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址及周邊地區城市設計策略初探
時間:2022-02-27 11:01:47
導語:大遺址及周邊地區城市設計策略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背景
在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面積不斷擴張的今天,大遺址的亟待保護與周邊地區的迫切發展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大遺址價值的重新挖掘與展示過程中,其周邊區域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建設,呈現與大遺址保護相悖的空間形態。此外,2005年10月,第15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了《西安宣言》,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古跡遺址周邊環境的含義,提出要對古遺址和歷史區域的周邊環境進行保護。伴隨著我國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在大遺址周邊地區中的城市建設開發日益增多,如何實現實現遺址保護良好、周邊地區良性發展的和諧狀態,就成為擺在規劃師、建筑師面前的課題。本文將目光聚焦在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阿房宮遺址,它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規模的早期大型宮殿建筑夯土遺址群,是重要的秦代建筑實物遺存。出于大遺產保護與周邊地區更新發展的雙向需求,本文通過阿房宮遺址周邊地區城市設計,探討一種可持續的、以保護為重兼具發展的途徑,實現二者良性發展的和諧狀態,以期對今后大遺址及周邊地區的更新建設貢獻出具有可借鑒意義的價值。
2.阿房宮遺址概述
秦阿房宮遺址位于現西安市以西13公里處的古皂河以西,渭河以南,與秦都咸陽城隔河相對。遺址分布在龍首原向西南延伸的臺地上,是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阿房宮遺址構成及規模
阿房宮遺址由阿房宮前殿遺址和上林苑建筑遺址群構成,為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前殿遺址現存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高7~9米,地面以上部分高9米,含基地最大高度12米。阿房宮遺址保護范圍面積共計228.64hm2,包括阿房宮前殿遺址和上林苑其他建筑遺址兩部分,阿房宮前殿遺址面積為91.86hm2,上林苑其他建筑遺址面積為36.78hm2。
2.2阿房宮遺址的歷史價值
阿房宮前殿遺址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規模的早期大型宮殿建筑夯土遺址群,是重要的秦代建筑實物遺存。阿房宮前殿遺址的夯土臺基、出圖的排水設施和建筑構件為研究秦漢規劃營建及宮殿建筑設計和發展、秦漢建筑施工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3阿房宮遺址周邊地區概況
本次規劃研究地段是阿房宮遺址周邊的城市建設區,西至西繞城高速,東至西三環,南臨昆明路,北接規劃道路,總體研究范圍11.96平方公里。現狀用地大部分以工業用地為主,占到城市建設用地的40%。阿房宮遺址周邊基本被村莊環繞,研究范圍內有多條國道對遺址區域造城較大影響。在人群構成中80%為租住戶。地段北部為三橋汽車城整合后的三橋汽車產業園,西側為規劃的統籌科技產業園,東邊是西安市四個城市副中心之一的土門商圈;東南方向為西安高新區。一方面,汽車產業園、土門商圈會給基地及其周邊帶來大量人流;另一方面,基地外圍多是科技產業園、高新產業開發區,城市商貿、商業區等,缺少能為市民提供文化、休閑活動的區域。(圖1)研究地段的西南角,周邊分別為繞城高速、西三環、108國道,同時還有地鐵站與公交站。片區位于古時上林苑之內,內部有上林苑二號觀景臺遺址。遺址內部現存有村莊。現狀矛盾尤為明顯,作為研究的核心地塊。
3.存在的問題
3.1阿房宮遺址保護受阻
(1)臺基損壞嚴重,遺址亟待保護遺址臺基暴露在露天當中沒有恰當的保護措施,夯土臺基在遭受著雨蝕和風蝕,夯土臺基早已破敗不堪。(2)村民租房謀生,建房侵占遺址因為周邊地區有大量租住需求,村民紛紛大量建房出租。很多房屋都蓋在了遺址之上,由于遺址夯土緊密,甚至出現了村民取用遺址夯土進行建房的現象。
3.2居民生活品質低下
遺址周邊人群在居住環境惡劣、配套設施匱乏情況下,如何保證生活質量,打造田園居住生活。
3.3產業結構失衡
產業類型單一,結構失衡。區域內多為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工廠作坊,缺乏高附加值產業。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尚處初級階段,多以夜市為主且管理換亂衛生條件差。
4.探索大遺址及周邊地區協調發展的城市設計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通過對遺址保護、周邊地區居民生活和產業結構的分析,我們認為亟需在遺址和周邊地區中尋求一種可持續的、以保護為重兼具發展的途徑,實現遺址保護良好、周邊地區良性發展的和諧狀態。基地處于西咸新區重要的生態文化休閑地,是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節點,擁有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的保障條件,也是西咸新區田園城市體系的重點組成。為實現可持續城市發展與大遺址保護的雙重目標,我們希望將基地整體打造為生態綠化片區,以阿房宮遺址公園為核心,同時承擔大遺址區旅游公共服務、現代商業商務和田園居住的職能,最終實現遺址保護、人群宜居、產業轉型的綜合目標。
4.1設計原則
(1)遺址生態化利用阿房宮遺址自身良好的生態優勢,與西側的區域級生態綠帶和東側的生態功能區建立強有力的聯系,形成貫穿片區的生態廊道。原有的108國道舊址穿過遺址,成為溝通遺址南北的線性生態軌跡導線,沿108國道打造生態綠道,有效地延續遺址南北的生態性。延續灃東新城遺址觀光帶的規劃,結合現狀開放空間和綠地和規劃要打造的遺址風貌特色區、旅游服務區適當調整觀光帶的具體路徑,形成遺址觀光帶。(2)生活公園化在周邊地區通過設計合理的街區尺度、緊湊的用地布局,形成游園式的居住環境,打造慢節奏的生活方式。社區內街區尺度為200m×200m左右,可視作適宜步行的街區。同時針對區域內多樣的人群需求進行空間塑造。構建都市農業,使人們在回歸田園,打造創意產業和農居SOHO,鼓勵知識分子和農民一起創業。(3)產業集群化通過整合本地的歷史、經濟文化資源,挖掘產業轉型的動力機制,形成聯動效應,實現特色人文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第一,歷史資源帶動型:植入與歷史遺址有密切聯系的功能,將人流有意識地向潛力區引導。第二,區位資源帶動型:利用區位優勢,加強人口、資本的吸引力。
4.2空間結構策略
規劃形成“一核、兩軸、兩帶、四心、四節點、七片區”的空間結構及功能分區。一核:以中央遺址公園和上天臺遺址公園的片區級綠化核心,向東向西分別與城市生態綠道和生態農業功能區打造生態廊道;兩軸:東西向沿紅光路的主要城市發展軸和南北向穿過遺址公園沿道路向南延續至南山的主要景觀軸線;兩帶:沿108國道舊址的文化休閑帶,打造片區重要的公共休閑空間活力帶;繼承上位規劃的片區遺址觀光帶,串聯多個上林苑遺址和阿房宮前殿遺址;四心:結合上位規劃及片區東北部現有成規模第三產業集中區域打造的商業核心;遺址公園正北部博覽中心和正南部的旅游服務中心;3個依托于公共服務設施和開放空間的居住公共服務核心;四節點:位于文化博覽區、文化休閑區、旅游服務區內部核心以及上天臺遺址的四個重要功能區;七片區:遺址公園綠色核心片區。(圖2)規劃針對西南角的核心地塊依據設計原則,做出來詳細的城市設計。(圖3)
4.3開發控制策略
基地的總用地規模為12.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6.2萬人,包括村民安置區,現狀保留居住區和田園居住區,分別為2.1萬人、3.1萬人和1萬人。開發強度方面,保護范圍內:228.64ha禁止任何開發活動;一類建設控制地帶:243ha,建筑物限高8米,容積率≤0.5。二類建設控制地帶:278.25ha,建筑物限高18米,容積率≤1.2。
5.結語
在處理遺址和其周邊保護規劃的問題上,首先應該正確處理好周邊地區和遺址的關系。遺址限制了村莊發展,村莊破壞了遺址,但是遺址又是無形的資源。遺址和當地居民都必須作為規劃的重點,通過梳理各方面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而不是互相牽制。在阿房宮周邊地區城市設計中,通過對遺址生態化的保護、人群生活的探究和產業結構的更新,實現了遺址的保護、增強了文化的傳播、滿足了各類人群的需求。我們對待大遺址周邊保護與規劃的問題時,不僅僅要符合《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實施條例》等相關法規,還應該參考國際憲章的要求,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大遺址及周邊區域的問題,我們對待遺址的視野應該放寬,不僅僅保護遺址本體,更應該保護遺址的周邊環境及其所形成的文化空間。而文化空間的形成必須考慮好“人”“活動”“場所”這三個要素。
作者:馬駿 蔣悅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儉,梁潔,陳飛.歷史保護區保護規劃的實踐研究—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的探索[J].城市規劃學刊,2007年(總第170期):79-84
[2]潘國剛,文物社會價值的實現與文物保護規劃[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8.
[3]李峰,余靜.城市更新[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4]趙文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設計模式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5]崔明,江蘇省大遺址保護規劃與利用模式研究[D].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06.
- 上一篇:城市規劃中城市設計的必要性
- 下一篇:EDI技術在服裝產品設計與開發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