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時代的新聞傳播活動透析
時間:2022-05-18 08:54:00
導語:3G時代的新聞傳播活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立足于傳播學5W模式理論,對3g時代來臨后新聞傳播活動所呈現的若干新特征,進行概要性質的考察與描述,試圖通過這些呈現和分析,更好地把握未來新聞傳播事業的走向與趨勢。
論文關鍵詞:3G時代媒介融合手機媒體傳受關系
3G是“第三代移動技術”ThirdGen—eration英文縮寫的簡稱,是將語音通信與多媒體通信相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與2G相比。3G在傳輸聲音和數據的速度上有了新的提升,最先普及的“無線寬帶上網”。讓手機用戶隨時隨地手機上網。其流媒體業務則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等媒體形式,提供電話會議、手機電視、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
有學者指出,3G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生活觀念,而且沖擊并改變著傳媒與傳播的面貌。那么,3G時代的到來對現代新聞傳播活動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根據傳播學家拉斯韋爾的5W理論,我們對新聞傳播活動中的5個要素——傳播者(who)、收受者(whom)、傳播內容(what)、傳播渠道(whichchannel)以及傳播效果(whateffect)進行考察,并對其在3G影響下呈現的新變化作出粗線條的描述。
一、傳播者與收受者的界限逐漸模糊,傳受關系走向一體化
進入3C時代后,傳統的傳播觀念被顛覆,傳受關系面臨著新的調整。3G技術運用到手機,使得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傳播者,這一方面讓新聞傳播越來越個性化,因為“受眾”作為“整齊劃一的大眾”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傳者所面臨的則是需求個性化的受者;另一方面,讓手機用戶參與到媒體互動中來,讓受眾借助手機就能實現信息的傳播,由此,傳統傳播模式中傳受雙方固定的角色區分被3G技術打破。比如。在突發事件的新聞現場,在職業記者到達之前,目擊者完全可以用手機拍攝現場,然后通過網絡上傳。
因此,3G時代的新聞傳播理念可以概括為:傳者和受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關系是平等的,傳者和受者的界限逐漸模糊,兩者正走向雙重化、一體化。正如一些學者預測的那樣:“新聞成為所有參與者共同的作品、共同的產物,可以說,一種新的角色即產消者(prosumers)在新聞活動中已經出現。”
但是也應看到。在真實的傳播環境中,由普通民眾收集的草根新聞畢竟不是新聞的主流,組織化、專業化的采編人員仍是采寫大軍的主體。當然,普通人制作新聞從沒有機會到擁有機會,已經是傳播的開放與進步了,同時,這既是對傳播資源和權利的一種普及。也是提高傳播效果的需要。
同時,受眾的話語權在傳播中得到加強,這得益于3G為傳播中反饋環節的暢通、多元和便捷的技術支持。傳者更加重視受者所反饋的信息與要求,傳者理解受者的感受,受者支持傳者的表達,傳受雙方在逐漸成為朋友和伙伴,共同參與并完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解釋。
二、傳播內容的平民化、娛樂化增強,方式上以圖像傳播為主
內容為王是這個時代傳媒的主題詞,3G技術的普及運用,讓傳播變得更有效率,其與流媒體業務的開展,也更促進了視頻、音頻與圖像等多媒體符號形式的傳播。具體說,3G對傳播內容的最主要影響就是,平民化的成分凸顯增強,娛樂、服務消息的比例將不斷增加:與此適應的文本載體,則以圖像化傳播為主導,文字報道居于次要地位。
手機報在近些年的興起,是借助3G技術來傳播信息的典型表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樂于使用手機消遣生活,尤其是3G帶來的流媒體傳播革命,大大方便了手機用戶登錄手機網站、進行網絡游戲、觀看娛樂視頻。隨著草根化新聞傳播思想被接受,不管是何種媒體,都在不斷運用平民與百姓意識進行傳播,市民新聞、民生新聞、社區新聞、娛樂新聞將越來越受到青睞。
而在傳播的文本載體上,由于手機媒體屏幕小的天然限制,以及受眾快速閱讀習慣的客觀制約,文字化的符號形式將不再是以往傳統報刊傳播時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圖片和視頻類圖像化符號形式。而這要歸功于3G的二維碼技術。其便捷性在于,它省去了讀者在手機上輸入相關網址的麻煩,通過識別軟件自動打開網頁下載或直接觀看關聯視頻。而關于圖像化符號傳播的趨勢,中國人民大學的楊鋼元教授曾這樣說過:“它是真正而徹底的眼和耳的延伸。是真正突破時空限制的‘耳聞目睹’。突破符號性,正是活動聲像超越于任何傳播媒介的革命性價值所在。”
三、媒介融合大勢所趨,未來將聚焦于手機實現真正的融合
在3G時代,作為通信工具的手機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在技術的支撐和應用下增添了許多新的功能,成為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興而重要的媒體。但手機媒體又并非僅代表了一種傳播渠道,更是成為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介融合聚焦的載體。
手機媒體被稱作是繼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后的“第五媒體”,作為以手機為視聽終端、以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它有著“分眾傳播、個人訂制、隨身攜帶、互動便捷”的優勢,因而,被人們看好成為媒介融合最終聚焦實現的媒體。
而媒介融合實現的關鍵還要依靠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三網合一將有力地促成媒介融合。所謂“三網合一”,是指現有的電信網絡、計算機網絡以及廣播電視網絡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系統。而3C-的移動網絡技術,恰恰為構筑三網合一提供了條件。三網合一加上其他的通信技術,如寬帶無線傳輸技術、高性能芯片、存儲與搜索引擎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更新等,將會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信息產品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3G技術與媒介融合密不可分,在三網合一的大平臺之上,自然會造就更多新的媒介形態,如手機報紙、手機電視、IPTV、車載廣播、網絡電臺等。其實,這些都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并以其交叉多元性、娛樂體驗性、整合互動性,推動著媒介化社會的塑造。
四、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在變革中逐漸走向優化
任何的傳播活動都需要追求效果,這在3G時代也不例外。“完整的新聞傳播過程就是在傳播者追求傳播效果、收受者追求新聞滿足的互動中進行的。”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我們可知,在這個快節奏、高科技、物質化飛速前進的時代,受眾希望盡快獲得自己最需要的欲知和未知的新聞,受眾的口味與興趣更加多樣和不同,這就造就了傳播的“分眾化”與“窄播化”,把傳播效果的精準、優化擺在了更顯著的位置上。
3G的變革源自技術的變革,因為手機的實時拍攝視頻功能,可以盡可能真實記錄完整的新聞現場,向著發現真相努力;因為無線上網技術,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最新信息。向著快速及時努力……3G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傳播的高效率與真實性。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看到,傳播致效的原則追求往往會受挫。3G時代,草根新聞已然興起,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真偽難辨、魚龍混雜;二是因為缺乏專業素養而造成采訪不全面,看問題角度偏頗;三是夾雜個人觀點,新聞報道不客觀;四是采訪設備不專業,傳播手段不先進。而這些無疑會影響到傳播的最終效果,因而成為媒體發展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人類媒體的發展史本質上是技術的發展史,每一次技術進步,對新聞傳媒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影響。對未來新聞傳媒的展望,我們不容質疑,科學技術是傳媒變革的最關鍵因素。當然,傳媒自身隊伍的建設也更需要全媒體型的記者編輯,全媒體并不意味著攝影、文字、攝像能力統統具備。“一肩擔盡所有活”,而是要求我們“形成一種全媒體的思維方式,在面對一個新聞題材時能很快地作出判斷和選擇。規劃出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報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時,未來的新聞傳媒也會更加重視傳播效果,為實現真實自由、全面及時而做出最大努力;會更加重視傾聽受眾的聲音,盡可能滿足受眾的各種需求。媒介是人的延伸,3G讓手機融合了多種傳播手段,也全方位地帶給受眾以綜合的感官體驗。就像默多克所說的那樣,“新一代媒體消費者對內容的要求是:何時提供、怎樣提供,以及所提供的內容究竟有多大吸引力”。可以預見,隨著3G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活動將朝著更開放、更多元、更豐富的方向發展演進。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頁。
2、李凌凌:《網絡傳播理論與實務》,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頁。
3、楊保軍:《簡論“后新聞傳播時代”的開啟》,《現代傳媒》,2008(6)。
4、楊鋼元:《具象傳播論——形名學之形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頁。
5、徐沁:《泛媒體時代的生存法則——論媒介融合》,2008年浙江大學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第26頁。
6、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245頁。
7、姜長勇:《3G難撼現有媒體格局》,《青年記者》,2009年3月(下),第18頁。
8、彭蘭:《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青年記者》,2009年2月(下),第22頁
- 上一篇:參照國外公共財政理論推進中國財政改革
- 下一篇:副鎮長履職履廉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