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壩建設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28 04:25:00

導語:高拱壩建設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拱壩建設問題分析論文

由于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還要修建大量拱壩乃至極高的拱壩,如瀾滄江的小灣水電站,拱壩壩高292m,裝機容量420萬kW,泄洪功率4600萬kW,壩址基本烈度為8度,而且有大規模的地下廠房及洞室群;又如金沙江的溪落渡水電站,拱壩壩高295m,裝機容量1440萬kW,泄洪功率近1億kW,壩址基本烈度為8度,其難度又比小灣水電站上了一個臺階。這些工程比世界最高的英古里拱壩(壩高272m)更高,工程規模更大,泄洪功率也比世界最高水平高出2~3倍,而且處于強地震區,其技術難度居于世界前列。其他還有金沙江的白鶴灘、洪門口,瀾滄江的糯札渡等拱壩,壩高都在300m左右,也都是現行規范覆蓋不了的特高拱壩。另外,還有拉西瓦、構皮灘等也都是200米以上的高拱壩。下面,就高拱壩建設中的幾個問題談談我們的粗淺認識。

對200米以上的拱壩為什么要做專門研究

建國以來修建了大量拱壩,凡是按規范正規設計施工的拱壩都能安全運行,說明我們已掌握一般拱壩的技術。80年代開始,已在修建240米高的二灘拱壩,并正在向300米級的高拱壩攻關。那么,我們現在所掌握的技術是否已滿足高拱壩的設計要求?100米、200米、300米高的拱壩在本質上有什么區別,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國際上有些壩工專家認為,超過200米的拱壩和百來米高的拱壩有本質的不同,并主張在二灘這類拱壩上,不允許出現拉應力(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我們認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200米以上的高拱壩與較低的拱壩的本質區別在于:低拱壩總體應力水平較低,應力,特別是壓應力的安全儲備較大;高拱壩總體應力水平高,壓應力的儲備較小。一旦拱壩產生局部開裂,應力重分布,低拱壩的調整余地較大,因此,整個壩體仍是安全的;而對于高拱壩,就很可能造成應力普遍超限,從而導致壩體的破壞。另外,高拱壩在溫度應力、地震作用以及泄洪消能方面都有高拱壩的特殊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都會造成致命的破壞。

辯證地看待周邊縫

拱壩設計中最使人擔心的是過分集中的拉應力,尤其在臨水面。因為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不僅低而且不穩定、變異大。但拉應力是避免不了的,特別在幾何體型不連續處,拉應力有尖銳的集中,所以有些國家采取周邊縫方案,把壩和基礎切開,消除奇點和拉應力。總的思路是沿周邊縫解放拉應力。

我們認為,設置周邊縫的影響是雙面性的,有得有失。留縫后消除了縫面上的拉應力,是最大的‘得’;而‘失’的方面,是人為地削弱了拱壩的整體性和剛度,降低了拱壩的超靜定度和應力調整的潛力。周邊縫是壩體結構體系中強度最低的部位,抗拉強度接近于零,抗剪強度也極大地削弱了,只能承受與縫面正交或接近正交的力。如果這種反力分布不能與外載平衡,壩體就要失穩,或者雖能平衡但安全度會降得很低。因此,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周邊縫,尤其對于高拱壩,必須認真進行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也可以采取“中間路線”的做法,即采用局部的人工縫,既消除了拉應力,又不太削弱拱壩的整體性。南非在萊索托建的KATZ拱壩,人工縫設計得十分細致復雜,這一經驗值得借鑒。我們認為。“中間路線”值得作進一步深入研究。

拱壩優化的新思路

拱壩優化是個高難度課題,只有在計算機和計算技術高度發展后才能實現。可喜的是,我國的拱壩優化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進入了實用階段,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拱壩優化是在滿足某些約束條件下使某一目標函數取極值。對于拱壩來講,所謂約束條件主要是保證壩的安全,而目標函數則是壩的體積最小或造價最低。因此,拱壩優化的基本思路就是在保證壩體安全的條件下使壩的體積(或造價)取極小值。在進行高拱壩設計時,對其優化問題宜進行更多的思考。首先,約束條件和目標函數的表述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兩類要求是兩套系統,前者是模糊的(例如將拱壩上允許出現的最大拉應力減小或增大0.1Pa,究竟對壩體安全度起多大的影響是說不清的);后者(體積或造價)則有十分明確的概念的確定值。其次,在目標函數取極值點的附近區域,“坡度”是平緩的。即偏離理論最優點一定距離。對目標函數的影響不大,對整個工程來講,甚至是無足輕重的。那么,我們何不增加一點工程量或造價,而讓安全度有所提高呢?即何不犧牲一點目標函數(不取極值)而使安全性有相當的提高呢?近來,不少專家傾向于把拱壩優化的問題倒過來提,即在混凝土量不超過某一限制的條件下,使壩體具有最高的安全度(這里的混凝土量的限值可以經過初步的常規優化來擬訂)。這一思路容易為高拱壩的設計者特別是業主單位所接受,但這種優化的難度比常規優化更高,原因就在于壩體的‘安全度’以什么函數來表示。是單純的最大應力,還是綜合的可靠度指標,還是另外的什么特征。對于不同體型和地質、地形條件的拱壩,其破壞機理是不同的,如何選擇合理的安全指標,是一個需要做深入研究的課題。總之,在高拱壩建設上,安全與造價兩者之間相比,安全更為重要。只要混凝土量不超過某一數量,并且安全性較高,就是較好的方案。

拱壩的動力分析

我國許多高拱壩要修建在強震區,地震作用及抗震設計成為高拱壩研究的重要問題。

大壩的動力分析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把地震活動對壩體的影響簡單轉化為靜力表示,按靜力分析來進行設計(擬靜力法);第二階段以動力分析作為設計計算手段,在頻域上或時域上作分析,但所考慮的條件比較簡單,例如不計地基、水與壩體的耦合作用,不考慮材料的非線性影響等;第三階段是在動力分析中考慮更多的耦合影響、非線性影響、地基的無限大影響和地震動的合理輸入問題等等。

今后在高拱壩抗震研究中除了繼續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如地震動的合理輸入模式;地震活動的隨機性和不可重復性;如何評價地震的危害性等)外,還要研究如何將理論成果進行歸納總結,逐步推廣應用到設計實踐中去,研究縫(包括周邊縫、裂縫、施工縫)對抗震性能的影響,研究如何采取主動措施減震防震,逐步由被動核算走向主動控制。

拱壩的“上滑失穩”

對于是否需要核算各壩塊沿建基面的穩定性,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拱壩與重力壩無論是結構型式還是受力條件都完全不同,只要拱壩兩岸壩肩基巖不破壞,個別壩塊不可能滑動失穩;另一種認為,拱壩沿建基面滑動失穩是可能的,應該驗算在水壓作用下整個拱壩向下游并沿著岸坡上爬(有人稱之為“上滑失穩”)的可能性,這兩種意見尚未統一,我們僅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1.建基面是拱壩結構系統中的一個薄弱面,沿薄弱面進行穩定核算總是有益的,不應反對。但是,拱壩是個空間整體結構,要核算其沿建基面失穩的安全度非常復雜,究竟用什么方法進行驗算才更符合實際,是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否則,會給出錯誤的概念或結論,對決策不利。

2.對于河谷較寬、曲率半徑較大、岸坡較平緩、建基面上的抗剪強度特低或有平行于建基面的連續斷裂,以及建基面平滑順直的拱壩,應對拱壩沿建基面失穩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3.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必須弄清這種失穩的機理和發展過程。具體講,拱壩受載后,在建基面上各點都產生了剪應力,如荷載不斷增加(或強度不斷降低),有一些點進入屈服狀態,產生應力重分布。這些屈服區逐漸發展,連成片,壩體應力分布及工作條件不斷惡化,最終導致失穩。失穩時,壩體也將被撕裂成塊,不可能是“整體滑動”。所以,“滑動核算”和“應力核算”是分不開的。要真正弄清問題,只能通過仿真的有限元非線性分析,一步步追蹤在荷載增大過程中壩體的反應過程,直到壩體破壞。這也是對拱壩最終承載力的研究。條件不同的拱壩其破壞機理和發展過程也不一致。有的從壩體斷裂開始,發展為全面破壞;有的從壩肩基巖大變形開始導致破壞;也有的可能從建基面上屈服開始發展成壩體應力的惡化而破壞。我們應針對不同情況,用不同的方法分別研究它們的破壞機理和破壞軌跡,這里有很多基礎性問題值得深入進行研究。

拱壩的模型試驗

用結構模型試驗來指導拱壩設計,是常用的有效方法。在早期,外國有些拱壩上要依靠模型試驗來設計,現在雖然設計和計算技術發展了,但對一些重要工程仍常用模型試驗來驗證,而且給人以拱壩變形和破壞機理的直觀印象。試驗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如能在地基內反映一些大的構造面和主要地質條件、尋找更合適的模型材料。測試儀器和分析手段也日益進步和自動化。

但在高拱壩的模型試驗中,要使得成果能反映真實情況,就必須考慮各種非線性影響,而這一點是很難實現的。如果拱壩較低,壩體和地基內的應力水平也很低,基本上在彈性范圍內,試驗就比較方便。但即使對這種情況,如果要做破壞試驗,也存在著相似的問題。對于高拱壩,非線性的影響就更為重要,要找到完全符合相似率的模型試驗材料是相當困難的,這也是阻礙結構模型試驗向前發展的最大障礙。另外,對破壞試驗的一些做法,很多專家也提出了異議,因為水壓荷載根本不可能無限提高,材料強度也不可能無限降低,因此這樣的超載試驗能否給出定性的結論都是值得懷疑的。今后除應繼續提高模型試驗技術外,利用計算機仿真計算,從可靠度的概念出發,去追蹤壩體和地基的破壞軌跡,可能更能說明問題。

關于碾壓混凝土拱壩

將碾壓混凝土技術用于拱壩建設,可以簡化施工、縮短工期。我國已建成75米高的普定碾壓混凝土拱壩,正在興建135米高的沙牌碾壓混凝土拱壩,在這方面的發展是領先的。

但常規的拱壩施工方式(分塊澆筑、冷卻灌漿,然后蓄水)雖不一定是最優模式,卻有它理論上的合理性和成熟的經驗。采用碾壓混凝土技術后,取消或減少了橫縫,實行大面積連續澆筑,在壩體尚未降溫時蓄水。如何解決后期的應力變化防止開裂,尚須采取有效對策,作進一步的研究。采取綜合措施后,才能推廣到高拱壩上去。采用重復灌漿技術或補償混凝土,可能是合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