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集蓄工程開發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10:16:00
導語:雨水集蓄工程開發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處魯東南沂蒙山區的費縣,總面積1903.75km2,耕地面積6.2萬hm2,轄18個鄉鎮,90余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萬人。多年平均降雨量850mm,年內降雨分配極不均勻,多集中在6—9月份汛期,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際降雨量不平衡、豐水、枯水年比較懸殊,最大年降雨量模比系數1.45—1.76,一般1.56;最小年降雨量模比系數為0.48—0.66,一般0.6左右。自古以來就有“十年九旱”之說,一年中常出現冬春連旱、春夏連旱和伏旱連秋旱,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下面筆者就費縣雨水集蓄工程建設經驗進行總結,探討一下雨水集蓄工程類型、開發方式,以及雨水集蓄工程開發建設的重要性。
1.充分認識雨水集蓄利用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
費縣山區面積大,約占全縣總面積的76.4%,已建大、中、小型水庫95座,總流域面積1017.5km2,其中,縣境內面積801.6km2,也就是說水庫工程僅能攔蓄降雨所形成徑流的42%,尚有58%的徑流白白流入大海。因此,要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進行雨水集蓄宣傳,樹立憂水意識,使全民認識到發展雨水集蓄工作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不是單純的技術或行業工作,不是一個眼前利益問題,更不是權宜之計,是一個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問題。為此,應把雨水集蓄工作當作生命工程來抓。
2.在雨水集蓄形式上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不同的地質、地形條件,具有各自的優缺點,我縣在大地構造上屬魯南臺隆、斷裂結構發育、巖性條件較復雜、地表巖石出露較多。石灰巖地區主要分布在祊河以南,朱田、新莊以東,探沂、劉莊以西大部地區,面積761.67km2,為奧陶系、寒武系地層。火成巖、變質巖地區主要分布在北部蒙山,西南老虎山,面積684km2。碎屑巖地區主要分布在蒙山前的上冶、薛莊、胡陽、新橋等鄉鎮的局部地區,面積78.6km2。
在工程形式選擇上,我們總的思路:一是石灰巖地區因存在溶巖滲漏,在雨水集蓄上主要采用水柜、水窯、水池;二是在火成巖、變質巖區主要采用筑壩蓄水,充分利用其特點;三是在筑壩方式上,充分考慮地形、地質特點,合理采用拱壩、重力壩、提升閘、人字閘等工程形式。
3.在雨水集蓄工程規劃上,堅持綜合開發,合理布置,積極創建立體集蓄網絡工程
在雨水集蓄工程規劃上,堅持綜合開發,連片治理,集中利用原則,充分發揮坡、溝、路、梯的作用,截溝道明流攔蓄,集坡面散流、路面徑流、梯田漫流為集中流,集中引蓄。在工程布置上積極營造立體集蓄工程,力爭做到溝相通、池相連、渠管相接,即在平面上利用人造溝渠把溝與池、池與池、溝與溝連接起來,充分考慮優勢互補的原則,合理利用地形特點,把富水區與貧水區連接起來;在立面上做到層層開發,節節利用,以充分集蓄有限的雨水資源,變“廢”水為活水、豐收水、幸福水。在水的利用上,建設網絡工程,做到綜合開發,科學使用,把集蓄工程利用渠管連接起來,形成渠管網絡,充分利用地形特點,合理采用噴灌、滴灌、管灌、滲灌、窖灌等節水灌溉措施,按照先難后易、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科學分配、合理使用有限的雨水資源,把每滴水都用到“點”子上,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價值。
自1996年來,費縣已建設連環池1250處,蓄水能力達1220萬立方米,建設人造溝渠2萬米,鋪設管道2.4萬米,發展微噴面積0.18萬畝,滴灌0.2萬畝。
4.拓寬投資渠道,確保雨水集蓄工作開展
4.1深化小水利改革
雨水集蓄屬小水利開發建設范疇,應當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鼓勵戶辦、聯戶辦股份合作興建雨水集蓄工程。
如,在工程建設上,早在1996年費縣縣委、縣人民政府就下發了《關于改革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使用制度的意見》,明確規定對新建工程要以明確產權、放開建設權、落實管理使用權為重點,可以由集體興建,再拍賣,承包、租賃到戶;也可以本著“誰建、誰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單位和個人采取戶辦、聯戶辦、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資建設。凡戶辦、聯戶辦和股份合作的工程項目,一律要堅持有償占用的原則,村集體可根據工程占地面積和開發利用價值大小,合理收取土地占用費,對攔蓄量較小,農戶自建自用為主的工程設施,可以少收或不收;對多戶爭建的,要公開競標拍賣建設使用權。在工程規劃和質量,上要堅持統一規劃設計原則,根據工程規模大小分別由縣、鄉水利部門進行測量、規劃設計,提出工程建設設計方案,明確標準質量和時間要求,負責施工質量監督。工程完成后,由村集體和水利部門共同組織檢查驗收,出具工程合格證后方可投入運行。在使用和管理上,以戶辦、聯戶辦或股份制興建的工程設施、土地所有權歸集體,工程所有權、受益權、管理使用權歸工程建設者。使用期限可根據工程投資回收期和壽命期的長短,由村集體和工程建設者協商確定。在使用期內,工程建設者享有繼承、轉讓、轉包、轉賣權,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變更和收回,對國家和集體用地或責任山(田)調整,確屬變更調整的,要合理作價,有償轉讓,保護農戶投資權益。
4.2政府引導,社會建設
以政府為依托,建立節水基金,實行以獎代補,發放“引子”資金,吸引農民和社會投資。費縣在開發過程中節水基金的籌集,一是大、中型水庫灌區每畝年增收2—3元;二是向社會募集。
費縣先后在原郝家村鄉、大田莊鄉、馬頭崖鄉等鄉鎮搞試點,大田莊鄉黨委、政府為了鼓勵廣大農民自辦工程,還出臺了激勵政策,規定:凡人均完成0.2個工程砌體方的,鄉里就按照完成砌體方總數,每個砌體方獎勵水泥30kg。人均超過0.2個砌體方的,再按超過的砌體方總數,每方追加獎給水泥10kg。政策出臺后,97年4—5月份在2個月內,全鄉就有200多戶農民遞交申請書,鄉里就拿出100噸水泥用于獎勵扶持,共完成戶辦工程172處。全年新建拱壩722處,等于前38年的總和,新增蓄水能力218萬立方米,使全鄉人均占有蓄水量由原來的不足72立方米升到176立方米。
4.3協調銀信部門,發放集蓄工程貸款,保證工程投入
費縣以百萬農戶致富工程為依托,積極協調銀信部門,發放集蓄工程貸款,保證工程投入,先后發放貸款100余萬元,保證了雨水集蓄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4.4成立水利合作社,保證了工程資金和勞物投入
在各類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上,費縣積極鼓勵農戶以資金、物資、勞務投入為基礎,成立水利合作社,農戶在建設小型水利工程時,可根據平時投入合理動用合作社資源進行建設,解決了工程建設應急難題。
5.成效
5.1通過小水利改革調動了群眾投資辦水利的積極性,雨水集蓄工作得到了空前發展
水利改革使廣大農民對待興修水利同對待家庭責任田一樣,看作是自己份內的事,農戶投入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彌補了國家、集體投入的不足,如大田莊鄉,1996年率先改革,到目前全鄉群眾自我投入2600萬元,新建小型蓄水工程1945處。95%的果園實現了水利化。該鄉小寨溝村,多年來僅有一座拱壩,農水專管機制改革后,實行戶辦、戶有,群眾自發投資辦水利積極性空前高漲,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個僅有25戶農民的自然村就建拱壩20座,幾乎戶戶有了當家水。
5.2促進了高效優質農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
新的投入機制帶來了辦水熱,雨水集蓄工程技術的應用,更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使費縣高效農業由平原開始向山區延伸,實現了以水促效,以效帶水的良性循環。目前,費縣北部的大田莊鄉、薛莊鎮已涌現出了一大批果、菜、西瓜專業村和致富帶頭人。如大田莊鄉,由于有當家水,全鄉年發展西瓜7000畝,僅此一項全鄉收入1400萬元。
5.3解決了人畜吃水困難,使吃水困難的群眾吃上了幸福水
在一些分散的山村,由于資金缺乏,農戶分散,人畜吃水問題很難解決,通過建設雨水集蓄工程,投入很少的資金把雨水蓄集起來,稍加處理,就能飲用,甚至依靠地形優勢通過管道把水引入農戶,使農民吃上真正的自來水。目前,全縣共利用雨水集蓄建成自來水工程320處,鋪設各類管道13.8萬米,解決吃水4.1萬人。
6.幾點啟示
6.1充分利用典型示范效應做好試點工作,力爭做到建1處,富1戶,建1點,連一線帶1片,富1面,扎實有效地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工作。
6.2只有扎實有效地搞好小水利產權制度改革,才能增強農民投入雨水集蓄工程的積極性,確保雨水集蓄工作的順利進行。
6.3雨水集蓄利用必須以高效農業,提高生產效益為推動力。沒有高效農業的發展、生產效益的提高,農民就不會有投資的積極性。
截止目前,費縣先后建成水池(水柜)0.21萬處,水窯0.015萬處,塘壩0.27萬處,總蓄水能力1456萬立方米,人工集雨場0.15萬處,總集雨面積43560萬平方米,總投資7425萬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580萬元,農民自籌6845萬元,農民投工99萬個,通過雨水集蓄新增基本農田灌溉面積18.5萬畝,解決人畜飲水困難4.1萬人,貧困人口脫貧3.2萬人,年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530萬公斤,增加農業產值0.18億元,增加農民收入980萬元。
- 上一篇:物業公司總經理述職報告
- 下一篇:局部動床模型試驗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