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高校教育教學研究
時間:2022-08-18 10:11:11
導語:微時代高校教育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伴隨著網絡技術進步及其表現形態日益增多,“微媒體”信息傳播的流動性、即時性、碎片化等特點,為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娛樂帶來了新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微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正迎接著挑戰與機遇的碰撞。
(一)機遇
1.“微媒體”分享能力強大。微信的載體是WIFi,現在各公共場所均設有WIFi,為人們生活提供了極大方便。而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已成為大學生傾訴情感,與外界交流的首選渠道。高校教師可不再通過辦公室談話方式與學生交流,只要關注學生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能了解學生目前的思想動態。同樣,學生如果想了解教師的思想和生活,也會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了解教師思想動態。如果教師能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一些正面積極的信息,將無形中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教育實效性。2.“微媒體”無時空界限。網絡縮短了人與人之間時空間隔,拉近了人們心靈距離。如今,指尖上的“微媒體”以其無時空界限特點,成為大眾必備,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達到100%,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或微信,與教師互動交流社會熱點問題,也可以在“朋友圈”中開展廣泛交流討論。教師將真實正確的信息及時通過“微媒體”傳遞給學生,避免學生錯誤判斷。3.“微媒體”縮短師生距離。大學時期正是學生青春敏感期形成的階段,會同時遇到學習、生理和情感等困擾,而90后大學生心理比較敏感,容易沖動,自尊感強,當遇到心理問題時,雖然高校都設有心理咨詢室,但由于大學生隱私性保護意愿強烈,不愿公開自己的隱私,所以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微博、微信以其交互式的即時遠程信息交流,避免了師生間在某些問題處理上面對面的尷尬,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灌輸方式,淡化教師中心地位,使師生間的關系變得民主和平等,通過互動式交流,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大學生與教師交流的熱情。4.“微時代”為教育模式變革提供契機。如今高校教育模式正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模式向“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模式轉變,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形式多樣化,“翻轉課堂”“MOOCs”“微課”等教育模式日漸興起。微媒體為“翻轉課堂”“MOOCs”“微課”等教育模式推廣提供了交流平臺,高校可通過網絡技術、新媒體等教育手段為教師提供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微媒體與教師互動交流,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微媒體實現交流討論,實現教育多元化。
(二)挑戰
“微時代”的到來,實現了信息傳播形態的變革,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成為信息的者、接收者或中轉人。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微時代”的到來,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人們能夠快速獲得信息的同時,信息的真實性、惡意網站的存在影響著人們對事物判斷的正確性,特別是對于正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階段的高校學生,危機較大。1.教育者主體地位動搖。傳統教育模式建立在教師和學生信息資源不平衡基礎上,教師憑借多年的知識積累,能夠傳授給學生大量的信息資源,對學生具有吸引力。但“微時代”環境下,學生獲取信息的傳播途徑多,不再受信息來源的制約,可以隨時隨地快捷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使教育主體地位產生動搖。2.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可以通過個人空間、網絡博客等新媒體傳遞信息、表達個人情感。由于“微時代”信息平臺虛擬性特點,大學生每天面臨各類大量的片段化信息,大學生因其社會經驗欠缺而無法鑒別信息的真實性,別有用心的人往往會向大學生傳播負面信息,而90后大學生的突出特點正是思想觀念不成熟、價值觀存在偏差、缺乏客觀性、對事物判斷易極端化,負面信息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如果高校教育者不能及時轉變傳統教育模式,無法滿足大學生思想狀況多樣性需求,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勢必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3.弱化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具體的、現實的,能充分印證人的存在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活動必須融入于具體的、現實的社會中[4]。“微時代”環境下,新媒體技術往往使學生沉迷于網絡,微信、微博成為大學生隨時隨地表達情感、進行社會交流的主要方式,使大學生獲得自由感,呈現“網絡微社交”現象。而微信圈往往是參與者根據自身的需求來選擇圈內人的,網絡的虛擬性又使正在形成社交能力的大學生失去了社交體驗機會,傳統人際社交模式受到沖擊。于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與企業溝通存在障礙、離職率高等現象就不難解釋。4.降低大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力。如今,100%的大學生都會隨身攜帶手機,而100%的學生都會把手機帶入課堂卻無人關機。上課中手機鈴聲響起屢禁不止,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學秩序。不愿意學習的學生躲在寢室上微博、微信,課堂出勤率少得可憐。“微時代”影響著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負面效應,給高校教學和管理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二、“微時代”高校教育教學“微”研究
“微時代”是一次新的信息革命,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精神家園,大學生已經成為“微時代”的主力軍。他們既是“微時代”發展的引領者,也是“微時代”的忠誠守候者,高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必然伴隨“微時代”的到來不斷進行革新,“微教育”“微教學”“微管理”成為高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亟待研究探討的任務。
(一)“微教育”
“微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微時間內,依托“微”載體(微博、微信、微視頻等),通過手機、電腦等通訊設備隨時隨地將教育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微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微”特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傳播載體。“微教育”載體是微博、微信、微視等,相比傳統的課堂教育只能在固定時間開展,“微教育”針對性強,群體性強,影響范圍廣。二是教育內容。與傳統的規模化、系統化的教育相比,“微教育”的內容規模微小,一段視頻、社會上一個熱點事件、一幅圖片的研討,都能成為“微教育”內容,如今的“微課”、“MOOCs”就是微教育的具體體現,針對的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學生通過學習,解決遇到的問題,縮短學習時間。三是教學效果。“微”是萬事萬物的起點,是不可忽視的變量。教育者發出微信息,通過微媒體以裂變式的傳播速度傳播到眾多微主體,“微教育”對受教育者的影響是“微小”的,但形成“微力量”后就可以左右時局,點滴滲透、積少成多,表現為防微杜漸、潤物無聲,決定成敗,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教育效果。
(二)“微教學”
包含教學組織、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形態的教學模式決定教學質量的高低,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從屬地位、被動接受灌輸知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微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教師和學生的身份發生轉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知識的探究者,媒體由教師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探究工具。目前,國內外的“微教學”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一是“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微觀教學”、“小型教學”)。“微格教學”1963年在美國誕生,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最初的目的是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培訓師范生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具有教學目標單一、教學內容少、授課時間短、反饋及時的特點。如今,“微格教學”已成為常態化教學模式,教師將教學內容分成片斷,將教學時長控制在10分鐘左右,通過微型課堂的形式有針對性傳授學生需要的專項知識和技能[4]。二是“慕課”(MOOCs)。“慕課”的誕生是可汗學院的教學模式,可汗學院在免費教育網站上了5000多個教學視頻,每段視頻時長10分鐘左右,視頻的教學內容系列化,并可在線練習和解答受教育者遇到的問題,每月學生登錄的數量達到1000萬。如今,可汗學院的教學模式發展為“慕課”,在不超過10分鐘的視頻中穿插小問題,受教育者可以在線解答,利用“微媒體”進行交流討論。如今,“慕課”已被廣泛運用于高校教育教學中[5]。三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將課堂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突破了師生間的教育關系,學生通過觀看5-7分鐘特定問題視頻(教學視頻上不出現教師,只有畫面和聲音)掌握專項技能,教師起到輔導作用。每段視頻有4-5個小問題,學生如果對問題解答不清,可再次觀看視頻或通過微媒體交流探討。對于學生問題的回答情況,通過云平臺進行統計匯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四是“微課”。微課是基于網絡運行,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受時空限制,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在10分鐘內集中說明一個問題,融課程、教學視頻、教學資源于一體,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微型網絡課程資源。
(三)“微管理”
新浪微博2009年8月在中國誕生;2011年10月微博用戶總量達到2.498億;2013年10月,微信用戶總量突破6億。三年時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微博大國。截至2013年8月,新浪微博大學生用戶達到3000萬,高校日使用微博用戶達到1000萬,以使用微信、微博為主要特征的微時代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渠道[6]。高校教學管理者應充分利用“微時代”的“微工具”、“微媒體”,了解學生、管理學生和積極引導學生,必將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育管理者不能把“微媒體”看成洪水猛獸,應正確引導學生理性認識“微工具”“微媒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并把“微工具”“微媒體”作為解決問題的載體,把更多信息(國家政策、就業信息)分享在“微媒體”上,并進行討論和解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通過“微招聘”“微簡歷”“微求職”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通過“微媒體”提升教育管理成效。90后大學生自尊心強、個性突出,從心理上希望得到教師、家長和社會的肯定和贊揚。教育管理者可通過“微媒體”與其互動,讓學生知道教師關注他們,贊賞他們,無形中樹立了學生自信心,融洽師生關系,提升了教育管理成效。最后,創新教育管理手段。教育管理者可通過“微工具”“微媒體”將班級的管理信息、通知公告、工作情況曬單,構建教師、學生家長、學生三方交流平臺,全程監控、及時溝通、保持聯系,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思想及時點評糾正,對于學生的成績及時肯定和鞭策,利用學生非常在意自己網絡形象的特點,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微時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是大勢所趨,“微工具”“微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順應大學生需求,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科學地使用好“微工具”“微媒體”,創新“微教育”“微教學”“微管理”,必將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為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作者:許靜靜 王華容 單位: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參考文獻:
[1]彭煥英.“微時代”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探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2]孫林雪,蔡培,厲東偉,劉莉.“微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精細化路徑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3).
[3]衛珍妮.“微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4,(4).
[4]張憲林,方立琴.對“微時代”大學生就業教育的思考[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4,(4).
[5]劉曉雪.微時代下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必要性[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3,(4).
[6]趙劍影.大學生微博用戶破3000萬成新媒體應用主力軍[N].工人日報,2013-8-20.
- 上一篇:淺談聲樂教育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 下一篇:頂崗實習教育教學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