,少數學生仍然比較重視金錢和地位。當問及到“你如果當上公務員,你的價值觀是什么”時,62%的同學首選有社會地位、努力升職;29%的同學選擇工作穩定、好好過日子;9%的同學選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被問到“如果你加入中國共產黨,你的入黨動機是什么”時,只有不到9%的學生回答入黨動機是“追求理想和信念”,回答“尋求政治榮譽感”的占15%,其余同學則選擇“共產黨是執政黨,入黨有利于畢業時找份好工作以及將來有更多晉升機會”和“看到周圍的同學都寫了入黨申請書,自己也不能落后”,入黨成為學生實現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由此可見,雖然大學生從書本和課堂上強化接受了某些觀點,但在社會轉型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上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負面價值觀仍深刻地影響著他們。

(四)學習動機明顯趨于功利性

調查結果顯示,當今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動機日趨多元化,提高素質、充實自我依然是學習的動力,但為了應付考試、好找工作成為學習的主要動機,學生的學習呈現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動機。當問到“你為何而學習”時,68%的同學選擇“為了就業”,19%的同學選擇“為了提高自我”,只有13%的同學選擇“為中華崛起而努力讀書”。由此可見,學生的行為方式表現出濃厚的實用主義,他們學習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外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或者在工作中應用領域較為廣泛的資格證書考試。選擇學習什么的主要出發點是能否順利畢業、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提高自己、充實自我,更沒有與祖國的需要聯系起來。

(五)精神空虛,心理狀態令人擔憂

在全球金融危機深化、國內經濟社會調整、高校擴招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影響之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緊張,部分學生遭遇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缺乏應有的信心。在緊迫感的長期壓抑下,少數學生甚至對就業產生恐懼感,害怕步入社會。學生的困惑和心理問題找不到合理有效的發泄途徑,造成心理壓力過大。在被問到“遭遇挫折,你會選擇哪種方法解決”時,少數學生選擇“藏在內心深處”,48%的學生選擇“尋求其他發泄方式”,只有34%的學生選擇“找老師或朋友談心”。而選擇“藏在內心深處”和“尋求其他發泄方式”的學生,認為網絡是最好的一個載體,由于網絡游戲的暴力性、宣泄性、虛幻性和網絡聊天的匿名性、平等性等原因,他們依靠網絡來尋求內心的平靜和解脫。因此,沉溺于網絡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荒廢學業,對前景日益感到黯然。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堅持“以人為本”理念

高校是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園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思想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否實現。當前高職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普遍存在滯后僵化的情況,與新時期大學生對理論的需求不相適應,亟待進行改革。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歷史發展結果,它也是教育應當追求的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只有尊重大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大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才能引導大學生能動地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來說,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首要前提就是“以人為本”。針對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面臨的新環境,產生的新問題,要以服務學生為理念,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為宗旨,以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為契機,通過拓展和深入網絡空間,探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徑、新方法,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邁上新的臺階。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體措施

(一)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生硬死板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無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與豐富形象的網絡世界相比,他們更愿意花時間徜徉于網絡,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只是囫圇吞棗,不愿去深入理解。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情境教學成為不二之選。情境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一個相關問題的情境,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通過心理、情感體驗,擴展知識面,激發思考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發現、分析、探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播放影像資料、討論社會上的熱點事件等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在逐步理解思想道德要求基礎上,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跨越,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世界觀。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興趣點設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理論思考,從而提升學習的興趣。

(二)開展咨詢教育,強化心理疏導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與科技文化、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但是隨著就業壓力增大、學生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以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再加上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不甚成熟,遇到問題不能正確對待,日積月累,其心理問題日益凸顯。高職院校應建立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設立心理咨詢指導機構,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平臺。與此同時,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也應在平時注意與學生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好引導,切實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由于網絡具有匿名性特點,便于學生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也避免了學生尋求心理輔導的羞澀心理。為此,學校也可以開辟網絡平臺,在網絡上開辟心理連線,使學生跟心理老師通過虛擬的渠道相互溝通、理解,從而引導學生摒棄心理上的一些疾病。特別是對于一些沉迷于網絡的學生,更應積極引導,用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引導他們,以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利用網絡資源,加強雙向互動

在本次調查中,當問及“下列哪項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時,對于下設的四個選項“老師”、“父母”、“網絡”、“書籍”,竟有高達42%的同學選擇了網絡,可見,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學生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源,網絡對學生的影響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但是網上各類信息的良莠不齊又引起我們對學生思想狀況的擔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在堅守傳統課堂的同時,要不斷拓展網上教育的新領域。學校通過設置網上入黨知識問答、紅色革命專題等網頁,宣傳黨的光輝歷史、黨的最新理論政策,利用網上教學、網上交流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向,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此外還可以有效利用BBS、微博、博客等對一些國際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專題討論,鼓勵學生與教師在網上交流,并把網上討論納入期末考核,以此增強學生對網絡文化的辨別力和控制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尊重學生個性,鼓勵質疑精神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哲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于每個大學生來說,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潛在優勢,作為老師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關乎學生的思想。由于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老師很難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面對這一情況,老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權威理論、課本知識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困惑,老師才能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在討論、爭辯中尋求解決矛盾的出口,對于積極合理的一面,教師要鼓勵、肯定,對于消極否定的方面,教師要組織討論并且進一步引導。在解疑釋惑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客觀理性地看待社會上的一些問題,使枯燥的理論知識真正被學生理解,內化升華為他們的行動準則和價值導向。

本文作者:王桂玲工作單位: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