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盲蝽防治論文

時間:2022-01-07 08:14:00

導語:棉盲蝽防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棉盲蝽防治論文

1發生情況

棉盲蝽又叫棉盲蝽象,俗稱“小臭蟲”。在我縣棉田過去僅零星發生,但近年來,不僅普遍發生,而且造成較重危害,常常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失調,表現旺長而開花結鈴少、成鈴晚、吐絮遲,產量大大降低、品質惡劣。一般減產20%~30%,嚴重時可達50%以上。據縣植保站2007年7月份調查顯示,平均百株蟲頭數可達20~30頭,多的50~60頭,葉片平均受害率超過60%;棉盲蝽以成蟲和若蟲吸食棉花嫩頭、嫩葉、花蕾和幼鈴等幼嫩組織的營養液,引起蕾鈴大量脫落,蕾鈴脫落中30%~60%是由棉盲蝽引起的。

2為害特點

(1)子葉期頂芽受害,生長點變黑、干枯,形成頂枯,僅剩2片肥厚子葉,不再生長,俗稱“公棉花”或“無頭棉”。

(2)真葉出現后,頂芽受害枯死,不定芽叢生,形成多頭棉,俗稱“破頭瘋”。

(3)幼葉受害,被害處初為小黑點,展開后為破葉,俗稱“破葉瘋”。

(4)頂心和旁心受害,枝葉叢生、瘋長,形成掃帚狀。

(5)幼蕾受害,由黃變黑、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葉張開,不久脫落;幼鈴受害,出現黑褐色水漬斑,嚴重時僵化脫落。

3棉盲蝽重發的原因

(1)用藥次數減少。在常規棉原來的用藥水平上,基本能遏制棉盲蝽的種群數量;但隨著抗蟲棉種植面積的增加,棉田用藥次數減少,其種群數量迅速積累,危害不斷加重。

(2)棉盲蝽寄主增多,食源充足。近幾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牧草、豆類、蔬菜、果樹等面積的擴大,以及棗棉、棉麥、棉蔥、棉瓜等間套作的推廣,為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據我縣農業局調查,在棗棉、瓜棉間作地塊以及溝渠邊地,棉盲蝽發生時間早且為害重。

(3)氣候條件適宜。由于我地一般年份7~8月陰雨天氣較多,降水量較大,田間濕度大,對棉盲蝽卵的孵化及各蟲態發育非常有利。

(4)田間小環境適宜。我縣棉花種植密度普遍偏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整枝、化控不及時,造成田間郁蔽,濕度大,植株含氮量高,有利于棉盲蝽的繁殖為害。

(5)棉農認識不足,防治時間偏晚,錯過最佳防治時期。棉盲蝽白天躲在雜草上或土縫中,傍晚取食為害,不易被人發現。棉農往往在發現破葉時才開始注意防治,此時棉盲蝽已從若蟲轉化為成蟲,遷飛能力很強,不易防治。

4發生規律

常見為害棉田的棉盲蝽有綠盲蝽、中黑盲蝽、三點盲蝽、苜蓿盲蝽等。各種盲蝽年發生3~5代不等,主要以卵在棉田內的棉柴、枯鈴殼內、雜草莖桿中,或果樹、苜蓿、蔬菜等其他越冬寄主的皮下和枝內越冬。一般4月開始孵化,5月侵入棉田,6~7月是棉田危害高峰,8月底9月初陸續遷出棉田。不同地塊棉盲蝽象種類組成不同,危害高峰也有區別,如苜蓿盲蝽5~6月是危害高峰;中黑盲蝽7~8月蟲量最大。棉盲蝽喜溫暖潮濕,成蟲怕陽光,早晚活動為主,易被群眾忽視。針對其發生特點,應采取狠抓第1代,控制侵入棉田的數量;挑治2~3代,減輕棉田危害;兼治4~5代,降低越冬蟲源數量的防治策略。

5綜合防治對策

(1)在早春季節,越冬卵孵化前,清除棉田及附近雜草,不留殘茬,可以減少越冬蟲源。(2)根據地力水肥條件和品種特性合理安排密度,氮、磷、鉀配合施肥,適時整枝、化控,防止棉株徒長旺長。

(3)棉花苗期至蕾鈴期,當百株有成蟲和若蟲1~3頭,或新被害株達3%時,馬上進行噴藥防治,連噴3次,間隔5~7d,可有效防治多種盲蝽、蚜蟲及葉螨。因棉盲蝽若蟲個體小不易調查,可以及時查看嫩尖、頂心、幼蕾等幼嫩組織,發現有黑點時,開始用藥。

(4)自6月上旬以后,當果枝或頂尖葉片被害株率達5%或點片棉株受害時,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3%啶蟲脒2000倍液,或2%的甲基阿齊螨素3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據調查,用5%銳勁特懸浮劑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見效快,持效時間長。

(5)針對盲蝽象的生活習性和成蟲遷飛能力強的特點,噴藥時間應選在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后。噴藥務必要求細致,藥液濃度不一定大,但用藥液量必須大些,要求全株著藥。對生長快、密度大、郁蔽棉田和中后期貪青棉田還要加強防治。對相鄰成片棉田盡量做到統一防治,防止田與田之間遷移危害,提高防治效果。

論文關鍵詞棉盲蝽;發生;防治

論文摘要總結了棉盲蝽近年在臨猗的發生情況,分析了其重發原因,針對棉盲蝽的為害特點和發生規律,提出綜合防治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