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田文學批評觀的背景透析

時間:2022-02-21 10:27:00

導語:李廣田文學批評觀的背景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李廣田文學批評觀的背景透析

[論文摘要]縱觀李廣田文學批評觀的形成過程,幼時的家庭環境、北大讀書期間的異國知己、現實的時代經歷都對他產生過重要影響。上述三方面是李廣田文學批評觀形成的背景

[論文關鍵詞]李廣田文學批評觀形成背景

李廣田以詩歌、散文的創作叩開文壇的大門。在20世紀30年代他成功地創作了一系列優美的散文,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馮志先生說:“廣田的散文在鄉土文學中是獨樹一幟的”。他的散文篇篇都是“獨立的創作”(何其芳語)。到了40年代,李廣田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工作,他在《自己的事情》里說:“我的興趣轉移批評方面來了?!?943年李廣田出版了第一部文學評論集《詩的藝術》。1948年到1950年李廣田先后又出版了四部關于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著作:《文學枝葉》、《創作論》、《文藝書簡》、《論文學教育》。李廣田的文學批評思想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早期他在自己精心構建的小天地里捉摸自己的情感和文字,追求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審美性,和現實政治生活保持著距離,追憶遠離政治中心的故鄉的純真的夢;到后期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走進現實生活,在作品中主動表現客觀現實,主動配合現實政治斗爭,追求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和功利性。這一發展過程是李廣田文學批評思想不斷進步的表現。縱觀李廣田文學批評思想的形成過程,幼時的家庭環境、北大讀書期間的異國知己、現實的時代經歷都對他文學批評思想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

一、家庭環境

李廣田出生于山東省鄒平縣一個貧苦農民之家,因家庭生活貧困,幼年時就過繼給中年無子的舅父。養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勤勞節儉,為了生計終日在田間勞作,李廣田在《自己的事情》這篇文章里,這樣描述過自己的養父母,“他們都是典型的北方農民,忠厚,樸訥,辛勞,節儉,有病不請醫生,受欺不敢反抗,除非喜慶喪亡,鄉黨鄰里也很少往來?!薄薄捌掌胀ㄍǎ^著樸素簡單的生活,他們和中國農村的廣大農民沒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由于貧窮李廣田過早的參加地里的勞作,拔草拾糞,“凡農家工作,除體力所不能及者外,我都能作。”“這樣便和土地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培養了李廣田對土地的感情,哪怕對地面上生長的小草他都有一種親切之情,父親讓他去拔草,面對小草,李廣田在多年以后向我們說出他當時的想法:“我覺得有些小草也是怪可愛的,縱然知道礙著田禾的生長,也不忍把它們拔去,如木筆蒲公英之類都是的,而被我保留最多的還是雀蓑?!边@些小草在李廣田手下的得以繼續生長,同時它們也給李廣田無盡的詩情。李廣田后來專為雀蓑寫過一篇文章《雀蓑記》。李廣田對土地的這份感情是真摯而熱烈的,他在《地之子》一詩中寫道:““我是生自土中,/來自田問的,這大地,我的母親,/我對她有著做為人子的深情。/……/但我的腳卻永踏著土地./我永嗅著人間的土的氣息?!?/p>

由于對土地的這份深情,李廣田不止一次表示甘愿做一個鄉下人,在《(畫廓集)題記》中他說:“我是一個鄉下人,我愛鄉間,并愛住在鄉間的人們。就是現在,雖然在這座大城里住過幾年了,我幾乎還像一個芻下人一樣生活著,思想著,假如我所寫的東西里尚未能脫除那點鄉下氣,那也許就是當然的事體吧。”所以好多評論家都把李廣田稱為“平原之子”、“地之子”,如詩人方敬寫過一篇文章就叫《“地之子”——憶李廣田同志》,臧克家也寫過紀念李廣田的文章《大地之子——記廣田》,就源于土地所賦予李廣田樸素無華的氣質及他對于土地的那份深厚情意。除此之外,李廣田的親生父親也對李廣田的成長影響很大?!顝V田的養父其實是他的舅父,李廣田在《<畫廊集>題記》中曾描述過他的兩位父親,“我的幼年生活,完全是在這位勤儉勞苦,而又有點迂直的舅父的影響之下過來的,但同時我又極愛慕我那位喜歡吃酒,喜歡說牢騷話,又喜歡讀陶詩的父親,雖然我同他見面的機會并不很多。我是在這么兩種教養之下生長起來的,我常覺得自己的性格中依然存在著這兩種性格?!边@兩位父親在李廣田作品中多次出現?!侗У耐婢摺分忻鑼懥四莻€只知道下田干活吃飽飯,無暇關心孩子心靈的養父。《或人日記抄》中向我們講述了因為母親偷了自己家本不寬裕的糧食去救濟娘家人而遭到養父的毒打的事。在《五車樓》和《花鳥舅爺》中我們認識了那個天真浪漫,整天吟詩舞劍種花喂鳥的可愛的父親。這兩個父親,一個樸素無華,生活在現實之中;一個是天真浪漫,生活在理想之中。李廣田所說的自己性格中依然存在著這兩種性格,就是上述兩位父親身上的性格。李廣田從這兩位父親身上繼承來的這兩種性格在他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中都有所體現。他早期追憶故鄉,描寫故鄉風俗,強調文學作品的審美性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那天真浪漫,生活在理想之中的父親對他的影響。他后期關注現實,注重文藝作品對現實的教育意義中我們又可以看到他那位樸素無華,生活在現實之中的養父對他的影響。

二、異國知己

李廣田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的外文系,外文系的課程中有英國文學,他最偏愛的是英國的散文,他把英國幾個不太被人注意,過著寂寞生活的散文家當成知心朋友,這幾個作家便是十八世紀的懷特和后來的何德森與瑪爾廷。從這幾個樸素的作家筆下,李廣田找到了讓一個中國農村成長起來的兒子感到親切的事物,尤其是瑪爾廷的《道旁的智慧》更讓李廣田喜愛有加,李廣田曾說:“《道旁的智慧》(Waysidewisdom)是英人瑪爾廷(E.M.martin)的一本散文集,我喜歡這書,因為他的文章是太適合我的脾胃了?!爆敔柾⒌臅锏降子惺裁催@么吸引李廣田呢?李廣田說:“在瑪爾廷的書里找不出什么熱鬧來,也沒有什么奇跡,叫做‘道旁的智慧’者,只是些平常人的平常事物。(然而又何嘗不是奇跡呢,對于那些不平常的人。)似乎是從塵埃與道上,隨手掇拾了來,也許是一朵野花,也許是一只草葉,也許只是從漂泊者的行囊上落下來的一粒細沙。然而我愛這些。這些都是和我很親近的?!边@些話用來概括李廣田自己的散文特點是非常貼切的。也可以說他是借評價瑪爾廷來對自己作品的風格所作的注腳。李廣田在《<灌木集>序》這篇文章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散文特點是說:“我常常在私心里藏著樣一個比喻:比之于那高大而堅實的喬木,我這些小文章不過是些叢雜的灌木罷了。灌木是矮矮的,生在地面,春自生,秋去自枯,沒有矗天的枝葉,也不會蒽為豐林,自然沒有棟梁舟車之材,甚至連一樹嘉蔭也沒有,更不必說什么開花與結果?!薄瓌h這些話當然是李廣田的自謙之詞,但我們看這些話和他評價瑪爾廷作品時的話是不時如出一轍呢?

瑪爾廷愛好自然,喜歡到處旅行,但他不去涉足于繁華的都市,只是漂泊在遠離都市喧囂的地方。如荒涼的城鎮,破敗的小屋,原始的叢林,他所接觸的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貧困的人,像馬車夫,游方香客等。他的作品多帶有田園或鄉村的風味?!兜琅灾腔邸防锏奈恼率亲匀欢鵀⒚摰模路鹗请S意寫下的文字,讀他的文章讓人感到好像在一盞黃黃的燈光下,聽他低聲向我們講述關于鄉村的傳說和故事,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我們引入到一種靜謐安詳的境界中,讓我們忘記生活的疲倦,人生的困苦。李廣田在瑪爾廷作品中找到了讓自己感到親切的地方,于是他也拿起筆描寫自己家鄉,那個不算華麗的樸野小天地。在北大讀書期間寫下的《畫廊集》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山東農村風土人情的圖畫,精彩紛呈。張維在《我永嗅著人間土的氣息》這篇文章里寫道:“李廣田和何其芳除寫詩外,更致力于散文的寫作,并在這方面傾注了不少詩情、詩藝。他們都受英國十九世紀最流行過一時的所謂‘家常閑話’式散文的影響較深,也學寫過。而數李廣田最能學寫出這一路文章的味道,寫來如行云流水,不拘一格,追求藝術完整。當時中國吸收西方文化是從英國開始,并且,‘大抵是借助英國的力量的’。(郁達夫語)李廣田處于專攻英語這樣的‘近水樓臺’,受英國散文的影響之深則不難想見?!薄瓘埦S的這話說的是非常中肯的,我們從李廣田的文章里確實能看出瑪爾廷的痕跡。《畫廊集》里的《野店》一文和《雀蓑記》里的《山水》一文,這兩篇文章最具有瑪爾廷的味道?!兑暗辍穼懼袊r村的小旅店,“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鼻О倌陙?,好像沒有什么大的變化。浪跡天涯,為生活奔波的人們一夕相聚,一見如故,他們相互傾吐真情,說說有時連父母妻兒都不曾說過的話題,這里的店主人也讓人感到親切,小店里充滿著一種特別的人間味。還有《山水》一文,李廣田以一個平原之子的赤子之心,深情地謳歌自己家鄉所在的平原,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婉轉的文筆,把一塊普通的平原寫的起伏曲折耐人尋味。

李廣田的兒李岫在《畫廓、雀蓑及其他》一文中也談到了《野店》這篇文章,她說:“《野店》是畫廊中的一幅?!獜臉嬎嫉交{,都可以看到瑪爾廷散文的痕跡?,敔柾⒂幸黄⑽慕小痘h笆旁邊的荷馬》……這種純樸自然的情調,在平庸的事物里對美的探索,歌頌下賤馬夫或住野店的人們,都是極其相似的。不同的是,一個是英國的田園風味,一個則是中國農村,陳涉吳廣式的不忘昔日相聚的慷慨義氣。”…從李岫的這一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在平庸的事物里發現美,歌頌美,這也是二人最大的相同之處。馮至在《李廣田文集》序里這樣感嘆道:“如果瑪爾廷在世,讀到這兩篇文章,不知是要引為同調呢,還是自嘆不如?’’

從以上可以看出瑪爾廷在李廣田早期文學創作中產生過重要影響。它不僅影響著李廣田對作品題材的選擇,也影響著李廣田形成樸素的創作風格。李廣田沿著他們鄉土散文的道路一路走來,也是碩果累累。僅1936年一年就有三部文集出版。這些作品也為李廣田贏得了很高的文名。馮志先生說:“廣田的散文在鄉土文學中是獨樹~幟的”。李廣田盡管非常欣賞那三個英國散文家,有志于寫出像他們那樣優美的散文,但他不能像他們那樣忘記了生活的疲倦和人生的爭執,現實把李廣田從自己的小天地里拉了出來。

三、時代經歷

1935年李廣田大學畢業后,在濟南一個中學當國文教員,妻子王蘭馨在離濟南不遠的泰安教書。每個周末李廣田從濟南來到泰安。泰安就在泰山腳下,所以夫妻二人得以盡情地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風光,有時就住在泰山上的旅館里。相對平靜的生活激起李廣田的創作熱情。散文名篇《山之子》、《扇子崖》就創作于這一時期,這一時期李廣田視野更加開闊,他不再僅僅停留在對故鄉的迫記上,他更加關注廣大山民、農民的命運,他不僅在作品中描寫了他們悲慘的命運,他還思索著造成他們悲慘命運的原因是什么?這一時期的李廣田從一個“平原之子”上升到“山之子”的高度,他開始鳥瞰世問萬象、人間疾苦。

1936年對李廣田來說是一個收獲年,三月,詩集《漢園集》(與卞之琳、何其芳合著)由商務出版社出版。同是三月,散文集《畫廊集》由商務出版社出版,11月,散文集《銀狐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當李廣田再次審視這些作品時他感到不滿足了,在《自己的事情》中,他說:“對于這些東西,當然不自滿足,但確乎仿佛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因此也就忘了外面的大天地,當我關在書房里捉摸自己的情感和文字時,外面的暴風雨卻正在進行著?!薄顝V田對自己在樸野的小天地里尋找美和真實的過去不滿足了,他開始自覺地漸漸轉變文風,作品中關注現實的客觀描寫多了起來。這在他的第二本散文集《銀狐集》里便有所表現,在《(銀狐集)題記》里李廣田自己也作了說明:“我覺得我文章漸漸地由主觀抒寫變向客觀的描寫一方面?!薄啊独隙纱防锩鑼懥艘粋€老船工,任憑自己的一生,像那艘破舊的老渡船那樣,被一個叫命運的東西牽著,在苦難的河流里渡來渡去?!读~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年輕的美好的生命,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一個虛無的孩子身上,被人摧殘到死的女戲子悲慘的一生,在這些作品中客觀的現實性內容逐漸多了起來,對于人生苦難的描寫也多了。

時代的發展把他拉到更加殘酷的現實面前。1937年12月24日在敵人的炮火之下,李廣田師生一群人被迫離開濟南,輾轉南下,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流亡生活。在流亡途中,李廣田看到了以前所不曾看到的社會現實。首先,他看到廣大農民生活貧困至極。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受到土匪、貪官污吏以及各種苛捐雜稅的剝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其次,政府當局更是一片黑暗,公飽私囊,荒淫無恥,甚至官匪勾結共同欺詐柔弱的百姓。李廣田還親自目睹了教育界當局的昏庸、頑固、視人命如同草芥的可惡做法。當這支流亡隊伍到達漢江時,正值連降大雨,漢江水位猛漲,這時校方領導不顧阻,硬要強渡漢江。強渡已是十分危險的事了,校方竟然又下令每條船加載面粉數百袋,這樣船的重量猛增。結果僅僅下瀉幾公里便遇礁,危急時刻,校方領導竟然下令先救好不容易籌來的面粉而不去救人。直接導致二十二名如花的少女葬身漢江。這件事讓李廣田異常悲憤,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的生命因懷有一顆炙熱的愛國之心不愿做亡國奴而踏上艱苦的流亡之路,結果卻由于教育界當局者的昏庸殘忍慘死,他們還不如戰死沙場。李廣田面對漢江向這些昏庸殘忍的教育界領導發出了賭咒:“唯愿世間完全干枯,/也不要一滴清露。/但天地干枯又將何用,/二十二個生命已經葬身魚腹?!?/p>

在這樣黑暗的現實面前,李廣田一改過去在平庸的事物里尋找美的文風。他開始撕開現實那虛偽的面紗,向人們展示那背后隱藏的真實?!端f:這是我的》、《手的用處》等篇,矛頭直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那貪婪的心,永不知滿足。用他們那本來應該用以創造的雙手千方百計的掩飾罪惡,粉飾太平?!哆@種蟲》諷刺挖苦那些不堅持自己的意見、人云亦云、墻頭草隨風倒的人。在這類文章中,我們明顯地感到鋒芒性加強了,戰斗性增加了,文章的格調也更加明朗。在此后的文章中這一表現更加明顯。以后的李廣田更加注重文學作品的教育作用及功利性的_面。關于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李廣田在《論文學教育》中說:“它教人以自處之道,而更重要的還是對人處事之道,總之,是教人以作人的態度。”在以前的作品中,李廣田追求的是文學作品對抽象的人性的塑造作用。時代的發展及需要使李廣田更加實際的發揮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教人以作人的態度”。李廣田因此要求文學作品要反映時代內容,要走進生活,要和政治工作互相配合,要采取廣大人民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教人以作人的態度”。

家庭環境、北大讀書期間的異國知己、現實的時代經歷就是這樣給予李廣田以影響,他逐漸的改變著,也在不斷的豐富著自己的文學批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