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11:37: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遠程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微課程遠程教育論文
一、微課程的概念
廣州大學田秋華老師(2009年)認為微課程是基于學校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興趣,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模課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點,適用于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及各種課程類型[4]。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網絡中心研究員胡鐵生老師(2011年)提出“微課”概念,將其定義為:“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5]他認為,“微課”的高級階段或發展趨勢,應該是走向“微課程”。上海師范大學黎家厚教授(2013年)認為,“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主要使用“微視頻”作為記錄教師講授知識技能的媒體,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頻(錄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體,不一定局限在視頻格式[6]。從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微課程、微視頻還是微課,雖然內涵上存有差異,但也具有共性,即都在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習內容可被分解為更為具體、僅說明一個問題的知識,內容呈碎片化狀態。
二、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研究現狀
對于“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無論從政策指引還是學術討論,國內均有著較為豐碩的相關政策文獻和研究成果。自2003年“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項目啟動以來,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導向性的指導意見,其中《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在全國農村開展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7]18號)中,對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的意義、目標要求等方面做了詳細表述。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發展經由了前期試點、擴大試點和全國推廣三個階段,已經在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村信息化、為農服務資源優化整合、提高農村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素質等方面均取得了成績。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改善,信息化工作組織體系逐步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為農村黨員干部培訓和農民培訓提供了雄厚的硬件保障。國內學者對“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和豐富了對于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的理論研究,對如何提升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質量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撮冗其要,主要關注點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第一,功能意義方面。主要從信息化建設的背景出發,闡述了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的功能、意義及其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汪烜(200年6)論述了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和重要意義,提出促進農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徑是實施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王虹等(2007年)從新農村政治建設、文化和精神建設、經濟建設、新農村建設主體等方面論述了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強調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對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第二,建設現狀方面。主要從硬件技術、資源應用、管理等層面探討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的建設現狀和初步應用。在硬件技術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劉志東(2005年)在“如何做好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的技術保障工作”方面提出有效策略;張世波(2007年)強調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作用,論述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硬件平臺建設、維護和管理以及技術支持服務。在資源應用方面,牟明福(2008年)從“資源應用的載體、資源應用的服務隊伍、市場化運作解決經費”等幾個視角總結了貴州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信息資源應用的經驗[7]。另外,還有研究者從技術、資源、管理、應用等綜合視角進行了研究,如譚雙翼(2005年)重點分析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學管理模式及規范運作建立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體系;金秀媛(2007年)指出,應開發適用農民學習的資源,探索適合農民特點的遠程教學模式,加大遠程學習支持服務的力度,扎實推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適應教育需求。第三,區域個案研究方面。主要從地域的角度,特別是對民族地區的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工作進行個案總結。貴陽市遠程教育調研組(2004年)總結了貴陽市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實踐,并對鄉土課件開發、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周真剛(2006年)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對民族地區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發展提出了建議。夏雁(2007年)以河南省為個例,探討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相結合的問題。第四,資源建設方面。主要集中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數字資源整合和模式研究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楊曉宏等(2011年)分析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類型,探討了基于不同技術的已有數字資源整合模式和相關的數字資源共建策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提出了可行的資源整合模式。林芳宇(2011年)梳理了2008年-2011年甘肅省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年度工作要點中的教學資源的特點,指出在本土教學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技術實現角度而言,米川(2010年)從特有的政治意義、農村市場的需求、產業價值鏈的研究、技術的應用等幾個角度,對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建設進行了研究[8]。代宏(2011年)根據農村電子黨務中存在的信息冗雜、信息孤島、信息需求與匹配、信息的有效傳遞、信息素養這五類問題,運用Web流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系統架構技術、分類算法設計、安全技術設計建立了立體的、全方位的協同機制,并構建了基于縣、鄉兩級黨政機關的信息平臺[9]。第五,學習方式方面。相關研究有:張敬輝、謝宜學等(2011年)分析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現狀及原因和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楊曉宏等(2012年)從學習者原有經驗特征、學習心理特征、行為表現特征、社會影響特征四個維度入手,分析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學習者特征,并對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提出了建議[10]。第六,組織管理方面。相關的研究主要有:譚雙翼(2005年)以山東、湖南、貴州三個試點省為例,提出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教學管理基本原則、管理機制及相應政策保障措施。甘樂平(2009年)指出,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法律空白區,在“與其他正規教育聯合及實現學分課時互換問題”、“網絡課程與共享課件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遠程教育人才評價及質量認證標準問題”等多方面都急需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加以約束[11]。陳文韜(2011年)依據約束理論,分析了諸如社會結構、系統規范、意見領袖、資源建設體系、管理制度等制約因素,并提出建立資源整合指揮協調中樞、創新資源整合的保障運行機制、讓企業走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應對措施[12]。縱觀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國內學者對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的建設現狀和初步應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進一步深入研究具有較強的借鑒和參考價值。但總體來說,目前的研究還基本局限于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本身,對工程的功能、意義、實施經驗及發展初期存在的問題探討較多,而對于實施過程中的終端建設、質量監控和應用價值關注不夠;概念探討多,實施方案少;理論模式多,應用評價少;特別是在學習方式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相關研究較為匱乏,研究視野還不夠開闊,研究也不夠深入,有關移動學習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成果極少。
三、微課程資源為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撐和保障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黨員隊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老黨員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現代知識,而有些年輕黨員學識能力俱佳,但黨員意識和黨性觀念有待加強。一些基層領導班子成員雖然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但卻缺乏新知識、新思維,無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缺乏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本領,制約農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這對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13],以往學習內容單調、呈現方式單一的遠程教育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的農村黨員干部教育。當前,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通信技術和移動技術等多種技術的有機結合,對現代遠程教育產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改善教育管理,而與之相適應的資源建設與開發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特別是有利于成人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微課程資源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華南師范大學焦建利教授(2013年)認為微課程設計、開發與應用,對于移動學習時代的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價值[14]。微課程能夠結合文字、視頻、音頻和動畫等多種形式重點講解一個具體問題的知識點,具有圖文并茂和學習內容個性化的特點,10分鐘以內的微型學習視頻的時長十分符合成人學習者的注意規律,有利于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微課程具有短小精煉的特點,可以利用微信平臺開展遠程教學,對于成人學習者而言,不僅不會加重學習負擔,還可以在生活工作的閑暇時間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使碎片化學習成為可能;微課程還可以提供與教學相配套的微課件、微練習等支持性和擴展性資源,便于成人學習者反復觀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微課程占用空間小,耗費流量較少,利用已經聯網的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可以方便地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微課程的分享、收藏和下載,既能實現在線的移動學習,也能實現線下的反復播放學習,能夠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利于提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學習質量。綜上分析,構建基于“網絡教學平臺+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新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模式,將微課程資源應用到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中,使農村黨員干部受教育的環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計算機教室、光盤播放點或者衛星接收點,而是能夠使用手機等便攜式智能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的通過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等網絡教學平臺在線收看或下載微課程資源,利用閑暇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能夠幫助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滿足成人學習者的學習需要,更能迎合農村黨員干部的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信息化網絡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遠程教育論文:小議遠程教育服務的農民發展
本文作者:曾茂林工作單位:湛江師范學院
發揮精準服務新功能的理論基礎
遠程教育精準服務各類農民新功能的實現,既需要切中相關群體利益需求,更需要根據各類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形成與該類人群認知結構對應的遠程教育課程結構,才能產生出“耦合–共振”效應。(一)精準服務教育對象的理論1.多網合一“耦合”運作的原理“耦合性廣泛地存在于教育技術理論研究與實踐之中。”[5]結合本文的語境看,則是指多部門、多種遠程教育載體之間存在的“耦合”作用關系。這種耦合關系是以合力方式進行的,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間會產生能量、信息的互補、放大、共振等效應,形成1+1>2的功能。2.針對學員群體的“耦合–共振”心理原理網絡有效學習,涉及學習者內在心智變化的活動,而動機、元認知和元意志又是心智系統中激發自我學習的三個重要因素[6]。因此,診斷出教育對象的認知結構特征,針對學習者利益需求及其認知特點,制定精準服務的導航圖,以提升其學習監控力,既能從教育內容上滿足學習者的功利追求,又能強化其學習動機,拓展其元認知,在教育資源與學習者之間產生出“心靈相通”的共振效應。3.教育資源“質–量–度”有機統一的結構優化原理農民之所以愿意接受農村遠程教育,是因為能滿足其興趣和利益追求,幫助其完成奮斗目標。而接受教育的內容廣度和深度,卻受其認知基礎和能力制約。在以海量知識傳輸的遠程教育中,需要根據各類教育對象的特征,準確定位教育資源的“質”所體現出的社會價值和難度水平。同時,為了讓農民將學到的知識、技能予以有效地鞏固,還需要相應數量的變式訓練。因此,統一運籌的遠程教育就需要在資源的“質”上把握好梯度,在量上把握好“數”度,分類設計出“質–量–度”結構優化的教育資源庫。4.標準化系統教育與個性化片段教育有機結合的原理多網合一的遠程教育,既融入了標準化的學歷教育,又有移動和網絡化的個性學習。標準化,有助于發展科學技術等專門化教育,有助于大面積、高質量地向農民推廣科技知識。個性化,則有利于滿足農民的興趣愛好,豐富農村的文化資源。因此,需要遵守標準化與個性化有機結合的教育原理。(二)適應e時代教育特征的新理論1.“社會–人本–技術”功能一體化設計理論要達到讓農民“適用–樂用–爭著用”的教育資源設計目標,就要有滿足社會需求的價值,才能讓農民學到的知識有用武之地,順利轉化為其獲益的目的。但是,要讓農民“看得懂,聽得進,學得會”,則需要從其認知水平出發進行設計。這就需要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即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實時教學轉化為延時教學,將課堂教學轉化為掌上教學。因此,教育的“社會功能–人本功能–技術功能”必須有機統一到遠程教育資源的整體設計中。2.學科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標準化理論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7]。雖然在教與學的方式和教學環境上可以展示個性,但是學科教育有專門的課程標準,而且整合后學員的學習業績也需要以標準化的統一試卷進行檢測,這樣學員獲得的畢業證書才能得到社會的公認。因此,整合理論所達成的主要是標準化遠程教育結果,實施對象也主要是現代教育技術與規范化課堂教學的整合,其價值在于為提高學歷教育的效率奠定教育技術理論基礎。3.彌補標準化缺陷的個性化移動學習理論體系學科整合教育理論在提高效率上優勢明顯,但對于隨時隨地的愉快學習卻顯得不足。基于移動學習形成的非正式學習、情境學習、境脈學習、活動學習、經驗學習等系統的移動學習理論[8]15,具有滿足個性化學習的優勢,恰好彌補了課程整合理論突出標準化的不足,成為精準服務新功能發揮的理論依據。4.角色互換的資源研發理論為了充分發揮貼心地遠程教育服務功能,將上述標準化教育和個性化移動學習理論綜合加以運用,就應站在學習者的立場來考察哪些教育需要標準化,哪些教育領域需要個別化。其有效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讓農村遠程教育資源設計專家下地方,深入農戶;讓現場培訓者、學員代表上電視臺,參加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角色互換,在教師與專家、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經驗同構、情感共振的效應。
遠程教育精準服務農民新功能的實現路徑
遠程教育精準服務農民新功能的實現,既需要基礎性軟硬件平臺建設,更需要根據各類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來分類實施。(一)構建遠程教育精準服務農民的基礎平臺首先,根據農村遠程教育以農廣校為主體的現實條件,可由農廣校系統牽頭,聯合成教部門、中職教育機構,形成衛星視頻傳輸、計算機網絡、無線移動網絡多網合一的農民遠程教育支撐平臺。同時,組織力量根據教育對象分類完成針對農民資源檢索、信息、學歷課程講座多方面內容和形式的軟件資源庫,包括媒體素材庫,課件庫,網絡課程、案例庫,移動學習資源包、題庫等,以便形成針對農村黨員干部、專業戶、普通農民的教育資源。通過建立學習導航系統及有效的搜索引擎,完善非實時和實時的授課系統、學習系統、輔導答疑系統、作業評閱系統、考試評價系統、虛擬實驗系統、交流討論工具等,為分類開展精準服務搭建起農村遠程教育的平臺。其次,建設個性化學習的遠程教育模型。多網合一的遠程教育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靈活性,觸角可以滲透到多個部門,借助耦合原理可實現多部門教育資源的集約性優化開發。手機、電視、平板電腦等新農民喜歡的傳播形式,為開展個性化的終身教育提供了現實條件。當前需要突破的是建立起針對學習者的個性化教育模型。一是建立學習者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的分析模型。認知方面包括辨別歸類,信息加工、分析與綜合,記憶過程中的趨同與趨異;情感方面包括理性水平、學習興趣與好奇等;意動方面包括堅持性,冒險與謹慎,動手操作等;社會性傾向包括獨立學習與結伴學習、競爭與合作要內容,在初始能力分析中應予以體現。可以借助手機和互聯網對上述因子開展問卷調查,以此為基礎建立起針對各類群體特征的分析模型。二是建立分類精準服務的個性化遠程教育內容模型。從知識點學習到整體教育內容的設計,要充分體現出e-Learning、M-Learning和U-Learning各類學習平臺特征。根據標準化與個性化統一施教的原理,在個性化資源的組織上需要以緊扣同類教育對象的共同興趣和利益追求為基礎,從農民增收需要的科學種田、養殖、園藝等入手組織課程資源包,讓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上網得到正確適用的答案。三是針對農民個性化需要的文化素質教育和閑暇教育,以電子圖書、百科詞典等形成針對移動設備的呈現模式,以視頻和動畫形成針對平板電腦和電視講座的模式,以虛擬現實技術形成針對微機學習的呈現模式等。四是由自適應引擎進行學習者分析和學習環境分析,從學習對象庫中選擇相應內容,以最優組合方式呈現給學習者,開展個性化教育。(二)針對普通農民的精準服務根據普通農民文化基礎、情趣和生產需要,結合其接受教育的主要工具是電視和手機,一是開發出生活常識類教育節目,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應變力。如開發農村用電安全、防偷竊技術、處理空巢家庭關系技巧等電視、廣播短劇,讓其利用休閑時間收視。二是開發出適合查閱的文字、音頻類手機百科全書答疑庫。從家電使用、維修到家具布置、衣服熨燙,從養豬、養魚、大棚蔬菜種植到市場交易信息,從婆媳關系到鄰里關系、異性朋友關系的處置等,全方位地設計出農民需要的各方面信息資源庫。三是以娛樂節目方式,針對農村生活變革對農民實施精神文明教育。開發出農民喜歡的手機在線游戲節目,開展豐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充實群眾農閑生活。四是開發出針對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教育資源。在新技術培訓中,要根據技術操作要點進行“情境–程序”一體化課程與教學設計。主要是針對農業技術運用中的常見問題,設計出問題的現場情境,清晰地演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式、操作要點,然后設計出檢測掌握解題要點的虛擬操作程序,以延遲呈現方式讓接受教育者跟著學,進行嘗試性試驗。五是針對地區支柱產業開發出特色技能教育資源。如在水果、烤煙和養殖等經濟作物區,充分發揮基地協會遠程教育網絡服務功能,借助點狀技術模塊的針對性培訓,按照工藝流程展開過程,設計適合村落或某些家族型工藝技術的系列微型課程模塊,通過三D式立體演示,引導農民掌握做優做大特色產業的技術。六是實施個性化的導航指導,提供像飯店一樣的學習導航“菜譜”。“菜譜”中標明教育資源包名稱及其功能,以便學習者根據自身需要和“消化”能力,組合出符合自己口味的個性化學習資源。
針對新農村精英的精準服務首先是針對專業戶的專業技術系統教育。專業戶是新農村建設的精英,其專業化生產要求其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而最佳路徑則是接受農廣校和電大系統的學歷教育。因為學歷教育從作為畢業生的終極目標到每一門課程的標準都有精心設計,在知識結構和技能形成上都有具體的安排,學完規定學分即可發給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但更重要、更經常的卻是針對專業戶在經營和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采取針對性的系列技術教育。實施這類遠程教育,一是要創新出解決專業技術疑難雜癥的“范例–程序”教學設計,即以典型范例開頭,現場演示存在的技術難題,形象地分析出技術中蘊含的操作要點,并將其直接指向實物的操作步驟,再以連貫的操作程序演示解決問題的整個流程。在此基礎上通過例舉多種變式困境進行操作演練,讓那些存在同類問題的專業戶獲得解決技術難題的技巧。二是以問題為中心組成學習團隊,讓其在合作學習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利用在線專家指導與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通過同類專業戶對問題的主動探究和質疑、分享經驗,使問題得到解決。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問題專業戶“能否隨時隨地方便地獲取需要的知識與信息,是活動學習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8]15。此外,還應對專業戶加強文明素養教育,幫助其構建尊重他人、關照后人的全新價值觀,增強其服務農村社會的意識。其次是針對管理、經營者的專業技術教育。一是開展農村黨員干部學歷教育培訓。以專科層次為主,廣泛開展本、專科層次的培訓,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學用”骨干和典型,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合格管理者。培訓形式上,注重理論與實踐運用相結合,切入到各地政府以及群眾關心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上去,真正為農村經營管理服好務。二是建設新農村民主教育網絡平臺。利用民主教育平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使管理者學會開展網上政務服務的方法和技術,以此提高管理效能。三是采取移動教育形式,為管理、經營者提供貼心教育服務。主要是利用電子郵件、論壇以及移動QQ等進行實時的咨詢、答疑服務,提供專業管理信息瀏覽服務等。四是以經營管理問題為聚焦點實施遠程探究教育。由于經營管理問題的復雜性和實踐解題的操作性,系統的管理知識和經典解題案例傳授很難形成靈活適用的管理技能。為此,需要將一般管理原理與學員實際運用相結合,通過學員與專家合作,把脈診斷出問題本質,并將探究出的有效解題策略編輯為案例,歸納出解決各類問題的基本原理,形成管理實踐與理論創新互動的遠程教育資源庫。再次是創業型農民領袖教育。韓國為了加強新村領袖的培訓相應地成立了“新村指導員”研修院,由每個市郡從推薦的10~20名骨干中選出1名進行培訓,主要以講座、典型事例和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研修[10]。就中國農村的現狀看,農民創業領袖教育主要應是培養農村規模經濟帶頭人,通過其起到先導和輻射作用。因此,主要從參加培訓的專業大戶和專業技術人員中,選拔能開展規模化生產和具有創業能力的優秀農民,對他們實施有針對性的創業政策、市場結構信息變化、創業項目介紹、后援技術培訓等專業化服務,將其培植成從事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的農民企業家。為了新農村領袖培訓能有的放矢,需要建立被訓者年齡、文化、地域、從業類型的基本資料庫,摸清其創業激情、項目經營能力等,以此作為因人施教、因產施教、因需施教的依據,“做到選準一個課題,遠程教育發揮分類精準服務新功能的理論與實踐圖示培育好一個帶頭人,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4]34。在培訓課程設計上,基礎課程側重培養領袖精神。其途徑是從帶領群眾致富的精神境界激發其創新熱情,形成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格,這是成為領袖的思想基礎。核心課程是開發出系列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適用技術和經營理念,奠定適合某一特定行業、地區資源優勢開發的核心技術,從創新項目上占領行業、區域技術“領袖”新高地,樹立先進的規模經濟經營新理念,從做強做大的精神境界和技術上形成領袖級課程。這樣的課程建設主要是從當代農民領袖案例中,有針對性地選取實用性強的原始素材,提煉出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和關鍵技術,在組織學員的研討中不斷完善、創新課程的內容。總之,多網合一的遠程教育為精準服務各類農民提供了現實條件,但要真正實現精準服務的新功能,還要探索出教學資源建設的長效機制,建立起分類的課件開發基地,完善中央、省、市、縣、鄉、村課件信息反饋機制,構建對地方上急需但又無力制作的課件能及時獲得上級幫助的機制,才能不斷推出適用于當地各類農民的教育資源。
計算機遠程教育論文
一、目前計算機遠程教育方式呈現多樣化趨勢
當前我國計算機遠程教學的方式主要有:
1.面授教學:屬于傳統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符合人類最基本的傳播方式,方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計算機遠程教學離不開面授教學,它仍然占據了計算機遠程教學中相當重要的部分。但又與傳統的面授教學有很大區別,只起到輔助作用,主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2.廣播電視教學:利用電視媒體的教學方式。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等優勢。由于利用了電視媒體,教學錄像可以重復利用,多個教學課堂都可以利用教學錄像。而且,廣播電視教學最大的優勢在于邊遠、不發達地區同樣可以利用這種教學方式。但是,它缺乏課堂的互動,學生只能被動聽課,無法與教師進行直接同步溝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無法得到學生的及時反饋,使教學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
3.視頻會議教學:雙向視頻會議系統的遠程實時教學系統,這種教學方式的交流和互動十分頻繁。視頻會議教學模式十分豐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廣播電視教學的問題。優秀教師的教學資源可以實現遠程共享,雙向視頻會議的教學方式,增強了交流,能夠將教師授課資源及其它資源迅速傳遞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雙方可以進行交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饋向學生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及時對授課內容與方式進行調整;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疑問向教師提出問題,及時解決課堂上的問題。但視頻會議教學也有條件限制,授課過程中需要足夠的空間進行教學演示,需要足夠的人員進行教學活動,同時對網絡的帶寬要求也較高。
二、提高計算機遠程教育教學資源利用率的主要方式
移動學習與遠程教育論文
一、移動學習平臺開發框架
1.移動學習內涵與設計原則
我國移動學習的研究始于2000年,國際遠程教育學家DesmondKeegan在亞洲開放大學協會第18屆年會的學術報告中首次介紹了移動學習這一概念,提出遠程學習、數字化學習和移動學習是遠程教育的三個發展階段。遠程教育中移動學習的內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移動學習以移動通訊技術和移動計算技術為基礎,利用便攜小型的移動終端設備實現移動學習過程。第二,移動學習者不再受電腦設備限制,利用手機等終端設備可以隨時、隨地、隨身地自主學習。第三,與傳統數字化學習相比,移動學習具有更強的情境性、交互性與移動性。第四,與數字化學習相結合,移動學習作為集中正式學習與分布式網絡學習的延伸與補充,更好地滿足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要。
2.自適應設備模型
移動學習平臺開發方法目前有兩大類:第一種是針對移動學習用戶建立一個WAP站點,使移動用戶可以直接訪問WAP頁面。新建WAP站點就是把目前Internet網上HTML語言的信息轉換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服務器處理后轉換為二進制的WML數據顯示在移動電話的顯示屏上。第二種是依據不同移動設備與操作系統建立學習平臺,開發移動設備終端軟件。隨著網絡帶寬的迅速提高和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HTML、CSS語言已能適用在手機設備上,大部分手機己經可以直接訪問WEB站點。WAP在手機終端業務表現上存在用戶體驗較差的缺陷,因此WAP網站應用正逐漸被移動客戶端軟件和手機移動互聯網應用取代。而移動終端軟件開發,要針對不同移動設備的操作系統(比如Andriod和ios等)進行針對性軟件設計,學習者下載和安裝客戶端軟件后可訪問相關學習資源。目前移動設備操作系統更新頻繁,服務升級迅猛,因此在后期維護階段,需要耗費大量的經費與人力,甚至由于系統兼容問題,不得不重新開發應用軟件。從經費與技術層面上分析,以上兩種方法均存在缺陷。針對以上問題,受加拿大QingTan等提了的5R自適應框架啟發,本文提出基于自適應設備模型的移動學習平臺開發方法,根據移動終端設備的不同型號、操作系統和瀏覽器版本,制定個性化的顯示布局與方案。設備自適應開發模型實現可分為如下三個步驟:
(1)識別設備:學習者通過移動設備訪問學習資源網站,終端設備向服務器發送HTTP報文,服務器通過解析UserAgent報頭獲取移動設備型號、操作系統名稱、瀏覽器版本。
我國高校遠程教育論文
一、我國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的社會視野
盡管我國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已經歷了若干歷史階段,創造了在辦學規模等重大指標上的世界奇跡,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仍有諸多問題需要人們從更為寬廣的社會視野進行必要的回溯與探索。
(一)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的階段特征
我國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大致經歷了函授教育、電視教育、網絡教育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著當時社會發展背景的鮮明烙印。而令人感慨的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我國高校遠程教育的三個發展階段并不是完全呈遞進式展開,而是以共生的形態同存于我國現時高校遠程教育體系之內,形成一種“三教并行、各自發展”的中國特色。第一階段是函授教育,我國現代函授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1914年商務印書館成立的函授學社,新中國建立后發展迅猛,自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高等函授教育伊始,在經歷了近六十年的風雨歷程,尤其是1980年9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大力發展高等學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學的意見》后,我國絕大部分高等學校都舉辦函授教育,并延繼至今。在這個階段,“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好的效果”是其主要特征,這與我國建國初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經濟發展滯后狀況相適應,但因計劃經濟色彩過于明顯,雖在辦學規模方面創造了世界奇跡,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而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是當前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第二階段是廣播電視教育。1960年,以建立北京廣播電視大學為標幟,開創了我國廣播電視教育的新時代。1978年根據鄧小平關于“創辦面向全國的廣播電視大學”的倡導與批示,我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廣播電視大學,并在各自所在區域內建立了若干地級分校,以及諸多縣級教學點,基本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廣播電視教育網絡。在此階段,“獨立辦學,服務多元”是其重要特征,不僅開展了各類學歷、職業技術、崗位技能、社會證書等等繼續教育,積極舉辦社會化的再就業培訓,師范教育和中小學教師專業培訓,還面向企事業單位、農村、部隊、社會機構合作辦學,并為高校網絡教育和其他教育機構開展遠程教育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第三階段是現代網絡教育。1999年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關于“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目標引導下,截至2012年,我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學院已有68所,網絡高等學歷教育累計注冊學生超過1000萬人。在此階段中,“雙向并進”是其顯著特征。一方面,國家以普通高校為基點,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教育科技手段,構建普通高校網院加校外學習中心(點)為重心的“網絡教育”社會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國家又通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以及幅射全國的廣播電視大學系統,舉辦面向全社會的“開放教育”。目前,普通高校、中央電大及公共服務體系共設立校外學習中心(點)9000多個,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網絡教育辦學及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二)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的理論研究
當下,我國關于高校遠程教育的理論研究,正進入一個由引進與消化國外相關遠程教育理論,向發散與構建新的高校遠程教育理論體系與研究范式邁進的新階段。第一,著力于豐富和完善信息時代背景下的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基礎理論。許多學者正嘗試著將百年來的國際遠程教育發展思潮引入相關研究,努力將國際教育遠程教育前沿理與中國高校遠程教育改革實踐密切相聯,進而形成既具國際視野又重本土實踐的理論構想,對高校遠程教育改革實踐給出富有指導意義的策應。第二,積極為我國普通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尋求一種新視野和新路向。還有諸多學者針對我國普通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滯后與路徑狹隘等等現實問題,提出了“重返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實踐”的理念,認為進入高校現代遠程教育的社會實踐、教學實踐、管理實踐、技術實踐等等領域,進而揭示它們與社會、政府、學校、市場、機構、學員所應有的種種本質聯系,將是我國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斷然不可舍棄的天然路徑。而上述這些理論研究趨勢與獲得的學術成果,將對現時與未來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注入新的思維元素與理性活力。當然,從現有文獻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現時有關高校遠程教育發展問題的理論研究也還存在一些空白點可供開拓。一是研究的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拓展,目前有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高校遠程教育基本結構、運行機制、教育對象、教學模式等共性及基本規律進行解讀與詮釋方面,而對有關高校遠程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個性特征、推進取向、行為方式的研究涉及甚少,有必要進一步拓展。二是研究的思路還有待于進一步創新。相關高校遠程教育研究還處在形而上學的狀態,忽略了普通高校遠程教育改革發展的使命與責任,以及對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影響,特別是對區域性高校遠程教育發展路徑選擇這個核心問題研究所表現出的整體性緘默,導致難以合理解讀諸如如何通過高校遠程教育發展路徑創新加快我國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等重大現實問題。
小學英語遠程教育論文
摘要:現代遠程教育的英語課程資源中提供了教材每一節課的課堂實錄,并對英語教師和學生進行指導、解決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教師應該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確立教學中的重點,完成一節“學有所得”的英語課。
關鍵詞:現代遠程教育;英語教學
當今社會,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英語已經成為大家未來發展必備的一項技能。但是英語的學習,黃金的學習時段仍然還是在學校里。而鄉村的學生是進入中學時,才開始接觸英語。因此呈現出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偏科嚴重,鄉村的學生其他學科成績優異,特別是語文數學這兩科,但是英語成績比較差,成為學習上一個短板。因為基礎薄弱,在往后的學習中對英語也是萬般無奈。我們應該去思考這種現象,思考如何推動義務教育的協調發展、思考學生偏科應采取怎樣的策略、思考如何體現平等的教育。
1小學英語課面臨的難題
第一,教師掌握不好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學習環境的設計,不知怎樣給學生們上好英語課,不知怎樣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和所遇到的突發情況。第二,由于中外語言的差異性,英語教師的發音不是特別標準。作為小學生,剛接觸英語,對語言的判斷能力是有限的,只會被動的認知、學習、接受,久而久之,學生們的口語發音也受到英語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要知道鄉音難改,口音也是一個道理,因此這也將影響到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和生活交流。對于上述呈現的兩大難題和重點,英語教師可以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解決鄉村的學生英語課程的資源,使得鄉村學生和城市的學生同一時間獲取英語的課程資源,縮短兩類學生的成績差距。怎樣使用好現代遠程教育里的英語資源,從而來提高我們的英語教學水平和教學成效,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2課堂實錄
農村經濟與遠程教育論文
江蘇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始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1999年江蘇總人口7700多萬,農村人口占68%左右;農業就業人數1550多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以上;城鎮化水平只有34.94%,近2/3是農村,1/3是城鎮;江蘇鄉鎮企業發達,在工業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江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江蘇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質量,關系到江蘇能否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
一、江蘇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發展的態勢
中國即將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式加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真正成為世界市場經濟主流的一部分。江蘇地處東南沿海,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比較發達的省份,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江蘇農村經濟在向市場化、全球化、知識化、城市化的過渡進程中,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1、江蘇經濟較早地加入了世界經濟的大循環
隨著溝通人們往來的各種交通工具和國際貿易突飛猛進地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極大地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超越國界的投資、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勞動和技術交流,促進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根本的時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江蘇比較早地確定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對外開放起步較早,開放程度較高,經受了國際市場的考驗,綜合實力較強。1999年江蘇GDP總量達7700億元,居全國第二;人均GDP約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下限水平;進出口總額312.6億美元,居全國第三,外貿依存度達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為19.7%;"三資"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1%,出口額占全省總額的53.8%,涉外稅收占全省"兩稅"的24.4%;1999年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20.2%,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28億美元,全球500強中有180家在江蘇投資興辦項目;設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80個,逐步進入收獲期,成為吸引外資和外貿出口的基地、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媒體資源遠程教育論文
一、遠程教育媒體資源應當具備的特點
良好的遠程教育媒體資源應當具有以下特點:系統性。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系統過程,教育事業作為國家事業,在建設過程中要對人力統籌、硬件配置、政策法規等多種條件進行綜合考慮,這也決定了有遠程教育媒體資源具有系統性。開放性。知識經濟具有全球性,資源開發從微觀到宏觀、從地區到全球、從局部到整體,因此在不同層次需要確立觀點。我國土地遼闊,資源分布并不均衡,地域教育資源應當具有動態交流性和互補性,只有這樣才能使遠程教育媒體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遠程教育媒體資源需要具有開放性。規范性。遠程教育媒體資源建設必須要符合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要對標準進行統一,需要符合我國頒布的《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規范》。因為,我國土地遼闊,所以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差距較大,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要想做好教育資源媒體建設必須要對媒體資源標準進行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媒體資源建設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二、一體化設計構思
多媒體一體化主要包括媒體內容側重和媒體的選擇。注重多媒體教材一體化設計,應當在資源建設工程中對各種教學多媒體資源進行合理利用,使不同多媒體之間的優勢能夠起到互補作用,實現資源建設最優的目的。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正逐漸向寬帶、高速、多媒體等方向發展,現代信息技術也不斷向靈活性、雙向交互性、實時性等方面發展,這為現代遠程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對互聯網的應用,教育機構應當努力對計算機網絡課件等新興的教學媒體進行開放,使遠程教育優勢能夠得到體現。在信息技術獲得巨大成功的今天,遠程教育資源建設中必須注重對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利用和優化。對不同多媒體的優勢進行充分利用,以最快捷的速度將學習使用的信息傳遞到學習者和教師的手中。遠程教育資源一體化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將學習者作為整個教育的中心,讓學習者在課程組的幫助下,能夠對不同的多媒體的優勢進行充分的利用,全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地接受知識,使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最大化。
三、遠程教育媒體資源建設中常見問題
1.資源滯后。在教育中許多內容同社會生活的實際應用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相關教育資料卻沒有得到更新,觀點存在錯誤卻仍然被沿用。顯然課程的改革主要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才,因此教學資源應當隨著課程體系的改變而隨時發生變化,確保教學質量能夠得到提高。
培養新型農民遠程教育論文
1國外發達國家農民遠程教育經驗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在開展農民遠程教育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建設了比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其管理體制比較完善、組織形式也比較有效。在互聯網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今天,發達國家的農民遠程教育與培訓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知識化、個性化階段。注重發揮遠程教育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的作用,發達國家在農民職業教育和遠程培訓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為完善中國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養現代職業農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國外農民遠程教育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模擬農業系統、農業決策支持系統、農業計算機網絡等方面。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所應用的遠程設備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3S”技術(即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信息系統RS)等,這些技術具有網絡化、綜合化和智能化特征。在過去的10年中,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網絡建設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相關信息的采集和處理,農業專家系統,模擬農業系統,農業支持決策系統等都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和應用。美國建立了國家、區域、州3級的國家農業信息系統,遙感信息的采集和處理得到了政府的重點支持。德國的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計算機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自動控制、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計算機仿真和建模技術、遙感技術、精確農業技術都位居世界前列。法國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重點是實時監測技術,天氣預報,病蟲災害預警,數字土壤和數據分析,農業生產、收獲、儲藏和加工等環節。日本信息和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信息服務,使每個家庭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是它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
1.1美國美國是最早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和農民培訓的國家。隨著美國信息高速公路建設,計算機網絡已經廣泛接入到美國的農民家庭中,農民在互聯網上就可以得到各類農業信息。在信息技術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美國政府在農業信息服務和培訓方面,一直給予了足夠的支持和重視。比如,在農閑季節廣泛地在農村地區對農民進行各種系統化的農業培訓,向農民講授新的農業技術知識。在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就出資建立了農村電話和視聽教育電視臺,通過這些基礎設備大量的農業市場信息和技術信息,起到了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和搞活農業市場的作用。美國對農民的教育經費財年度達600億,在2005年美國農業部就成立了專門為農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訓和醫療服務的遠程教育計劃。美國的遠程職業教育主要是由傳統的大學組織實施,遠程職業教育主要分布在“職業學院、私營企業機構和以國防部為主”的政府機構中,并出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1.2英國英國是實施農村遠程教育比較成熟的國家。在英國,通過政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農業培訓機構相結合方式實施農村遠程教育,運用職業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培訓教育,大學、研究和咨詢機構的輔助,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教育培訓水平。目前,英國農業勞動者的30%每年都會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農業培訓。
1.3韓國韓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開展了農村遠程教育和農民培訓,韓國特別注重信息技術與農民教育相結合。比如,利用遠程信息咨詢系統來對農民進行遠程培訓,采用先進的攝像機和無線通信設備進行現場演示教學,通過互聯網會議系統實現農村遠程教育等等。農民可以在家里接受各方面農業技術的培訓和教育。每年12月,韓國的種田能手還能通過網上會議系統參加農業新技術的討論。到2004年底,韓國農民網上會議系統已經發展了70個地點,在韓國農村地區的計算機普及率從1997年的18.7%,提高到的47%。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的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管理體制、完善的法律保障、有效的組織形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發展中國家開展農村遠程教育培訓雖然不及發達國家,但是也有自身的發展特點,結合自身優勢,發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培訓來促進本國的農業現代化。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信息技術相對落后,國家雖然為農民建設了提供農業信息、電子商務、廣告宣傳等服務的金農網,但借助網絡對農民進行遠程教育和培訓在中國則是剛剛起步,借鑒發達國家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的經驗,加強農民遠程教育網絡基礎建設,使農業技術有效通過網絡傳播,通過網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2中國農村網民發展現狀及農民遠程教育回顧
國際遠程教育論文
研究開展的第一步即對國際上2004年至今遠程教育領域與交互相關的研究成果做系統的梳理,在梳理的過程中,我們選定了5篇最有價值、啟發性最強的文章進行翻譯并希望與大家分享。通過與作者溝通,最終獲得4篇文章的翻譯權。這四篇文章分別從交互研究的嚴謹性、基于設計建構主義視角的有意義交互、等效交互原理、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MOOCs)的交互分析四個不同的角度來深化對交互的認識。
《網絡學習中的有意義交互: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對交互的定義、有意義的定義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并結合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該理論視角下的有意義交互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重新定義。文中提出的交互研究中所要關注的四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對每一種學習理論下的交互的本質及其學習過程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這篇文章的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可促使我們從不同的學習理論的視角深入分析什么是有意義的交互,以及如何建構出高效的有意義交互的環境。
《嚴謹的網絡學習交互研究:對未來遠程學習研究的啟示》一文指出2007年以前國際上遠程教育的交互研究缺乏嚴謹的方法,以及對交互的數量和質量之間的關系過于積極地假設等問題,這也是目前我國的交互研究中存在和需要反思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文中提出了包括交互的概念、教育與技術設計緊密結合以及評價的效度與信度三個方面的網絡學習交互研究的設計與評價模型,在促使未來的網絡學習的交互研究更加嚴謹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雖然這篇文章發表于6年前,對于規范我國交互相關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等效交互原理”是國際遠程教育專家特里•安德森教授2003年提出的重要交互理論,他與日本學者宮添輝美于2010年合寫的《等效交互原理》一文對該原理中的幾個核心概念進行了審視,并從交互的價值和數量的角度對該原理進行了可視化的表征,且對國際上與等效交互原理直接相關的研究進行了分析和述評,提出了進一步深入探究應該關注的關鍵問題。這篇文章的重要價值不僅僅在于文章內容本身以及該理論對交互設計的重要指導作用,而且在于對與這篇文章相關的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啟示作用,以及研究者不畏權威、通過實證來驗證理論,并不斷反思和發展理論的求真的精神和嚴謹務實的態度。
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MOOCs)是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都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它標志著一個以開放教育資源為核心的新的開放、非正式學習時代的到來。《開放教育資源、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和非正式學習時代的等效交互》一文首先解釋了如何將等效交互的框架運用到分析網絡和遠程教育交互設計中,然后從交互設計的視角出發,運用等效交互的觀點對MOOCs的三種變體(xMOOCs、sMOOCs和cMOOCs)進行了分類,由此來進一步明確主要的設計差異。該文章不僅能夠幫我們深化對等效交互原理和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的認識,而且為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的交互設計提供了重要指導,也有助于深入反思非正式學習時代中正式教育的角色轉變的問題。
當然,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萊特,這些文章的真正價值還有待各位讀者的挖掘、解讀和品評。如果這四篇文章能夠激發出一些有深度的交互相關的研究,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我們也會盡快將新一輪研究的成果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