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概論”串講講義5-6

時間:2022-08-29 04:23:00

導語:“思想概論”串講講義5-6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概論”串講講義5-6

第五章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的探索成果

一、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一)以蘇聯經驗為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在大規模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又率領全黨以蘇聯經驗為鑒,向全黨提出進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

1.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1956年9月黨的八大政治報告的決議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黨的中心工作

八大政治報告指出,“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也就是說,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雖然還有階級斗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三)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

最早在1954年9月的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就提出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思想。后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其總目的或者說出發點和歸宿點,是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是為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成為黨和國家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

經濟方面

①要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關系:

②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國防建設;

③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沿海支援內地;

④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充分調動和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⑤集體、國家、個人的關系:三者兼顧;

政治方面

⑥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反對大漢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

⑦共產黨和派的關系: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⑧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

⑨是和非的關系;

⑩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反對一概排外,反對全盤西化。

處理這些關系的基本點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論十大關系》中闡述的十個方面的關系,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闡述的各項具體方針政策,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即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和凝聚起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事業。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1957年2月,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提出了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

(一)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著矛盾

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充滿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運動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性質,矛盾運動的特點和解決矛盾的途徑、方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

1、基本矛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性質:這些矛盾都是非對抗性的。

基本矛盾的特點:既相適應有不相適應。可通過內部調整來改善不相適應。

基本矛盾解決的方法是和平的。

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發展,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哲學基礎和理論依據。

(三)、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

1敵我矛盾,用強制的、專政的方法解決;

2人民內部矛盾,用說服教育的方式解決。

這兩個不同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依然是基本矛盾。

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

三、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四、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

1959年,在《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個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

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提出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根據的思想,在第一屆全國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先宣布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設想,即“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關于“四個現代化”的最初表述。

1964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目標,第一次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從第三個五年計劃(即1965年)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走來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執政條件下的黨的自身建設

(一)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提出“兩個務必”

早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就開始思考共產黨執政后能否和怎樣保持自身先進性的問題。1945年7月,訪問延安的民主人士黃炎培提出了共產黨能否跳出中國歷史上歷代封建王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的問題,回答說,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1.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

(1)“兩個務必”:1949年,在七屆二中全會深刻地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2)警惕“糖衣炮彈”的侵蝕。

2、新中國成立后,等反復強調執政黨的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等又反復強調執政黨的自身建設.第一,中國共產黨執政后黨的自身建設面臨著新的考驗.這主要是地位的變化和權力的掌握,使黨的干部容易滋長各種不正之風,因此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第二,執政黨必須接收黨內外的監督.1957年4月,鄧小平在一次會議的報告中專門講了〝共產黨要接受監督〞的問題.他說,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應該特別警惕.黨要領導得好,就要不斷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接收監督.他指出,所謂監督,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黨的監督;二是群眾的監督;三是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他堅信,只要不脫離群眾和接受監督,虛心學習和不斷地工作,中國共產黨就一定能同過去領導革命取得勝利一樣,順利地領導國家建設.第三,必須保持黨的優良作風.繼承和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作風.第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崇拜.第五,黨的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1955年9月在“《農村社會主義高潮》按語”中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著名論斷,這是根據新的形勢和新的實際對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新的理論概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能夠保證經濟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確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夠保證為經濟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動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保障經濟工作和其他工作順利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侵蝕;思想政治工作能夠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五、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探索的意

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

2003年,總書記在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們黨帶領人民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同志和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

1、我們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2,而且積累了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3、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開拓者.雖然最終未能在這一偉大而艱巨的任務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對后來者,卻具有基礎性、鋪墊性的作用,從內容上、理論品格上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上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鄧小平理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重要內容。這些理論成果主要體現在:提出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正確處理十大關系,論證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等等.這些理論成果都是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建設目標,因而自然成為鄧小平理論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來源。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鄧小平在1979年指出:我想現在還是按照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妥當.關于社會主義可以分階段的思想,同樣給鄧小平以啟示.1982年黨的十二大的政治報告正式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此基礎上,1987年黨的十三大又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體系.

第二,探索的成果為鄧小平理論提供了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在探索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上取得的成果,從認識論上說,是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這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無論是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還是他提出以蘇聯經驗為借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等,事實上都集中體現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體現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為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鄧小平對此是深有體會的.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說:〝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講的實事求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這一思想路線,從而為改革開放、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三,在探索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過程中所表現的敢于創新的精神和理論品格,對鄧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顯的示范作用.非常強調既要堅持又要發展馬克思主義,尤其強調要發展馬克思主義.他始終認為,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要學,但是單靠馬克思這些老祖宗寫的書是不行的,要在實踐中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目的,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實際上就是要發展馬克思主義.他在探索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也體現了他敢于創新的理論品格.鄧小平繼承了敢于創新的理論品格,多次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我們要堅持和高舉思想的旗幟,就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話,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

探索是一種開拓,總會有成功和失誤.尤其是面對全新的事業,面對從未有人走過的路,在探索中出現失誤是難以避免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失誤未必是壞事.正是由于有前人探索失誤留下的經驗教訓作為借鑒,后人才能不走或少走彎路,才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才可能走向成功.由于種種原因,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在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探索中出現失誤,特別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最終導致十年所謂""的錯誤實踐和相應的錯誤理論的發生.在一些問題探索過程中的失誤,為后來者在同一問題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鑒.正如鄧小平所說,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已經提出、但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以和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兩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存在著一種連續性、繼承性和發展性的關系.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理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思想就沒有鄧小平理論,不了解思想就不能科學地把握鄧小平理論.

]第六章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

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一)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中共八大把這一主張作為今后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

(二)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正確解決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關系:

①發展工業必須與發展農業同時并舉,一定意義上,在中國發展農業就是發展工業;

②必須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

③國民經濟安排必須以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序。

(三)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經濟體制:單一的公有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

①,新經濟體制——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

②明確提出了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要重視價值規律的思想。

③陳云——“三個主體,三個補充”④鄧子恢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

⑤中共八屆九中全會——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2、管理體制:——“兩參一改三結合”。“兩參”: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一改”:改正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三結合”:工人、干部、技術人員的三結合。1961年中央頒布的“工業七十條”正式確認了這種企業管理制度,并確定把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作為實行這種制度的有效形式。

二、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和特點主要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各級行政權關和司法機關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并向它負責,接受它的監督;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對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1)有利于實現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

2)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3)有利于人民當家作主,參與討論國家重大決策和重大方針政策。

2.中國共產黨與各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這一方針的基本內涵。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進一步闡述了這個方針的內涵。所謂“長期共存”是指,凡屬一切確實致力于團結人民從事社會主義事業地、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都可以同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同存在;所謂“互相監督”是指各黨派之間互相監督,共產黨可以監督派,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

3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問題上,著重反對大漢族主義,也反對地方民族主義,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國家管理的結構形式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國內各民族人民都能夠積極地參與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同時讓各民族人民按照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自己當家作主。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有利于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民族內部事務;

2)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3)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

4)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涵

(1)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2)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利,實行自治政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3)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權的同時,必須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地方主義。

4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實行“雙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

“雙百”方針的提出。在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之后,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這個方針作了具體的論述。

“雙百”方針的具體內涵。指出,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用簡單的方法去解決。

三、社會主義國防建設和對外關系

(一)建設現代化的強大國防

1954年,在一屆人大一次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初次提出:在我國建設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國防的任務。現代化的國防建設任務首次被明確提出。

在《論十大關系》中,論述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他指出,國防不可不有,要加強國防建設,但首要的是加強經濟建設。他提出要把軍政費用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的費用。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快,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

(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55年6月,在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六十年代初,根據的思想提出“一綱四目”解決臺灣問題。“一綱”——臺灣必須回歸祖國。“四目”:①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都由決定;②所有軍政及建設經費不足之數,由中央撥付;③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協商解決;④雙方互信,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之事。這一重要思想奠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和平統一”臺灣的方針的基礎。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正式提出“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希望用“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祖國的最終統一。

(三)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反對霸權主義。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國成立前夕,就闡述了新中國奉行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確定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方針,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依據這一方針,同蘇聯和歐亞人民民主國家以及一些民族獨立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關系。

1954年4月,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了關于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在此前的1953年12月,在會見來北京參加談判的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三個世界”劃分的思想

1974年2月,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了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思想:美蘇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4月,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次會議上,第一次正式向世界闡明了這一嶄新的戰略思想。這種戰略劃分,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傳統觀念,突出了美蘇超級大國和全世界反對霸權主義力量的矛盾;強調中國屬于第三世界,要聯合第二世界的力量以及利用兩個超級大國的矛盾。

“三個世界”劃分的思想,使我國能夠根據不同國家在國際中的不同地位合作用來制定和調整我國的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戰爭威脅,努力發展同第三世界以及同其他友好國家的合作關系。正如鄧小平所說:“這一國際戰略原則,對于團結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改變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對于打破蘇聯霸權主義企圖在國際上孤立我們的狂妄計劃,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提高我們的國際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