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藝術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28 09:26:26
導語:豐子愷藝術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延伸美育學術道路、走向民間大眾的審美藝術教育思想
1904年我國近代第一個正式施行的學制———《癸卯學制》確立,圖畫與手工課從此正式進入我國小學、中學和師范學校的課堂。在社會對科學與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近代學校美術教育伴著經世致用的實用科學發展而發展,近代中國美術教育也就在明顯的實用功利傾向下發展壯大起來,雖然取得了許多教育成績,形成了一定的藝術面貌,同時卻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改善。在西方文明大舉進入中國時,西方社會早就已經因過激追求物質生產、工業化和現代文明而出現了人性的萎頓和異化現象。19世紀未,美術界出現的由威兼莫里斯發起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就是對當時高度發達的機械化生產而產生的粗陋工業產品的反抗與抵制。當西方物質文明和思想大肆進入中國,中國傳統文化根基深厚的學者如王國維、蔡元培等清醒地看到了社會大變革中各方的利弊,而大力倡導“美育”。蔡先生指出:“我以為現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學路上跑,盲目地崇尚物質……我們竟可以說大戰的釀成,完全是物質的罪惡。”之后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藝術教育觀點,影響了之后的一批文藝界的先驅。“美育代宗教”將美育視為自由進步和人性自我解放的象征,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蓬勃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初步的教育思想基礎。稍后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還創立了中華美育會。當時提倡審美教育,是為防范和避免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出現類似西方的社會問題而采取的相應措施,并且旨在通過藝術教育實現審美教育。豐子愷先生一直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追隨者,但他的美育途徑與蔡元培先生和其他學者卻不同。作為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開拓的先驅,蔡元培先生通過美育思想闡釋和宣傳展開學術探索,之后其美育的發展偏向了為政治和革命服務。而豐子愷一直以一名藝術教育實踐者的身份進行美育,他沒有將藝術教育推向政治與革命的旋渦,而是將美育深深地植根于藝術教育的實踐中,并且非常重視這種審美的藝術教育走向民間和深入大眾生活。豐子愷先生非常重視審美的藝術教育,強調藝術教育的“審美體驗”,他曾說:“藝術教育的范圍很廣泛:是及于日常生活的一茶一飯,一草一木,一舉一動的。”他主張藝術要“曲高和眾”,不要“將其束之高閣于象牙塔中”。蔡元培先生也曾這樣描述過藝術和審美教育:“我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里又找到他們遺失了的情感。”但相對來說豐子愷先生的藝術教育思想比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美育更加深入生活和民間大眾。他主張的藝術教育是在走向民間大眾和深入生活的時候,形成的以審美為內容的藝術教育,美育的學術道路從此得到了延伸。美感不僅是表面的素質,它還是一種思想和思維習慣,而且是文明的基石,文明的國家必由具有美感的國民建立,只有培養出了具有對精神愉快有敏銳把握與懂得創造美的人,文明才能夠誕生。豐子愷先生“人生的藝術”與“藝術的人生”之和諧的藝術教育思想表明審美的藝術教育實際出路在于深入民間大眾,并以培養人和創造生活為目的,而不僅囿于藝術和學術,教育面向的是大眾、面對的是民眾生活和人生。這在當今藝術教育界非常值得注意并深具啟發性。
二、富含人文精神的審美藝術教育思想
學界認為20世紀中西文化思潮大致經歷了三個高潮,中國近現代的美術教育思潮也在這幾大文化思潮中有具體表現。五四之后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是豐子愷先生在教育界活動較多的年代,他的“藝術的人生”與“人生的藝術”之和諧的藝術教育思想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此時美術教育在激烈的社會需求與大思潮、大變革中壯大起來。在激烈爭鳴的思潮中,中國美術教育界出現了兩大代表性的派別:(1)中西整合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徐悲鴻、高劍父、林風眠;(2)傳統走向現代一派,代表人物是潘天壽。在中國傳統走向現代的進程中,因中西方文化的取舍向度不同而產生了流派紛爭,美術教育界出現了維護中國傳統美術和維護西方美術地位的爭論,藝術教育發展初期提出的“美育”漸漸被藝術教育中出現的這些爭論取代,教育界不再過多關注藝術教育中的美,而更多關注的是各自文化的取向及地位。“審美”的藝術教育在這些中西藝術的爭論中不再明確。美術教育思潮第一階段提倡的美育思想清晰明確,一方面社會發展要求藝術“技”的方面以圖實際功用,另一方面當時的一批文化知識分子旨在通過藝術教育發展涵養精神和情感的審美教育;而美術教育思潮第二個階段,美術教育對“美”的關注已經沒有對“技”的教育那樣受到重視,“美”與“藝術”的區別在藝術教育中出現了模糊,藝術教育領域和社會生活中“美的教育”時常被中西藝術之爭代替,表現最多的是中西藝術技法之爭。這些藝術和文化的爭論今天依然還沒有平息。豐子愷對這一爭論作了明確解答。在文化之爭的浪潮里他思考過中西藝術各自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并直接探索藝術、審美、藝術教育發展最本質的問題。這些解答最后都以深厚的人文精神體現了出來。“人生的藝術”與“藝術的人生”之和諧的藝術教育理想中包函了“遠功利”、“絕緣”等藝術觀。美能使精神愉悅,在美術里對美的感受就是好看,通過“遠功利”、“絕緣”、通過視覺感受“對象的本身”而帶來愉悅。這些傳統的美學觀是人們長期對客觀規律的感受和把握后的結果,也是中國人想象力的源泉和生命的動力。豐子愷先生強調以審美體驗貫穿藝術教育,他在美育里也常常強調藝術的意象思維的過程。在《藝術的學習法》中,他指出實現審美體驗的方法是,先“要用眼睛看(耳朵聽)物象的本身,又要看(聽)物象的意義”,通過情感體驗與生活意義的結合,于是生活中有了種種趣味。將生活與美感體驗結合———顯然這種審美教育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審美體驗的一面。在后來的藝術教育中,他也曾提出過“藝術必能救國”,這種提法當時不被許多人士認可。其實豐子愷先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浸潤,他曾指出沒有民族優秀精神的“國”就象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一樣,只有具備靈魂的軀體才會有生命的活力。顯然他所講的“救國”不僅僅是保全國土完整,更是指要挽救幾千年的文化精神傳統;他講挽救和繼承文化的傳統,并不拒絕外來的文化成分。在他所倡導的藝術教育中,他擅長吸收西方藝術的某些方法,并指出中西方藝術各有特點和長處,倡導“中西昌明”的新藝術;在審美的藝術教育方面,他更強調吸收西方藝術研究中美學成果而發展中國現代美學。只是他沒有卷入藝術教育的中西文化之爭,而是回歸到了中國古典的美學精神上來,并且通過藝術教育將人們帶入一個有意味的情的世界,通過審美的藝術教育教人們發現、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所以我們看到其藝術教育思想中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髓。這些飽含著人文精神的藝術教育思想在當今世界文化藝術發展面臨困境時,又向人們展示了應該如何認識和繼承人類文化藝術的精髓。
三、調和現代藝術教育取向的審美藝術教育思想
20世紀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精神文化急速地發展,世界現代美術教育出現了兩大美術教育取向———本質主義美術教育與工具主義美術教育,前者強調通過美術教育發展美術學科本身,以教育為手段,傳播藝術知識和技能以達到促成藝術文化發展的目的,后者強調通過美術教育發展人的全面素質。在現代美術教育兩大取向(美術取向和教育取向)爭端中,豐子愷先生提出了“小藝術科”和“大藝術科”的藝術教育觀。表明了“藝術的人生”和“人生的藝術”之和諧的藝術教育思想對這兩種美術教育取向的調和,以上兩種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都存在,但互不矛盾、互不沖突,不存在“非此即彼”,既重視借助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又重視通過藝術教育培養人和養成具有完美人格的目的。20世紀西方美術思潮波瀾起伏,新思潮和新流派主張與傳統美術徹底決裂,強調藝術家個體的主觀表現性與獨創性。從野獸派、立體派到超現實主義、后現代主義,出現了一股強勁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潮流。這股“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開啟也影響到了中國,在中國美術教育中也有相應表現。美術教育中對藝術“技”的片面強調而忽略其“審美”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種表現。豐子愷先生對當時的這種趨向表明過他的看法,他借西洋格言指出:“凡藝術是技術,但僅乎技術,不是藝術,僅乎技術又不是藝術,即必須在技術上再加上一種他物,然后成為藝術。”有“技術”而沒有“藝術的心”不能成為藝術,有“藝術的心”而沒有“技術”亦不能成為藝術,在“人生”的意義上,后者選勝于前者。他針對學校藝術教育中“技術”和“審美”兩方面發展失衡的現象,提出了明確和發展“小藝術科”和“大藝術科”的藝術教育思想。“小藝術科”的教育是當時學校藝術教育以藝術專業課程形式展開的藝術科的教育。這種藝術教育著眼于藝術本身,實際上就是一種本質主義的藝術教育,它以藝術本身為取向。“大藝術科”的教育則是通過將“藝術精神”融入一切教育中,以藝術教育為媒介,實現培養人造就人的目的,不僅授人以技,還要授人以道。當時藝術教育隨著各藝術院校和師范院校的音樂、圖畫課的開設而發展起來,但只停留于一些技法的訓練上,他指出了一些學校雖在教育實行過程中開設了“圖畫”、“音樂”而沒有貫徹“藝術精神”,往往“循流忘源”常常悖教育之本旨與設科之初意。這“本旨”與“初意”也就是“美的教育、情的教育”,是沿襲蔡元培先生所倡導的“美育代宗教”的目標而發展的審美藝術教育。我們回顧美術教育的歷史,發現每一次中西文化之爭都使藝術教育最終在“技”的方面得到肯定和向更深層發展了,卻把“審美教育”的藝術教育的初意疏遠了。如美術教育界在上世紀50年代以后出現的“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學體系”、“白描和雙鉤造型基本訓練”、80年代之后的寫實基本功訓練和寫實能力培養,都是藝術教育中對“技”的肯定。雖然這適應了創作多元發展傾向和現實需要,但怎樣把美育在藝術教育中深入下去卻被忽略了。而且文化爭論也沒有超出當時的技法之爭的范圍,并逐漸將蔡氏所提的“美育”游離出去了。豐子愷先生明確指出“藝術必須在藝術上再加上一種‘他物’”,“他物”即“藝術精神”。他所倡導的這種審美的藝術教育實際上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審美的藝術教育,感受和把握客觀規律,把人的知識技能內化為人的身心,升華形成穩定的品質和修養,培育和造就有健全人格的人,人生的美好精神就能植根于人的心靈,使人生趨向于完美。缺少了審美的藝術教育,全面的素質教育很難最終實現。通過審美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最終對人生就有了終極關懷。豐子愷先生中西藝術理論的深厚修養,指出了單靠一種“小藝術科”的教育難以實現宏大的“美的教育”的宏偉目標。面對現實中的問題,明確“小藝術科”和“大藝術科”的教育,提出了“人生的藝術”與“藝術的人生”之和諧的教育思想,完善了藝術教育的終極意義,這是不偏廢哪一方面的,具有很大的調和性。七十多年過去了,世界藝術教育的面貌在急劇變化的社會潮流中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現代藝術教育也從無到有發展起來了。當我們了解了更多國際藝術教育潮流與動向后,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更深厚的本土和生活參與意識繼續探尋現代藝術教育的發展道路時,現代藝術教育應從國計民生的角度考慮和解決更多的問題,我們更需要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藝術教育,將現代藝術教育在教育取向相互對抗的趨向中進行調和,而豐子愷先生已經為我們提出了具有現代意義與啟示的藝術教育思想,并做出了一定的藝術教育的貢獻。
作者:曹金玲工作單位:宜春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