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析農村小學教師返貧現狀
時間:2022-02-21 03:06:00
導語:研析農村小學教師返貧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返貧”指新教師入職后出現的難以適應職業發展需要的專業素養匱乏的現象。針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發展歷程中“返貧”現象,有關教育管理部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預防、延緩直至消除“返貧”現象:追求實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師培訓的終極目標;保持內隱性,行政調控青年教師的民間話語表達;凸顯文化性,引導青年教師參與并建構學習型組織;鼓勵開拓性,讓青年教師擁有教育“試驗田”。
人們一般把新教師入職前的專業素養匱乏視為貧困,把他們入職后經過努力適應了教育工作視為“脫貧”,把他們在此之后出現的難以適應職業發展需要的專業素養匱乏的現象稱為“返貧”。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返貧”并不鮮見,而且有日漸擴大的傾向。導致他們專業發展歷程中出現“返貧”現象的主要因素有: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延遲滯后、農村青年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較差、青年教師的職業性向偏失及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行動的缺失。針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返貧”現象的成因,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預防、延緩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返貧”現象,直至消除“返貧”現象。
一、追求實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師培訓的終極目標
著眼于教師素質的整體性提高,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舉辦的多種層次、多個專題的教師培訓活動在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擴展理論視野、提升教育經驗等方面具有相當大的理論引導價值。但是,上述培訓模式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未必有現實作用,原因在于:農村小學青年教師面臨的實踐問題遠多于理論問題,相對宏觀的政策、理論、理念的培訓,不如引導他們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案例研討;教育行政培訓大多要教師集中異地、暫離崗位,或多或少帶有“權利”“福利”色彩,其分布機會就不會均衡分配給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專門為青年教師舉辦的培訓,因為涉及到學科面廣、人員眾多,缺乏有效的管理與考核機制,難以保證培訓達到預期的目標。
因此,追求實效性,仍然是當前很多培訓特別是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培訓不該放棄的終極目標。這里的實效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培訓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理論認識的深化、教育理念的革新、職業性向的發展有切實的效果。在相對“務虛”的層面上有實效;另一方面是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進有切實的作用,在相對“務實”的層面上有實效。前者要求“務虛”型培訓應以先期調研為基礎,切準教師教育理論需求脈搏,找準他們教育理論的短板,從青年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教育理念提升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從部門工作需要出發開展培訓。此外。教育思想的更新與轉化,與職業興趣、職業理想等有密切關系,因而,培訓青年教師不僅要著眼于教育觀念的持續發展,還要從政治思想、職業道德、職業性向等方面全面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后者則要求“務實”型培訓應該針對青年教師所面臨的具體教育教學問題,圍繞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和民間團隊建設等方面落實推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事務,將培訓與青年教師的校本培養結合起來,如與“青藍工程”中的“老帶新”、青年項目的扶持與調控、同事交流與合作的推進等結合起來。無論是教學主題的培訓、班級管理主題的培訓,還是教育研究主題的培訓,都應以理論指導實踐的適切性、案例分析改善的直觀性、研究方法程序的可操作性為原則選擇學習和研討的主要內容,切實提高青年教師應對教育教學問題的素養和能力。
二、保持內隱性,行政調控青年教師的民間話語表達
青年教師培養,人們習慣上認為這是行政話語;青年教師成長,人們習慣上認為這是民間話語。二者話語意味表層上的對立導致了來自行政和民間兩方面的偏差。行政話語掌握著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控制權,其關注的問題可能與民間話語關注的問題存在差異,比如:過分凸顯行政需要,強化用制度驅使青年教師承擔繁重的業務;一味聚焦于“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教師”,忽視了青年教師群體的成長需要;等等。與此相對,民間話語往往作為行政系統的相對面,在不被行政話語認同的無奈中,以一種消極適應、主動避開甚至有意識拒絕的方式,在青年教師群體中蔓延開來。離開了行政力量的扶持。青年教師的民間成長方式效益低緩。
這樣的現狀呼喚對行政力量與民間話語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定位。行政系統作為強勢方,應該主動運作引導。為青年教師專業成長中民間話語的力量向學校事業發展軌道靠攏提供合適的平臺、有效的機制。為避免過于強調權力影響產生的矛盾及弊端。行政力量要善于轉換角色,把對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顯性話語權轉變為隱性話語權,從行政權力的直接控制,轉為引導、啟發、支持、遴選的間接控制,通過資助民間團隊、鼓勵教師合作、提供開拓空間等方式,推動青年教師根據自己愛好、特長或理想追求實現專業成長,使青年教師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并樂于將個人成長與行政愿景保持一致。從而獲得民間話語與行政力量的良性合力。
當前農村青年教師的民間交流,遠比官方提供的交流平臺要豐富得多,如QQ群、教學沙龍、遠程互助、結為民間師徒(相對于行政的“青藍工程”中的“師徒”而言)、教師假期聯盟、教育博客交流、QQ空間、專業論壇等。這些交流有很鮮明的圈子化、私人化色彩。交流的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對教育教學的審視反思,也有教育研究的經驗心得;既有對行政系統的評價批評,也有對個人生存狀態的牢騷不滿;既有閃光的思想火花、深刻睿智的智慧見解,也有只見一葉的偏激片面之詞、消極倦怠的心態宣泄甚而有不合時宜的指責謾罵。顯然,這些民間話語對青年教師的影響是多重的、復雜的,行政系統如果漠視或者以“教師私事,不好干涉”的借口逃避,顯然忽視了這股力量的現實作用。行政部門可以倡議某一區域內的學校之間建立民間交流組織,并提供時間空間、必須的物質條件和服務支持,將民間交流逐漸導引到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題化。
行政管理部門對民間話語的隱性調控方式還有很多。針對學校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事關學校發展的事項,學校可以采用項目招標的方式,動員民間力量的參與,提供資金、人力、研究便利等方面的支撐;由骨干青年教師以個人名義舉辦教育交流小組、成立教學研究團隊或舉辦專業發展沙龍,動員民間力量承擔組織管理職責,青年行政領導有意識地作為成員參與,以身作則力行研究,接受團隊的規約,融入青年教師群體;行政領導申請QQ賬號、建立BBS論壇等,邀請青年教師參與交流、討論;等等。這些方式、途徑和平臺均能為行政隱性調控民間力量提供不容易引發防范與對立情緒的機會,獲得行政命令難以實現的效果。
三、凸顯文化性,引導青年教師參與并建構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學校的建構無疑為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鋪設了一條通往熟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道路,許多教師帶著熱情投入學習活動,理論視野、理論深度都有所拓展,但是很快學習熱情消退。農村青年教師出現學習倦怠的主要原因有:把普遍性的教育理論用于指導真實情境中的教育實踐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期,需要教師能夠處理理論未涉及到的或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對處于積累期的青年教師來說,這一要求難度較大,容易打消教師的學習信心;群體性的理論學習共性鮮明,過于豐富的理論信息形成了“混沌效應”,使青年教師喪失了自主反思的機會,以致產生茫然和無所適從感;非團隊型的、松散型的學習方式影響了內在凝聚力的形成。
上述情況提示我們,僅有行政倡導的學習制度與內容是不夠的,必須考慮更為深層的動力和長效的支持力。向前延伸一步,行政系統就必須思考學習文化的構建問題。學習型學校對青年教師能夠產生長效推動力是基于價值觀和意義系統基礎上確立的共同愿景,它可以激發青年教師的學習意志力,并獲得持續的動力。愿景可以是關系學校整體發展的,也可以是每一小學習團隊的,還可以是青年教師自主確立的。不管哪一個層面的愿景,都要有引領青年教師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潛在功能。如果不重視以共同愿景作為導引,不僅教師的學習行為是短暫的,而且學習引發教師的思考也是不系統的。
一旦愿景得到確認,學習型學校的文化建設就要考慮塑造青年教師開展學習的主體心態和主體行為。青年教師的學習心態、學習行為是通過眼界、情趣、取向和交流等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比如,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教材使用和對農村的適用性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面向農村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推動農村兒童健康成長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傾向于埋頭勤學、深入思索,有些青年教師以做導學、以學促做,有些青年教師善于思辨能夠高屋建瓴……無論哪一種行為方式,只要能夠圍繞共同愿景,帶著推動教育實踐、改善教育行為、提高專業素養的心態、精神,就蘊含著青年教師的價值追求,就蘊含著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顯然,塑造這樣的學習文化,需要學校領導具備高瞻遠矚的眼界、開放博大的胸懷和獎掖青年的魄力,以鼓勵青年教師能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不懈學習。
四、鼓勵開拓性,讓青年教師擁有教育“試驗田”
作為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新課程改革給教師思想觀念及其行為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深度和力度。在這一改革歷程中,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到了許多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模式的影響,教學反思、同伴合作、專家引領的觀念深入人心,其倡導的專業發展實踐模式也被青年教師身體力行。但是,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也隱藏其中。一是一些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對課程改革移植、吸收、借鑒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術語、新說法奉若圭臬,忽視了本土概念的創生,制約了自身的觀念創新、思想創新的意識與能力;二是新課程改革推出的基本策略是,首先在試驗區開展改革試點,推出成熟的課型、經驗后逐步推廣,繼而擴展到全國范圍。各類教學比賽與成果展示推出的成功范例成為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學習借鑒的范本,教育行政、各級專家常常用與“成功課型”的距離遠近、與課改主流話語價值取向的貼近程度來衡量青年教師教學是否合乎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是否成功。長此以往,被主流話語認可的課改經驗籠罩了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教學改革實踐,自上而下的權威壓倒了青年教師探索的自主性和勇氣,行政手段的推進局限了青年教師獨立改革實驗的空間和可能。一句話。宏觀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師作為未來力量的主體,其個人思考、個體試驗、個性提升的權利被忽視了。三是對于正在成長期的青年教師,“試誤”的機會對他們走向成熟是不可或缺的,但對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功利性要求剝奪了這些機會。
要想使青年教師用屬于自我的清晰理性為自己找到一條適合的成長道路,必須正視他們親歷的個體色彩鮮明的實踐歷程,既能贊揚他們的成功,也允許他們經歷失敗并反思失敗。教育行政應該采取鼓勵、支持、欣賞、寬容的態度,留給青年教師結合教育實踐獨立開展教育實驗的空間、機會和權利,留給他們“失誤—修正”的機會。遺憾的是,現實中限制或取消青年教師個人化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的現象、不允許青年教師失誤更不允許失敗的現象比比皆是,有些懲處失誤失敗的條文過于嚴厲,遏制了青年教師獨立探索的熱情和勁頭。我們調查得知,被調查的青年教師從走上工作崗位,就順應課改潮流按照權威指點“上課”,學校根本就不允許教師個人開展教育實驗,甚至有的學校要求全校所有教師統一按照行政規定的所謂的“成功課堂教學模式”上課,不得隨意改動。這些做法,不僅違背了教育改革的基本規律,而且扼殺了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生命與活力,限制了他們從事教育教學的創造性。
因此,我們主張:教育行政應該允許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富有個體化、個性化、個別化的教育改革實驗,留一塊“試驗田”給他們,讓教師能在成功與失敗的雙維磨煉中成長;對青年教師的失誤、失敗,不僅政策上要寬容,而且要組織校內骨干、校外專家進行會診,找出癥結,提出措施,加以改進,讓青年教師感受到教育行政培養年輕人、打造新梯隊的扎實舉措和政策誠意,不能因為一次失誤、失敗就否認青年教師的可塑性、可發展性。在吸收、借鑒校外、區域外教學專家優秀教學經驗、成長經歷的基礎上,學校要下功夫培養“校本”教學能手、教學名家乃至教育專家,為此要給青年教師更多的機會,形成領導做青年教師推手、前輩做青年教師后盾、青年教師以項目為中心分工合作的改革文化氛圍。
- 上一篇:傳媒集中化發展趨勢思考
- 下一篇:顧客參與對行為意向的影響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