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信息化高職英語學習方式

時間:2022-04-12 08:46:00

導語:淺議信息化高職英語學習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信息化高職英語學習方式

高職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的范疇,課程的教學力求實用為主,必需、夠用為度,突出高職英語教學的時代性、實踐性。信息技術的E-Learning向大家展示了更加寬廣的學習空間,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它突破了傳統高職英語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它具有教師與學生分離、雙向交流的特點,為廣大的師生提供了匯集各種信息資源的龐大的資源庫和個性化的學習條件。運用E-learning在教學中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渠道,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給學生提供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說,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整個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之中是推動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途徑之一。

一、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進行整合新解

何克抗教授認為,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尤其是“主導——主體”教學理論指導下,把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識工具、情感激勵工具與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應用到學科教學過程中去,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的整合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高職英語的課程有機結合,共同完成高職英語專業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有效整合,一方面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增大教學容量,突出教學重點,盡可能給學生提供真實或準真實的語言情景,增強學生學習的實踐性,主動性和自主性,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優化教與學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應用英語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及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在信息時代必不可少的認知、創造的工具,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整合是信息時代的一種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其核心內容不僅是體現在諸如電子教案和信息教學媒體的應用上,而且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上,這對教師、學生、課堂教學都提出了挑戰。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就是根據英語教學的需要,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網絡設備的工具性功能和互聯網豐富強大的共享資源的優勢,使信息技術恰當、有效地融入英語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呈現教學內容的重要工具,將教學內容以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并有機融合,通過電子課件、網絡等途徑傳遞給學生,實現對教學內容和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大幅度地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學習興趣,逐步實現教學方法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變,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原來的“被動接受、模仿再現、封閉讀書”而變為“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

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英語的園地。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并使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有效整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有效地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擴大的知識面,同時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有效地提高其聽、說、讀、寫、譯的整體能力。多媒體的工具性功能再加上互聯網豐富強大的共享資源的引入,更給學生的英語學習“插上雙翅”,最大限度地凋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潛能,從而為學習英語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網絡的應用,使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組織者、加工者甚至是信息的創造者,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特征,充分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輔助英語教學能夠讓高職類的學生最大范圍地接觸到未來工作實際運用中的英語,它突破了“課上聽講、作筆記,課外復習筆記、寫作業”的固有模式,激勵學生在課外把英語作為一種娛樂和交流的工具,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整合的途徑和方式

(一)問題與反思

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的整合,如何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從而使學生建構自身知識體系,是所有教育者關注的焦點。隨著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應用到英語學科的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在嘗試采用計算機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輔助英語課堂教學,但也難免存在一些問題:

1.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定位。多媒體走進課堂固然有其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弱化或排斥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錯誤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防止“以機為主”或“以機代人”。在運用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與使用過程中,一個好的教師必須懂得學習規律,能夠恰當地組織好課件中的知識流程和結構,合理分配教學時限,統一安排好人機交互界面,實現有效調控教學過程,明確各層次的教學目標。

2.有些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片面地認為,只要使用了先進的媒體,就能體現教學的先進性。因此,在英語課堂中,多媒體技術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有些老師設計教學課件只是為了方便自己授課,不用黑板和粉筆,把不該板書的內容也呈現在屏幕上,如:口頭提問的句子,教案中的步驟,課本上的練習等都直接做在課件里。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學生思考的時間,抑制了他們的思考欲望,還失去了大量技能訓練的機會。

3.提高教師素質、參與課件開發。在多媒體技術使用中,目前存在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很多學校硬件條件很好,但教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相對較低,在課堂使用多媒體技術時不熟練,甚至很緊張,而能夠自行開發課件的教師就更少。因此,我們認為不僅要為英語教師制作出精良的多媒體課件,更要為他們提供計算機技術培訓,使他們能夠自行開發適合教學使用,體現自己教學風格的課件。如果制作者本身就是深入英語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英語教學研究水平對創作符合英語教學實踐的課件大有裨益。

(二)良性整合

1.教師角色。教師是實現整合的關鍵,是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教學實踐的主導。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主宰,而是教學的組織者(Organizer),學生的指導者(Director)、合作者(Collaborator),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因此教師與技術的整合是教學中的首要問題。教師要勤于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所需的軟件與多媒體技術,并積極自覺地運用網絡,獲取最新信息,追蹤英語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前沿研究和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論研究水平,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并將這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技術協助英語學習,又可以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為學生學習知識和鍛煉語言運用能力創造條件。

2.學生角色。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是學習的主體。在語言課堂中,學生利用英語學習環境,積極構建知識意義,進行語言運用練習。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所特有的集聲、光、色彩、圖片、動畫和影像等于一體的影音效果,使學生接受多種途徑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對知識的記憶。而通過網絡所獲得的有益教學的信息則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將所學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探究和發現進行學習,從傳統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發現者、建構者,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的認知助手和培養研發能力的工具,成為輔助英語學習的助手。英語教學中要涉及到語言的自身規律和外國的社會環境、風俗習慣、民族心理、歷史文化等,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教師可根據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利用“加工工具”將所呈現的學習內容進行收集、加工、分析、處理,整理成多媒體、超文本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一種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便于理解記憶的語言環境和語言交際情景的場面。在學生學習語言交際詞語時,教師向學生提供交際活動的文化背景,把語言和形象聯系起來,通過多種感官獲取大量的信息知識等。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總結一些科學規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研究,從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動手操作,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與辦法,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動態資源與動態教材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已經在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收集和整理相關課題的資料作為教材課題的拓展學習資源,可以通過文本閱讀討論,或以幻燈片形式學習,也可以在學校主頁上建立鏈接進行網絡學習;還可以由教師把經過認真篩選的相關網址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這種方式的學習使教學信息得到極大擴充,知識范圍廣泛拓展,課堂結構更趨開放。同時學生的視野得以開拓,思路更加開闊,利于創造力的培養。傳統教學中課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為課本,學習資源可以隨時隨地選取,這是信息技術與教材整合的優勢。

三、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應用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建立新形勢下的教學模式

現代教育思想就是要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展、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教師作為課程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必須樹立現代教育思想觀念,克服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探索、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建設現代化教學體系,優化教學全過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新型人才。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中開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協作行學習的特點,探索教學的各個環節,突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學習的能力。

(二)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加強對網絡化教與學的研究和應用

在如今的信息社會,高職教師只有不斷“充電”才能順應科技的進步和社會乃至企業的發展。因此教師要甘做終身學習者。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設計思想和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處理好信息化與面授之間的關系,要將理論教學、傳授知識與實踐教學及素質教育有機的相結合,并運用在教學方法中。

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要使自己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就必須進行不斷地學習。掌握多媒體網絡化教育環境下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不僅要具備普通教學的基本素質,還要具備計算機技術、視頻技術、音頻技術、通訊網絡技術、影視技術、編導理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資源庫中選擇和進行教學設計的知識技能;強化網絡意識和網絡文化適應意識;應富有敏銳的職業洞察力、卓越的教學監控能力,有效地解決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教師要務實的抓好網絡資源和校園數字化資源的使用和建設工作,推動原有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強化資源的交流與共享為高職英語教學服務。

(三)教師要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能力,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有利條件,幫助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課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信息等實踐過程中提高信息素質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在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發揮主體性,發展個性。教師在整合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這樣的教學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四)有機運用信息技術,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靈活性運用,實現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轉化。教師要想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不僅要準確分析教學內容中知識、能力、情感等教學目標,確定恰當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策略整體設計,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情況,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入手,不斷地形成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學習。

(五)精心設計交互課件

教學手段是教師得以有效地向學生傳遞信息,是學生學會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它必須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信息化設計中,課件設計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要充分考慮教學過程的各個基本因素,要遵循教學基本規律和原則;課件要符合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基于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方面的考慮而設計的;課件設計要體現以啟發式、訓練型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培養,要能體現最新的教改成果,移植最好的教學經驗。最重要是要在教學目標中實現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技術和應用型人才。此外,在技術上,教學課件應盡可能做到界面友好,即有交互性,為教學創設最優環境。同時,這樣的設計也便于教師、學生的操作。

以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和研發工具,以網絡世界作為學習天地的課程整合,能使課堂生動、學生主動、師生互動,使英語教學和學習都達到較好的效果。信息技術作為剛走進課堂不久的新型教學手段,為學生設置生動的情景,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途徑,為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最為廣闊的空間,作為教育者應把信息技術的應用自然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從而達到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目標。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E-Learning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發展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德斯蒙德·基更,丁新.等譯.遠距離教育基礎[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7.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Z.惟存教育網站.

[3]韓雪.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與模式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2.

[4]王立非.現代外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孫麗.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的定位[J].中小學電教,2003,(12).

[6]黃若妤.建構主義與多媒體外語教學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03,(4).

[7]朱競.李建耀.必然抉擇: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J].中國電化教育,2001,(9).

[8]陳琳,等.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