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幼兒園和諧德育的問題及實現

時間:2022-08-06 11:00:00

導語:獨家原創:幼兒園和諧德育的問題及實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幼兒園和諧德育的問題及實現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領域的和諧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德育屬于教育范疇,而教育又包含在文化之中。是否實現和諧德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個體和諧與社會和諧目標的實現。因此,本文將圍繞和諧德育,對于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組成分子——人的道德發展關鍵期——幼兒園和諧德育的體系建構做一嘗試性探索。

一、何為和諧德育

“和諧德育”早在八五期間,由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德育學科組專家、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詹萬生教授首次提出。“八五”期間,詹萬生教授承擔了國家教委重點課題——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現狀調查研究。在進行大量調研基礎上撰寫的總體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整體構建大、中、小學和諧德育體系的建議。之后,他又在領銜九五、十五國家重點課題中,圍繞著整體構建和諧德育體系進行了歷時十年的深化研究與推廣經驗。逐漸建立起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縱向與學校、家庭、社會橫向結合的“和諧德育論”的理論體系。按照詹萬生教授的觀點,“和諧德育,是德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需要的統一為出發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這種觀點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是目前對和諧德育較為統一的看法。

具體到幼兒階段德育,它的內涵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德育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教師與幼兒關系的和諧;2.德育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一致;3.認知、情感、意識道德過程的統一;4德育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評價等德育要素的和諧。、

二、和諧德育的特征及意義

1.和諧德育的特征

和諧德育作為目前被廣泛推崇的德育理念,具有不同于以前所有德育思想的本質特征,這是和諧德育的實踐者須認識和掌握的。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以人為本,彰顯人性化。和諧德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需要的統一為出發點,以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諧德育必須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這表現在它改變傳統德育以社會為中心的弊端,確立了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的觀念;在德育方法上,以受教育者的內在吸收為根本,轉變了外在強加灌輸的呆板做法。和諧德育突顯了個人價值和個人主體性。

二是理性化、科學化。和諧德育強調遵循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活動規律,根據受教育者年齡、心理、閱歷、個性特點,選擇相適應的德育內容和方法。在幼兒德育方面,和諧德育注重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特征,克服了傳統德育憑個人主觀與經驗,不顧受者能否接受的非理性沖動,更為理性與科學。

三是協調性。和諧德育是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它強調若干相互聯系的基本要素的相互影響、相互匹配、統一和諧。任何只注重單一德育要素發展的都是違背和諧德育宗旨的。

2.和諧德育的意義

和諧德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人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因子,決定了和諧的人才有和諧的社會。幼兒教育是人生的起點教育,其德育水平對于人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實施和諧德育,以提高幼兒思想道德品質為起點,推及全體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這就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來說,和諧德育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諧德育培養的和諧個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動力支持和可靠保障。在制約社會和諧的各種力量中,由道德價值觀凝聚起來的精神上的和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個社會是不是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

和諧德育是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目標指引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前蘇聯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蔑視背叛的種子,應該在孩子敏銳的年齡時期撒下去,這時候正是人的精神各個方面都在塑造深刻自我的時候。”所以,幼兒德育是基礎。198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領》中規定,“幼兒園的品德教育主要是初步的五愛教育,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品德文明行為和活潑開朗的性格。”1990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加入了情感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德育目標和任務。在幼兒品德行為習慣方面增加了“勇敢”、“好問”、“友愛”等具體要求。1995年經修訂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又增加了“愛科學”的情感要求和“自信”的個性品質。2001年8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增加了與人交往、互相合作、分享、責任感等新要求。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德育的內容幾乎涵蓋了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要求。追求和諧德育相當于培養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三、和諧德育視角下幼兒園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和諧德育是一種與和諧社會相匹配的新的德育理念,它彰顯人性、注重科學,并且講求各要素的協調統一,是對歷史上德育觀念的一種改進與創新。我們講和諧德育,在現在更多的是一種追求和景仰,現實德育與和諧德育的要求還有不少的差距。

近年來,由于我國正處在受教育人口的高峰期,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與日俱增,而我們的優質教育資源則相對不足,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德育受到了輕視,文化與技能的學習做為被關注焦點的地位從來不曾動搖與改變,造成了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局面。德育的實施也被輕描淡寫,以致于用和諧德育的視角來看,出現了一系列不和諧。這種德育的不和諧反映在幼兒教育階段,有以下表現。

1.教師對幼兒的主體性認識不足

雖然理論上教師都懂得,德育是一種最講求內化的教育,在實施中要尊重幼兒主體性。

但是,具體到實際當中卻有不少與理論上的差距。這主要體現在德育的方法上。

一般來講,德育方法有:1.說明,即通過講解、談話、討論等方式向幼兒講清一些簡單的道理,幫助幼兒分清是非、辨別好壞,使幼兒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并能用這些道德觀念來指導自己行為的一種方法;2.范例、榜樣;3.行為練習,指組織幼兒按照正確的行為準則(規則)去反復進行實踐;4.行為評價方法(表揚、獎勵、批評、懲罰);5.陶冶教育,即自覺地利用環境條件、生活氛圍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舉止等教育因素,對受教育者進行積極影響的方法。陳憲等人于1995年在上海地區調查幼兒德育現狀,在德育方法方面的調查結果表明,教師選用較多的方法依次為談話、表揚、講故事和樹榜樣。據高偉(2006)在對幼兒園德育教育低效性問題進行的研究,有幼兒園教師一周內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如下表:

德育方式花費時間(分)所占比例(%)

叮囑(提醒)7.1760

命令0.86

表揚0.524

批評3.5230

總計12.01100

還有老師一周所采用的德育方式主要有講述故事內容、課堂提問、批評和總結發言幾類,其中,“講故事”和“課堂提問”兩項占了91%。我們不難看出隱于其后的指導思想,即幼兒德育是以教師為主導,而很少考慮幼兒的主體作用,這是一套以外在的價值標準對幼兒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的德育方法。雖然我們在理念上承認德育中幼兒的主體性地位,但是,教師往往是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和步驟來作用于幼兒,重說教輕內化,幼兒處于形式上被承認而實際上被忽視的境地。

2.德育過程缺乏知情意的統一。

有研究者(王麗,2000)在對幼兒分享行為的研究時指出,目前教育最明顯的效果就是使幼兒“知道”和能說出“玩具要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就是快樂”這樣的話語,而這些話語并沒有真正成為孩子觀念的一部分,也不能使孩子出現真正的分享行為。這體現出德育過程中知情意的分離。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德”是認知、情感和行為三者密不可分的統一體。三者分離的德育,致使不少幼兒說起來是一套,而行動中卻是另外一套。達不到預定的德育目標。

3.家長德育觀失當,與學校德育相背道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幼兒不切實際地進行培養。在日常生活,家長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學音樂、跳舞、畫畫、唱歌,甚至在孩子母語都說不流利時,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送孩子去學英語,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家長們以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教育,而對于德育則不以為然。實際上,德育是幼兒教育的重心,不顧一切地只重智育,不僅使幼兒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更使他們失去了學習做人與養成良好習慣的寶貴時機。還有家長以成人方式來教育幼兒,不加選擇地濫用獎罰手段,不恰當地使用物質獎勵等。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認識,與學校的德育發生偏差,使孩子產生道德困惑。

四、幼兒園和諧德育的實現

和諧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克服傳統德育的缺陷,實現和諧德育,需要學校全面理解和諧德育的實質內涵,并在思想上認識和諧德育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做到以下幾點:

1.德育主實施者要建立起和諧德育的理念

幼兒園作為幼兒德育實施的主要力量,是幼兒德育的實施者和引領者。其自身所持的德育理念,不僅決定著園中教師的德育觀與行動,而且對家庭和社會也產生輻射作用。所以,幼兒園作為實施主體,一定要首先樹立起和諧德育理念。這主要體現在:

倡導建立德育教育中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教師與幼兒雙方的和諧。這是因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有效進行教育活動、完成教育任務的重要條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幼兒的德育主要是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完成,幼兒生理與心理發展水平決定了其與教師關系的親疏對其教育效果的影響度。越是和諧的師生關系,越能對幼兒產生深刻的影響。

有推動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德育統一的理念。學校與家庭溝通,實現學校、家庭和諧,同時對社會進行輻射引導,最終實現“三教”和諧。學校、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只有在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諧一致的時候,幼兒的品德教育才是事半功倍的。學校要帶動家庭與社會,使三者德育目標一致,方法互補,資源共享,產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諧德育效應。

2.改善幼兒德育目標、內容、方法,踐行幼兒和諧德育。

和諧德育的系統性體現在德育內部,就是德育目標、內容、方法等的和諧一致。

德育目標是和諧德育實施的切入點,要實現和諧德育,首先就要使幼兒德育目標生活化、細致化,使德育目標貼近幼兒的發展水平。教師要針對孩子的認知特點,棄除那些空洞、抽象的理論,而要貼近生活,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隨機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將德育教育與幼兒生活實踐相結合,生活化、細致化德育目標。德育目標上還要注意不同幼兒的道德水平差異性,使德育目標與不同幼兒的道德發展相和諧。

德育內容是實現目標的橋梁。我國傳統的德育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理論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長期以來,我們就是以這三項內容為核心進行德育工作,幼兒德育也不例外。有研究者(劉焱,1999年)指出,德育的內容應該由四部分組成,最基礎的為親社會性,其后才為道德品質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作為幼兒德育,必須以最基礎的親社會性為目標,若跨越基礎層面,直接進入高級層面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甚至是思想教育,則違反了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這是我們需要克服和改變的。

道德方法或者手段是道德目標實現的載體,對于德育效果有很大影響。實現和諧德育,在方法上,要拋棄不適合于幼兒特點的理論說教方法,多選用符合其發展水平的、易于為幼兒接受的游戲等方法。

3.優化環境,為幼兒和諧德育的實現提供保障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尤其是分辨力缺失的幼兒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馬克思鑒于環境對于人的作用,曾提出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

幼兒德育的成效受多種因素影響,學校育人氛圍淡溥,對幼兒產生不了教化作用;家庭以及社會的德育環境惡劣,容易使幼兒產生道德困惑,導致學校德育成果低效性。因此,在幼兒園內,要營造和諧環境,老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老師之間彼此相互禮讓幫助、友好相處等等,同時,打造一個美麗、潔凈的校園環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道德的發展。同時,家庭與社會也要納入幼兒德育環境,家長提高自身水平,與學校德育形成合力;關注社會風氣,注意形成文明、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使幼兒沐浴在和諧社會的春風里,漸漸成長。

參考文獻:

1.楊麗珠,鄒曉燕,提高幼兒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學前教育研究,2004年09月

2.郭英,論中國幼兒德育教育的現狀,中國校外教育(理論)[J],2007年11月

3.高偉,幼兒園品德教育的低效性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10月

4.詹萬生,“和諧德育”論,人民網:/GB/41038/4225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