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農民素質現狀及解決方法

時間:2022-11-25 03:01:59

導語:略談農民素質現狀及解決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談農民素質現狀及解決方法

勤勞、善良、純樸是農民思想素質的主旋律,但是小富即安和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著農民的思想。主要表現在習慣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市場經濟意識淡薄,思想觀念陳舊,小農意識嚴重等方面。相當一部分農民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干、敢試的勇氣和信心,對腐朽落后的東西認識不清,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動;部分青年農民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思想、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有所膨脹。在農村“臟、亂、差”的現象普遍,講文明、講衛生的風氣尚未形成。很多地區的農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差,亂砍亂伐的現象時有發生。

一、農民素質偏低增加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

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農民素質不高,農民素質高又增加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正以為如此,總理曾強調指出: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于提高農民素質。

1、農民素質影響農業技術推廣和技術進步。

科學技術是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沒有科學的支撐和推動,現代農業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根本。但科學技術只是潛在的生產力,只有將科學技術運用于生產實踐中,才能實現由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而這一轉化能否順利實施是與農民素質直接相關的。農民是農業科學技術應用的主體,如果農民有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農業技術,較快地接納、消化和吸收農業新成果、新技術、從而充分實現新成果、新技術的效益。

2、農民素質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已擺脫了短缺的局面,農業生產由受資源約束變成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時而出現了價格走低的“賣難”現象。因此,必須按照優質化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與此相適應,農民應改變過去單純種植、養殖而向農、牧、副、漁、工、商、服務等產業多方面發展。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農民素質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來。素質越高,對農業生產的調整能力也就越強。反之,不是農民把握市場,而是市場主宰農民,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也就難以優化,結構調整可能變為盲目調整,結果使農民雞飛蛋打,得不償失。

3、農民素質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隨著農業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粗放經營逐步轉向集約經營,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增加。如何將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合理轉移,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而這一轉移能否實現,不僅與整個社會宏觀經濟形勢、整體經濟容量和吸納就業能力等環境因素相關,更與農村勞動力的自身素質相關,無論是農村城鎮化,還是發展鄉鎮企業,就業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實現就業的前提。如果農民具備了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就具備了二、三產業轉移的基本條件。相反,如果農民素質不高則很難轉移出去。據調查,1998年我國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類農民中流向非農產業者占同等文化程度類型勞動力總數的比重分別為4.69%、16.72%、38.46%、40.80%,說明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民更容易實現轉移。

4、農民素質影響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的水平和結構與其自身素質是密切相關的。一般說來,農民素質越高,市場經濟意識和市場適應能力較強,擇業范圍大,其收入也就越高,素質與收入呈正比關系。從收入結構看,農村二、三產業收入占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重不斷增高。據統計,1997年為17.61%,1998年為18.66%,1999年為21.36%,二、三產業收逐漸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5、農民素質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途徑,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但也對農業生產主體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特征是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集約化,實行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加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農業產業化鏈條中,不論是產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還是技術、信息的服務者,都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水平。也就是說,農業產業化經營體制要求較高的農民素質的配合。

6、農民素質影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能為物質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得好,有利于農民素質的提高,而農民素質的提高,又能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包括農村的社會環境、社會風氣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設,其重點是提高人的素質。農民素質低,在工作勞動之余的娛樂活動多為喝酒、打麻將、玩撲克、缺少良好的社會風氣,難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利于革除陋習,掃除封建思想,民主法制觀念淡薄,違法亂紀的事情常有發生,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也不能依法保護自己的權益。

二、提高我國農民素質的對策

1、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文化強國戰略。

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必須扎扎實實地落實好科教興國戰略。政府部門要廣開渠道,籌集教育和培訓經費,增加農民成人培訓學校的數量,提高地方教育和培訓水平,提高農民的年培訓率,提高高中初級技術人員和農民專業戶、示范戶的素質。筆者認為,現階段耍重視做好以下四項工作:一是重視對農村黨員和村級干部及其后備干部的教育培訓和科普教育;二是加強對農村婦女的教育培訓和科普教育。三是強化對農村各種專業戶、示范戶的教育培訓和科普教育。四是加大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力度,高度重視因農村勞動力轉移而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確保絕大多數農民的子女能受到足夠的教育。

2、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選派高校畢業生充實農村管理、技術、生產第一線。

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成人才資源,最有效的辦法是加強農村社區教育,重新構建農村教育體系,特別是要建立農村高等教育體系,使農民教育形成“成職普”、“初中高”、“農科教”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形成政府、社區、公有、民辦共同參與、多元化的運行機制。政府要統一規劃、增加投入、加強協調,把必辦農村教育事業、改善農村教育結構、提高農村辦學效益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放到議事日程,并使之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能加以落實。與此同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高度重視鄉(鎮)、村班子和領頭人的建設、培養和管理。要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政策,借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組織實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成功經驗,鼓勵、支持和選派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等“大學生村官”充實到農村管理、技術、生產第一線,擴大農村高素質群體。通過高素質群體由城市向農村的“遷移”來影響、示范、帶動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促使農村形成“學科學技術、做現代農民、建文明家園”的良好氛圍。

3、加強法制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信用意識。

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各種陣地,對農民進行法制教育,讓農民了解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同時,還要廣泛開展“富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努力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和感恩意識,使農民樹立起全新的市場觀念,在與農民中介組織打交道時,既講法律又講信用。

4、加快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通過微觀層面上的各種產業組織形式,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和宏觀層面上的各種組織形式,如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等把農民有效的組織起來,以帶動和推動農民的經營與生產,推動農民教育工作的健康順利開展,有效地提高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5、改造傳統農民文化,建立新型農民文化。

先進文化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而落后的文化會阻礙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應逐步改造或拋棄傳統農民文化中阻礙農村發展的部分,建立新型的農民文化。當前一方面應對農民進行廣泛深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消除封建文化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要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精神,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新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并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的新文化。要通過大學生的“三下鄉”活動,文藝工作者的“心連心”文藝演出活動和新聞媒體開辦的“農技大講堂”等活動,帶動鄉村社會的文化革命,促進農民文化心理的發展,重鑄中國農民的價值世界,實現我國農村由貧困到富裕、由傳統到現代的經濟與文化的雙重跨越。

此外,還要像我們益陽市一樣,在農村大力實施清潔工程,并高度重視環保工作和農村合作醫療、社會保障工作,力爭將我國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作者:張建安王欣單位:益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