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袒露裝習俗之議

時間:2022-08-08 11:42:00

導語:唐袒露裝習俗之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唐袒露裝習俗之議

摘要:唐代是一個非常注重時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時髦成風,袒露裝的流行更是唐代女子追求時尚的巔峰。它的流行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又是民族融合和交流的結果。

關鍵詞:唐袒露裝;習俗;文化

一、袒露裝及其形式

袒露裝是唐代貴族婦女的一種時尚服飾,最初為歌女所穿,后來流行于貴族婦女群體。袒露裝的形式是,無領,袒露胸部,內襯抹胸,適身窄袖,襦長至腰。這種服飾,不但將女性的脖頸徹底暴露,而且連胸部也處于半掩半露的狀態。唐代眾多陶俑和壁畫中婦女形象,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在唐朝,袒胸露肌,這是自然的、美的、時尚的。初唐歐陽詢有“胸前如雪臉如花”①,其毫無保留的贊美,則更是反映了當時的時尚風氣和審美標準。

唐代袒露裝形式多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但不論怎么變化,都圍繞著表現女子的形體美來進行,唐代女子的形體美因為袒露裝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種樣式是袒胸大袖衫,此樣式為袒胸貫頭式,而且有很華美的紋飾,其袒胸處呈雙桃形,恰與女子隆起的胸脯協調一致,充分體現了女子的形體美。其特點是袖口寬大,肥闊,并有很寬的繡花邊緣,是盛唐時期頗為時髦的一種服裝,除了供宮中樂舞和宮女穿著外,也受到達官貴族婦女的喜愛。唐詩中多處說到婦人著袒胸衫子的形象,如李群玉《贈歌姬詩》:“胸前瑞雪燈斜照”等。

第二種樣式為“U”字形,又分兩種樣式:

陜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婦女石刻線畫,高髻、帔帛,著U字形領半臂,長裙,重臺履②(圖1)

唐懿德太子墓石槨線雕:頭戴步搖冠,兩旁有金鳳步搖釵為飾。穿U字領大袖衫襦,香胸舒露,下著高腰雙裙,兩側掛組珮,當為禮服。③(圖2)

唐麟德元年鄭仁泰墓騎馬女俑:戴黑白條紋帷帽,穿白色窄袖袒胸衫,錦半臂,紅白金三色條紋長裙④

第三種樣式: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的婦人服飾達到了極度綺麗奢華的程度。身上穿著織錦長裙,裙子用錦帶束在胸前,寬大的裙裾拖在地上。該種樣式的特色是:上身里面不穿內衣,僅著一件薄薄的透明紗衣。頸部和胸、臂的大部分裸露在外面,紗衣袖子寬肥,垂及地面。正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⑤(圖3)

第四種樣式:袒露裝還與唐代婦女穿裙子束腰極高有關。當時穿短衫襦,長裙是婦女們追求的時尚。一般的裙束腰到胸前,使胸部半袒露出來,有詩云:“慢束羅裙半露胸”(《逢鄰女》)。(圖4)

二、袒露裝的來源

唐代社會洋溢著高昂進取之志,博大豪放之情,務實而不乏浪漫,激越而不是冷靜。這個時代,既保持著古老的中原文化傳統,也煥發著周邊少數民族的風采。所有的這一切,都為袒露裝提供了廣闊的來源。

(一)來自于佛教服飾

佛教自傳入中原以來,歷代各有不同的變化。唐代的佛教造像與南北朝時期已有很大的不同,它已不再是那種超凡脫俗和不可言說了,而是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與親切感,佛教更加滲入民間,佛的形象也更人格化、世俗化。

1.來自佛裝

佛教最初從印度傳入中國,印度的佛像穿的是通肩或偏袒右肩式的袈裟,因為那里系亞熱帶地區,人們的衣著都很單薄,且多偏袒右臂,裸露胸膛,云岡第17—20窟主佛就是穿的就是這種“偏袒右肩式⑥”服飾,但這種服飾是特殊的服飾,是佛教特別的裝束,在中土社會尚未被接受或流行。從云岡到唐又過了三百余年,這種服飾便由佛裝變成了時裝。(圖5、6、7)

2.來自菩薩裝

高宗時期,龍門石窟菩薩頭戴寶冠,袒裸上身或著內衣,在胸前束帶,帔帛橫過胸腹下部兩道。各種造像都是身軀挺直、很少具有身段的曲線。

武則天時期,龍門石窟菩薩多袒裸上身或斜披胸巾,帔帛自兩肩垂于體側,雙手牽動外揚,造像肌體豐腴,身姿婀娜,頗具曲線美(【圖8】)

我們說唐朝時期佛教造像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世俗味極濃,人們都把佛和菩薩作為世俗的一員來看待。因此,他們的衣服,唐人也可以穿。唐人希望這樣可以過得很幸福,可以把他們帶到西方極樂世界。

(二)來自于南亞或南方地區服飾

除了佛教徒和傳來的佛像樣式外,唐代還有大量外國人,其中也包括釋迦牟尼的家鄉的來客,他們生活在南亞地區,氣候濕熱,為適應那種氣候環境,南亞人的服飾一般都比較單薄,而且裸露的部分較多。而據《唐六典》記載,唐朝時,印度、越南等國經常派人往返長安。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外國使節就有這樣的服飾。我們說唐人非常注重時尚,唐代的女人更是追求時髦。因此,這種服飾必受愛美的唐代女子的青睞。

三、袒露裝流行的社會基礎

漢代沒有袒露裝,到了唐代卻大量出現,深受貴族婦女喜愛。唐代強盛的國力、開放的社會風氣以及貴族婦女的自由生活都是袒露裝流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1.強盛的國力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發達的時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全面發展,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中國封建文化達到了高峰。唐代前期,是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的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這時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具有包容一切外來文化,吸收一切外來事物的宏大氣魄以及雄厚的國力。到了唐玄宗初年,四方平定,海陸暢通,真是走遍天下不必帶武器、攜干糧的太平盛世。

唐代經濟發展有兩個劃時代的意義。一是江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二是南北經濟聯系的更加密切。這一時期的各經濟部門,不論是農業,手工業方面,還是商業方面,在發展水平上都超越了以往的時代。廣大的鄉村,固非詩人所吟詠的如同田園牧歌那么美好、恬適,但它確是封建制度下自然經濟不斷發展的廣闊天地。而在交通要道、江河沿岸、則有相當數量的城鎮興起,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

傳統的中國絲綢,不僅以它絢麗的色彩和精美的圖紋聞名于世,更以它特有的輕盈飄逸為世人矚目。唐代絲織物,無論在織造技術、染織技術及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發展。唐代絲織產品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為前代人所不敢想象,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唐代長安的官營絲織業作坊,設備先進,技術水平高,是全國的紡織中心。唐代中央政府設有織染署,專為皇室和百官大臣織造高級絲綢。織染署屬下有25個作坊,負責不同的工種。可見當時紡織,印染業的分工已經非常精細。

一統天下的思想在唐代所有君主的認識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明君賢臣十分得體的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使“天下一家”的局面和心理得以長期維持。唐太宗對突厥以及周邊各族,處置妥當,而得“天可汗”之尊號。⑦

大唐的這種寬廣胸懷,使一些少數民族人士,愿意生活在唐王朝的統治下。于闐王尉遲出兵助唐鎮壓安史之亂,亂平之后,他舍棄王位,留在唐朝為官,以大唐為自己的家。

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據《唐六典》記載,和唐朝政府來往過的國家,曾經有300多個,最少時也有70多個,在唐太宗的倡導下,國子監學校的學生急劇增多,其中外來留學生就占相當大的數量。當時在長安居住的人民有回紇人、龜茲人、土蕃人、南詔人及國外的日本人、新羅人、波斯人及阿拉伯人等。另外,象越南、印度及東羅馬等國也經常派人往返長安,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同時也帶來了他們本民族的文化。

唐代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唐詩、書法、洞窟藝術、工藝美術、服飾文化都在華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響而推陳出新。

這一時期文明的發展,可謂輝煌。在文化創作道路上,禁忌較少,言論著作有較多的自由,鼓勵創作的多途發展。唐代的歷史,孕育了唐代的詩歌,唐代的詩歌又滋潤著唐代的歷史。不論哪一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歷史的詩化和詩化的歷史。音樂、舞蹈、多元紛呈,絢麗奪目。八方奏樂,萬般舞姿,渲染著多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

2.開放的社會風氣

從古代意義上來說,唐朝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陸地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帆船,把中華文明遠播域外,同時也載來了異國文明。既具有強烈的輻射力,又具有巨大的包容量。

唐代國家強大,人民充滿著民族自信心,對于外來文化采取開放的政策。由于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來異質文化,一旦被大唐文化所吸收,自然成為大唐文化的補充和滋養。

唐代社會風氣開放表現在對外國人的態度上。隋唐時期的中國,胸襟寬廣,對外國實行開放政策,既允許外國人到中國經商,也容許他們到中國的國立學校留學,甚至參加科舉考試和出任官職。唐太宗視四夷為一家,廣泛吸收、接納各族各國人士來華學習唐文化,周邊各族各國向往發達廣博的唐文化,紛紛派出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同時社會人士也很愿意接受外國文化。

3.貴族婦女生活自由

唐李淵政權來自于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男女地位沒有差別。從文獻記載和文學藝術作品所展現的婦女形象和生活面貌看,唐代女子比其他朝代尤其是后世婦女所受封建禮教束縛都少,生活比較開放自由,因而精神風貌也比較開朗、活潑、奔放、勇敢,這可以說是唐代婦女的特色。唐朝年輕女子并不受保守傳統的約束,他們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服飾,甚至穿上胡服男裝,在街上策馬揚鞭。

唐代婦女尚未完全淪為足不出戶、不聞外事的附屬品。她們有著單獨、公開的社交活動。在人際交往中,唐代婦女與異性接觸,、郊游不拘禮法,比較自由、隨便,無所顧忌。至于身份特殊的公主們,社交就更為廣泛自由。唐文學作品中寫陌生男女在外自由攀談之事舉不勝舉,這無疑是當時習俗的寫照。

唐人是主張女子讀書的。一般上層家庭更普遍重視女子的文化教育。重視音樂教育是唐代女子教育的一大特色,不僅倡優之輩學習歌舞,一般宦官人家及市民家庭女子也普遍學習音律絲竹。在這種風氣下,抑或宦官家族,抑或市民家庭的女子,都或多或少地通曉音律竹絲,具有一定的音樂修養。

唐代女子騎馬出游非常普遍,宮女們從駕出宮都是戎裝騎馬,士大夫階層婦女也常騎馬出行,甚至“露髻馳騁”。宮廷女性常隨皇帝飛騎攜弓,到山野狩獵。“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王建《宮詞》);“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墜雙飛翼”(張籍《宮詞》),這都是寫宮人飛騎狩獵的詩句。我們在唐人的繪畫、雕塑中常常可以看到唐代婦女騎馬握弓的勃勃英姿。

唐代政府和社會還允許女性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婦女離婚再嫁頗容易,傳統的貞節觀念較為淡薄。

唐代社會文化方面的發展和繁榮,造就了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為袒露裝的流行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社會空間,不至于它的出現被視為“妖服”或者“奇裝異服”。相反,它的出現,猶如一粒蓄勢待發的石子,激蕩出一圈圈富含時代特色的漣漪。歷史停留在那一刻,中國女人最美的時代。

最美的時代,成就了最美的服飾,最美的服飾造就了最美的人!唐代袒露裝,不光為當時人所崇尚,甚至于今日,我們觀賞這些服飾時,也感覺興奮異常,這里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