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召歷史文化名村的特色及發(fā)展

時間:2022-05-05 03:52:24

導語:美岱召歷史文化名村的特色及發(fā)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岱召歷史文化名村的特色及發(fā)展

1背景和概況

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土右旗美岱召鎮(zhèn)美岱召村入選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評選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名單。美岱召村歷史悠久,古城召保存完好,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美岱召村目前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村落格局和基本建筑布局形制,適合作為地區(qū)村落整體保護發(fā)展的典范,應在歷史名村的保護中搶得先機,探索出呼包鄂地區(qū)古村落保護歷史文化和發(fā)展新型產業(yè)相結合的路子,讓歷史古村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美岱召村位于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族大青山下。南望黃河,背依寶豐山,東有美岱溝,西有干溝,屬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zhèn)管轄,西距薩拉齊鎮(zhèn)20km。110國道和京藏高速公路像2條巨幅的哈達,橫呈于村莊面前。村后山勢險峻,村內樹木蔥郁。村中央的美岱召,是土默川上一個璀璨的明珠,前來旅游觀光者,無不贊賞其精美而獨特的城寺建筑,無不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魅力所傾倒。

2歷史特色和價值定位

2.1歷史特色

1)大明金國,板升都城。成吉思汗17世孫阿拉塔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領導土默特部后,在寶豐山下建起大板升城(今美岱召城),并以此為基地,率領土默特部西征東擴,南討北伐,建立了東至遼東,西達青藏的強大汗國———金國(阿拉坦,漢意為金),大板升城成為蒙古金國最初的都城,當時的薩拉齊稱廠汗圐圙,因其牧主專為居住在美岱召的阿拉塔汗家族提供奶制食品,故稱其為“薩拉齊”(漢意為“奶食品制造者”)。隆慶五年(公元1570年),阿拉塔汗在妻子鐘金哈屯(三娘子)的輔助下,達成“隆慶和議”。次年,明朝奉阿拉塔汗為順義王,阿拉塔汗奉明朝為正朔,稱自己建立的國家為“大明金國”,大板升城仍為其都城,明廷賜名“福化城”,一直到1580年,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建成后,汗廷東遷。2)依山傍水,城寺合一。美岱召背靠大青山,南望黃河水,景色優(yōu)美,建筑獨特。城召仿中原漢式,將蒙藏文化融于其中,是一座“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召廟內有大量壁畫,對于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術史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3)蒙漢交融,脈絡清晰。阿拉坦汗主政敕勒川的初期,這里的蒙古人依然過著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在我國進入明王朝時期,由于官吏和地主的剝削及壓迫,許多靠近邊關的勞苦大眾走出關外,謀求新的生活,其中多數逃亡到敕勒川。開明智慧的阿拉坦汗,看到了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漢人掌握的手工藝和農耕技術,收留并鼓勵其在敕勒川發(fā)展農業(yè),建設家園,才有了敕勒川上“開良田數千頃”“村連數百”的繁榮盛景。據相關歷史文獻統(tǒng)計,明萬歷間,敕勒川的漢人高達十余萬。

2.2價值定位

1)“政教合一”文化的稀有載體。最初的美岱城召是漢人為阿拉塔汗主政敕勒川而修建的政治中心,至明穆宗隆慶五年,佛教紅黃兩派相爭,黃教喇嘛到敕勒川傳教,說服了原先信奉薩滿教的阿拉塔汗及其貴族官員,阿拉塔汗還邀請西藏活佛索南嘉措到敕勒川弘法傳教,自此,黃教在敕勒川開始盛行,明朝廷頒給阿拉坦汗金字番經及遣喇嘛番僧傳習經咒,阿拉坦汗和索南嘉措在青海舉行了盛大的會晤儀式并修建了歷史上著名的仰華寺,并互贈尊號,美岱城召自然成為黃教在敕勒川的弘法中心。也就造成了美岱城召在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作為理政、弘法、人居的集合體,實屬世界罕見的一種現象。2)走西口文化的歷史見證。美岱召晉綏故道俗稱陳大路,在美岱召村南約1km處,東西向。故道東面從陶思浩村延伸至協力氣村分岔,上路經同美岱召村而過向西延伸,下路在美岱召村南、馬場村北,向西延伸。現呂家村后仍有幾百米長的一段古道遺跡依稀可見。清代,山西漢人走西口出口外,取道殺虎口,步行十多天才能到達美岱召一帶。清乾隆年間開墾蒙地,“二餅餅”車、騾馱橋等都要往來穿梭于山西、晉綏故道。如此的車馬人流在當時來說,一定是可觀的。1945年大軍打包頭,向東轉戰(zhàn),也從晉綏故道而來,路過美岱召村。傅作義部隊的大炮車在通過美岱召村時,曾被美岱召溝的山洪沖走過。晉綏故道對繁榮塞外經濟起過很大作用,但它也給美岱召一些人留下過歷史的痕跡。隨著1923年平綏鐵路的貫通,到日偽時期綏蒙公路的維修,晉綏故道才漸漸失去它昔日的繁榮與輝煌而退出了歷史舞臺。3)明清蒙漢商貿活動的研究范本。明、清時期,土默川豐州灘既是通往漠北的必經之地,也是與中原、西方的聯通要道。明末,阿勒坦汗駐牧豐州灘后,主動與明廷通貢互市,恢復蒙漢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一定要有承載商貿活動的場所才能實現,而美岱召村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4)塞外板升文化的典范。元朝滅亡后,漢族地區(qū)農民受到封建主的嚴重剝削,再加上中原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而當時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區(qū)卻比較富裕和自由,于是大量的漢族平民不斷逃入廣袤的大草原躲避災難,卻遭到草原封建主的驅趕。占居土默川的封建主阿勒坦汗很快發(fā)現,漢人進入草原后,不斷地開荒種地為草原上的牧民解決了糧食、蔬菜、馬草等讓他困惑已久的問題。除此,進入草原的漢人還將一些先進的技術帶到草原上,造船、煉鐵、種植等技術解決了游牧民族很多生活問題,漢人的進入不但不影響牧業(yè)還促進了牧業(yè)的發(fā)展,于是阿勒坦汗開始歡迎大量的漢人進入草原,并按工種不同將漢人分類聚居,現在的“察素齊”就是過去造紙的漢人聚居的地方,“薩拉齊”是擠奶人聚居的地方,“畢克齊”是書寫的人居住的地方。于是,漢人聚居的村落就成為一個個“板升”。“板升”漸成草原重鎮(zhèn)。隨著漢人的繼續(xù)進入,草原上一個個小小的“板升”逐漸發(fā)展為工業(yè)、農業(yè)、造紙業(yè)、牧業(yè)等不斷完善的城鎮(zhèn),直至發(fā)展成如今的大城市。歷史學家王俊杰說,“板升”的出現是呼和浩特乃至內蒙古歷史上的重大事情。

3發(fā)展構想

通過對美岱召的深入分析,讓人不由得會對美岱召、藏傳佛教和現行哲學觀之間產生些許聯系,如圖1所示。“緣起性空”(格魯派教義)緣起: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即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因果法則。佛教的欲界(現在)、色界(過去)和無色界(未來),在這里,分別對應:有情居所的凡間世俗———村寨、市場等,塵世大眾;清凈色質的修行之所———召廟、經殿和僧侶等寺廟主體建筑,居住修行僧侶;無形有神的自在世界———象征涅槃世界,居得道神佛仕。哲學解釋:1)關系的演繹———大中小各層空間之間既獨立又關聯,反映時間和空間之間、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2)境界的升華———從物質到精神,人生境界的層層遞進、升華。佛教文化和哲學價值觀仿佛在追求價值、感悟幸福的新時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升華和融合。

4空間布局

通過對地域風水結構的解讀,找到能夠統(tǒng)御美岱召整體空間結構的寶豐塔,進而順應山勢往南側黃河方向推移,將美岱召村分為三大功能板塊:外圍板塊、中心板塊和入口板塊。外圍板塊———周圍山坡谷地為主,坡度較陡,以樹林果園等自然要素為主,可小規(guī)模點綴式開發(fā)。三大空間表現形式為:守望、傳承和休閑。中心板塊———集中基地核心資源(村落、城召、學校),場地坡度緩,與現狀要素進行鑲嵌式開發(fā)。三大空間表現形式為:追憶、紀念和重現。入口板塊———場地平整,可集中進行前景區(qū)建設,入口門戶。三大空間表現形式為:觀賞、消費和休閑。

5結語

本文通過對美岱召村“特色”和“價值”兩個屬性的準確解讀,緊緊圍繞美岱召、藏傳佛教和現行哲學觀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表征,展開描述美岱召村的發(fā)展設想和空間布局,運用全新的思維模式詮釋新時代背景下美岱召村的文脈之道,為美岱召村找到了發(fā)展方向。筆者希望通過對美岱召村實例的分析和解讀,讓具有不同屬性和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都能找到真正適合自身發(fā)展的途徑。

作者:裴海強 單位:山西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