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監測統計分析及防治對策

時間:2022-10-08 10:20:22

導語:酸雨監測統計分析及防治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酸雨監測統計分析及防治對策

大氣降水酸化是我國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之一,秭歸作為我國三大酸雨區華中地區的一部分,酸雨觀測統計分析極其重要,當前國家倡導綠色發展,對環境的要求也尤為重要。此文為今后本縣的大氣污染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酸雨監測統計分析

1.1pH、K值及降水量變化。秭歸縣酸雨頻率達83%,而強酸雨頻率達70%;酸性降水量比例為35%,強酸性降水的比例高達65%。因此,如果發生酸性降水或強酸性降水,那么降水量一般大于全部降水日數的平均降水量。2008~2017年,此10年間,2008年與2009年的酸雨污染最嚴重,且年平均降水pH值為4.21,而酸雨及強酸雨出現頻率分別為92%及88%,酸性降水比值及強酸性降水比值分別是91%和89%,歷年平均每月pH值及K值如圖1、圖2所示。1.2年度變化特征。10年間,秭歸酸雨觀測站的平均降水pH值呈上升的趨勢,可見2009年以來我縣酸雨污染在逐漸減輕且pH值以每年0.13的速率遞增。按一般酸雨區劃分,秭歸縣則屬于重酸雨區或較重酸雨區,與歷年資料相比,近幾年秭歸強酸雨呈減少趨勢,但是酸雨的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遠。1.3季節性變化特征。根據秭歸的酸雨數據,秭歸縣的酸雨情況是隨著季節性變化而變化,并且變化異常顯著。比如冬季出現酸雨的頻率最高為77%,次大為春季,后面是秋季和夏季;其中冬季降水pH值低至3.77,夏季則高達6.43。另外,K值的季節性變化也比較明顯。冬季K值非常大,而夏季比較小,由此則可得出:冬季可能因為有明顯的霾、揚塵、風沙等大氣中的固體顆粒物對降水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綜合比較之后得出:秭歸縣的呈現酸雨季節性分布的特點,即夏季是秭歸縣酸雨污染最弱的季節,冬季是秭歸縣酸雨污染最為嚴重的季節。秭歸縣逐月總降水量及酸性總降水的pH值及K值的統計情況是:8月份酸雨量最多為370.1mm,12月份最少3.0mm。月均最大pH值為6.43(出現在7月份),最小值為3.77(出現在1月份);另外,6月、7月以及8月份平均降水pH值較大,且均大于4.8、接近5.6,基本屬于非酸性降水;而其他月份降水平均pH值較小均小于5.6,屬于酸性。

2秭歸縣酸雨防治對策的探討

酸雨的最主要原因是大氣含有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化合物。因此,需要盡最大努力減少人為產生的So2和nxox等化物的排放則是防治形成酸雨的根本。2.1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結合秭歸實際,未來秭歸縣可以著重發展如下三大產業:一是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圍繞秭歸“兩果兩葉”特色農作物及部分設施農業的發展,即發展柑橘、核桃、茶葉、蔬菜等優勢農產業,培育煙葉等特色農業新方向,構建山地立體化的現代農業。二是發揮秭歸壩上庫首和濱江臨港的地理優勢,著力打造沿江經濟走廊,構建以縣城中心城區、郭家壩鎮、沙鎮溪鎮為核心的“一區兩點”沿江產業新天地。三是發展生態旅游,把發展秭歸旅游作為戰略目標支柱產業來實現,以文化為引領來推動秭歸旅游業的發展,進而打響屈原文化的旅游品牌。2.2提高土壤中的pH值。大氣中對降水酸性化起到緩沖作用的物質主要是nH3或者大氣顆粒物等,而pH>6.0的土壤則是nH3主要來源,大氣顆粒物大約又有一半來自土壤,如此循環,因此可以在農田等地方施用一些石灰,既可以提高土壤的pH值,又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從而增強大氣對酸性降水的緩沖能力。2.3加強酸雨污染控制的研究。應該重視和加強對酸性降水的監測,保證數據質量的真實有效,并結合監測積極開展對于秭歸縣的酸性降水的現狀、危害、成因以及控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著重分析改善秭歸縣的酸雨狀況,從而對秭歸的環境保護發展提供依據。2.4制定制度,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是控制二氧化硫對酸雨污染的基本保障,一是在經濟建設決策中應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綱要,在能源能夠開發利用以及物價改革等政策時合并考慮。二是建設項目中應嚴格執行“環評、三同時、排污許可證”等制度,從總量上實行控制,以減少二氧化硫等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2.5加強城市私家車等機動車的管理。應控制秭歸縣域行駛的機動車的數量,嚴格采用國標IV和國標V的標準汽油,加強對機動車尾氣排放的監管力度,從而減少HC、noX等污染物的排放。

3結語

秭歸縣酸雨污染比較嚴重,冬季為酸雨的高發期,且秭歸縣山區地形結構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為有效控制酸雨帶來的污染,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相關的技術研究,提倡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綠化率等。

參考文獻

[1]中國氣象局.酸雨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2]丁國安,王文興.中國酸雨現狀及發展趨勢[J].科學通報,1997,42(2):169.

[3]譚燕宏.中國酸沉降現狀[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96-98.

[4]湯潔,徐曉斌,巴金,等.1992~2006年中國降水酸度的變化趨勢[J].科學通報,2010,55(8):705-712.

[5]王文興,許鵬舉.中國大氣降水化學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2009,21(2/3):266-281.

[6]湯潔,徐曉斌,巴金,等.電導率加和性質及其在酸雨觀測數據質量評估中的應用[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4):1-8.

作者:何滿 蔣鑫淼 劉持菊 單位:秭歸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