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物主義性質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05:05:00
導語:新唯物主義性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題】馬克思主義哲學
【正文】
在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質、馬克思實現的哲學變革的實質等問題的理解上,我國哲學界經歷了從物質本體論到實踐哲學的轉變。近年來許多學者都認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質的理解卻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把歷史唯物主義叫做“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注:俞吾金:《馬克思哲學是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學術研究》2001年第10期。),也有人把它叫做“歷史現象學”(注:張一兵:《馬克思哲學的當代闡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我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生存論基礎上的“歷史生存論”(注:參見拙作:《生存的關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理論探討》2002年第2期。)。
一、傳統教科書:辯證唯物主義
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哲學總體性質的理解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傳統哲學教科書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它的唯物主義原理被歸結為:(1)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統一于物質,意識是物質的特性和反映;(2)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3)物質在時空中運動,時空是運動的形式;(4)運動是有規律的。我們把它概括為“物質本體論”。教科書講的那種唯物主義,實際上沒有超出十六至十八世紀英法唯物論的水平。作為它的基本原理的上述命題,都是舊唯物主義的命題。事實上,這些命題確實都是那種舊唯物主義提出來的。教科書企圖通過給這種唯物主義“加上”辯證法來創造“辯證唯物主義”。這就把問題簡單化了。如果沒有一個徹底的哲學革命,企圖簡單地把舊唯物主義嫁接在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上來創造辯證唯物主義的路數是根本行不通的。這是因為,這種唯物主義在本質上是機械論的,是反辯證法的,它與辯證法不屬于同一個“血統”,因而我們是無法給這種唯物主義“輸”辯證法之“血”的。黑格爾正是在對這種機械唯物主義的批判中才創立了辯證法的概念體系的。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是精神自我生成、自我創造、自我超越的辯證法,是概念的辯證法,是反舊唯物主義的。
人們往往這樣簡單地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因為我們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又承認事物是辯證地運動和發展的,我們也就做到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結合,我們(教科書)講的唯物主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
這種解釋是沒有道理的。論證了“外部世界是辯證運動的”,并不等于論證了這種“唯物主義是辯證的”。這是因為,當我們說“世界是辯證地運動發展的”時,我們回答的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哲學問題,它并沒有解決這種哲學“唯物主義”如何是“辯證的”這一哲學問題。回答哲學唯物主義問題的辯證法,只能是在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中表現出來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才是規定唯物主義性質的辯證法;這種唯物主義才是被辯證法改變了形態的唯物主義。當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回答的是同一個問題、而且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時,才能做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也就是說,唯物主義的辯證法解決的是思維與存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上的辯證法。
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關系上的辯證法,就是人的實踐活動中的辯證法。因為這一關系正是在實踐中發生、而且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解決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舊唯物主義只是堅持了物質第一性的基本原則,而沒有解決意識如何從物質世界中產生、如何反映物質世界、如何作用于物質世界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離開實踐是不能解決的,而舊唯物主義不僅不理解實踐,而且在本質上是反實踐的。因此,舊唯物主義并沒有、也不能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
實踐是物質和意識的現實的統一,是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實踐中的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已經消除了“何者是第一性的”這一本體論的問題。恩格斯說:“相互作用消除了絕對的首要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06頁。),而本體論的問題追求的正是“絕對的首要性”。實踐概念本來就不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近代哲學的歷史告訴我們:如果用本體論思維去看實踐,那么,最終不是把實踐還原為物質(唯物主義),就是把實踐還原為精神(唯心主義)。雖然還原的后果相反,但二者都消解了實踐。因此,實踐哲學只能在本體論思維之外才能存在。
這樣,“實踐唯物主義”就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說實踐概念“消除了絕對的首要性”,只能在本體論之外存在,那么,我們為什么又把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叫做“實踐唯物主義”?實踐哲學成為唯物主義的根據又是什么?我認為,實踐唯物主義對于舊唯物主義來說,是一種改變了形態的新唯物主義。這種新唯物主義之所以仍然被稱為唯物主義的根據,已經不再是思維和存在、物質和精神何者第一性的問題,而是是否承認人的實踐活動有客觀規律性的問題。正是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既不同于傳統的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實踐的能動的方面,否定實踐的客觀性),也不同于舊唯物主義,因為舊唯物主義也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注: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這種新唯物主義已經不再是同傳統的唯心主義相對立的舊唯物主義,而是一種全新的既同唯心主義對立、又同舊唯物主義對立的唯物主義。因此,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
二、體系改革:實踐唯物主義
馬克思創立了“新唯物主義”,并不是簡單地回到十六至十八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辯證法的“顛倒”,也并不是把精神顛倒為物質,而是把黑格爾的抽象的精神活動史顛倒為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史。因此,馬克思的辯證法是關于現實的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以及感性活動史的辯證法,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關于人的感性活動史的唯物主義。教科書講的那種唯物主義,即使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一個倒退。德國古典哲學已經把哲學的問題歸結為人的問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一種人本學的唯物主義。這種連費爾巴哈都不能接受的唯物主義卻被安在馬克思的頭上,是貨真價實的理論倒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學術界關于馬克思哲學總體性質的理解,開始立足于實踐概念對傳統教科書的物質本體論哲學進行批判。人們把實踐概念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核心概念,并以此為基礎來解釋馬克思哲學,形成了“實踐本體論”、“實踐唯物主義”等觀點。關于實踐本體論的觀點,不僅仍然是用本體論的思維方式去處理一個非本體論的問題,而且這種提法也沒有馬克思文本的根據。即使是堅持“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的人,大多數也沒有反映馬克思本來的思想。絕大多數人都把“實踐唯物主義”觀點或“實踐觀點”看作是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但卻把歷史唯物主義僅僅看作是馬克思的歷史觀。這樣,就把馬克思的哲學的實踐概念看成超越了歷史唯物主義、高居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上的抽象的實踐,而不是現實的具體的實踐。盡管人們反復聲明:我們理解的實踐是社會歷史的實踐。但是,如果把歷史唯物主義僅僅看成是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下屬的不具有世界觀意義的歷史觀,那么,作為超越歷史觀的“實踐觀世界觀”所講的實踐就不可能具有社會歷史的性質,不可能是現實的實踐,而只能是德國近代哲學講的抽象實踐。這種對實踐的解釋,不可能超越近代德國哲學對實踐概念的抽象解釋。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實踐唯物主義觀點用來解釋哲學問題的實踐原則,主要是主體性、能動性、超越性、批判性、創造性、選擇性等原則,而這些解釋原則也同樣是近代德國哲學的主要解釋原則。社會性、歷史性原則并沒有進入世界觀,因而它對實踐原則的理解并沒有超出近代德國哲學。
因此,僅僅堅持了實踐的觀點,還不能說就理解了馬克思實現的哲學變革的實質。馬克思是通過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才實現了哲學的變革;歷史唯物主義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哲學的革命性實質。我們承認,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強調的是實踐概念的意義,因為費爾巴哈哲學缺乏的正是能動的、革命的實踐原則。但是這不是近代哲學的一般特征。像黑格爾、康德等哲學家不僅理解了實踐的能動性,而且還把它片面地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馬克思實現的哲學變革在于把德國哲學的抽象實踐變成了現實的、具體的實踐。這樣的實踐只能是體現了社會性、歷史性解釋原則的實踐。而這一變革正是通過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實現的。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就不可能實現對近代德國哲學的超越。我們可以這樣說:真正超越了舊哲學(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新唯物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但不是那種高居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上的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而且是一種新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三、回到本文:歷史唯物主義
我在199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了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歷史唯物主義:“離開歷史唯物主義就沒有實踐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必然是歷史唯物主義。”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包含著兩種含義,即存在著兩種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第一,作為歷史觀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我們稱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這種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功能就是揭示社會歷史的一般規律,為人們提供一個觀察社會歷史的哲學理論原則。第二,作為世界觀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可以稱為歷史的唯物主義)。這種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功能是為人們解決人的感性活動、人的本質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等哲學問題提供一種哲學理論原則,它是一種不同于舊唯物主義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當然,這不是說現實地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歷史唯物主義,而是說馬克思的同一個歷史唯物主義具有上述兩個方面的功能和意義。”(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社會歷史性原則》,《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3期。)在以后的一些論文中我又進一步重申了這一觀點,并進一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也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僅僅給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找一個實踐基礎是不夠的。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就沒有馬克思的新認識論。馬克思的認識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注:《從實踐唯物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探討》2001年第6期;《馬克思的新哲學觀和新世界觀》,《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1期;《真理的人性基礎》,《長白論叢》1996年第3期;《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3期。)。
這里涉及到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問題。從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統一的角度看,我們可以把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叫做“辯證唯物主義”。但這里講的“辯證唯物主義”不是教科書講的那種“辯證唯物主義”,這種辯證唯物主義實際上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我們也可以把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叫做“實踐唯物主義”,但這里講的“實踐唯物主義”不是那種(把歷史唯物主義僅僅看作歷史觀)高居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上的“實踐唯物主義”,這種實踐唯物主義是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解釋原則納入其中、并以此為基礎的實踐唯物主義。這種實踐唯物主義實際上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把歷史唯物主義看成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推廣和應用,我國的實踐唯物主義觀點中的主流觀點則把歷史唯物主義看成是實踐唯物主義的推廣和應用。在我看來正好相反: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實質上都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推廣和應用,因為所謂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都只有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才能成立。
那么,作為歷史觀的歷史唯物主義何以能夠成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的意義,主要表現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成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本理論原則。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正是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他的新世界觀的基本理論原則的。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即關于費爾巴哈的一章)僅僅是在論述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在我看來,馬克思在這里不僅論述了他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而且也同時論述了他的新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費爾巴哈》一章的副標題——“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本身就是一個世界觀的標題而不僅僅是一個歷史觀的標題。在本書中,馬克思把舊哲學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轉換成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這表明,馬克思已經把思維(意識)與存在的抽象關系轉換成為現實的具體的關系。在馬克思看來,舊哲學講的抽象的思維和意識其實都是社會的、歷史的思維和意識,它最終根源于人的現實生活,根源于人的社會歷史的現實。馬克思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72年,第30、31、48、50、49頁。)“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72年,第30、31、48、50、49頁。)馬克思在這里已經不再像舊唯物主義那樣用物質解釋意識,而是用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解釋意識。舊唯物主義把意識歸結為物質,用物質解釋意識;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則是用現實的人的實際生活過程去解釋意識,而人的現實的生活過程也就是人的社會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對存在、物質和自然界的理解也超越了舊哲學。舊哲學講的存在是與人無關的抽象的存在。而新唯物主義講的存在則是與人的生活世界相聯系的存在,即進入由人的社會歷史而形成并進入歷史視野的存在。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方式……”(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72年,第30、31、48、50、49頁。)。“這種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個自然界,也不是那個除去在澳洲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說來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72年,第30、31、48、50、49頁。)新唯物主義對于思維與存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是立足于人類歷史的發展而加以理解的:“在工業中向來就有那個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統一性’,而且這種統一性在每一個時代都隨著工業或快或慢的發展而不斷改變”(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72年,第30、31、48、50、49頁。)。在這里,馬克思不是在本體論上否定那種未進入人的視野的自在的自然存在的真實性,而是說,那種自然界對于人的生活沒有意義,因而對于人來說是沒有現實性的存在。“現實性”是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馬克思關注的思維是現實的思維,關注的存在是現實的存在,關注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現實的關系,而這一切都歸結為對“現實的人”的理解。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理解的人都是抽象的人。馬克思實現哲學變革的歷史任務,歸根到底是實現從抽象的人到現實的人的轉變。恩格斯認為,在對人、自然界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的理解上,“費爾巴哈不能找到從他自己所極端憎惡的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的道路。他僅僅抓住自然界和人;但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話。無論關于現實的自然界或關于現實的人,他都不能說出任何確定的東西。”恩格斯認為,要實現從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的轉變,“就必須把這些人當作在歷史行動中的人去研究”。“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須由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這個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是由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開始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72年,第236-237頁。)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的歷史任務,不是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的前提下抽象地解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而是在費爾巴哈之后,解決從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的轉變的哲學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正是由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完成的。
- 上一篇: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