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話題在氣象新媒體服務的應用

時間:2022-11-16 11:16:42

導語:微話題在氣象新媒體服務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話題在氣象新媒體服務的應用

摘要: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型互動媒體正改變著現代氣象信息傳播模式。應用微話題加強與公眾的互動,持續做好重大天氣過程跟蹤服務和科普解讀,對于擴大氣象服務受眾面,增強氣象服務親和力,提高公共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在簡要分析氣象政務微博微話題應用的典型案例基礎上,分析總結了“@合肥氣象”官方微博微話題應用的現狀、特點和成效,提出了一些改進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微話題;氣象服務;新媒體

21世紀初,互聯網開始影響人類生活。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政務部門逐漸入駐互聯網,分別開設了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各地氣象部門也先后開設了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權威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信息。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內容豐富多元化,與氣象信息傳播的需求不謀而合,因此成為現如今氣象信息服務的主要途徑之一。據統計,氣象微博、微信等官方新媒體服務覆蓋人群已超過6.9億,影響力位居各部委前列。截至2018年12月,在全國政務微博粉絲數排名前20中,氣象部門占4個。一些氣象部門職工結合工作實際,分析探討新媒體在氣象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效果及改進提升對策。如:駱月珍等認為微博是未來氣象信息傳播的主流陣地,要通過“新、奇、趣”來吸引關注、引發互動[2]。高迎新等概括了微博的作用在于能夠最快捷、最全面的反映氣象預報的各種資訊[3]。謝坤等結合微博、微信氣象服務的經驗,提出發揮不同平臺優勢開展服務的思考建議[4]。一些學者基于信息傳播理論研究分析了氣象新媒體服務中信息傳播的特點、效果及策略。尹仔鋒等對微博氣象傳播效果進行分析,指出微博傳播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于一體,具有去中心、碎片化、平民化等特點,非常契合氣象服務需要,運用得當,可以加快氣象部門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的步伐[5]。錢浩然等分析認為,相比較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兩微一端等新媒體使得氣象信息傳播從“媒體本位”逐漸向“受眾本位”轉變,提出要在新媒體中形成新的內容定位、受眾定位,形成兩種不同渠道、不同內容的互補機制,用全新的方式構建氣象信息傳遞內容和傳播形態[6]。本文在簡要分析氣象政務微博微話題應用的典型案例基礎上,分析總結了“@合肥氣象”官方微博在氣象服務中應用微話題的現狀、特點和成效,分析表明應用微話題是加強與公眾互動、持續做好重大天氣過程跟蹤服務和科普解讀的有效手段,可以擴大氣象服務受眾面,增強氣象服務親和力,提高公共氣象服務傳播力和服務效果。最后對改進提高微話題應用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1微話題的基本概念

微話題(以下簡稱為話題),就是根據微博熱點、個人興趣、網友討論等多種渠道的內容,經過話題主持人補充修飾和加以編輯的,與某個話題詞有關的專題頁面。微博用戶可以進入該頁面發表微博進行討論,同時話題頁面也會自動收錄含有該話題詞的相關微博。在微博時,輸入雙井號##,#號內的關鍵詞即為話題詞。話題作為微博中最重要的一種興趣主頁,具有非常明顯的互動價值和傳播價值。

2氣象政務微博微話題應用的典型案例

全國氣象部門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互動性強等優勢,每天滾動天氣實況、預報預警、防御指南和科普知識等服務信息,拓寬了氣象服務途徑、增強了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一些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重要時間節點、重大活動過程中,微話題的應用具有非常好的吸引關注、增強互動、擴大傳播的效果。2017年,“@中央氣象臺”在微博開展“我給臺風起名字”征集活動[7],引發了全民熱情參與、腦洞大開,話題閱讀量5738萬,一周內多次進入熱門話題排行榜,并被多家媒體轉發報道。這一次史無前例的征集,被網友票選成為2017年微博年度影響力事件。中國氣象局官方微博“@中國氣象局”,圍繞季節轉換策劃文章、運營話題[8]。其中,話題“最美春天”閱讀量1.3億(2019年春天),“嗨,夏天”閱讀量達1.2億(2018年夏天)。針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氣象服務設置的話題更是會形成熱點傳播。臺風“利奇馬”是2019年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臺風,也是1949年以來登陸浙江臺風中第三強(僅次于2006年臺風桑美和5612號臺風),具有登陸強度強、陸上滯留時間長、風雨強度大、影響范圍廣、災害影響重等特點[9]。“@中國天氣”針對臺風“利奇馬”打造了5個閱讀量過億的原創微博話題,總閱讀量超28億,其中話題“臺風利奇馬”閱讀次數17.3億,討論次數38.9萬,6.1萬微博用戶帶話題原創微博。話題“山東暴雨紅色預警”同時成為“熱搜第一”“微博熱門”“熱門話題榜”。

3“@合肥氣象”微話題應用分析

“@合肥氣象”是合肥市氣象臺的官方微博,作為市級氣象臺運營的官方微博,目前粉絲量不大(2.7萬),每天常規天氣預報和頭條文章,有災害性天氣過程時會適時預警、實況和科普文章等,也結合季節變換、重大活動等策劃專題服務和活動,近兩年均被合肥市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授予年度影響力、最具影響力政務微博。話題的應用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吸引關注、增強互動、擴大傳播的效果。3.1話題設置“@合肥氣象”的話題設置分3種類型:一是開設了一些固定話題,如早、中、晚間天氣預報等;二是參與了一些氣象行業或社會通用話題,如災害天氣預警、“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等;三是根據服務和活動需求即時設置一些專題話題,如“合肥氣象送溫暖”“合肥氣象小課堂”等。在這些話題中,固定話題和專題話題都是自創話題,都帶有合肥氣象的明顯標識。參與的通用話題或者是行業專業用語或者是社會熱點話題,大家都來用,沒有鮮明的主體符號。3.2特征分析表1列出主要自創話題的特征信息,數據取自微博話題欄目。閱讀次數是話題在微博平臺內各個場景下被閱讀的次數加和總量;討論次數是帶話題參與討論的微博量總和(包括原創微博和轉發微博);微博平臺根據用戶為某一話題的內容生產和傳播做出的貢獻計算出話題貢獻度,并列出話題貢獻者排行(表1中斜杠左邊數值為“@合肥氣象”的排行,右邊為貢獻者總數)。從表1可以看出,常規的天氣預報,必須每天固定時間,內容、形式都很穩定,設置成固定話題。早中晚三次預報中,早間預報的關注度最高,互動也最多,說明鐵桿粉絲們一大早通過微博查閱天氣預報,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中晚預報都有一定的話題貢獻者,說明有用戶主動傳播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預警,是全國氣象部門非常重要的業務。暴雨是一種最常見的災害性天氣,通用話題“暴雨藍色預警”有非常好的傳播度,閱讀次數1.8億,討論次數1.3萬,帶話題原創微博的人數為3520,“@合肥氣象”在這個話題貢獻者排行中沒有上榜。參與的另一個通用話題“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也有非常好的傳播度,閱讀次數1.5億,討論次數68.2萬,帶話題原創微博的人數2.4萬,“@合肥氣象”在這個話題貢獻者排行中列29,貢獻度83。可見,參與傳播度好的通用話題可以達到很好的“蹭熱度”的效果。根據服務和活動需求即時設置的專題話題,是最能體現新媒體平臺優勢的。2018年1月持續多日的雨雪冰凍天氣過程后,“@合肥氣象”從1月31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周的“合肥氣象送福利紅包”的線上活動,同步開設“合肥氣象送溫暖”話題,,話題閱讀次數10.7萬,討論次數574,帶話題原創微博的人數不多,僅2人,但很多人通過轉發“@合肥氣象”的原創微博體現出對話題的貢獻度,所以話題貢獻者排行中有近20的貢獻者。這是“@合肥氣象”第一次策劃線上線下活動并同步運營話題,很有成效,話題討論次數為自創話題中最多的,出現一群話題貢獻者。3.3效果分析“@合肥氣象”在新媒體氣象服務中嘗試應用新浪微博的話題功能,起到了非常好的吸引關注、增強互動、擴大傳播的效果。常規天氣預報采取固定話題設置,相當于開設“專題欄目”,形式具有穩定性,增加此類內容的辨識度,有效地培養了粉絲的使用習慣,增強了用戶黏度。參與傳播度好的通用話題,達到很好的“蹭熱度”的效果。策劃活動與話題同步運營,充分應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很好的提高了氣象服務的傳播度。新浪微博設有“政務微博氣象榜”,排行榜綜合考察的維度包括:傳播力、互動力、服務力和認同度,在此基礎上得出總分。在“合肥氣象送溫暖”活動期間的2月4日,“@合肥氣象”取得最好單日成績(見圖1),擠進政務微博氣象榜前20名,在季度評價中“@合肥氣象”獲得新浪微博2018年第一季度氣象行業最具成長力雙微排行榜全國第五。可以看出,話題及活動策劃對新媒體影響力的正面影響。

4結論與建議

如何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及時性、互動性強的特點,與氣象部門專業權威性的優勢進行有機結合,是做好氣象新媒體服務的關鍵。微話題是提升微博吸引力、傳播度的一種途徑,氣象服務中及時捕捉社會關注熱點,精心設置話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感興趣的網友關注、討論,提高傳播度,從而擴大氣象服務受眾面。“@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中國天氣”等行業大V在新媒體氣象服務中充分利用微話題的傳播優勢,在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重要時間節點、重大活動過程中精心策劃文章、運營話題,起到了非常好的吸引關注、增強互動、擴大傳播的效果。“@合肥氣象”通過設置固定話題、參與傳播度好的通用話題、策劃活動與話題同步運營等方式嘗試應用微博平臺的話題功能,應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很好的提高了氣象服務的傳播度。當前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正在發展成為公眾氣象服務的重要平臺,要學習借鑒優秀政務媒體的好做法,不斷提升氣象新媒體服務影響力。1)了解分析網民需求,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氣象服務產品;2)探索應用更多適于網絡平臺的表達形式(網絡語言、表情、多媒體等);3)增強與粉絲交流,同步設置話題與線上線下活動,充分吸引受眾參與互動;4)加強業務人員新媒體技能培訓,提升新媒體素養。

作者:程鮚 馮妍 單位: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大氣科學與衛星遙感安徽省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