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和諧發展社會維度論文

時間:2022-05-21 11:12:00

導語:人的和諧發展社會維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的和諧發展社會維度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核心內涵——多維度關系的協調有序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社會和諧、人的和諧發展的基礎;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協調發展是人的和諧發展的當然內涵;個人內在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的和諧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人的和諧發展貫穿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之中、談到人的和諧發展,離不開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人的和諧發展在本質上是圍繞人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和諧、人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類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總是不斷地通過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社會和諧、人的和諧都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和諧發展應充分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和解放、和諧社會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最終都需要通過人自身的和諧來實現、人的和諧發展不僅包括人的各方面要素的和諧、個性的和諧,也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諧等,具體請詳情見。

摘要:社會的和諧以人的和諧為依托。人的和諧在本質上是人的關系的和諧和人自身的諸多方面的和諧,是圍繞人所發生的各種關系處于和諧狀態和邁向和諧的過程,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個人自身和諧四個維度

人的和諧發展貫穿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現實追求和理想目標,然而,社會的和諧離不開人的和諧,最終要落腳到人的和諧發展問題上,它是以人的關系的和諧和人自身的諸多方面的和諧為依托的。本文擬就構建和諧社會視域下人的和諧發展維度問題進行分析論述。

一、人的和諧發展的核心內涵——多維度關系的協調有序發展

什么是和諧?和諧是一種狀態,有一定幅度和范圍,是多種事物在保持特性差異和同種事物之間保持層次差別的基礎上的符合一定“度”的統一,即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狀態。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是承認差別和多樣性。

談到人的和諧發展,離不開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離不開對人的歷史發展和現實存在狀態的考察。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界定為我們思考人的和諧發展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首先,人是社會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其次,人是實踐活動的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而社會本質不是一種同單個人相對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個單個人的本質,是他自己的活動,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財富。”[2]人的本質的實現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無限開放的動態創造過程。在此意義上,人的本質與人的發展,與人的發展質量(包括和諧)就是一致的、同一的。

人的和諧發展在本質上是圍繞人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和諧,是狀態,也是過程。基于人的社會性而言,它體現為一種現實狀態,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一種均衡態,是利益關系和要素關系的均衡,在社會的層面上表現為社會大眾“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因而必然是尊重多樣性,以多樣性為前提的;基于人的歷史性而言,它是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人,進行自我創造和建構的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表現為個人自身諸要素的由片面、不協調發展到均衡協調的發展過程。

因此,我們在思考現實中人的和諧發展問題時,就要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個人自身四個關系維度來展開。

首先,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人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的和諧發展是以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為前提和基礎的,而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類全面地建構自身、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人是社會存在物,社會是人安身立命的家園,人與社會的相互關聯、交互作用構成了人類社會現實的存在狀態,人的和諧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個相互作用、不斷提升的互動過程,只有建立起彼此和諧的發展關系,在互為前提和基礎的動態平衡過程中,人和社會才能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第三,從人與人的關系來看,人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系中,良性互動的人際交往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個人和諧發展的前提。反之,惡劣的人際生態,就會限制個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必須自覺協調個人的本能及需要與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變單贏為雙贏或多贏。第四,從人自身的發展來看,個人的和諧發展應是個人所具有的一切素質(生理、心理、興趣、能力、道德、思想觀念等)的協調發展,是身心和諧的健康發展,是符合國家、社會需要及發展方向的發展。

實現人的和諧發展,關鍵在于消除盲目性、混亂性,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證人們走彼此共存的多樣性道路。人的和諧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過程,既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也是有限結果與無限過程的統一。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社會和諧、人的和諧發展的基礎

人類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總是不斷地通過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同自然界進行各種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這就必然會產生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曾論述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他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向來不是簡單的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而是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進行能量交換、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

然而,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過多地強調了人對自然的征服改造,結果是自然對人類的侵害轉化為人類對自然的侵害,如氣溫升高、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系統的失衡,從而使人類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事實上,社會和諧、人的和諧都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失調,那么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也難以建立長久的和諧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更無從談起。無限制地掠奪自然,最終導致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惡化,生活貧困和社會問題叢生,從而也會間接影響到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整個社會將不能達到一種和諧狀態。德國詩人荷爾德林(F.Holderlin)認為:誰壓迫自然,使之降為可利用耗盡的東西,誰就達不到愛,達不到自身與世界的美好統一。不難想像,在生存都面臨危機的自然之中,人類所謂的和諧或許只能在疲于奔命之中相互達成,因為一個真正和諧發展的社會不可能建立在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基礎上。因此,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也是促進人的和諧發展的需要和選擇。

三、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協調發展是人的和諧發展的當然內涵

人的和諧發展應充分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和解放。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個性發展、解放是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才得以展開和實現的。個性在社會發展中的要求是:社會關系中的人是作為有個性的個人發生相互關系,社會盡可能提供條件滿足人的個性發展,不是以被迫犧牲一些方面為代價而片面發展,也不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部分人的發展。

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對人的個性發展過程,曾有過精辟的論述,把它分為人的依賴性、物的依賴性、人的自由個性發展三個階段。他說:“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發展著。”[4]人對他人、對群體的依賴性極強,個人發展不可能被提出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體系。”[5]這種“物的依賴性”是指由于商品經濟占統治地位,人與人在交換與分工中,在普遍的需求和供給中形成相互關系,這時個人全面發展的要

求才被提出來。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6]這是人發展的最高階段,個人徹底擺脫了來自社會和其它方面的限制和束縛,個性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由于人的個性發展是在社會關系中展開的,這種現實展開,既可以是對社會的(表現為階層、集團、單位、社群等),也可以是對其他個人的。因此,人的和諧發展問題必然涉及到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關系。

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二者相互關聯、交互作用,構成了人類社會現實的存在狀態,同時也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在社會現實層面上,作為社會的人,其個體不能脫離或超越社會而獨立存在,總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之中,即處于一定社會階層和團體之中。所以,人的和諧發展,就表現為不同社會階層、團體之間的各種矛盾利益關系得以正確處理,彼此協調。這也就是與個人相對應的和諧的“民”。人民包括各階層和各群體,只有各方面的利益都兼顧到,而不是關心一方、排斥另一方,這樣才能實現社會層面意義上的人的和諧,才更能體現和顯示“以人為本”的價值。不同社會階層、團體之間的協調發展既是人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人和諧發展的條件。

從人與人的關系來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系中,良性互動的人際交往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個人和諧發展的前提。而那些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好逸惡勞、違法亂紀的人破壞了自身存在的人際生態,從而也就限制了個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從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來看,必須自覺協調個人的本能及需要與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變單贏為雙贏或多贏。

由此可見,人的和諧發展與社會發展互為前提和基礎,是一個相互作用、不斷提升的互動過程。人和社會、他人只有建立起彼此和諧的發展關系,在互為前提和基礎的動態平衡過程中,才能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

四、個人內在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的和諧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和諧社會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最終都需要通過人自身的和諧來實現。人的生命存在總是以單獨個體的人的存在為最根本形式,人的和諧發展最終也要落腳到個體的人的自身和諧發展。

就單個人而言,人的和諧發展是指由自然和社會長期發展所賦予的每個人的一切潛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綜合平衡的開發調動。它包括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的與時俱進,能力(體力、智力、感覺能力、思維能力、交往能力等等)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個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素質和行為方式等等)的充分自由發展。只有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人的主體能力得到全面協調發展,整個人類的進一步發展才有可靠保證和基礎;只有每個人身心和諧,心理處于積極健康的狀態,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社會成員顯示出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個性,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才能得以實現。

就內容而言,人的發展是由人的自由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充分發展和人的和諧發展構成,分別從自主性、廣泛性、發展程度和發展狀態等方面闡述了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從廣泛上談人的發展,它是指人的各種需要、各種素質、各種能力、各種活動和各種關系的整體發展,是每個社會成員全部力量和才能的展示過程,也即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示、充實、拓展過程。這種發展包括了個人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對此,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全面性”[7]。

馬克思多次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個人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最本質的基礎。人作為某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他自身的特性一方面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象性的關系之中,另一方面也蘊藏在他自身的內部結構之中,即人的個性發展中。這就如同一個個結在樹上的桔子,生命之源來自于社會這棵大樹,在光亮的表皮下面,又布滿了交織復雜的纖維,即使內部如此的復雜,卻又以完整獨立的個體形象映入我們的眼中。作為個體的人而言,全面發展強調的是人的個性化程度,即作為個體的人在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協調的發展,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人格、智力、能力、體力、創造力的全面發展,等等。

人的和諧發展不僅包括人的各方面要素的和諧、個性的和諧,也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諧。馬克思主義認為,精神屬性是人的基本屬性之一。人的精神屬性,賦予了人不斷提升自身本質力量、開發自身能力資源的條件,同時,也使得精神需要成為人的需要的基本方面。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們除了滿足吃、喝、住這些自然需要外,還必須有時間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滿足求真、向善、愛美的需要。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與人的物質生活的全面發展互為條件,相互作用。人的物質生活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則是人的全面發展程度的標志。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就是在物質生活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人的精神屬性愈益彰顯、精神生活愈益豐富的過程。

總而言之,人的和諧發展,是由人內外在各種關系的狀態界定的,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個人內在性等各方面的關系由緊張、對抗走向松弛、和諧。人的和諧發展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和諧發展互為條件和基礎,在某種意義上,它們又是直接同一的。以往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滾動的時候,伴隨著它的必將是紛繁復雜的各種關系以及由此出現的復雜狀況,而這些都是讓那些企盼簡單生活的人們所煩亂的,而只有人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束縛中解放和擺脫出來,人和社會才能處于協調發展狀態。

參考文獻: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決定(全文)[R].(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

[2].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

[3]林國標.和諧社會語境中人的全面發展[N].光明日報20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