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統計方式可靠性之議

時間:2022-09-11 04:59:00

導語:GDP統計方式可靠性之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GDP統計方式可靠性之議

[摘要]本文將從我國gdp統計的核算體系入手。通過影響GDP的差異分析,以及我國GDP的核算方法———不變價核算法存在的問題,核算方法與國際各主要國家的GDP統計方法的差異對比,論證中國GDP核算方法的科學性。最后,通過分析影響我國GDP的統計誤差,說明誤差與整體上的數據相對比,并沒有對總體數據造成實質性影響。本文意在論證中國GDP的統計方法是可靠的。

[關鍵詞]GDP;統計方法;可靠性

一、背景

中國GDP持續多年保持著增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之后,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中國GDP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更是呈現出一枝獨秀的態勢,這不免引起了國內外眾多經濟學家的質疑———中國GDP總量和增長率的官方數據是否可信?中國GDP的統計方法是否科學可靠?

2008年世界各國GDP前10位排名如下(單位:萬億美元):

國家GDP實際增長率

[—]歐盟18.931.5%

[1]美國14.331.4%

[2]日本4.8440.7%

[3]中國4.2229.0%

[4]德國3.8181.7%

[5]法國2.9780.9%

[6]英國2.7871.1%

[7]意大利2.3990.0%

[8]俄羅斯1.7576.0%

[9]西班牙1.6831.3%

[10]巴西1.6655.2

(一)GDP的概念GDP(GrossDomesticProduct),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該指標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二)中國GDP核算體系簡介

國際間存在兩種不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種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又稱東方體系,簡稱MPS,主要是原蘇聯和東歐等計劃經濟國家采用的核算體系,指標主要有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凈產值、積累和消費等;另一種是國民帳戶體系,又稱西方體系,簡稱SNA,主要是市場經濟國家采用的核算體系,指標主要有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值、最終消費(也稱總消費)和資本形成總額(也稱總投資)和凈出口等。

結合我國經濟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52-1984年即計劃經濟時期,采用MPS體系;第二階段為1985-1992年即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是MPS與SNA兩種核算體系并存;第三階段為1993年至今即市場經濟時期,取消MPS,采用SNA。

作為SNA體系中的重要指標GDP,其核算方法共有三種:*生產法: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消耗;GDP=各行業增加值總和*收入法: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支出法:GDP=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我國目前主要采用生產法和收入法來核算。理論上,這三種方法計算出來的GDP應該是相等的,但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往往得不到相同的結果,正因為實際操作中會產生很多誤差,所以一次核算的結果往往是不太可靠的,我國GDP官方數據一般是要經過初步核算數、初步核實數、最終核實數和歷史數據調整數四步才能最終確定。

對于核算數據質量,我們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自我否定。我們認為通過長期以來的不斷規范,總體上是真實可信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受資料來源的制約和歷史數據可比性的影響,中國GDP核算范圍仍然存在不完整的方面,部分核算方法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中國經濟同時具有轉軌經濟和發展中經濟的特征,這些問題形成了未觀測經濟的可能空間,造成了GDP數據的失真,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及國際通行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呢?我們來進一步分析一下。

二、差異分析

(一)理論差異1、核算原則(1)生產法分類不同———產業和部門分類,進而導致以下概念的定義不同:1)總產出2)中間投入3)增加值舉例說明:我國的工業分類比SNA的分類要粗,不管一個工業企業(企業集團除外)從事多少種類型工業生產活動,都作為一個基層統計單位,而不再細化為更加同質的不同類型統計單位,而SNA是把從事相同類型的生產活動的部門作為一個基層統計單位。在對基層單位界定不同的情況下,對總產出、中間投入和增加值的定義也會產生差別,因為這三者的總量都是由基層單位的數量匯總得來的,即我國都是將企業最為基層單位來統計,而SNA是以比企業更小的單位來統計,這就意味著我國工業產值在總量上很容易被低估。而且,我國計算增加值所使用的價格與SNA也不同。

SNA:按基本價格計算的增加值=按基本價格估價的總產出-按購買者價格估價的中間投入。

我國目前狀況:按生產者價格計算的增加值=按生產者價格估價的產出-按購買者價格估價的中間投入。

按基本價格計算的增加值消除了不同產業部門總產出支付產品稅和獲得的產品補貼的差異對增加值所產生的扭曲,這就意味著用基本價格計算能夠得到更真實的數據,而我國用生產者價格計算增加值時,有可能存在高估。

(2)收入法

SNA的GDP核算中的雇員報酬不是所有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其中不包括自營職業者的勞動報酬,而我國GDP核算中的勞動者報酬則包括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GDP核算中勞動者報酬的口徑大于1993年SNA的。

(3)支出法

A.最終消費包括的內容不同SNA用的實際最終消費=住戶最終消費支出+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的最終消費支出+政府關于個人消費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我國缺少的是政府關于個人消費貨物和服務最終消費支出的資料,所以沒引入這一概念,這意味著用支出法核算時,我國GDP總量又會存在低估問題。

B.計算固定資產的價格不同

SNA的GDP核算中,固定資本消耗是按照使用固定資產時的當期市場價格,即所謂重置價格計算的。我國GDP核算中的固定資產折舊仍是按照固定資產的歷史成本價格計算的。如果當期價格與歷史價格差異很大,我國的GDP就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C.計算機軟件

SNA建議企業從市場上購買的和內部開發的計算機軟件都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我國企業單獨購買以及自己設計的軟件沒有包括在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這意味著用支出法核算時,我國GDP總量又可能存在低估問題。

D.建筑工程

SNA建議將生產者自己最終使用和根據銷售合同進行的建筑工程逐步計入固定資本成總額,其他的建筑工程在其所有權轉移給最終用戶前屬于生產者存貨增加的構成部分。我國是所有建筑工程都計入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由我國現行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決定。

E.貴重物品———貴金屬、寶石、古董和其他藝術品SAN將其作為支出法GDP中資本形成總額的一個獨立構成部分我國GDP核算尚未設置該項目,但一部分是作為企業的存貨增加反映在資本形成總額中,另一部分是作為居民消費處理。

F.娛樂、文學和其他藝術作品

SAN建議把娛樂、文學和藝術品原件的獲得作為資本形成處理。我國沒有作為資本形成處理,或計入存貨增加或作為中間投入處理。

可見,前三項差異對導致我國GDP總量數據存在低估,但后三項只是處理方式不同,并不會對數據總量造成實質影響。

雖然我國GDP核算體系與SNA體系之間還存在上述若干方面的差異,但我們不必把這些問題看得太嚴重,也不要因此而認為我國的GDP數據與其他國家的GDP數據之間缺乏可比性。因為,即使那些長期采用SNA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GDP核算與1993年SNA的GDP核算也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差異,人們并沒有把這些國家的相應問題看得有多么嚴重,也并沒有否認這些國家的GDP數據的國際可比性。

(二)核算方法———不變價核算

(1)不變價核算簡介GDP是指生產總值,除了統計出數量,還需要給各個量賦予合適的價格,才能準確地衡量出生產總值,也就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變動包括生產變動和價格變動兩方面因素。

現行價格是產品在生產和交換的時候,在市場上實際發生的交換價格,不變價格是在一段較長時期內作為計算產品價值量的固定不變尺度而選定的某一時期或時點的價格,

是把按當期價格計算的GDP及其構成項目折算成按某個固定時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不變價GDP核算的目的是為了剔除按現期市場價格衡量的GDP中的價格變動因素,以反映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實際變動。

不變價統計的核算方法。

>價格指數縮減法:通過價格指數剔除掉價格變動因素,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受總產出價格和中間投入價格的雙重影響(在價格指數縮減法旁標注總產出價格和中間投入價格),因此,價格縮減法分為雙縮法和單縮法。

>雙縮法:分別用以上兩方面的價格指數縮減現價總產出和中間投入,得出不變價的,不變價GDP=不變價總產出-不變價中間投入。

>單縮法:假定中間投入的價格變化與總產出的價格變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都是通過價格指數將計算期的現價GDP換算成按基期價格計算的GDP。

>物量指數外推法我國幾乎沒用到,在此就不作介紹了。

(2)中國不變價GDP核算存在的問題

A.使用單縮法較多單縮法的假設前提是:在生產過程中總產出價格變動與中間投入的價格變動趨勢及幅度都是相同的。在現實社會中,這一假定顯然非常牽強。一旦總產出價格與中間投入價格變動趨勢與幅度不同,我國的GDP核算就會出現偏差,通常是會高估GDP的增長。

B.生產法不變價GDP核算存在潛在的混合基期問題生產法不變價GDP核算存在潛在的混合基期問題———各個部門使用的核算方法不同,有的外推、有的縮減、有的混合,我們知道選擇的基期不同,算出的增長率也會不同。

C.支出法不變價GDP計算存在一些困難———多使用替代指標支出法不變價GDP計算存在一些困難———價格指數編制不完善,只多處只能使用替代指標,例如:大部分服務行業沒有對應的消費價格指數,所以采用的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對應的服務項目來作為價格指數,這必然導致在統計服務業的產值時出現偏差。

D.指數編制存在問題

指數編制問題與第三個問題是相互連接的,正因為我國目前還沒有編制服務業生產者的價格指數等,所以導致不得不適用替代指數來核算。

E.不變價GDP數據序列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比性。

因為我國的不變價GDP核算方法一直在改變,核算數據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從而造成歷史數據的不可比,例如:2004年前,生產法工業不變價增加值的計算方法為單物量外推法,使用的物量指數是拉氏定基產出指數,而新方法中使用的價格指數類似于拉氏定基價格指數,因此間接得到的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會被高估,另外,單縮法的使用在目前中間投入價格指數遠遠高于產出價格指數的情況下,會加大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被高估的程度。

在E問題中我們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指數。對于不變價核算中使用的指數許多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給出了一些很好的指數公式。這些指數雖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狀況,但是選擇不同的指數公式往往會得到不同的計算結果,有時甚至會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不變價核算好壞的關鍵在于指數編制的好壞,而指數的好壞取決于產品項目分類、數據質量好壞、指數質量調整等許多方面,要想提高不變價核算必須提高指數的質量。

但中國指數編制與國際通行做法還存在不少差異,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1)中國的環比價格指數與定基價格指數所使用的公式與國際不同。中國環比價格指數是同比指數,所以通過其連乘得到的中國定基價格指數無法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時間序列數據。

2)工業品和農業品的價格指數編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3)中國的價格指數分類較粗、國際非常細。

到目前為止,我們介紹的都是中國GDP核算在理論層面與國際通行做法的一些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已經找到部分導致我國GDP官方數據令人質疑的原因,在這樣一個理論框架下,我國在實踐GDP核算時會不會也有問題呢,讓我們繼續探究一下。

三、實踐差異———統計體系

(一)統計調查方法———我國使用的是全面統計報表全面統計報表具有行政性,需要企業自下而上必須按時報送,這就意味著它存在以下缺陷:成本較高;企業會有意歪曲數據;沒有制度保證企業配合統計,尤其是私企、個體戶等;即便企業填了,小企業、個體戶也常因記錄不全無法提供準確信息,且這些類型企業占國民既經濟的比重呈上升。這些缺陷都會導致數據質量有問題。

(二)統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1)統計不足i、服務業統計不足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目前,服務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新增長點。盡管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增長迅速,但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而我國的服務業統計更是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亟須探索服務業統計的理論和方法,借以建立和完善服務業統計調查制度。

我國的產業統計長期以第一、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統計,相對滯后。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突出地顯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見表1)

1)統計范圍存在缺口服務業包括除了農業(這里指的是大農業,即農、林、牧、漁等各業)、采掘業(采礦業)、制造業、電氣水業和建筑業五大產業門類之外的所有門類。但從統計和核算的角度看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根據服務業涵蓋范圍,除有關業務管理部門負責開展的服務業統計外,為了彌補服務業統計范圍缺口,國家統計局對服務業重點行業的法人企業和個體戶開展了抽樣調查。從該表格和國際產業分類對比,仍有相當一部分服務業活動沒有納人統計調查范圍,如知識產權服務、雇傭關系居民生活提供的各種免費或廉價服務(如幼兒園)以及研發等等。

2)服務性企業沒有建立經常性的統計調查制度由于周期性普查要間隔5年或10年才進行一次,所以盡管能夠獲得比較全面詳細的統計資料,但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通常不能滿足反映經常性變化的需要。因此,抽樣調查方法更適用服業統計。但這種調查方法在我國目前的服務業統計中還沒有得到充分使用。因此需要企業建立經常性的統計調查制度。特別是私營和個體經營單位從事的物業管理、計算機服務、律師服務、商務服務、信息咨詢、會計師服務等新興服務行業。

3)重實物量統計、輕價值量統計,無法滿足GDP統計的需要從部門統計制度看,只有少數部門統計內容比較全面,既有實物量指標,又有比較詳細的價值量指標,有的部門統計甚至設置了增加值指標。絕大部分部門統計內容比較簡單,只有一些實物量指標,基本上沒有價值量指標,難以滿足GDP核算的需要。

4)服務業價格統計有待完善

目前,價格統計主要由國家統計局負責。從我國價格統計現狀看,服務業價格統計缺口較大,除已建立了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交通運輸業價格指數(試行)、房地產價格指數外,其他服務業價格指數仍是價格統計的空白。

5)統計資料時效性差

現行的統計管理體制下,有關管理部門之間獨立地開展統計工作,在統計范圍、指標設置、數據銜接、資料報送等方面協調性和實效性均較差,難以滿足宏觀經濟管理和社會公眾的需要。現行部門統計主要為了滿足部門管理的需要,統計資料時效性較差,難以滿足GDP核算的需要。

6)服務業增加值核算方法欠缺

我國年度服務業增加值一直采用收人法計算,至今也沒有建立起生產法核算制度。由于核算方法的缺陷,按收人法計算的服務業增加值數據無法從服務生產角度進行驗證。

ii、三大產業統計存在問題

1)工業分類較粗、統計體系不健全一般而言,工業產品實物量統計數據是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統計的基礎,又并非各級政府所關心的政績指標,因而其可信度應當高于總產值或增加值指標。

在工業統計方面,鄉鎮企業、村及村以下企業統計體系不健全。一般企業根本沒有不變價格目錄,只能以現價代替不變價計算工業產值,又沒有統計臺帳。這必然給工業增長速度的冒估和虛增創造了條件。當地方領導人需要虛報統計數據時,很容易靠擴大這些企業的產值來實現。

分類方面比較粗,還未達到國際標準,比如由于小型和個體工業企業統計缺少細分類資料,全部工業增加值盡管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40%以上,但卻沒像國際標準那樣劃分為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細行業;在計算方法上仍保留著部分傳統方法;在數據上還不夠及時完整,透明度不夠。

2)規模以下工業不在統計范圍之內低于500萬銷售收入的企業都叫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也包括國有或非國有的一切工業企業,比如小型個體工業企業。規模以下工業不在國家統計局的直接統計調查范圍之內,相關數據來自有關管理部門,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發現其中的農村工業統計數據存在明顯的高估現象。為了提高這部分數據的質量,國家統計局從1999年開始對規模以下工業進行抽樣調查,但是仍然沒有常規性統計資料的來源。

3)農業數據質量不高,沒有常規性統計資料來源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農業涉及面廣,底層干部素質不高,農民意識薄弱,導致數據質量不高。

4)工農業不變價增加值的計算方法問題:采用價格指數縮減法損害了數據的歷史可比性根據國家統計局部署,從2004年起我國的工農業增加值核算方法采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工農業發展。建國以來,我國一直采用不變價格計算工業發展速度。在這種現行工業生產發展速度計算方法的客觀基礎已經喪失的情況下,再以定期統一編制的工業品不變價格目錄為計算依據來計算工業發展速度,已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工業生產活動成果的綜合變動情況。而采用價格指數法則可以消除上述的弊端,準確計算出可比價的工業總產值,并以此計算出工業發展速度。但價格指數縮減法本身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損害了數據的歷史可比性。

Iii、某些固定資產投資沒有建立起統計制度如果考慮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也包括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所不包括的投資活動,投資與固定資本形成之間的差距實際上更大。下面三個方面的支出計入固定資本但不在投資的統計范圍只能:第一,城鎮和農村非農戶50萬元以下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第二,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等無形生產資產方面的支出。第三,房地產開發商的房屋銷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資成本之間的差額。

iv、消費統計不足

居民消費統計是將住戶調查資料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資料這倆分類不同的數據結合起來計算。中國的政府消費統計主要利用財政決算資料計算,但財政決算資料與國際標準分類不一致。還沒有建立資質等級以下建筑業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經常性調查制度。

(2)統計數據的時效性

我國GDP統計目前存在著滯后性,導致統計不及時,數據不準確。

(3)統計的獨立性

(4)地區與國家統計數據的不銜接問題今年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國核算數據約1.4萬億元。各地數據顯示,只有5個省份低于7.1%的全國速度,1個持平,1個未最后核定,24個省份高于全國速度,其中15個省份的增速超過10%。各地數據加總后,高出全國數據達9.9%。地方GDP增長數字高于全國的現象,過去一直存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黃振奇指出,2003年國家統計局最終核實的全國GDP增長數字是9.3%,但當時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GDP增長率低于9.3%的只有兩個,高于9.3%的有29個。

這29個中,高于10%的有27個。這說明,地方的GDP統計中有些水分。國家統計局關于統計方法、統計程序的改革是必要的。

存在這種現象主要由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A.GDP統計獨立性,政府隱性的政績評估體系以GDP為主要指標在人事、預算和程序等方面,中國統計局系統缺乏相對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獨立性,而且國民經濟統計采取國家和省兩級核算體制,這使得統計局系統無法有效地保證GDP統計的獨立性。

一個重要的體制原因,地方政府的隱性的政績評估體系實質上以GDP為主要指標,某些地區領導片面追求政績,人為干預統計數據,這就使得各級地方政府有動力來虛報本地區GDP數據,造成地區GDP匯總數據和增長率高估;中央政府也將GDP以量化形式納入政府工作目標,這使得中央政府可能會默許GDP數據高估。GDP統計獨立性不足,使得這種動力有足夠的空間成為現實。

地方上統計地方的,國家則是自己國家獨立統計。地方GDP加總數與全國核算數有些出入本是正常的,但地方數據長期單向偏高較多的狀況就不能說是正常的了。國家統計局的許多數據自己收集、統計,比較準確。而在考核壓力下,一些地方官員還是有GDP攀比現象,一些地方經濟指標定得也脫離了實際。

在究竟是國家為了壓低經濟偏快而少報GDP,還是地方上為政績而“注水”的問題上,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祁京梅表示:統計的途徑、渠道不一樣,國家統計局掌握著縱向各部門的統計數據,而地方上只能按橫向的本地區范圍統計,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相對準確一些。

B.跨地區經營企業經濟活動的重復統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跨地區企業越來越多,盡管統計制度不允許重復統計,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子公司所在地區統計了其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公司總部所在地區一般并不愿意剔除這些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

C.在計算工業增加值上兩者的處理方法不一致

1)價格因素:在我國目前的工業增加值的核算中,工業產品不變價同意以1990年價格作為基期,但十多年來,很多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而地方統計部門依然按照1990年較高的價格計算工業總產值,這樣增加值必然高估。而國家統計局考慮到這些情況,在核算時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2)增加值率的選取:各地在核算過程中,增加值率的選取不夠規范,有一定的隨意性,這就為調整工業增加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3)規模一下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的選取:國家統計局在核算該數據時,主要采用企業調查總隊經過對規模以下企業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增長速度,而地區做法各異。

4)國家統計局會對地區匯總數據擠“水分”:近年來,國際統計局在計算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時,并不是對各地區計算的簡單匯總,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擠水分。

D.專業和部門統計數據的不銜接問題

1)生產方面的統計數據與使用方面的統計數據不銜接例如,固定資產投資額統計數一般偏高,而作為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原材料的鋼材和水泥生產統計數據一般偏低。

2)消費方面的統計數據不銜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統計數據一般偏高,而住戶調查中商品性消費一般偏低。

3)收入分配與儲蓄存款數據不銜接,與居民儲蓄存款數據相比,住戶調查中的居民收入數據偏低。

四、研究結論

綜合來看,我國目前的GDP核算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與國際通行做法存在著差異,因而部分數據出現高估或低估現象就不難理解了,但不能由此就下結論說我國GDP總體的官方數據就是高估或低估,因為每個國家的經濟情況都不一樣,而且任何統計都是存在誤差的,且有些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將這些誤差與整體上的數據相對比,我們會發現有些誤差會使我國GDP總量上存在低估,而有些誤差則帶來GDP的高估。但這些誤差并沒有對總體數據造成實質性影響,而且我國統計部門正在采取種種措施盡可能地減少誤差,例如:擴大統計范圍、改革匯總方法、完善指數體系等等,所以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我國GDP官方數據還是基本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