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談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及創新

時間:2022-11-13 04:10:30

導語:斜杠青年談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及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斜杠青年談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及創新

【摘要】“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很慢”,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相應的文化藝術也伴隨著衍生出來。傳播作為其本質體現在文化的延續性與融合、演進中。傳統文化亟待復興,然而,復興傳統文化技藝的道路上不可死守著“傳統”不放而導致停滯不前。

【關鍵詞】斜杠青年傳統文化藝術;非物質遺產保護;融合;創新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很慢”,人類文明便是經由這種緩慢的節奏,逐漸發展并加速演進著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相應的文化藝術也伴隨著衍生出來。從簡單工具的發明與使用到可以稱之為技藝的東西產生,技藝的傳承與使用就一直支撐和維系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神農嘗百草并將醫藥、農耕文化傳遞后人,于是衍生出了數千年的華夏文明。

一、傳統文化的存在意義

關于文化(culture),其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集合體。應該說其是一種基于人類社會的產物,既有客觀歷史的痕跡也是經由一張張生動鮮活的面孔所創造。不同的時空里,不同的人群各自創造著屬于他們的文化和藝術,社會集合了所有人的智慧,演進著,融合著,像我們身處的銀河,旋轉著,聚攏著,凝聚出愈加璀璨的文明之光。文化在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中描述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核心內容是作為精神產物的各種知識,傳播作為其本質體現在文化的延續性與融合、演進中。傳統文化就像是我們生活的土地,呼吸的空氣,以及家鄉的味道,融入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享受著它卻不自知。在中國,文化薪火相傳,雖然在某些歷史時期內傳統文化有過短暫的中斷,也在一些歷史時期有過多多少少的改變,但是大體上來說變化并不大。鮮明的民族特色,使她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并不相同。五千年的歷史積淀,無數驚才絕艷的粉末登場而又紛紛離場。是什麼保持了她的延續與活力,是你是我,是我們的一代一代的古老先民,以自身的光和熱溫暖著中華的血脈,并使之更新和延續。是農耕文化的點滴技藝傳承,是榫卯的巧妙勾連技巧,是手工藝人推車的吱呀聲和叫賣聲,是懸壺濟世游方郎中一步步的丈量,是文人世子或是鏗鏘或是婉約的吟誦聲,是張、趙、孫、李、周、吳、鄭、王,百姓萬戶,億兆生靈存在過的證明。“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文化一詞在東方,特別是在中國,其通常的意思代表著教化之意;在西方,自十五世紀以來,把對人的品德與能力的培養謂之為文化。東、西方兩種文化形態,在文化的功能上殊途同歸。面對傳統,我們既看到荀子所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高屋建瓴;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精神境界,也看到“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守舊迂腐;“君子憂道不憂貧”,壓制個性發展,抑制自由思想產生的頑疾。故此,區別對待,分清優劣,以時代角度與時俱進,用對比的觀點和方法看待傳統文化藝術,使之成為今人進一步踏足的動力來源,如此當是我們面對傳統的正確打開方式。

二、傳統技藝的困境與非物質遺產保護的實施

在中國有非物質遺產保護,其所針對的正是我們傳統文化藝術中優秀遺產的部分。如:傳統壁畫藝術;古老的漆器制作技藝;榫卯建筑藝術;扎染、蠟染藝術;紫砂制作技藝;留青竹刻藝術等等。這些傳統技藝有的已在歷史的洪流中流失不見,現存的部分也面臨著亟待保護和發展的命運。正因為傳統技藝中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歷史桎梏,導致了對技藝傳承的阻礙,以至于許多寶貴的古老技藝失傳。現在,由于國家的重視,對于傳統文化技藝的搶救性保護正在以各種形式展開,其中以傳播、繼承和發展為目的國培計劃筆者亦有幸參與其中。入得其中方知傳統技藝的博大和魅力;然而,入得其中亦窺見門戶森嚴,技藝不外傳導致的互不相通。優則優矣,然活力不足,發展乏力。如不及時打破門戶藩籬,優秀文化的傳承亦不能全建其功。幸而,就筆者所見,參與國培者來源甚廣。如專業畫家;語文教師;旅游行業主管;瑜伽教練;教育行政秘書;以及綜合藝術單位領導等等。凡此種種看似雜亂的組合,恰恰從根本上打破了所謂門戶之見,學員自身來自社會各個單位,這為傳統技藝的普及帶來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另外,學員自身亦是各行業的優秀代表,其本身的職業技能在自身行業中也是出類拔萃。在接受一系列傳統技藝傳承后,其原本相對單一的專業屬性已變得模糊,多屬性,多技能,更多重身份出現在這些人身上。完善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將傳統技藝傳播的更加廣泛,這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傳統文化藝術不再是脆弱點單線傳遞而是以多線或是輻射的形式傳播開來。藏富于民,廣種薄收。新時代當以嶄新的態度面對傳統,與時俱進,方能在變革中求發展。變革的尺度大小取決于社會的開放程度,越是封閉的社會,傳統藝術形式變革的幅度愈小,也就愈是容易給人“原滋原味”的印象;相反,愈是開放的社會,傳統文化演變的愈加快速和豐富。在國外,比如日本和服的式樣就經歷了一個長期變更的歷史。日本和服的式樣從江戶時代便已基本成形,而后隨著明治、大正的演變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式樣。日本和服的創新過程,就是不斷洋化的過程。日本和服的設計為了適應其快速的經濟生活節奏,進而傳統的制服理念便不斷的被打破。西洋服式中簡潔實用等優點逐漸的滲透進來,進而形成新的和服樣式。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今的日本和服已經較之以往更能適應現代化日本快速的生活節奏。除了進行相應的宣傳,希望年輕一代人愿意接受傳統和服文化,現代和服也改良了如腰帶部分,便做成皮帶樣式;并從色彩上亦貼近時尚的浪潮,進而融入現代社會。概言之,傳統文化固然美好,但也不應一成不變,進化中的傳統方能長青。故步自封終會為社會淘汰。復興傳統文化技藝的道路上不可死守著“傳統”不放而導致停滯不前。

三、斜杠青年的產生與文化藝術傳播形式的變化

如今,一個名詞已漸漸成為許多人的代名詞,斜杠青年一詞來源于英文Slash,其出自著名的《紐約時報》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所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其意是指代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的人群,進而選擇擁有多重身份和職業,并享受多元的生活。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超越前人認知的事物紛紛出現,斜杠青年的出現當然也并非偶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必然現象,代表著人類在存在方式上的進步,體現了個體人群自我充實,自我完善,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改變。這種改變使得一些人能夠主動擺脫"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束縛和限制,釋放自我的天性,得到更多的自我實現的機會與舞臺。當今社會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后工業時代的文明體現在勞動力的解放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上,服務行業不直接涉及生產,作為交換的大多是個體的知識、技能以及時間,這種存在方式以點對點的形式,滿足了個體的紛繁雜亂并多元化的需要。不需要大規模的生產模式,也沒有很長的產業鏈,以近似傳統小作坊的方式存在著,并不需要密集勞動以及大規模的合作。獨立個體即成為服務的提供方,發達的互聯網為每個人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撐,解決了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人才得以流動,擺脫大機構的束縛,可以直接為需求方提供定制服務。對于交互的雙方來說,這種服務方式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以及多元化和趣味的生活,并且獲得相應經濟自主的權利。二十一世紀對于人才的需求,導致個體對自身存在價值的重新審視,進而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參與到新的經濟體制中來。這種主動的參與不同于舊時代手工匠人的普遍生存狀況,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得到的極大的釋放。人才替代資金成為生產要素的最重要部分,人類已然步入知識與創新的時代。舊的國際大型企業逐漸被新型的經濟體所取代,硅谷的崛起使得這種形式的經濟存在模式不斷的涌現,世界愈加關注和重視具有獨立創造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當愈來愈多的光點亮起,連接彼此成為愈加紛繁美麗的圖案,當一個個小的圖案匯聚拼接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為此閃亮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光芒。需要帶來生產的動力,而社會對于人的個體束縛的減弱,使得固有的經濟組織方式產生變革,過往集約式的管理和生產逐漸被松散的合作式工作關系所取代。在硅谷,以往那種在固定場所和時間做重復勞動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創造力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環境下才能順利產生。參與生產的員工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可以主動并自由的選擇工作的環境和工作伙伴,伙伴之間不再是雇傭關系而是合伙人的關系,新的利益的分配方式保證了這種合作關系的長期穩定。面對傳統技藝生存與傳播的困境,斜杠青年們的產生正是醫治這一頑疾的一劑良藥。打破門戶的藩籬,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藏富于民,使之開枝散葉,接觸更廣闊的土壤,演繹出新的生命,這才是對待傳統的正確打開方式,自由的呼吸,繼而創造屬于新時代的傳統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王端廷.從視覺藝術到多覺藝術——當代藝術的發展對展覽方式的挑戰[J].美術觀察,2015(02)

[2]胡小紅.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律及集群態勢之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2(06)

[3]俞思念.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論綱[J].社會主義研究,2005(05)

作者:張磊 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