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報的體育教育思想及現(xiàn)代啟示

時間:2022-09-27 08:20:40

導語:俗話報的體育教育思想及現(xiàn)代啟示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俗話報的體育教育思想及現(xiàn)代啟示

摘要:《安徽俗話報》是陳獨秀等人在20世紀初創(chuàng)辦的白話報紙,報紙中教育、衛(wèi)生等欄目有大量關于體育、健康等內(nèi)容的論述。《安徽俗話報》之所以重視體育教育、關注民眾健康,與晚清時期國家衰弱的現(xiàn)實以及當時啟蒙民智的思潮有關。該報認為體育教育的對象包括剛出生的嬰兒、女子、學生以及走向社會的成年人;體育教育可以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途徑施行,其目的是強身健體、救亡圖存。《安徽俗話報》所蘊含的體育教育思想在當下社會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安徽俗話報》;陳獨秀;體育教育思想

《安徽俗話報》是20世紀初由陳獨秀與房秩五、吳守一等人共同創(chuàng)辦的著名白話報紙,是陳獨秀用報紙“啟發(fā)民智、教育救國”理想的重要實踐。陳獨秀既是報刊的創(chuàng)辦人、主編,也是主筆之一,他的思想對辦報宗旨的確定、報紙欄目的設置以及刊載內(nèi)容的甄選都起主導作用。報紙開辦之初設置了13個欄目,涉及新聞、歷史、地理、教育、衛(wèi)生、文學作品、閑談論說等方面,廣泛報道國內(nèi)外時事政治,普及科學知識。內(nèi)容豐富,語言通俗,發(fā)行之后,廣受歡迎。陳獨秀認為,國家的富強必須藉由民眾思想的覺醒與體格的健壯,國民精強力壯才能齊家治國,所以,陳獨秀非常重視體育教育,“蒙學莫急于德育,而體育次之,若智育,則成童以后未晚也”。《安徽俗話報》中關于如何養(yǎng)護身體、習武健體及對體育教育的一些看法,對我們建成健康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安徽俗話報》體育思想產(chǎn)生的原因

(一)國家積貧積弱的現(xiàn)實

封建社會在清代末年走到了盡頭。由于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化,清政府的統(tǒng)治面臨空前危機,西方列強乘虛而入,蠶食鯨吞,侵占中國。在該報中,化名“三愛”的陳獨秀發(fā)表了《瓜分中國》《亡國篇》等文章,列舉種種中國滅亡的危險。他認為鐵路、礦產(chǎn)、貨物“這三樣是一國頂要緊的權(quán)利,若是這三樣權(quán)利滅亡了,那國里就是有皇帝、有官吏,也不算是一個國度了”。報紙詳細羅列了當時的26條鐵路線,其中有23條被外國控制以及礦山也被外國人大量侵占的事實。陳獨秀認為,國家的強弱、民族的存亡與國民身體的強弱有巨大關系。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不能有滿足的精神,強壯的身體”,那這個國家必然“不能在世界萬國中占高等地位”,反而會受到欺凌和壓榨,甚至有亡國滅種的危險。因此,晚清政府國力衰弱、民不聊生的狀況促使《安徽俗話報》刊登大量體育類知識,號召民眾積極鍛煉身體,健體強國。

(二)開啟民智運動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對中國蠶食鯨吞,中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jīng)意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已無法用“西人尚奇技淫巧”可以解釋,其根本原因是兩種文化觀念的不同和國民素質(zhì)的差異。所以,嚴復說“國之強弱、貧富、治亂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驗也”,認為“血氣體力之強”“聰明智慮之強”“德行仁義之強”是老百姓生存的三個重要方面,所以西洋人以民力、民智、民德作為人種優(yōu)劣的判斷標準。陳獨秀也認為,國人抵抗力薄弱的原因有三:“一曰學說之為害也。老尚雌退,儒崇禮讓,佛說空無。義俠偉人,稱以大盜;貞直之士,謂為粗橫。充塞吾民精神界者,無一強梁敢進之思。惟抵抗之力,從根斷矣。”既然認為民眾思想的蒙昧與身體的孱弱是國家貧弱的根本原因,那么,開啟民智、教育民眾就成了擺在人們面前的緊要問題。白話報紙因其通俗易懂、信息量大、價格低廉、受眾廣泛而成為教育民眾、開啟民智的首選方式。陳獨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在《安徽俗話報》中大力提倡體育運動。

二、體育教育的對象

(一)兒童

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兒童素質(zhì)的高低決定國家未來之強弱。陳獨秀認為,小孩子的教育,德育最重要,體育次之,智育排在體育之后。至于如何教育兒童,《安徽俗話報》有著獨到的見解:一要公平,無論貧富應該一視同仁;二要重視,要將兒童教育上升到“造就國民”的高度。對小孩子的體育鍛煉要根據(jù)其骨骼發(fā)展的情況循序漸進,貫穿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當小孩子骨骼初成,“到那手足能運動的時候,又要令他活潑的才好。或到曠野地方,教他散散步;或到游戲場中,教打打球”。當兒童進入學校后,教授兒童科學文化知識、開發(fā)智力是學校的重要任務,但兒童教育要依照兒童的天性,要把體育運動與課堂知識學習相結(jié)合:“功課完后,先生又可帶小孩子出門一游,或到深林里,吸受些清氣;或到花園里,怡悅他心目;或到廣闊的地方,教他做游戲的體操”。

(二)女子

以清政府頒布《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女子小學堂章程》兩個文件為標志,中國的女子教育方才取得政府的認可。該報認為,女子擔負教育兒童的重任,女子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很難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國民。所以“家庭教育”非常羨慕地說道:“外國的女子,沒有一個不進學校,就沒有一個不曉得教育方法,一到生下子女,隨時開導,隨物指點,那小孩子自有一種和平高尚的感情”。一般的教育固然需要,但對于女子來說,體育教育尤其重要。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保國強種的觀念深入人心,因為“母健而后兒肥,培其先天而種乃進也”。女子身體素質(zhì)的好壞關系到國民身體的強弱、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存亡,沒有強壯的國民,國家很難屹立于世界。受此觀念影響,他們認為“女子講究體育,比男人還要緊些”,因為“母親的身體強壯,生出來的兒女,一定也同他的母親一樣。如今中國女子的身體,不但彀不上說強壯,就是能免纖弱的也不可多得。這樣的國民之母,那里能有強壯的國民呢?”

(三)普通民眾

與西方教育相比,陳獨秀發(fā)現(xiàn)西洋的教育注重體育,而中國“自古以來專門講德育,智育也還稍稍講究,唯有體育一門,從來沒有人提倡……以至于全國人斯文委弱,奄奄無生氣,這樣是國促種弱的一個原因”。與中國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只是日本兵的性質(zhì),自古輕死好戰(zhàn),那全國一種尚武輕文的風氣,日本自稱為大和魂”。所以,在強健國民體魄、培養(yǎng)尚武精神方面,我們需要向日本學習。《安徽俗話報》的體育教育不僅針對學生,而且重視社會普通民眾,通過對普通人士的教育,營造尚武好戰(zhàn)的社會風氣:“第一要辦團練兵,這團倡首那團羨;團合團來縣合縣,聯(lián)合眾團成大團;要籌款子也易團,聯(lián)合數(shù)縣做一起,便是一個好軍旅”。特定目的的體育教育必然有特殊的教育內(nèi)容,要強軍打仗,就要提高國民的軍事素質(zhì)。因此,兵式體操及打槍的方法就是體育的重要內(nèi)容。

三、體育教育的目的及途徑

(一)體育教育之目的

陳獨秀認為當時的中國之所以落得那樣的境地,政權(quán)的腐敗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國民思想的落后、身體的孱弱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國民身體的強弱,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民族的存亡,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沒有強壯的國民,難免會亡國滅種,更不要奢談國家強盛、人民安康了。所以,無論士農(nóng)工商,都要身體健康、精神充足,才能干一番事業(yè)。相反,如果國民的身體素質(zhì)得不到提高,國民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工作、去保家衛(wèi)國,任何強國的口號都只是空談。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安徽俗話報》所宣揚的體育教育就有了非常明確的目的:教育民眾強身健體,救亡圖存。

(二)體育教育之途徑

在《安徽俗話報》第六期“家庭教育”中,按照人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大致將人生要接受的教育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家庭教育。小孩從出生到五六歲的時候,“朝暮出入,飲食起居,都離不掉家庭以內(nèi),這個時候教育全在父母身上”,這個階段的教育主要通過父母在家庭中進行。該報認為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奠定基礎。而體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塑造“偉大的國民”的根本途徑。關于如何養(yǎng)護小孩、讓其有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文章從身體各器官發(fā)育期間的照看、飲食的選擇、衣物的增減、起居環(huán)境等方面做了論述。第二種是學校教育。等小孩長大了一點,從六七歲到二十多歲,這段時間要到學校學習,從蒙館到大學,“總沒有一天不是在學堂做學問,這個時候,教育又全在教師身上,所以叫作學校教育”。陳獨秀認為,學校教育是國民提高素質(zhì)最重要的途徑,“近來有識見的人,大半以學堂的多少定他國家的強弱。學堂辦得多的,那國家必定是強;學堂辦得少的,那國家必定是弱”。學校教育包括兩個階段,一是蒙館,二是學堂,“蒙館又是學堂中第一要緊的”。在蒙館階段的教育中,品行的教育最為重要,體育其次,至于知識的獲取,可以后天學習。蒙館階段的教育要注意小孩子身心發(fā)育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伏案的時候過久,周身氣血就有瘀滯不行的弊病,不時時活潑他筋骨,便于兒童的身體發(fā)達有害了”。西洋國家一直注重體操,而我們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讀書人以“勞心”為主,不太關注體育鍛煉,而身體好的又沒文化,形成“從前文武兩途分,武的武來文的文;武的一味是蠻惡,文的個個都懦弱”的局面。而《安徽俗話報》明確提出學堂要“體育、德育、智育三樣并重”,認為體育是叫人身體強壯的教育。同時對在學校開展體育運動的好處也有非常明確的說明:“至若學堂學體操,免得病來任得勞;習得武來打得戰(zhàn),保得身家做得將;強國先從學堂起,到處學堂要辦理”。所以,通過學校的體育教育,學生身體得到鍛煉,同時還可以學到擺兵布陣的本領,從而為救國圖強貢獻力量。第三種是社會教育。人出了學堂之后,“或是在世間往來,或是替國家出力”,無論干什么,只要留心學習,都可以長學問、長見識,所以叫社會教育。在人走向社會后,體育教育也不可或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僅僅是學生在學校學習體育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全民參與;體育教育也不能只在學校里進行,在社會上也要廣泛開展體育活動,教951育、鍛煉普通民眾。陳獨秀號召人們以日本為學習對象,呼吁全民習武練兵,學習槍炮知識、學習擺兵布陣的方法,保家衛(wèi)國。

四、《安徽俗話報》體育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

在《安徽俗話報》中的教育、衛(wèi)生、詩詞等欄目中,刊載了多篇專題文章闡述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和具體方法。受彼時社會歷史大環(huán)境的制約,其體育教育的功利性很強,目的也非常明顯。雖然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些體育教育思想仍然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fā)。

(一)精強力壯才能治國齊家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可見這種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安徽俗話報》也早已經(jīng)論述了身體和工作的關系,認為身體好了才能精力充足,才能有昂揚的斗志做好自己的工作、保家衛(wèi)國。當今社會,雖然不需要普通百姓沖鋒陷陣,但我們要想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揮作用,健康的身體是前提。自2006年12月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召開后,國務院、教育部多次發(fā)文要求深入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但最近的學生體質(zhì)健康測試表明,除了身高和體重兩項指標,其他指標都低于往年均值。這種狀況的發(fā)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校對體育課不重視造成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體育課時間被任意剝奪和擠占,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參加體育鍛煉。身體素質(zhì)差導致學生普遍意志品質(zhì)弱,怕吃苦受累。可見,陳獨秀等人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的問題,今天依然存在。我們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要在全民開展體育運動,徹底改掉讀書人就應該“手無縛雞之力”的傳統(tǒng)認識。讀書人不僅要有智慧的頭腦,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不是文的孱弱、武的魯莽的“文武兩途分”。

(二)體育要貫穿人的一生

身體是人的精神的物質(zhì)載體,其之于人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diào)也不過分。因此,我們對身體的養(yǎng)護和鍛煉也要從出生到死亡貫穿始終。《安徽俗話報》對身體養(yǎng)護和鍛煉的闡釋從嬰兒出生開始,然后根據(jù)年齡分成蒙館、學堂、社會等不同的階段,根據(jù)人體生長發(fā)育的特點,每個階段體育鍛煉的內(nèi)容都有所不同。幼兒階段可以是靈活多樣的游戲、春游等活動,成人以后則注重專項的訓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擁有了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多樣的娛樂方式,可以足不出戶盡享生活。但也正是這種“便捷”的生活方式給人們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運動不足、身體亞健康成為一種常態(tài)。陳獨秀的體育觀念告訴我們,人要形成“主動接受體育指導、教育、參加體育鍛煉”的終身體育觀念,積極鍛煉,增強體質(zhì),提高生活質(zhì)量,阻止現(xiàn)代文明對我們身體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沈寂.陳獨秀研究(第一輯)[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368.

[2]三愛.亡國篇[N].安徽俗話報,1904-7-1.

[3]鐵郎.保養(yǎng)身體的法子[N].安徽俗話報,1904-6-15.

[4]嚴復.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26.

[5]陳獨秀.陳獨秀隨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5.

作者:貢貴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