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栽培營造技術論文

時間:2022-07-29 06:43:00

導語:樟子松栽培營造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樟子松栽培營造技術論文

摘要:大力發展樟子松,不僅可以加快造林綠化速度,而且對調整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增強保護的功能,綜合治理開發沙漠化土地,建設后備森林資源,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樟子松播種育苗營造技術

引言

樟子松(PinussywestrisvarmongovicaLitvin)是歐洲赤松的一個地理變種,又名蒙古赤松,海拉爾松,是防風因沙和針葉用材的優良樹種。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適應性強,生態幅度廣。樟子松耐寒性強,休眠期能忍受-40—-50℃低溫,春季生長期間能忍受-6.5℃低溫;樹冠稀疏,針葉少且短小,具發達的角質層、氣孔深陷且密度小,表皮細胞致密,束縛水含量高,保水能力強;葉綠素含量大,積累干物質多。因此,可減少地上部分的水分蒸騰,抗干旱。在干旱沙丘上,樟子松主根一般深扎1—2m,最深可達4m,側根亦可深入到50cm深的沙層,孤立木根系向四周伸展,直徑可達13m以上。樟子松是抗旱性強的喬木樹種之一。樟子松壽命長,一般可達150—200a,有的長達250a。樟子松適應性強,在貧瘠的風沙土及土層很薄的山地石礫沙土均能生長良好,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在微堿性土壤中生長正常。可以應用于營造防護林、用材林和城鎮綠化,是“三北”地區的一個重要造林樹種,尤其是改造沙區的優良樹種。大力發展樟子松,不僅可以加快造林綠化速度,而且對調整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增強保護的功能,綜合治理開發沙漠化土地,建設后備森林資源,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樟子松播種育苗技術

1.1選地。育苗地宜沙不宜粘,宜松不宜堅,要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排水通氣性均好的土地。

1.2整地、施肥。對育苗地進行摻沙改良,整地要做到細碎、平整、均勻,并要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5立方米左右。

1.3土壤消毒和作床。一般每畝施硫酸亞鐵25—50公斤進行土壤消毒。采用高床式育苗,床面寬1米,床面高于渠道20厘米,渠道寬50厘米,床東西走向。

1.4種子處理。①雪藏法:1月份將種子混以3倍的雪,置于背陰處。播前一周取出種子,待雪化凈后用0.5%高錳酸鉀液消毒30分鐘,用清水洗凈,在溫暖向陽處催芽,并經常翻動,保持種層適度濕潤,待種子一半以上裂嘴時即可播種。②沙藏法:4月份,將種子用始溫為45℃溫水浸種22小時,再用0.5%高錳酸鉀浸種30分鐘后,撈出洗凈,混以2倍于種子量的細濕沙,置于背陰處,待種子一半露嘴時即可播種。

1.5播種。①播種時期:一般在4月下旬。②播種量:一般每畝下種量為5公斤左右。③方法:采用人工橫床條播,播幅5厘米,行距15厘米,溝深1厘米,均勻撒種后,覆沙。

1.6播種后及苗期撫育管理。主要是灌水、松土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①灌水:出苗期(從播種后到幼苗出殼為止,約一個月),一般以噴灌為主,每2—3天噴一次;保苗期(從頂芽脫殼后子葉展開到開始抽新梢為止,約20天)噴水與側方溝灌水相結合,一般每2—3天噴灌一次,并適時側方溝灌一次,水不漫過床面。苗木速生期(一般從6月下旬至8月下旬約60余天)。以漫灌為主,一般每半月灌水一次,并視情進行噴灌。苗木硬化期(8月下旬起至10月上旬,共約40余天)一般應停止灌水,除特殊干旱外。②施肥:一般在6月中旬苗木速生長及時追以速效氮磷肥4—5公斤/畝。③松土除草:灌水、下雨后及時松土除草,做到床土疏松草凈。④病蟲害防治:從幼苗出土一半開始,每周噴藥一次,用1%硫酸亞鐵液與1%等量式波爾多液交替使用。1.7越冬管理。樟子松育苗技術要求比較高,苗圃地的選擇及苗期管理不但要求嚴格,而且后期越冬管理更為重要,如果管理不當,第二年春天則會出現大面積死亡。樟子松苗木對水分要求比較高,為防止土壤凍結期間苗木失水(尤其防止春季苗木地上部分開始萌動,而土壤未解凍,苗根不能吸水,造成生理干旱),必須覆土越冬。覆土時間不能過早,否則苗木易腐爛。一般在秋季土壤未結動前,即10月末、11月初覆土。方法是防寒前5~6天將苗床灌一次透水,然后把幼苗向一個方向壓倒,將步道土打碎,覆蓋苗床。覆蓋厚度以苗稍全部埋蓋為度。翌春4月上中旬土壤化凍時可撤除防寒土。撤土要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撤除一半土露出苗稍,第二次全部撤除。撤土后要及時澆水,防止苗木受風害。

二、樟子松營造技術

2.1整地。①小直坑整地:在植被蓋度較大,草根多,整地雨后不流沙的造林地上挖長25cm(東西向),寬20cm,深40—50cm,四壁皆陡直的坑,然后回填表土10—15cm。在植被蓋度大的沙地,由于草與苗木爭水,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干旱季節,干土層深達40cm,小坑深度35cm,造林后苗木根系可達45—50cm,超過雜草根系分布層,扎在溫濕土層。由于坑內地表溫度穩定,土壤濕度大,相對濕度可保持在80%以上,為苗木的成活和生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小氣候環境”。②防風背陰整地:在整地后不流沙的造林地上,挖南、西直立,東、北傾斜,深達35cm以上的坑,造林時將苗木栽到坑南側背陰處。此種整地方法較小直坑造林方便,且防風和蔽陰,并利于秋季苗木埋土,從而可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坑內土壤和空氣的濕度不及小直坑。③應用塑料護苗筒:在植被較少的沙地、沙丘和整地后經雨水沖刷會淤積苗木的地塊,模擬小直坑環境,用透明塑料做成上口邊長15cm,下口邊長20cm,高30cm的三角塑料護苗筒。造林時先挖深45cm的大坑,回填表土15cm。苗木栽植后,用三角體塑料護苗筒套在苗木上,四周埋土。三角體塑料護苗筒便于攜帶和運輸,又較圓筒穩定不易被擠扁,秋季可收回,成本0.3元,可用10年以上。公務員之家:

2.2造林。①干旱草地造林:造林采用小直坑整地方式為好。5月10日以前用經過在苗圃摘心和捋除針葉的苗木;5月10日以后用冷藏苗木造林。用小直坑整地春季造林,大風不能直接吹到苗木上,秋季不必埋土防風。小直坑的壽命一般為3—4a,3a后苗木已長出坑外,坑被淤平后,苗干下部被淤部分可逐漸生新根,既促進幼林期林木生長,又提高了抗旱能力。②沙地沙丘造林:在裸露和半裸露的沙地沙丘,土壤水分蒸發少,一般在土深25cm以下均為濕土,即使在干旱季節,干土層一般也不會超過30cm。造林時采用塑料護苗筒為好。③干土造林技術:造林時土壤0—45cm無濕土,苗木根系無法埋入濕土層,或是造林時雖為濕土,但當地正常年份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干旱季節,土壤也會干至40cm以下。尤其是后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決不應該因造林時土壤濕潤就按常規技術造林。在這兩種立地條件下栽植樟子松,苗木需全部蘸泥漿,采用小直坑整地覆膜造林或塑料護苗筒覆膜造林技術。小直坑覆膜是在栽植苗木后,在坑上方覆蓋一塊40cm×40cm的塑料薄膜,四周用草坨土壓實,中間捅一個2cm以上透氣漏水小孔,雨水可通過小孔漏入坑內;塑料護苗筒覆膜是將薄膜和護苗筒埋嚴,埋好后手按薄膜,使其形成鍋底狀,在中間捅一個透氣漏水小孔。④催芽造林技術:芽萌動也是樟子松造林成活與否的一個關鍵環節,只有芽萌動后才能刺激根系迅速生長,提高抗旱能力。在有些土壤并不太干燥的地塊,由于風大,空氣干燥和陽光照射過于強烈,地表溫度過高,造林后苗木芽還未萌動就死亡。春季造林前將苗木成捆假植到背風向陽處,澆足水,并視天氣狀況中午噴水,直至芽萌動之后再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