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況的欲望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3 02:52:00

導語:荀況的欲望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荀況的欲望論研究論文

[摘要]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況,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提出“性惡論”的人道觀時,曾經對人類欲望問題作了比較細致而又獨到的分析,尤其是對如何滿足人類欲望以及滿足欲望的原則問題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終建構起比較系統的“欲望論”。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每個人應如何認識和對待欲望問題,從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

[關鍵詞]欲望滿足欲望理性思維原則

在先秦諸子中,凡談及人類欲望問題者甚多,但大都淺嘗輒止,沒有能作深入的分析。到了戰國末期,先期各派學術思想的總結者荀況(約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戰國末期趙國人),為了提出他的“性惡論”的人道觀,曾對人類欲望問題作了比較細致而又獨到的分析。他不僅分析了欲望的各種表現、欲望的性質等等,而且還分析了欲望的滿足和對待欲望的原則等問題,以致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欲望論”。本文擬就荀況“欲望論”的主要內容作一淺析。

一、人生來就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性情的反應

荀況首先肯定的命題就是:“人生而有欲”。[1]即人們的各種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惡害等等,是人與生俱來的生理機能。他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焉。”[2]

在此基礎上,荀況還對人的性、情、欲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客觀的理解。他認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3]在他看來,性是天生成的,情是性的本質,欲則是情或性的具體反應。例如寒冷本身是情或性的本質的一種表現,而求暖的要求就是欲。既然性與情是“無待而然”的,那么欲同樣也是“無待而然”的。在中國思想史上,荀況第一個直接地論述了性、情、欲之間的關系問題。

二、人的欲望是多種多樣、無窮無盡的

在荀況以前的思想家當中,論述欲望的表現時,一般都只僅僅停留在“欲富”、“欲貴”之類,而荀況論列欲望的范圍卻相當廣泛。他在《荀子》“性惡篇”里指出:“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之情性者也。”[4]由此可見,人的欲望確實是多方面的,按現代的歸類來看,既有物質方面的欲望,也有精神方面的欲望,而且“窮年累世”永“不知足”。

因此,荀況認為情為欲多,而不欲寡,欲寡是錯誤的。他并進一步解釋道,情為欲多“緣天官”,即人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機體,有各種器官,而每一種器官都有一種欲望,目有目欲,耳有耳欲,口有口欲,心有心欲,所以欲多是人之本性。據此,《荀子》“正論”篇里還專門批判了宋钘的“欲寡”論。他曾挪揄宋钘道:如果人之情真是欲寡而不欲多,無異是說“人之情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5]所以欲多而不欲寡者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人的欲望是多種多樣、無窮無盡的。

三、欲望本身和滿足欲望的要求有區別

關于欲望本身,荀況認為欲望是人的自然的生理現象,他所說的“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6]就是這個意思。至于滿足欲望的要求,荀況則另稱之為“求”。所謂“求”,并非只根據人們的生理欲望而活動,還要經過理性的思維作用進行判斷才能決定是否去求。“求者從所可,所受乎心也。”[7]這里所說的“心”即理性思維,所以“求”就是經過理性思維判斷后的滿足欲望的要求,這顯然和生理欲望本身的范圍是不相同的。正因為滿足欲望的要求有理性為依據,因此在一定范圍內的合理欲望不但不應該“去”或“節”,而且應該充分地予以滿足。

因此,他竭力反對道家的“無欲論”和“去欲論”。荀況認為老子籠統的強調“無欲”或“去欲”是不對的,因為只要是合乎理性的欲望肯定是可以滿足的,人們根本不用“去”。所以“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8]

四、在滿足欲望的活動中,理性思維的作用至關重要

荀況認為,既然天生的比較單純的欲望和受著內心多方面的思慮所得出的欲望要求有所不同,那么就有可能出現“欲過之而動不及”或“欲不及而動過之”[9]的現象。荀況解釋說,“欲過之而動不及”即欲望不強烈但行動卻很積極,那是由于內心的驅使。所以其根本的問題在于“心”。他并且還進一步指出,如果說思維的判斷是合理的,那么欲望雖多而對國家治理卻沒有妨害,如果思維的判斷不合理,那么欲望再少,而對于國家的擾亂卻是阻止不了的。所以治和亂的關鍵不在于欲望的多少,而在于理性思維的判斷是否合理。由此可見,理性思維的作用相當重要。既然如此,人們在追求欲望的滿足中,就可以利用理性思維的作用將欲望予以適當的調節和引導。

五、人類對待欲望最好的原則就是“進則近盡,退則節求”

荀況在分析了上述欲望問題后便總結道,欲望雖然不能完全滿足,但可以接近于完全滿足,欲望雖然去不掉,但對欲望的追求卻可以節制。

由此,他便得出了所謂道欲的主張。荀子在“正名篇”中指出:“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10]其意思是說,對待欲望的正道,就是在可以進取的條件下,就盡量使欲望接近于完全滿足,在不能進取的情況下,就節制自己的欲望,這是天下對待欲望最好的原則。因此,對待可以依從的欲望,那就應該順從它,而對待不可依從的欲望,那就應該放棄它,“故知者論道而已矣”,[11]所以真正的聰明人只論欲望是不是合乎正道就是了。

總之,荀況在他所接觸到的各種現象中,欲望問題分析得最為細致,論述得也最為突出。他對欲望問題所作的考察和分析,不僅為當時建立和鞏固新興的地主階級所有制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整個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所作的貢獻也是無庸置疑的。尤其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每個人到底應該如何認識和對待欲望問題,從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

參考文獻

[1]荀況:《荀子》禮論篇第十九中華文化信息網->智慧寶典->儒家經典->荀子

[2][4]荀況:《荀子》性惡篇第二十三中華文化信息網->智慧寶典->儒家經典->荀子

[5]荀況:《荀子》正論篇第十八中華文化信息網->智慧寶典->儒家經典->荀子

[3][6][7][8][9][10][11]荀況:《荀子》正名篇第二十二中華文化信息網->智慧寶典->儒家經典->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