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論文8篇

時間:2022-04-07 03:02:01

導語:學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論文8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論文8篇

第一篇: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法對六盤水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的現狀進行分析,從而發現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議,旨在為該校的公共體育課程進一步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六盤水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改革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教學體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以及正確體育觀念的形成。依據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之要求,大學體育教學一定要樹立起“健康第一”的思想,通過增強學生的體質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1]。六盤水師范學院從2013年開始進行公共體育課程初步改革,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這種模式已不能滿足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

一、六盤水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現狀的分析

1.教學目標重身體輕心理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意向表述,通常用于原則地規定特定層次與特定對象的受教育者的學習結果[2]。體育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是教學指導思想的核心并決定著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該校教學目標對學生身體健康和運動參與目標較為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相對忽視,這說明了在教學目標的選擇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模式的影響。2.教學內容傳統體育實踐課的內容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直接影響到學對體育課的熱情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從而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進而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2]。該校教學內容的選擇基本都是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和武術以傳統項目為主,像羽毛球、網球、體育舞蹈等項目都沒能開起來。3.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和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只有在教學活動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才能把教學內容的真正價值完全體現出來。該校公共體育課以傳統教學方法為主,新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較少,班級人員較多不能解決存在的個體差異問題。教學過程做不到把身體練習變成有趣的身體活動體驗。4.教學評價單一體育教學的考核評價是指按照既定的統一評價標準,采用相應的手段、辦法獲得教學效果相關數據,并進行整理和統計,從而可以對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的受益程度做出判斷,最終可以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客觀分析,找出不足并加以完善[3],該校體育課程成績的評價主要在期末進行,除了課程所學的運動技術占總成績的70%外。另外的30%主要從考勤和學習態度進行評價,曠課一次扣20分的制度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覺性降低。5.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在體育課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主導者,同樣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教師的業務水平、業素養對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將接影響教學效果。該校共開設了6個項目供學生自由選擇。選擇的結果出現了籃球、健美操運動項目的學生太多,由于這方面的老師不夠,造成喜歡網球、乒乓球、排球的同學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興趣而更換項目。

二、六盤水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方向

1.優化、完善教學目標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展。以終身體育為目標,使學生養成科學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以終身體育為主要指導方向,使學校體育教學工作向著理想的目標前進,同時也要讓學生掌握和學會運用運動技能的能力。2.增加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發展規律,在重視傳統項目的同時應該適當增加一些與學生興趣有符合實際的現代化新興項目,如網球、羽毛球、輪滑、瑜伽等。該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少數民族較多的貴州地區,可以引進一些少數名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如高腳、板鞋、蹴球、陀螺等。3.加大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一般都是通過的聽講解、看示范來反復練習,時間一長就沒有學習興趣,慢慢開始對體育課產生反感,從而影響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在教學中淡化競技要求,注重健身功能,讓學生感受到體育的樂趣,有了提高的欲望,就可以在經常性鍛煉過程中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5]。4.課程評價主體實現多元化課程評價是公共體育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綜合評分、以賽代考、以進步幅度來確定體育成績等新型考核方法可加以引用。綜合評分側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以賽代考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體育競賽能力,用進步幅度來評定大學生的體育成績則側重于學生的努力程度。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評價,有利于將評價變成了積極參與、自我反省、自我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

作者:沈玉霞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體育系

參考文獻:

[1]王凱.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研究[J].南昌教育學報,2012(1):182-183.

[2]劉賢輝.福建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選修課現狀與改革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3]徐家趙.對山東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的思考[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4]王光偉.北京語言大學體育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5]江杭生.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6.

第二篇: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籃球教學論文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國家對大學生在體育課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時期高校教學的教學大綱,并且是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綱要》中明確地對教學目標以及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做出了規定,如何實現教學目標、構建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是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俱樂部模式在高校中的應用比較符合當前教育發展的要求,而且經過實際的教學實驗也被證明符合當前的教育發展情況。

1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構成

1.1俱樂部教學的益處

俱樂部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進行社會、政治、文藝以及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的場所和團體。”本文提到的俱樂部制教學模式就是以俱樂部的形式來進行高校籃球體育課程。體育課俱樂部化的目的在于從教學方式等方面培養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因材施教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體育學習能力,同時也使體育脫離之前死板的教課模式。在教學目標上,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主導課堂有很大的區別,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其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自己選擇所學的項目和教師,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在一個班級里,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不相同,起點也不相同,學生們不可能達到相同的目標。起點高的學生會感覺目標的實現過于輕松,沒辦法達到提高的目的;而起點低的學生則會感覺目標的實現過于困難,嚴重打擊了自信心。所以,各自確立各自的目標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同時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有動力,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1.2俱樂部教學在高校教

學模式中的實施在實施高校俱樂部教學模式的課程設置上,學校面向學生開展了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本文以高校籃球課程為例,采取新生一入學就按照個人興趣愛好、志向來選擇專項,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以及系別重新組合上技能課的形式,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體育課在大一、大二時設為必修課,尤其是大一學生,他們剛從高中來到大學,對于大學的講課模式還不太適應,而且在高中沒有充足鍛煉的時間,所以沒有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進入大學后如果沒有強制的體育教學安排,學生們會很難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所以,在大一、大二將體育課設為必修課是很有必要的。在大三、大四以及研究生階段可以將體育課設為選修課,此時學生大多已養成了體育習慣,根據個人喜好和時間安排去進行體育課的選擇是比較合理的。而且大三、大四學生以及研究生,他們平時上課時間較多,把體育課安排為選修課不會影響平時的上課。俱樂部教學在高校教學中是否適用的關鍵性因素就是要判斷俱樂部教學是否能夠培養學生學習體育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俱樂部制教學模式與體育教學目標的銜接

2.1俱樂部制學習的遞進

性適應體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對來自20多個省份的288名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的授課內容、教學形式以及對大學的教學模式進行評價發現,在初中階段,在體育教學的19個項目中,學生對14項體育教學項目有接觸,體育項目學習人數最多的是籃球、足球、排球以及田徑等較為常見的運動項目,而對馬術、網球等休閑項目接觸較少,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接觸過這些項目。在高中階段,體育教學情況大致也是如此,接觸較多的仍然是籃球、足球、田徑等這些具有一定競技性和較為常見的運動,對于馬術和網球等休閑運動項目接觸的仍然較少。從體育課內容以及上課形式來看,80%的學生接觸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體育教師進行講解和示范,學生分組練習,最后教師對學生進行考核,但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學生中受歡迎程度較低,僅占11%。俱樂部式教學是學生在進入學校以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課程的選擇,教師會按照學生的能力進行分班,課上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講解為輔,上課的時間由學生自行安排。這種教學模式在學生中的贊成率比較高,占60%。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采取俱樂部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一種體育課程的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只有一種,學生學起來比較省力,關鍵性動作的掌握也會比較牢固。教師只進行一種體育活動的教授,教學質量較之前會有很大地提高,不僅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同時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俱樂部制學習的專一

性適應體育教學目標的系統性俱樂部學習的特點是每位學生只進行一項體育項目的學習,正是由于俱樂部學習的這個特點使得學生能更加主動地去進行這一項體育活動。在學習體育課程時,要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不可能一蹴而就,平時要多進行練習,只有達到一定的量才會產生質變。在進行分班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來,這樣一個班級學生的水平會比較相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根據整個班的情況來制定教學目標,教授的方式會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教師教起來也會比較輕松。基礎較差的班級,教師可以多講授一些基本知識,基礎打扎實以后再進行其他知識的講授;基礎較好的班級,教師可以適當地提升講課速度。教師應根據不同時期確定不同的體育目標,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階段的要求,不僅是在學習內容上,在學習方法上也應該進行一些相對應的改革,而且同一內容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小學階段以游戲、玩耍為主;中學階段以學習和熟悉體育項目為主;大學階段應真正地、系統地學習一兩項體育項目,并且具有一定的專長,將其變為終身體育鍛煉的項目。遞進性訓練指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適當地增加一些運動量,在難度和技能上再進一步地提升。在進行鍛煉時應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這樣鍛煉才會有動力。相關性的訓練指的是在進行一項體育項目時所需要進行的和這個項目相關的一些力量型的鍛煉。一般情況下,相關性訓練無外乎跑步和一些力量型的鍛煉,但是這種類型的體育鍛煉很難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所以在進行這些相關性鍛煉時可以運用一些具有鍛煉性質的游戲,這樣學生們才會有興趣參加。而且一些游戲進行起來不比單一地跑步或是力量型的鍛煉輕松,收到的鍛煉效果也很好。

2.3俱樂部制學習的寬松

性適應體育教學目標的靈活性傳統的體育教學是固定的學生和教師在相同的時間內按體育教學大綱進行體育活動,每周2節課,每節課1h。但是如果學生在這個固定的時間有其他事情,可能就會錯過這節課的學習。而俱樂部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上課的時間,這樣就不會錯過學習。在進行高中籃球體育課教學時,學生開始學習籃球的時間不相同,基礎也不相同,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可以平時多加強訓練,加大訓練的力度;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去加強班進行訓練。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不相同,而且每個學生適合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可以在平時鍛煉中稍微少量的運動,等到身體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再去加大鍛煉的力度,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來進行相關鍛煉量的安排。

3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點可以進行保留,弊端應該摒棄。在教師主導課堂時,學生自主學習的勁頭可能沒有自己自發學習的勁頭足,而在這一方面,俱樂部制體育教學模式可調動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我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體育素質存在問題,在高校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作者:秦銀健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金林.普通高校籃球選項課分層次教學實踐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3.

[2]王偉.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校籃球選項課中的實驗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3]張正雷.山東省部分高校公共體育課籃球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第三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構策略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逐漸加快,農村地區文化、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契機。在這樣的形勢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作為農村社會服務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在推動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和水平能夠清晰的反映出農村地區政府的社會服務水平、控制水平、管理水平等。因此可見,完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分析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必要性的基礎上,探索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構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體制改革逐漸深化的背景下,農村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改善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生活一直受到各級政府和黨組織的關注和重視。而加強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創新和完善是改善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應當加強對農村地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完善,促進公共體育服務得到優化。

1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深度落實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了一定的契機,農村地區人民群眾對生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北京舉辦了奧運會后,我國廣大人民群眾開始對體育運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在積極主動的了解體育運動,并且有意識的參與體育運動。在這樣的形勢下,體育事業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隨著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升,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都更加關注自身的各項權利[1]。在體育事業興起的形勢下,我國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也對自身的基本體育權利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維護其基礎的體育權利,各級政府都開始關注農村地區公共體育事業的建設問題,組織開展了系列公共體育服務事業建設工作。相較于我國一些城市地區,我國農村地區在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方面具有空間大、應用范圍廣、限制條件少等優勢,而在公共體育設施基礎建設成本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劣勢。由于農村地區場地設施以及環境條件存在一定的劣勢,導致公共體育工程基礎非常薄弱,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甚至在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方面就沒有基礎。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各級政府都逐漸意識到農村地區體育事業建設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能建設、發展起來,需要社會各方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完成公共體育事業建設,才能真正發揮出公共體育服務的價值。然而,由于農村地區在體育消費方面的需求較少,對農村地區人民群眾整體消費情況進行分析可知,其在體育方面整體消費能力較差。農村地區若是將體育當作一項事業來經營,那么將會付出較大的經濟代價,短時間內也難以收到相應的回報,無形之中會加重農村地區政府以及相關承辦企業的經濟負擔。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農村社會建設的支持,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部分,農村社會服務事業的發展會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而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作為農村社會服務體系中較為薄弱的一環,需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和重視,只有加強對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才能促使農村地區社會服務機制更加完善,才能保證農村社會更好的建設發展。因此,農村地區政府需要緊抓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加強對其的統籌規劃,結合當地人民群眾對體育服務的需求以及體育消費情況,根據本地區周邊城市實際發展情況,綜合考慮自身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發展水平,切實落實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計劃[2]。

2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有效策略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農村地區政府需要放開眼界,以市場化、現代化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為依托,在緩解城鄉體育服務供需矛盾的前提下,加強對公共體育服務資源均等化分配的實現。2.1注意凸顯農村政府的主導地位在農村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初期,農村地區政府需要響應上級政府的號召,組織社會企業參與到公益募捐、合作建設等活動中,通過給予社會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本地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中來。與此同時,農村地區政府還需要結合體育有關政策、法律法規等完善公共體育服務指標,為其體系的建設提供一個公平、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3]。除此之外,農村地區政府還可以將行政機構作為主體,成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基金,促使社會企業以及機構能夠認識到農村發展的意義和優勢,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公共體育服務基金建設中,使其貢獻一定的力量。當然,若想充分落實各項建設策略,還需要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所以農村地區政府還需要給予當地居民一些“惠民”政策。通過組織開展體育運動有獎活動來激發當地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2.2引入完善的非政府組織自治供給機制除了上述策略,農村地區政府還需要適當的“放權”,努力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和質量。通過引入完善的非政府組織自主供給機制,促使農村地區公共體育事業的經濟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為公共體育基礎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前提。具體來說,農村地區需要組織當地廣大人民群眾建設自治組織,讓其自發組織開展體育比賽活動,也可以在村中創設一定的活動氛圍,促使公共體育服務在農村地區內部管理、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得到顯著增強[4]。與此同時,政府還可以結合當地實際發展情況,建立與體育事業建設緊密相連的事業,例如,加強對體育產品的生產,強化對體育人才的培養。讓非政府組織積極主動的承擔其決策、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任務,促使其在服務農村社會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盡量為農村政府謀得福利。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對非政府組織給予一定的政策,正確平衡農村人民群眾與當地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利益關系,以此來促進雙方的溝通合作。

綜上所述,加強對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有利于國家的發展、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因此,農村地區政府需要積極借鑒國內外建設經驗,通過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組織開展各類體育活動,促進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更加優化,以此來改善農村地區原始社會環境、完善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生活結構、提升農村地區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增強其生存能力,為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服務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胡勇 單位: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龍專,羅敏,吳四貴,等.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構研究與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4):33,36.

[2]李燕領,王家宏,蔣玉紅,等.中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模式選擇與機制建設[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57-62.

[3]胡娟,楊靖三,陳剛,等.江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指標體系的設計與實現[J].體育與科學,2015,36(5):28-38.

[4]童建紅,李建國,張偉,等.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問題與完善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3):1-5.

第四篇: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課程的教學方法

【摘要】作為國際性的運動項目之一的羽毛球,現在成為普通高校設置的一門體育選修課程并越來越受到同學們的青睞。傳統的羽毛球選修課程和其他大多數課程一樣采取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果較差。素質教育下的普通高校現代公共體育教學方法以互動性和創新性為主,所以教師要綜合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在羽毛球課堂教學中來獲得知識和技能。

【關鍵詞】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課程;教學方法

作為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專業的一門選修課的羽毛球課程,是在羽毛球運動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并且羽毛球運動在全民健身運用中受到廣泛歡迎的基礎上設立的。并且,近年來羽毛球運動在普通高校中得到了順利的推廣。但是,傳統的羽毛球課堂教學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首先,羽毛球運動的普及率偏低,學生的羽毛球基礎水平比較差。這加大了高效羽毛球公共課教學的難度。其次,羽毛球教學的內容較為繁瑣,學習難度偏大,學生執拍打球容易,掌握戰術技巧很難,這就導致學生在羽毛球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異常緩慢。作為一名羽毛球選修課教師,應該采用現代體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羽毛球的興趣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體舉措如下: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順序,組織教學素材

根據以上對于我國普通高校中公共體育專業羽毛球課程的教學現狀的分析研究,我發現,我國目前的羽毛球公共課教學的創新,首先依賴于要合理安排各項教學內容之間的順序,并對教學素材上加以合理選擇和組織。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首先,在高校羽毛球公共課教學的內容安排上,教師應該盡量選擇實用性強,并且使用廣的基礎技術來進行教學;其次,教師應該著重考慮各種羽毛球技術之間的能力遷移問題,并且根據技能遷移因素來合理的進行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

二、多種導入方法有效結合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體育課堂教學來說,富有吸引力的開端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一半。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的導入,雖然占用時間較短,但是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適有效的導入方法可以起到引導和激勵學生學習的良好效果,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成功。在普通高校的公共體育羽毛球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設置情境導入法、熱點話題導入法、趣味導入法等多種方法,不一而足。在選擇適合的導入方法的時候,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各種導入方法的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不同導入法的功能并綜合運用。比如,教師可以把圖片導入與活動導入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在使用圖片導入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如果只是停留在學生的“看”上,由于學生的觀察視角的差別,有時結果會偏離教師的設計意圖。而如果教師讓學生在看圖片的同時,模仿、體驗并嘗試著學習圖片中的動作,并且及時用語言引導學生的活動,那么,學生就可以在認真觀察圖片的同時領悟動作要領。

三、因材施教,分層分組進行教學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美國20世紀初也提出了與之相似的分層教學的教學理念。在羽毛球課程中實施分層教學可以根據學生運動基礎的好壞、運動技能的水平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快慢等差異來進行不同層次的分組教學。通過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區別對待,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實施不同的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素質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無論是因材施教還是分層教學都充分體現了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的羽毛球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重要體現。教師在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還要注意把學生的分散練習和集中練習結合起來,以期促進不同技術水平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可以在集中練習的時候糾正那些共性的錯誤動作,比如不協調的動作、發力不充分等,并介紹糾正的方法和進行輔助練習,然后再讓學生進行相應的練習。而對于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個別基礎較差動作技巧不達標的學生,教師可以實施個別輔導。

四、把專項身體素質的訓練融入到游戲當中,提高學生運動樂趣

由于羽毛球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具有速度快、球路變化多等特點,練習者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羽毛球練習者節奏感的把握、擊球意識的強弱和步伐的快慢等直接影響著擊球的質量,所以在羽毛球教學中的專項素質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單純的專項素質訓練容易引發學生的厭煩情緒,影響他們的練習積極性和興趣。教師就可以把專項素質訓練融入到游戲當中去,比如教師可以分組進行場地內一分鐘六點移動觸球練習,然后對其結果進行評比,在學生中形成競爭,在競爭中提高學生的運動樂趣。

隨著1985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素質教育這一理論的提出與全面推行,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更新,新型教學方法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羽毛球選修課的教學中來。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體現了羽毛球作為一項運動項目的趣味性、娛樂性,充分體現了普通高校各門學科間的互相滲透、知識的遷移以及新一輪的公共體育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對提高普通高校的羽毛球教學水平以及促進我國羽毛球運動的發展和普及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作者:李瑞 單位:云南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畢于偉.運動技能遷移在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目中理論與實踐的探討[D].四川師范大學,2012.

[2]劉正之.自主—合作教學法對大學體育羽毛球選項課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3]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4]李利華.淺談提高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課程的教學方法[J].時代教育,2015,07:189.

第五篇:采茶健身操在公共體育課中的應用

摘要:采茶健身操是從采茶行為演變而來,其本身具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涵養,將它融入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不僅能幫助學生認知傳統茶葉文化精髓,而且可以帶動高校大學生投入到體育鍛煉當中。從科學和健康等角度促進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的積極影響,將更好地促進這種鍛煉形式的應用與發展。

關鍵詞:采茶健身操;采茶戲;高校;公共體育課

高等院校的公共體育教學,重點是為了促進高等院校內部的體育文化傳播需求,幫助學生逐漸形成鍛煉身體、熱愛體育的好習慣,讓高校學生真正認同和踐行體育鍛煉的價值。而采茶健身操是從采茶行為演變而來,本身具備非常濃厚的歷史涵養,融入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當中,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認知傳統茶葉文化精髓,而且可以采茶健身操這種特別的方式,帶動高校大學生投入到體育鍛煉當中。在應用采茶健身操開展高等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采茶健身操的積極性,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采茶健身操的文化底蘊,同時學校也要根據采茶戲的動作以及音樂進行充分選擇和考量,以設計出真正具備特色的采茶健身操,真正讓采茶風俗文化融入到高等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去。

1采茶戲與采茶健身操基礎分析

采茶戲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南部地區,是贛南地區一種獨特的采茶地方戲,和贛南的客家人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能夠更好地凝聚客家人并且團結海內外客家鄉親,其包含了客家人的風俗以及語言等重要民俗文化。在十年前,國務院已經將贛南采茶戲納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之中,怎么更好地推動民俗文化的開發、傳承以及保護,實際上是民俗文化生存下去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如果僅僅是保留采茶戲這種原貌,沒有打破贛南地區傳統的地域傳播邊界,就不可能真正意義上推動采茶戲作為中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持續地傳播和擴大影響。這也決定了采茶健身操等采茶戲的改造傳承具有現實必要性,一方面保留采茶戲的原本面貌,另一方面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促進采茶戲真正對年輕一代產生積極影響。采茶健身操實際上就是一種有氧健身操,重點是體現出力量和美感。在傳統的采茶音樂的引導下,借助贛南采茶戲中的部分元素,進而以肢體關節動作活動開展的一種健身操活動。這種采茶健身操是根據采茶戲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特征進行改造的,所以其本身兼具文化內涵和現代氣息,對于文化傳承和體育鍛煉而言都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2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應用價值

首先,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應用,能夠傳承和推廣贛南采茶戲。如果贛南采茶戲僅僅是在贛南地區進行表演性的傳承,很快贛南采茶戲就可能出現傳承上的斷鏈,沒有辦法真正延續下去。而采茶健身操雖然和采茶戲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采茶健身操是從贛南采茶戲傳承而來,其本身的文化價值和特性非常強烈,采茶健身操也打上了贛南采茶戲的深刻烙印。所以,在高等院校之中將贛南采茶戲轉化成為采茶健身操,能夠讓贛南采茶戲用全新的方式進行傳承,將贛南采茶戲的民俗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下來,從而促進采茶戲的活化。其次,采茶健身操能夠讓高等院校的健身鍛煉手段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贛南采茶戲本來就是一種活潑和輕松的舞蹈形式,其本身是在采茶過程當中,通過載歌載舞的方式鍛煉身體。而采茶健身操吸收了采茶戲當中的特點,將這種娛樂和鍛煉身心的方式融入其中。高等院校學生在學習采茶健身操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采茶戲古老的魅力,進而更加熱愛體育鍛煉。采茶健身操的健身價值非常豐富,特別是講究全身的協調,以各種跳轉走跑作為主要特征,以此協調活動身體的各個大關節,具有中等運動強度。這些都充分表明了采茶健身操的實際鍛煉價值非常高,可以創新高等院校學生的健身手段。再者,采茶健身操能夠讓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當前很多高等院校都沒有形成具備特色的健身鍛煉方式,一些高校僅僅將太極拳等融入到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但由于太極拳等一些傳統的健身鍛煉方式中存在套路復雜、記憶復雜、動作緩慢等,難以讓青年大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采茶健身操則不同,能夠很大程度上讓學生身體活動起來,學生會更加愿意在活潑生動的采茶健身操里活動,鍛煉自己的身體。所以,采茶健身操從很大程度上是對單一的高等院校健身操教學的補充,可以促進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可持續發展。

3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全面性應用的思考

第一,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應用過程中,應該以全面協調作為首要原則。在進行采茶健身操教學過程里,體育教師要充分考慮音樂和健身操動作之間的結合,真正促進音樂和健身操二者的互相結合。在設計適合學校教學的采茶健身操時,教師應該參考傳統贛南采茶戲的樂曲,根據實際進行挑選這些采茶樂曲,進而融合到健身鍛煉的音樂節奏之中,更多方位地展現出音樂本身的風格元素。在采茶戲的動作設計上,應該盡量考慮鍛煉身體的實際需求,要以全面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為主,應該充分考慮人身體的生理學發展規律,真正結合這些生理特點,設計人體和公共體育之間的結合,以此突出采茶健身操的動作線路變化、方位變化等,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地考慮學生感知以及運動協調能力,以此讓身體上各個部位都能夠全面得到鍛煉。第二,采茶健身操的音樂選用應該具備全面性。采茶健身操應該和贛南采茶戲的樂曲結合在一起,從現代的采茶戲所使用的樂曲的元素當中引進鼓點以及快板等,以此形成獨特的氛圍,并且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動作和音樂上的協調性,也就是要選擇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興趣,同時也能夠和贛南采茶戲風格一脈相承的音樂。要充分考慮選擇音樂的文化背景,只有全面綜合考慮高校采茶健身操的音樂選擇,才能夠真正將采茶健身操的影響力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選取的音樂上要真正可以和采茶健身操融合在一起,從音樂風格和動作元素等方面真正融合為一體,突出采茶健身操的傳承性和文化特點。第三,采茶健身操的動作設計上,也需要全面和兼顧各個方面的要求。因為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之中,主要目的還是讓大學生形成主動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因此在教學動作選擇上,應該從有氧健身操的一般性動作當中選取合適的動作,以此提高個人的耐力和素質,強化鍛煉者的心肺功能、關節柔韌程度和靈活性等方面,這樣才能夠全面地鍛煉身體。采茶健身操的動作要以鍛煉身體作為根本,同時要對贛南采茶戲當中具備特色的動作進行充分吸收,進而讓采茶健身操更具備文化性和實際性,更好地提升動作上的協調性。對于很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脊柱的柔韌性沒有經過鍛煉的條件下相對會比較差,所以在設計采茶健身操動作的時候,應該強化學生身體控制鍛煉,特別是轉體、髖部的擺動等,可以更好地通過這些動作矯正學生的體形。

4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健康科學應用的思考

首先,采茶健身操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運動負荷,只有讓學生在合理的運動負荷當中鍛煉身體,才能夠真正發揮出采茶健身操的價值。學生的運動負荷實際上需要循序漸進,才能夠讓這種采茶健身操對學生的身體產生積極的影響。采茶健身操要有規劃地增加運動負荷,運動量從小到大,從強度較弱逐漸過渡到強度較強,以此符合高等院校學生的基本身體機能的演進規律。高等院校在安排采茶健身操的動作過程中,應該堅持有氧性和有益性相結合,真正意義上形成一種多元性的健康科學健身操運動。有益性主要是指采茶健身操應該充分考慮動作的有益性,避免出現有害身體健康、容易造成傷害的狀況,而有氧性主要是指采茶健身操在應用的過程當中,要真正能夠改善身體健康,燃燒脂肪等。其次,采茶健身操也要考慮對動作的針對性,要在動作中融入高校學生的身心特點,針對性地鍛煉高校學生的身體。在應用采茶健身操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贛南采茶戲中的采茶動作,并且把這些動作中真正能夠滿足高校練習者的內容提取出來,真正做到動作準確、美觀、有益,能夠讓高校學生在公共體育課程中更容易學習上手,更好地傳揚采茶戲的文化精神。因此,在涉及到采茶健身操中的整體動作結構時,應該注重大學生對于動作的審美需求和實用需求。健身操動作要充分考慮兩種需求的調和,實現針對性,更好地幫助青年大學生的身心成長。再者,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程的應用,也應該把娛樂性和健康性協調在一起。采茶健身操應該在藝術上強化其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特別是利用音樂和動作的審美性,陶冶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操。音樂實際上可以調動人的情緒和行為,選用好的音樂對采茶健身操也有著積極影響。采茶健身操選用的音樂要配合贛南采茶戲的一些音樂,同時也要聯系一些具備時代性的音樂,確定音樂的風格和速度能夠真正滿足高校采茶健身操的速度和肢體動作要求。高等院校在推動采茶健身操的訓練過程中,應該對音樂進行反復的試驗,真正將這些音樂整合在一起,形成具備采茶特色的采茶健身操。具備娛樂性的音樂,可以調動高校學生學習采茶健身操的積極性,其心理上更具備助推力,能夠更好地投入到采茶健身操的學習和鍛煉過程中,真正在跳操的過程里,將身體機能和心理機能都重復進行鍛煉。最后,采茶健身操在設計上應該循序漸進,遵循健身操的科學規律。高校在創作采茶健身操的過程里,應該充分考慮采茶健身操對于學生的積極作用,有目的地考察贛南采茶戲等內容,從學生的需求和喜好出發,處理好采茶健身操的前期創作編制工作。整體動作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也需要參考贛南采茶戲當中男班的高樁步伐等,以科學合理的方式組織采茶健身操的設計工作。采茶健身操還應該和采茶戲等地方濃郁的文化結合在一起,對基本的動作進行融合,如贛南采茶戲當中的矮子步、單袖筒等都能夠成為動作元素,進而推動健身操的科學編制和設計,更好地兼顧其科學性和娛樂性,使其成為一種健康積極的高校健身操。

5結語

贛南采茶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做好傳承文化保育工作。因此,高等院校從贛南采茶戲等文化遺產吸收,編制設計采茶健身操,能夠更好地傳承發展采茶戲文化,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鍛煉過程當中不斷地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是兼顧文化性、科學性和健康性的重要舉措。在應用采茶健身操進行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尤其要關注采茶文化藝術對于健身操的良性影響,協調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最終讓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中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作者:王繼軍 單位:邢臺學院

參考文獻

[1]董曉梅.粵、贛兩地采茶戲唱腔音樂研究———以粵東北和贛南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2):5-7.

[2]張快彩,黃東陽.簡述粵東采茶戲的形成與發展[J].音樂時空,2014(7):52.

[3]方蕓.采茶戲的表演藝術[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3):43.思考•探索

第六篇:高校公共體育多元分層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在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背景下,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依據,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構建高校公共體育課多元分層教學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但是這種分層不能是固化的,而是互通的、流動性的,在完善的考核制度下,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體育鍛煉意識.

關鍵詞:轉型;地方高校;多元分層;教學模式

地方本科高校是指隸屬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地方財政供養為主,承擔著為地方(行業)培養人才、提供服務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量的地方高校在保證了高考學生入學率、廣泛培養高等級人才的同時,也存在著專業同質化、培養目標缺乏特色等問題,針對這種現象,2014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同年,教育部等4部門聯合下發文件指出將通過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手段,引導和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發展,促進高等教育特色發展,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1].在此種改革的大勢下,符合轉型定位的高校急需配合頂層設計,順應潮流發展,由普通院校向特色更加鮮明、應用型更強的本科院校轉型.轉型之路,道阻且長,轉型改革不僅需要學校管理部門出臺相應的指導政策和方針,規劃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還需要制定符合形勢的課程內容與模式,致力于培養出合格的高等應用型人才.轉型之后的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于培養實踐型、應用型的高等級人才,而區別于傳統高校理論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轉型地方高校應切實增加實踐應用型教學內容.公共體育課作為高校普修課程之一,根本教學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體育技能.而傳統高校目前在體育課上多遵循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或輔以自選形式的俱樂部教學模式,更偏重于對學生體育技能與體育知識的傳授;地方轉型高校的公共體育課除了傳授學生體育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則是通過體育課切實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使學生在就業時獲得與職業相匹配的體能及可以有效預防職業病的體育鍛煉知識,因此新模式下的公共體育課除了以不同體育項目為切入點進行教學,還應該以不同職業為第二切入點進行與職業需求相匹配的體育鍛煉能力的教學.因此,不論是從目前的教學目標而言,還是從教學模式而論,地方高校與傳統高校的公共體育課都有著顯著的區別.

1國測制度的嚴格執行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我國于2002年7月第一次下發文件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其中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國測工作實行14年來,工作流程不斷完善,評價考核方式不斷全面,其對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健康狀況,針對性地進行體育鍛煉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教育部又印發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修訂)》的通知,其中規定高等學校學生只有測試成績達到良好及以上者才可參加評優評獎,而測試成績不達50分同時補測時仍然未達標的學生按結業與肄業處理[2],這一規定的嚴格執行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設置具有指導性意義.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應該明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是人才培養的第一目標,體育課應該為這一目標而服務.李金龍博士曾著文指出公共體育課的主要意義在于為增強體質服務,其次才是體育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3],而在實際工作中,多數地方本科高校一味向“大學”進行模仿與學習,失去了其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性,逐漸偏離了公共體育課的真正作用和培養目標.《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中顯示,多項身體素質檢測中大學生的平均身體素質不如中學生,近視眼患病率為青少年群體中最高,肥胖率逐年增加,面對此種狀況,我們不禁要反思,相比于中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鍛煉環境和鍛煉時間明顯占優的大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隨著互聯網+生活方式的快速發展與移動客戶端的迅速普及,大學生們也進入了低頭族的行列,這種生活方式在大大增加了生活便利性的同時,也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力活動的減少,同時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娛樂方式也使學生的身體素質逐年下降,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某些高校已經在體育課的考核與評價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以晉中學院為例,其在2012年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大學公共體育課實行一票否決制,即在期末考試時若耐力素質(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考試不及格,則當學期的體育課成績為不及格;且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必須要設置不少于30分鐘的素質練習時間,通過這一規定的實施,截止2015年10月該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率已由58%上升至90%,由此可見,體育課教學內容與考核的設置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直接關系.圖1公共體育課多元分層教學模式圖多元,在社會科學中,指不同種族、民族、宗教等社會群體在一個共同文明社會的框架下,持續并自主地參與發展自有傳統文化或利益.在體育教學中多元指不同學生在同一學期內,利用不同體育課進行不同選擇,從而達到不同的學習效果.分層教學則是在承認學生身體素質差異的基礎上,面向公共體育的所有學生,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機能水平的差異,把同一時間段上課的不同班級或不同時間段上課的不同班級中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學內容做出相應調整,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各階段、各層次的學生的身體素質、專項技能等得到快速地發展,實現大學公共體育分層教學的最優效果[4].在地方高校轉型初期,公共體育課大多沿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與內容,雖然在以往的改革過程中增加了體育選項課以及3自主等選課模式,但在真正的教學內容上依然只注重某一項體育技能的教與學,而忽略了對學生基本身體素質訓練與終身體育理念的傳播;教師在體育課上也多采用集中授課、集體練習的3段式教學方法,這樣雖然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但是其本身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不同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得到均衡發展.因此,必須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設置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體育課,即多元分層教學模式體育課.

2通過建立分層教學形式規避體育教學風險以提升學生興趣

《國測》制度的執行,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識與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認識到在測試過程中和體育課堂上運動風險的發生與提高.近幾年屢屢有學生在耐力素質考試的過程中暈倒或猝死的報道見諸報端,甚至在體育課的素質練習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學生重力性休克的狀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風險與安全隱患,因此在體育課上老師應該主動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將損失減到最小;同時,也應注意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防范風險的發生.而針對不同體質狀況的學生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施行分類教學的多元分層體育教學模式則較適宜在此種狀況下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基本身體素質是體育運動的基礎,不同體育項目雖然對個人身體素質的要求不同,但是在不論素質的基礎上要求體育項目技能的掌握與提高將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因此在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才能使體育選項課更好地為掌握體育技能,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服務.利用每年進行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為契機,可以對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進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以測試達標為界,對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采用分層分班的教學內容,對測試不達標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能提高課程,合理制定運動量與強度,并利用互聯網與移動客戶端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課后恢復與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可以快速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地發揮教學有效性,達到教學目的;而對于測試達標的學生則可以利用校本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基礎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傳播正確的體育鍛煉知識與風險意識,以達到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得到適合的教學內容與手段,提高學習興趣,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并且有效降低體育課的運動風險.在此基礎上,學生則可以通過3自主形式的體育選項課,使興趣與學習內容相結合,真正掌握一門體育運動技能與相關鍛煉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該體育項目踐行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分層教學不僅意味著對學生進行分層,更重要的是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分層,達到體育課系統化、一體化、均衡化的標準,構建以保健課、體能課、基礎體育課、體育選項課等多元一體化的體育課程體系,而為了使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在體育選項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注意設置初級與高級,入門與提高的分層教學形式,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掌握一門體育運動技能,從而可以利用這門體育運動技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成為準專業或專業的體育運動人才[5].作為轉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課程設置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培養應用型高等人才,而作為社會與學校生活的最終紐帶,分層教學的最高等級還需要為學生從學校人向社會人轉變服務,當學生從學校進入社會,身份轉變為職場人,儲備一個適應于社會工作的健康體魄,并且在生活環境改變的情況下中依然能夠保持體育鍛煉的意識與能力,才是構建分層教學的最高要求.因此,在高校公共體育分層教學的層次頂端,需要設計以學生就業方向為導向的體育課程體系,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及就業意愿,有針對性地增加或創造專門性的職業體能鍛造方法,以及在特殊環境與空間下的短時高效的體育鍛煉方法,以使學生在生活環境與休閑時間改變之后,仍然能夠掌握有利于職場發展的身體素質提高方式.分層教學的施行將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師不僅需要掌握通識性的體育知識,更需要掌握一門專項體育技能,以及相關的體育鍛煉方法和可調節的持續發展理念.教師的體育指導也不能僅僅依靠課堂,而是要利用手機APP等新媒體資源實現體育課課堂與課外的互通,課上指導與課下實踐相結合的體育課新模式,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等都可作為體育課的高層級補充延續體育課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

3建構彈性制、互通層級的分層教學考核模式有利于激勵學生

考核評價系統是所有教學工作的終點,如果沒有考核評價,那么所有的教學過程都無法實現其價值,因此建構相對應的分層教學考核評價系統是整個多元分層教學模式是否成功的關鍵.在傳統的體育考核中通常使用一個評價標準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統一評價,雖然也會考慮到學習態度等因素,但總體而言平時成績在體育課成績中的占比較小,而且主要從考勤出發,因此建立彈性制的多元分層考核評價系統對于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肯定學生的學習收獲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不同層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的學習過程,在綜合評價中應該體現學生的個體努力程度,過程性評價與終考性評價相結合,建立完善的、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但值得注意的是,體現學生的個體成長狀況,并不是放松考核評價條件,相反應該用強有力的“硬性”制度來確保評價系統的運行.體育活動在提高學生體能的同時也是對其意志品質的考驗,如果只是單純的依靠學生的自覺性與興趣來保證活動的持續性,那么對于一些惰性比較強的學生而言,肯定會缺乏參與體育活動的動力,因此利用嚴格的考核評價系統可以促進這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的參與度[6].制度是管理的先決條件,首先在體育課的考核系統中,為了避免出現人情分、同情分等現象,應該采用分班授課、集體考試的形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處于公平公正的評價系統中;其次對于一些打分項目而言,授課教師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存在一些固化的認識,那么“考教分離”的考試形式更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與能力;再次,“一票否決”制的準字考試模式更適宜于素質考試,評價制度與學習內容相結合的半強迫式考核方式對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有著積極意義.多元分層教學模式的層級并不是固化的、一定的,而是應該隨著學生身體素質的變化而流動的、互通的.正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經常可以發現一部分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通過學習正確的體育鍛煉知識并進行適當的鍛煉,就可以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而原先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缺乏適當的鍛煉則會出現身體素質急速下降的現象,因此,對于多元分層教學而言,層級之間的流動與互通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給學生積極的引導與暗示,充分激發學生自我提高與改變的意識,真正融入到體育課教學的過程中,完成體育課教學的終極目標.

4結語

高校作為學生踏入社會生活之前的最終階段,對于學生今后的生活態度和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想要全民健身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階段的干預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明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的主要教學目標這一前提下,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構建針對不同身體素質學生的多元分層體育課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掌握一項體育技能,并具有利用此項體育技能進行終身體育鍛煉的知識和能力.一種教學模式的成功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配合,由制度來管理,由教師來執行,由學校進行工作的保障,才能保證新的改革過后的教學模式在學生中產生有效的影響.

作者:李金鎖 王誼欣 單位:晉中學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DB/OL].www.jstu.edu.cn/s/3/t/51/88/8e/info34958.htm,2014-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通知[DB/OL].www.moe.gov.cn/s78/A17/twysleft/moe938/moe792/s3273/201407/t20140708171692.html.2014-07.

[3]李金龍,王曉剛.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審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1528-1530.

[4]顧先宇,趙貢美.大學公共體育分層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9-19.

[5]楊小明,邵斌.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探索———以上海大學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64-68.

[6]劉波,劉靜民.新形勢下我國高校體育改革與創新研究———以清華大學長跑制度為例[J].中國學校體育,2016,3(1):51-55.

第七篇:公共體育選項課現狀調查分析

摘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調研法、訪談法及邏輯分析法對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開展現狀,為濟寧學院公共體育課良好發展和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現狀;分析

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教學實施以來,以“健康第一”為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以“121”為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逐漸完善學校選課平臺的“三自主”教學方式,學生的身體素質達標率逐年提升。但是,在公共體育選項課的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課程設置不能較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師資、場館缺乏無法滿足項目的開設等。因此,該文通過對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現行的課程設置及體育資源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以提高大學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全面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體質,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愛好,為濟寧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該文以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調研法、訪談法及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現行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體育資源以及教學評價進行調查分析。

2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現狀分析

2.1濟寧學院公共體育教學目標分析

據調查,濟寧學院隨著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要求對公共體育課程目標和設置結構做了相應調整,確立了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圍繞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樹立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5大基本發展目標。

2.2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課程結構分析

該文將課程結構分為課程類型、教學組織形式和課時安排3個部分。《綱要》規定大學生一、二年級開設體育必修課程,其中對課程結構做了明確要求:“為實現體育教學目標,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按照《綱要》要求把高校體育課程的類型主要分為以下3種:課堂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及校內外綜合性課程。2.2.1課程類型分析濟寧學院的體育課堂教學主要包括:針對一、二年級開設的選項課;針對三年級開設的《體育欣賞》理論選修課,以及針對傷、病、殘、體弱、特殊體型的學生開設的保健課。調查發現,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通過網絡系統選項,自主選擇教師,實現了“二自主”教學。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受室內場館和師資的限制,部分項目無法開展,多數項目只能限制一定的人數選課,沒有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因缺乏一些項目的教師而不能開設的運動項目,如輪滑課、體育舞蹈課等項目無法開展實施。濟寧學院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提出了“陽光體育運動”的號召,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引導廣大學生開展了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進操場的“三走”活動。濟寧學院開展的課外體育活動形式主要有:體育運動訓練與競賽、冬季陽光環校跑、學校運動會、院系運動會及學校大學生體育社團組織的各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校內外綜合性課程與課堂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不一樣,主要呈現形式為俱樂部教學課、協會制教學課、媒體教學課等,這種課程在管理上是開放的,但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等方面都是綜合的,據調查,這種課程在濟寧學院尚未開展。2.2.2教學組織形式及課時安排分析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按開設項目分班教學,每一選項課每班人數設定為50人,但《綱要》強調課堂教學班人數一般以30人左右為宜,濟寧學院是在嚴重超標的情況下進行大學體育教學,較大的班額肯定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更無法實現。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在大學一、二年級每周開設的體育課時數為2學時,共計144學時,其中理論課教學8學時,基本達到了新《綱要》的要求。

2.3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課程內容分析

2.3.1技術課現狀分析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目前開設的運動項目有: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田徑、定向越野、武術、養生、健美操、啦啦操12個項目。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籃球、足球2個項目選課最多,武術、健美操、乒乓球課次之,排球、田徑2個項目因缺乏一定的趣味性,選課的學生最少,羽毛球和網球項目對場地及師資的要求比較高,也正是受到場地設施和師資方面的限制,這2個體育項目在濟寧學院的開展情況并不理想,瑜伽、體育舞蹈、游泳、輪滑等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運動項目由于場地不足以及師資力量欠缺無法開設。由此可見,濟寧學院公共體育技術課內容缺乏自身特色,缺少趣味性和科學性,最終會造成學生們想學、想選,但因找不到自己喜愛和促使自己長期堅持鍛煉下去的運動項目,從而影響了“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2.3.2理論課現狀分析根據調查發現,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理論課教學內容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具體開展體育理論課教學的教室安排較難,出現了重視專項理論教學,而對健康理論知識教育的重視不足,不能滿足學生的基本要求,阻礙了大學生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形成。

2.4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體育資源分析

2.4.1師資隊伍分析調查發現,濟寧學院從事公共體育課教學的教師35人,其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基本合理,學校學生數約16000人,師生比1∶457,和國家規定的1∶300、全國平均水平1∶316相比,濟寧學院體育教師數量遠遠不足,況且一半以上的教師還擔任著體育教育專業。若按照新《綱要》要求的每班班額30人左右,濟寧學院每位體育老師每周要上20多節課,可見,體育教師承受著巨大的工作量,導致教師沒有充沛的時間學習新的知識,無法去學習和思考新的組織方式與教學手段等,從而無法達到好的教學效果。2.4.2場地設施分析通過調查發現,濟寧學院在體育教學方面,其體育場地、器材呈現明顯的不足狀況,尤其是缺少室內場館,乒乓球、羽毛球等一些受天氣影響比較嚴重的運動項目在室外無法開展。近年來隨著霧霾天氣的增多,室內體育場館更加重要。只有硬件設施滿足體育課的需求時,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才有物質基礎。

2.5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教學評價分析

當前,濟寧學院按照新《綱要》的要求,對公共體育課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做了相應調整,課程評價類型主要采用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方式,自2014年以來,學校實施教考分離考試方式,基本采用綜合評定為主,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素質達標、技能評定和學習態度3個方面。

3結語

通過調查研究表明:濟寧學院公共體育選項課體育教學目標明確;課程機構相對合理;網上選課系統相對完善;選項課項目不夠多,尚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教師專業技術水平不均衡;室內場館、場地器材等體育設施不足;教學評價體系基本合理。

作者:翟兆峰 單位:濟寧學院體育系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2.

[2]姚磊.安徽省本科院校體育選項課教學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3]戰新軍.山東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現狀的調查與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9.

[4]雷紅鋒.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9):39.

[5]陳玲敏.廣州市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實施的調查研究[D].廣州大學,2012.

[6]羅愛剛.對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的再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8):150-151.

第八篇: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對策研究

摘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同提升的大背景下,積極結合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的區域特點及其均等化發展的現狀調研,努力探究制約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相關問題及影響因素,并認真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控經驗及運行模式,進而研究得出分層次、逐級實現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實施對策及合理化建議,希望為推動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及實現京津冀區域整體均衡發展提供相關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京津冀;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既是社會公共服務有效實施的重要體現,也是全民健身計劃推廣普及的基本保障;既是統籌城鄉發展和新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和創建“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河北省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的有效實施,以及北京、張家口聯合承辦2022冬奧會的歷史新機遇,體育熱潮和奧運效應將進一步輻射燕趙大地。作為體育工作者應立足本職、勇于創新,緊抓歷史新機遇,結合河北省省情,借勢借力,努力探究實現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有效路徑及發展對策,為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實現機制、體制改革等提供合理化建議,以促進河北省自身及整個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

一、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理論及國內外先進經驗探析

公共體育服務是公共服務的下位概念,它是指以政府為供給服務主體,為滿足公民的體育服務需求,提高公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而提供的一系列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的總稱[1]。而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則是公共體育服務的衍生概念,是指以政府為主體,多方參與、公平公正,合理配置社會體育公共資源,根據社會成員的實際需求,在不同階段提供大致相同的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1]。結合相關理論筆者分析認為,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并不是絕對相等或平均化,其實現過程是由初級均等化逐步過渡到高級均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關于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國內外先進經驗及模式的相關研究。國外主要以西方發達國家為參照,首先他們都非常重視制定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法律體系,使其具有較高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多數國家均采用市場與國家相結合的供給模式[2]。其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主要是以社區體育中心為基本載體,政府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經濟情況提供不同撥款,重點扶持落后地區,并提供專項資金和建立相關基金。國內在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方面起步較早且發展較好的是江蘇省,2013年底在全國率先建成功能健全、統籌城鄉和普惠全民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3],到目前為止效果明顯、成果顯著。2015年“陜西省全民健身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立,實現了陜西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科學化與智能化[3]。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先進實踐經驗與模式。

二、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此研究通過對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現狀的調研,并主要從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領域所涵蓋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服務、資金財政服務、組織指導服務、政策法規服務和信息媒體服務等方面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進而努力探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制約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相關問題及影響因素。(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服務根據第6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4],河北省體育場地呈現出類型不斷增加、數量不斷提升和百姓場地身邊化的特點。目前全省累計建成各類體育場地6.48萬個,體育場地面積達10265.6萬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1.4平方米,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北省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為8.83個,也低于12.45個的全國平均水平。采用橫向對比,河北省城市居民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99平方米,農村人口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0.84平方米。通過對比發現,城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是農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的2倍多,從而顯示河北省農村體育場地設施供給不足,農村與城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服務存在較大差異。再從河北省體育場地設施分布情況來看,教育系統所占體育場地數量比例較大,占到全省總數的70%左右,而廣場、公園和居民小區等公共場所的體育運動場地相對較少,但它們卻承載著大量的群眾體育運動,在合理開發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大校園體育場地的開放力度,從而滿足廣大城鄉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二)公共體育資金財政服務河北省2015年的體育財政預算為77270.01萬元,其中發展競技體育為9524.00萬元,而用于發展群眾體育的財政預算為5064.00萬元[5]。從中可以發現,不管是對于體育財政總預算所占比例,還是相比于競技體育,作為群眾體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投入明顯不足,為了推進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快速健康發展,需繼續加大資金財政投入。而且相比于城市的財政投入,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投入需進一步提升,以滿足河北省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需要。(三)公共體育組織指導服務根據《河北省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報告顯示[5],截止到2015年河北省全民健身體育組織逐步健全,省級體育協會43個,市級體育協會350個,縣級體育總會171個。全民健身指導網絡逐步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注冊人數已經達到4萬多人。但進一步分析發現,各級體育組織的功能和作用發揮并不明顯,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與質量有待提高,全省每千人擁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不足1人,且低于中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要求的每千人要配備2-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標準[6],因此難以滿足廣大民眾的科學體育健身需要。從河北省體育組織及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來看,由于經濟和政策等原因,他們在城市較為集中,而農村還存在較大的缺口,進而影響了河北省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的均衡發展。(四)公共體育政策法規服務近年來河北省體育政策、法規建設日益完善,在嚴格貫徹落實國家《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同時,《河北省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和《河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等一系列的地方性政策法規相繼出臺,為河北省的體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法規保障,具有指導性意義。但進一步調查發現,河北省有關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方面的指導及政策法規則相對較少,將限制其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步伐,且相關地方性標準、操作模式及實施細則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提高。(五)公共體育信息媒體服務在相關硬件建設的同時,河北省加大了對于公共體育信息媒體的建設與拓展,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大量便捷且高效的公共體育服務信息,但其輻射范圍、媒介形式、服務質量及智能便捷方面有待提高。同時河北省民眾尤其是農村居民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理論與實踐差距,體育觀念及思想陳舊,缺乏體育健身知識,且對于現代網絡媒體的體育服務信息了解及掌握的較少,日常體育運動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三、促進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對策措施及建議

促進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應在其供給方式、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等方面體現以人為本,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滿足不同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多樣化的公共體育服務需求。服務重點要向農村、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傾斜,努力使每位公民的體育權益得到維護與保障。并且要根據區域特點、經濟發展水平、人文及自然環境等條件,合理配置,均衡發展,突出地方特色,有計劃、分層次地逐級發展。積極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區域良性互動、資源共建共享的戰略發展條件,努力探究并得出促進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合理且可操作的對策建議。(一)加強政府的公共體育服務職能隨著河北省社會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與發展,以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切實要求,應突出各級政府的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并通過績效評估和監督機制的改革,進一步強化政府的服務理念,建立完善的服務組織機構及決策機制,在充分考慮經濟發展能力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公共體育服務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與幸福指數。(二)建立統籌城鄉的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制度由于河北省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且公共體育服務需求規模大、種類多,要逐步逐級實現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在城鄉及區域間的均等化,首先就要改善政府單一的供給模式,借助京、津大都市的輻射及帶動作用,努力結合該省的地域及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推動體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鼓勵社會各界、企業團體和公益組織積極參與到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當中,形成以政府為主的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制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公共體育服務的投入力度及供給能力,提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靈活性、實效性和均衡性。(三)完善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管控制度根據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現狀,首先應進一步加大對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投入,重點向農村傾斜,建立與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相適應的財政分配機制,優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并將其作為河北省城鄉、區域間財政供給平衡的重要手段。發揮城鄉間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并制定具體的幫扶計劃、協同發展,努力縮小河北省城際及城鄉間的公共體育服務差距,保障區域間城鄉居民享有相對均等的體育資源與服務,從而推進該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四)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的政策法規制度河北省在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導下,依據該省經濟、體育及社會服務的實際情況,努力結合地域間的文化和民俗特點,制定適合該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的區域標準及實施細則,創設良好的公共體育服務政策法規環境,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公正”原則,保障城鄉居民的體育權利,分階段和分層次地實現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進而促進河北省群眾體育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五)加強公共體育服務組織及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為了有效實施開展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應在加大建設各級體育組織的同時,逐步形成省、市、縣及鄉鎮體育組織的網絡化,加強交流合作,創新體育組織的活動方式及服務模式。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大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力度,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及服務水平,并給予一定的政策及財政支持,引導他們服務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和城鄉,做到合理配置和均衡發展。(六)加強體育服務信息化建設,創建網絡智能化公共體育信息服務平臺隨著河北省全民健身計劃的全面推廣,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加大了對公共體育服務信息資訊的宣傳力度,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體育權益與體育參與意識逐步提高。相比于城鎮居民,農村人口對體育的認識相對薄弱和落后,希望通過城鄉網絡智能化公共體育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傳遞更多的體育服務信息、政策法規及健身科普知識,進而改變廣大城鄉居民的體育價值觀與體育行為理念,培養和增強他們的體育參與意識,從而有效推動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七)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的評估與監督制度為了確保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穩步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優質的公共體育服務,需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績效考核、評估及監督制度,主要包括對各級組織管理部門服務質量的績效考核;以人民群眾滿意度為主要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建立完善的人民群眾參與及反饋機制。建立公共體育服務效率的科學評價系統,健全公共體育服務的監控制度,以及逐級實施的效果評估,發揮人民群眾及各類體育組織的監督作用,形成科學、規范、公平和公正的監督評價與審計機制,鞏固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各項工作成果。

綜上所述,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任務就是統籌城鄉且兼顧公平,逐步實現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的一體化,互惠互利,穩步推進。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是一項長期有效的惠民工程,更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分配和統籌發展,創新公共體育服務體制與機制,完善公共體育服務的法律法規及評估監督制度,逐級實現河北省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有效指導下,找準京津冀在相關領域對接的突破口,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及幸福指數,進一步推進社會經濟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

作者:馬昆 趙鳳萍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

參考文獻:

[1]肖林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初探[J].體育文化導刊,2008,(2):23-25.

[2]劉玉.發達國家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及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5):19-21.

[3]國家體育總局政法司.體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http:∥www.sport.gov.cn/n4/n210/index.Html,2016-05-05/2016-05-25.

[4]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EB/OL].http:∥www.sport.gov.cn/n4/n210/n218/c328625/content.Html,2014-12-26/2016-05-25.

[5]河北省體育局辦公室.河北省體育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EB/OL].http:∥www.hebsport.gov.cn/index.Html,2016-07-29/2016-07-30.

[6]國家體育總局政法司.《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十五年[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662610.html,2012-01-18/2016-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