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正街競爭力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5 03:03:00

導語:漢正街競爭力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正街競爭力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交通便利優勢,發展卻落后于既沒有地理又沒有資源優勢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其原因究竟何在?本文擬用邁克爾·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為基礎,對漢正街競爭力減弱的原因進行系統分析,并重新思考漢正街在“大制造”背景下的功能定位問題。

漢正街不敵義烏

就在1982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將漢正街譽為“中國小商品市場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時,浙江中部的貧困縣義烏,第一批小商品剛剛擺上露天市場攤點。然而事事難料,1991年起,浙江義烏最大的市場群——中國小商品城悄然取代了漢正街,成為全國集貿市場銷售冠軍,一直持續到現在;并于2002年成功上市,實現了與資本市場的對接。2000年,據中國市場學會調查,漢正街市場在全國小商品市場排名已降至第八位。漢正街和義烏在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上的鮮明對比,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漢正街競爭力減弱的系統思考

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交通便利優勢,發展卻落后于既沒有地理又沒有資源優勢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其原因究竟何在?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科學和理想的系統分析框架。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地區和產業的競爭力決定于其所依賴的微觀經濟環境的質量。微觀經濟環境包括四個方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公司戰略和結構的競爭背景、相關支持產業等要素。微觀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會使其構成要素間加緊建立關聯,形成所謂的“鉆石體系”。鉆石體系中各個關鍵要素都具有地理集中性,因此其運行的結果也客觀上推動了一個國家、地區的產業競爭優勢趨向于集群分布,形成所謂的產業集群,呈現出由客戶到供應商的垂直關系,或由市場、技術到營銷網絡的水平關聯。“鉆石體系”的良好作用,就會使產業集群具有很強的自增強動力,不斷地自組織進化和壯大,進入報酬遞增的良性循環中。而某一要素的缺陷也會通過“鉆石體系”影響其它要素,加速產業集群向相反方向運動。短短幾年時間,義烏小商品市場躍升為世界性市場,而漢正街則退化為區域性市場的鮮活例子,向我們展示了“鉆石體系”的巨大威力。

地理優勢已不再明顯:削弱了漢正街的競爭優勢,并阻礙其創新和升級

生產要素分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前者包括自然資源、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初級勞工等一般性要素,后者包括高科技人才及其創造力、科教機構和領先學科,現代化的電訊網絡等專業性要素。素有“九省通衢”的武漢,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在當時對于漢正街小商品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但隨著國家在基礎設施的長期投入,各地交通基礎條件特別是陸路交通迅速改善,漢正街市場在這方面的優勢大大被削弱。另外,武漢市交通便利的優勢,掩蓋了漢正街自身交通狀況惡劣的實際情況,從而影響了當地政府的投入。20年間,義烏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經歷了5代,從馬路市場到室內市場,從安全、暢通的“商場式”再到外有花園、內有完善服務的星級式博覽中心。而漢正街直到現在才發現其交通環境是何等惡劣——市場內部道路不暢,沒有一條出城通道。

對于漢正街每一位經營者來說,水陸交通便利和運輸成本優勢是他們制定企業戰略和經營模式時最重要的優勢來源。基于這種理念,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長期定位在小商品中轉站,大部分經營者已習慣了通過買入賣出賺取豐厚利潤,可這卻阻礙了創新的動力和激情。與之相對的是沒有地理和資源優勢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經營者們,面對日益激烈的小商品價格競爭,及時轉變商業經營模式,發展上游制造業,降低綜合成本來獲取新的競爭優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基本生產要素的重要性下降,專業化的高等生產要素越來越成為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然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在這方面卻處于劣勢地位,主要表現在:產品規模大,檔次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協調性差,競爭無序;從業人員多,素質和勞動生產率低等等。這會成為制約漢正街市場未來發展的重要障礙。

面向農村的需求定位:失去成熟挑剔的武漢顧客,導致動力機制作用減弱

在波特看來,需求條件是產業集群不斷升級的主要動力。漢正街在最早接受市場經濟的洗禮時,滿足武漢當地人需求的同時也緊緊盯住農村廣闊的消費市場,這種市場定位應該說抓住了當時社會需求的主要方向。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相對當時城市人口比重較小,改革相對落后的狀況,農村市場則比較廣闊,需求更為旺盛。與此同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鄉差距很小,使得漢正街的商品能夠同時滿足城市和農村的需求。

但是,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后,經濟發展迅速,城鄉差距也逐漸拉大,城市開始成為社會消費潮流的領導者。而漢正街卻在1997年正式提出“漢正街市場姓農”的定位,這種“退而求其次”的“倒流”現象則著實讓人驚訝。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當時城市商品供大于求的情況非常普遍,競爭十分激烈;而農村消費還剛開始啟動,需求尚未飽和,定位農村似乎有更大的市場潛力(特別是人口因素)。無奈農村市場直到現在還沒有真正啟動,“三農問題”卻越發讓中央領導揪心。就在此時,義烏小商品市場卻在思考如何走出國門,同漢正街的真正差距則是從這時開始拉開。其原因在于:

漢正街面向農村的市場定位,首先失去成熟挑剔的武漢顧客,導致動力機制作用減弱。武漢市的消費者相對其他地區更顯得內行和挑剔,因而成為商家必爭之地。而漢正街這種舍近求遠的做法使得其沒有因為挑剔的本地顧客而受惠。其次,這種定位也被漢正街的經營者曲解,“面向農村”被理解為賣“水貨”、“價廉物美”被理解為“假冒偽劣”,于是“漢正街貨很便宜,但水貨多”在人們腦海里逐漸形成定勢。乘虛而入的假冒偽劣產品不僅嚴重影響了漢正街的聲譽,更給當地帶來“誠信”危機,最近頻頻“蒸發”的托運部就是明顯的例子。失去了需求動力的漢正街,又長期被“水貨”和“誠信”問題困撓,其競爭力減弱就不難理解了。

缺乏相關和支持產業:無根的市場,如同“水中浮萍”

義烏小商品市場已有襪子、拉鏈、服飾、針織、飾品、印刷等八大產業形成產、供、銷、運、外貿一條龍的成熟產業鏈,成為中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和產業集群。相比之下,漢正街小商品市場上本地占有率不到5%,仍以商品代銷為主,相當一部分是從浙江、廣東等地批來的,整條街等于一個二級批發市場,主要充當我國小商品的中轉站。盡管漢正街有2000多家小型服裝加工廠,但因規模小、以致沒有一個能夠叫得響的品牌。

漢正街為什么沒有像義烏那樣有良好的制造業支撐?原因比較復雜,前面談到根深蒂固的商業文化是其中之一。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武漢市的要素成本,特別是勞動成本比較高是另一重要原因。漢正街和義烏非常相似,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是產業成功的關鍵。對此,義烏以專業市場為依托,在義烏周邊農村組建成千上萬個家庭工場,并有效地組織為一個個以單一產品為主的專業化村或鎮,形成了“專業市場+家庭工場”式的經營模式,充分利用當地廉價的農村勞動力。相比之下,地處武漢市內的漢正街的要素成本則高了許多,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最近漢正街71家服裝作坊因非法雇傭童工而受到相關部門的查處,而這在義烏的家庭工場中老人、小孩參與其中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不僅如此,“專業市場+家庭工場”模式使義烏的產業集群化發展良好,通過集體效率形成綜合成本降低的新競爭優勢:各個家庭工場極易獲得原材料,且不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和成本就能獲得市場行情;信息流轉快且比較透明,交易成本降低;各個家庭工場的彈性專精,利于形成規模效應;經營氛圍的形成,吸引大量外地廉價勞工;等等。

同制造業一樣,漢正街也沒有形成專業性的物流產業。商貿業與物流業的關系日益緊密,專業物流越發達,產品運輸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商貿業的發展。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形成了“一戶一線”為特色的專業性非常強的物流業,這些家庭運輸的市場細分可細到新疆的某一縣、市。可是在漢正街看到的景象是麻木亂穿、扁擔橫行,而打貨人大包小包掛在肩上,這種低效率的做法如何取得競爭優勢。缺乏相關和支持產業的漢正街只能算是小商品交易集散地(產業集聚),而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

同質競爭:依戀過去美好時光,缺乏敢于創新敢擔風險的精神

對地區競爭力最有影響的是當地競爭者的存在和當地產業的競爭激烈程度。誠然當地企業之間的競爭,在短期內可能會損失一些資源;但從長遠看,當地競爭給企業帶來創新、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通過投資提升高級生產要素等一系列壓力,這一切都有利于企業競爭優勢的持續創新。更為重要的當地激烈的競爭實際上為該產業的發展培育了良好的經營氛圍,即所謂的扎堆現象。應該說,漢正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當時政府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戰略和經營模式應隨著環境發生變化而及時跟進,并尋求差異化。在義烏,發展良好的小商品產業集群使得經營者們紛紛在產業價值鏈尋找自己的定位,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并不斷創新;相比之下,漢正街的當地企業還停留在基于地理優勢的“代銷”經營模式上,從而陷入同質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這或許與漢正街地處中部有關。武漢市相對東部地區來說,思想較為保守,計劃經濟的作用還較強,人們在長期活動中自然形成了重平庸忌冒險、重和諧忌競爭等為主要持征的文化傳統,這顯然是與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冒險競爭、創業拼搏和極力擴張的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抵觸。另外,悠久的商業文化傳統使漢正街的經營者對過去的經營模式產生了濃厚情結,依戀過去美好時光,漸漸失去創新的動力和危機意識。

綜上所述,由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交通和通訊環境大大改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依賴的區位優勢正不斷減弱;不恰當的市場需求定位不僅使漢正街失去自我升級的動力,而且為“假冒偽劣”、“水貨市場”等誠信問題所拖累;悠久的商業文化傳統和依然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使得漢正街的經營者們依戀過去美好時光,缺乏敢于創新敢擔風險的精神;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長期以來以代銷為主,而制造業和專業物流業等相關和支持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使得漢正街無法獲得新的優勢來源——綜合效率優勢。這些因素聯動起來阻礙了漢正街向集群化方向發展,結果是舊有的優勢正慢慢消失,而新的優勢還沒有培育起來,其競爭力下降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進入90年代后期,武漢市經濟也正如我國整體經濟一樣,開始全面從資源驅動階段向投資驅動階段過渡。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城市競爭優勢的源泉開始從基本資源優勢(自然資源、地理、勞動力)向效率優勢轉變,主導優勢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和技術密集產業轉移。為此,武漢市全力發展汽車、光電子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積極迎接中國成為“全球制造中心”時代的到來。因此,漢正街在武漢市經濟中的地位下降是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不斷增加的現代零售業,如百貨公司、大型超市等對其形成替代。作為享有“天下第一街”之美稱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在發展相對落后的情形下如何奮起直追?令人欣喜的是,武漢市政府正在啟動“二次創業”工程,如改善漢正街的交通基礎設施、建立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和物流園區等等。這些對改善漢正街經營環境,增強漢正街自我發展的動力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在“大制造”的時代背景下,在武漢市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否合適?其實,現在是思考漢正街作為傳統小商品市場的功能定位是否恰當的時候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應該是漢正街目前最為迫切的事情。

參考資料:

1.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朱成晟,浙江產業群[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3.王南方等,漢正街當奮起追義烏[N],長江日報,2003.7

4.聶麗娟,武漢漢正街:托運部為何頻頻“蒸發”?[N],楚天都市報,2003.8.24

5.付濤,白溝金盆洗手創品牌,義烏漢正街年內上市[N],中國經營報,20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