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特性探析論文
時間:2022-12-07 02:36:00
導語: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特性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陸在易是當代的一位資深的作曲家他借鑒傳統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樂的精華,創作的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藝術歌曲,在中國樂壇享有盛譽。陸在易的藝術歌曲,歌詞平實,涵蓄深刻,旋律婉轉、流暢,具有濃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質。他的藝術歌曲充滿了強烈的藝術魅力,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特征伴奏特點
一、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創作過程
陸在易,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縣(今屬慈溪市)的一個水鄉小村。藝術歌曲三首《橋》《家》《盼》《我愛這土地》《望鄉詞》及藝術化通俗歌曲《故鄉雨》在2001年、2002年與2003年分別獲首屆、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新時期2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對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持之以恒的深情關注和哲理審視,成為他為之不倦歌唱的主題。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情感豐富、內涵深刻,且具有濃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氣質,尤其他創作的藝術歌曲更具特色。他深刻理解藝術歌曲體裁的藝術特征和美學規范,深刻研究中國語言的特征,在借鑒前輩們創作藝術歌曲的寶貴經驗基礎上,運用傳統的創作手法,創作出了具有民族風格、個人風格的藝術歌曲。
陸在易從小喜歡粵劇,學習民族樂器,有著深厚的中國音樂文化底蘊。他創作藝術歌曲,首先建立在對我國民族音樂風格的深刻研究基礎上,其次是對祖國語言的悉心研究。他努力研究“腔”與“詞”的關系,即曲調與詞的關系,對漢字的四聲走向與音樂旋律聲腔的緊密結合有較細致的研究。他借鑒外國藝術歌曲的表現手法及吸收我國藝術歌曲創作前輩們的寶貴經驗進行創作。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創作,用他本人的話說是深刻認識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及創作技術的積累。他熱愛大自然,是大自然美麗的風景賜予了創作的靈感。社會中人與人的真誠相待,人們純真而樸實的情感是他歌頌的主題。陸在易忠實于現實人生,努力挖掘和表現人性,把自己要宣泄的真情實感,要表達的哲理思考,用所掌握的各種音樂技法真誠地袒露給聽眾。因此,陸在易創作理念的核心:對真話、真情、真實、真理及其藝術化表達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并把它當作一切創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創作出了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中國藝術歌曲。
二、陸在易藝術歌曲的音樂分析與創作特色
(一)歌詞的選擇
歌詞的選擇也是作曲家本人審美傾向的標志。《祖國,慈樣的母親》選自我國著名詞人張鴻西的詞。這首歌的歌詞通俗易懂,感情真摯醇厚,曾經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眷戀與熱愛。《橋》歌詞是著名詞人于之所作。《橋》的旋律流暢、清新,歌詞樸實自然,詞曲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風景畫。《我愛這土地》這首歌的歌詞是艾青的詩作。艾青的詩歌,常常把個人的悲歡與時代的悲歡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比較鮮明有力地傳達出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詞中發出“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感人傾訴,更證明詩人是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融為一體的。作曲家陸在易之所以選擇這首詩作為歌詞,充分說明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我愛這土地》歌詞的語言生動,涵義深刻,流露了“大我”之情的崇高美。
(二)旋律的特色
陸在易的藝術歌曲在整體上追求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完美結合,在借鑒傳統作曲技法(特別是后期浪漫派)的基礎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風格。
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濃烈的抒情性
藝術歌曲的旋律寫作著力揭示歌詞的詩情畫意、委婉起伏、刻畫入微。陸在易藝術歌曲真可謂音中有詩,音中有畫,音樂與詩情完全融為一體。音樂藝術的情景交融,無疑是作曲家主觀情思與客觀的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結果。《橋》中“水鄉的小橋姿態多,石頭縫里長藤蘿”,“姑娘挑藕橋頭歇,老漢送糧橋下過。”這每一句都是一幅風景畫。看似寫景,其實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詩意綿綿。無論是抒情性或敘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體驗和他對音樂中的文學歷史和審美境界的深刻理解與追求。歌唱旋律一定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展現。陸在易藝術歌曲婉轉的旋律,刻畫了生動的畫面,這是他藝術歌曲的一大特點。
2、音樂的地域性特色
《橋》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聲骨干音的運用,形成了婉轉的旋律。《橋》是陸在易1981年到素有“古橋之鄉”的江蘇吳縣角直鎮體驗生活時譜寫的。《橋》的旋律具有民謠化風格,江南民歌的韻味濃厚。曲作者受上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影響,特別是江南吳語地域的方言系統,生活習俗,民間“俗樂”(民歌小調、器樂、說唱、戲曲)等因素。民間“俗樂”的地域性特色,同樣也呈現在上海的道教音樂之中。如旋律的進行玩轉曲折,旋律沿著五聲音階婉轉地級進。下行級進的la-sol-mi-re,sol-mi-re-do,mi-re-do-la等,跳躍性的mi-do-la-so等。滬書東鄉調是上海道樂的一種,東鄉道樂的器樂以細樂為主。該亞地域性音樂風格特色是行腔軟滑流暢,器樂伴奏采用民間清音班演奏江南絲竹的“你繁我簡”“你高我低”“你長我短”的手法,在各聲部之間造成橫向旋律連綿不斷,縱向富有對比,呈現出支聲復調的效果。《橋》這首歌曲有上海地區的調子,某些音調上加上江南的調子。
3、旋律中裝飾音的運用
歌曲中常用的裝飾音有倚音、波音、滑音等,在一些樂音上附加些小音符,可使原音樂更有光彩和韻味。《橋》中有七處裝飾音,這七處都是倚音。第1,3,5,7處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輔助型復倚音裝飾,第2處是小三度的裝飾潤腔。第4,6處是大二度的裝飾潤腔。江南民歌講究倚音裝飾潤腔,《橋》中裝飾音的運用在江南民歌中經常可見。就結尾處的倚音使曲調更柔和,歌曲的演唱更圓滑、上口。《盼》中有兩處用了波音,起到強調的作用。《我愛這土地》里多處用了下滑音,在歌詞“愛”“得”兩個字之間用了下滑音,充分表現作曲家對土地深沉的“愛”及發自肺腑的濃烈情感。試想沒有這個下滑音曲調是否顯得僵硬,而且情感表現也顯得蒼白無力。裝飾音在我們的民族聲樂作品中運用廣泛,其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
4、花腔手法的運用
花腔(coloratura,意)歌唱曲調時用(runs)華彩經過句、顫音、華彩段等的裝飾唱法。經常有一個較長的音分割成一些較短的音而成。這種唱法在美歌時代得到高度的發展。《彩云與鮮花》表現了人民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歌曲中運用了一段極富特色的花腔唱段,歌詞是一個襯詞“啊”。極富于跳躍性的花腔手法,在曲中與連貫的抒情性段落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在演唱上更能充分展示歌唱者的技術水平。花腔唱段富于活力動感,節奏自由而不散亂。短促的旋律有序的跳動,與連貫性的長句共同抒發了情感。
5、戲曲手法的運用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包括戲曲、曲藝音樂,散板節奏是非常有特色的。歌曲旋律中常有不按正規拍子律動進行的散處理,即單位拍的時值都不固定,具有靈活、自由、寬松、悠長的特點,有利于直抒胸臆和暢表情懷。現代歌曲創作中經常借鑒這種“散板”節奏。《橋》的開始便是一個“散板”可以稱為散頭。這種處理在抒情歌曲中較為常見。《彩云與鮮花》也是這種“散頭”的寫法。散板用在歌曲的開頭部分是根據曲式安排的需要或歌詞結構的需要而設計的。它便于歌者在演唱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處理來演唱。
6、歌劇因素的引入
陸在易藝術歌曲除了抒情的旋律,還運用了一些朗誦性音調。在《盼》中陸在易用宣敘性動機(兩個三連音的節奏型,配合歌詞“回來吧”一字一音),與抒情性旋律形成召喚性的情感期待,此后作曲家把這種宣敘性和抒情性的對比擴展開來,使之成為作品旋律衍展和抒情的主要手段。這里的宣敘調寫作己經顯露出兩個特點:一是同音反復與旋律并重,二是強化宣敘調的情感含量。這在《我在這土地》中尤為明顯。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泥土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一段速上與前面形成了對比,突然慢下來。就像飽含激情的朗誦。這種寫法在歌劇中常用(即歌劇中的宣敘調),緊接著就是一段歌唱性旋律“啊”,這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整首歌曲形成了宣敘性與歌唱性、抒情性與戲劇性的有機結合,更好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我愛這土地》儼然是一首表現力極強的歌劇詠嘆調,而它確實是一首藝術歌曲,可見陸在易在藝術歌曲創作上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三、曲式、和聲,調式、調性方面的特點分析
陸在易藝術歌曲多采用二部曲式。《祖國慈祥的母親》是單二部曲式。伴奏的三連音中用了很多和弦外音,都是經過、輔助性的。((橋》也是單二部曲式。《家》《盼》兩首藝術歌曲都是采用加尾聲的單二部曲式。《家》感嘆性的兩段對比性強烈。這些藝術歌曲看似短小的曲式結構,和歌詞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精致的藝術作品。《我愛這土地》是并列的三部曲式。每部分結尾處都相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和聲運用也是很有特點的。《最后一個夢》和聲非常精致,具有搖籃曲的風格。作曲家為了追求民族風格的音響效果,盡量避免三和弦的三音出現,而是用根音上方第四級音代替。《橋》的前奏中用了主九和弦,傳統的和聲進行。隨著音樂的進行,音樂的力度、緊張度逐漸衰減。
陸在易藝術歌曲多采用中國的民族調式。《橋》采用了民族調式的同宮調式交替的手法,即e羽和G宮調交替,獲得了色彩上的對比,形成較為典型的民族風格旋律。句尾調式主音的前倚音裝飾在全曲中貫穿使用,成為作品音調統一性的“核腔”,使全曲沉浸在親切自然而又令人回味的吟唱中。《家》的旋律構架是七聲羽調式。《彩云與鮮花》采用了g羽到bB宮調。
《最后一個夢》民族調式的be羽調式。《我愛這土地》運用了bG宮一A宮調一bG宮。陸在易藝術歌曲也有用傳統大小調的,如《祖國慈祥的母親》采用了和聲小調,旋律建立在和聲的基礎上。
四、鋼琴伴奏特點分析
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有人稱為“鋼琴與歌聲的二重唱”。鋼琴伴奏與歌者從同一基點出發,對演繹的藝術歌曲進行對話,把握詩詞的內涵、歷史背景、語言規律、美學定位、音色特點等,取得一致認識,達到內心的融合,共同攜手進行表現完美的藝術。陸在易藝術歌曲的伴奏寫作非常考究。他藝術歌曲的伴奏和旋律都是同時思維并寫作的,所以歌曲的伴奏構思嚴謹,嚴格遵循藝術歌曲伴奏的美學規律,將器樂和聲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下面以《橋》《我愛這土地》的伴奏為例來分析。
《橋》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連續的幾個琶奏,共11小節,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畫面仿佛讓我們置身于小橋流水的畫景。人聲進入伴奏很簡單,旋律長音時,鋼琴伴奏給了一個補充。結尾處的伴奏也格外新穎,左手是主和弦的保持,右手是旋律聲部附加三連音,連續三連音的使用給人一種意味深長、意猶未盡的感覺。人聲雖然結束了,但伴奏并沒有匆匆結束,給聽眾營造了一種自由想象的空間。陸在易的藝術歌曲伴奏手法細膩、豐富,布局合理,和聲運用極為巧妙,塑造的音樂形象與歌詞都非常吻合。真正體現出伴奏中的立體感、諧和感、層次感。
《我愛這土地》陸在易花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時間寫成,可見作品傾注了曲作者多年的心血。該曲容量大,情感表現豐富,內涵深刻,鋼琴伴奏非常考究。前奏用了九小節,開始是和弦的運用,有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六連音的運用。六連音的連續使用,造成一種生生不息、涌動不止的感覺。從鋼琴伴奏織體來看,作曲家在這一段及第二段基本上只使用了一種織體形態即六連音織體,但它所營造的音響效果并沒有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公務員之家
究其原因,原來是高音旋律的變化以及歌詞的變化甚至還有和弦的變換與和聲流動,恰使它們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和弦式織體、琶音式織體、三連音、九連音的連續使用,這些伴奏寫法無疑起到情緒上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結構上起到了銜接過渡的作用。最后高潮部分左右手的和弦進行力度和強度都很大,和聲效果濃烈,正好推出全曲的高潮。
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陸在易在題材、寫作技巧、音樂語言等方面都不斷開掘創新,以適應和滿足人們不斷變化著的審美需求。他將創作根植于人民大眾中,將一些普通人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反映出來,同時他的藝術作品也是他本人純真、樸實、自然的性格寫照。他創作藝術歌曲都是全面構思,歌詞的選擇非常嚴格。他歌詞的選擇對象往往是文學性、思想性、音樂性很強的詩詞,和聲、織體都是全方位的概念立體型構思。看似結構簡單的《橋》《家》《盼》將真摯的情感寓于其中,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和民族色彩。他用傳統的創作方法結合中國民族音樂的語言,創作出了有自己獨特韻味的中國藝術歌曲。他的藝術歌曲清新、自然、流暢。在創作的途中他像一只永不知疲倦的鳥,他要不倦地歌唱世間真、善、美的情感。他常常把德國古典作曲家亨德爾的話當作座右銘:“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愉悅,那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來。”
- 上一篇:剖析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發展的啟發論文
- 下一篇:剖析啟動反傾銷司法調查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