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研究
時間:2022-09-20 03:55:01
導語: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如今,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更多更優質的人才來繼續為我們的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在對人才的需求上,不僅需要研究科技的技術型人才,來發展國家軍事競爭力;也需要研究經濟型人才,來發展國家民生;財政競爭力,更需要研究民生發展的人才。增強人民民眾生活活力,促使民眾健康、積極、樂觀的工作,生活,從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全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當今社會,國家發展穩定,經濟發展日益增強,人們在自身經濟能力高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越來越注重自身品味、生活質量和藝術鑒賞能力的提升。國家在發展經濟、軍事的同時,也注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聲樂學,作為提升民眾生活品味,是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發展中華文化的重任,近年來越來越受到藝術學家、文化學家乃至全體社會的重視。2017年兩會議題中,多名政協代表提議將音樂、舞蹈、美術作為小學、中學的必修課程,從小培養民眾藝術鑒賞能力,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國國民綜合素質,進而側面提升我國競爭軟實力,更好地將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繼續傳承先人偉大智慧。從古至今,在多年的實踐經驗中,我們明確地知道,要想勝利,就要未雨綢繆,不打無準備之仗,不下無把握之賭注,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音樂的教學中,要尋找一種合理、有效、可以完美的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方法。所以,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使用何種教學方法,如何讓聲樂學習者能迅速、準確的了解到聲樂的精髓,成為聲樂藝術家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經過聲樂教育家們多年的實踐教學發現,使用術語化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聲樂學習的抽象理解難度,但不能很好的表現聲樂教學所需要的象聲語。如何提升聲樂教學質量,怎樣找到一種教學方法能貼近聲樂教學所需的象聲教學,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作為聲樂教學的一種捷徑,延伸了術語話教學觸角,拓寬了術語話教學道路,彌補了術語化教學不能貼切象聲教育的缺陷,是聲樂教學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將對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在聲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和如何應用非術語化教學用語更好地進行聲樂教學,以及非術語化教學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
一、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的概念及意義
要了解聲樂教學中的非術語化教學,我們首先要先了解聲樂的概念。聲樂:可以引申為歌唱藝術,是將歌曲的方式和藝術化的語言與人類富有感情的表達相結合,通過人類的歌喉,即人類的聲線發出聲音,產生悅耳動聽的聲音體現,就是歌聲,來表現聲音及人類賦予歌聲的詞語、句子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簡單來說,聲樂就是用人聲唱出帶有語言的音樂。聲樂具有多種表達方式,上個世紀我們把歌唱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每種唱法的表達方式、音色審美觀念、演唱方式都不同。我們比較熟悉的有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我們平時聽到的流行歌曲就是通俗唱法,而中國的民歌、曲藝、戲曲等的表現就是民族唱法,但就這兩種唱法的表達方式來看,對于音色的審美,感情的表達,音調的掌握,就有很大的差異。民族唱法在表現上、注重歌唱的氣息、呼吸、喉嚨發聲的穩定、聲音發生位置的前后和發聲力度的強弱等,要求聲音洪亮、清脆、還要求字正腔圓、聲情并茂;而對于通俗唱法來說,多采用口語的形式歌唱,表達方式更隨意,不太要求語調抑揚頓挫,也不注重緊跟旋律,聲調分明,所以在通俗唱法的表現上,通俗歌手通常都具有輕松、圓潤、親切的嗓音,著名歌手鄧麗君就是通俗唱法的典型代表,情感表達溫暖真實,情感敘述娓娓道來,令人感到親切樸實。由此可見,聲樂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情感表達千變萬化,人們在進行聲樂教學時,僅使用術語化教學,是不能完全貼進聲樂具體表達方式的。術語化聲樂教學,諸如經常應用的“打開”“共鳴”等,學生理解起來會產生歧義,不能直白明了的理解“打開”的概念,一些學生會認為“打開”,就是身體的器官或者肌肉的完全打開,這樣就容易導致喉部、口腔等肌肉的過分撐大,并沒有理解“打開”的真正目的,反而適得其反。所以,聲樂老師都會使用“打哈欠”的說法來引導學生把喉嚨正確地打開。再比如“高位置”,聲音是要進頭腔的,單純的提“高位置”學生理解不深刻的話會往上夠,氣息上提,變成了“夠位置”,如果引導學生用“吸著”“貼著”的感覺可能會更好地把握“高位置”的感覺。說到此,我們就能直觀的總結出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的概念了,非術語,就是用區別于官方語言、書本上晦澀難懂的語句來形容聲樂表達引導地教學方式。也就是說,利用通俗易懂的、更貼近于聲樂學習者感受聲樂實際的、更能讓學習者理解、掌握和感同身受的語言,來引導聲樂學習者學習聲樂表現、情感表達。這種利用非術語化教學用語引導聲樂教學的方式對聲樂學習者很有幫助,不僅能提高學習者自身聲樂表達水平,還能引導學習者感受聲樂所表達的情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習者對于聲樂藝術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提升了學習者的個人綜合能力。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在聲樂教學方式中是一次偉大的嘗試,是將聲樂教學從僅進行的聲樂歌唱方式教育,提升到對聲樂學習者藝術表達力的學習和對其綜合素質的提高。那么,如何利用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來進行聲樂教育呢?下邊將進行講解。
二、應用非術語化教學用語進行聲樂教學的方法
前面提到過,僅用術語化教學用語進行聲樂教學,不能將聲樂表達方式的精髓完全傳授給學習者,僅用“打開”這一類詞語不能滿足聲樂藝術對于人類肌體及思想感情表達的要求?,F在聲樂教學中,為了能體會到深呼吸的感覺,教師們往往會引導學生“聞花香”,這就是一種非術語化教學方式?!奥劵ㄏ恪钡膭幼?、情景,可以引導學生很好的聯系歌唱時的呼吸氣韻,啟發學生在歌唱時聯系自己親臨“聞花香”的體驗,將自己“聞花香”的情感,動作放在歌唱過程中,這比單純的告訴學生“打開喉嚨”“打開情感”效果要好的多,學生模仿“聞花香”時的肌體動作,將之放在聲樂表達中,有助于學生歌唱時呼吸的練習,呼吸有很多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等,哪一種呼吸方式適合聲樂表達,是每一個聲樂教學者需要傳授的。隔膜式的深呼吸,是最適用于聲樂表達的,不同于簡單的“打開”術語,使用“聞花香”語言,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呼吸的技巧,歌唱時,體會“聞花香”的感覺,氣息吸深,與此同時腔體也打開了,橫膈膜下降,保持吸氣的狀態,均勻合理的用氣?!奥劵ㄏ恪钡奈鼩狻⒑魵膺^程和歌唱呼吸不謀而合,學生體會“聞花香”的呼吸感覺對于把握歌唱的深氣息有很好的效果。還有一些教學術語“保持橫膈膜的下降”“豎起聲音”等,看似簡單,但難以實現,不能很好的體會其中所表達的聲樂方式。運用非術語教學,如歌唱時的氣息,如“嘆氣”,中聲區開始到低聲區,減少發聲力度和氣息,這樣才可以使氣息和聲音流動起來,“嘆氣”的表現,正好貼切聲樂的氣息表達,使聲樂教學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再如“氣沉丹田”,也就是小腹,我們都知道,氣只能在肺里,體會這個教學術語難免有些困難,氣沉小腹的作用是使學生能夠“盡量地降低橫膈膜,使肺下端氣容量最大部分得以充分的擴張,同時能夠與腹部的肌肉群結合運動,使歌唱得到氣息的動力保證”,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單純讓學生根據“氣沉丹田”這個術語練習,很難體會到其技巧,因此,很多學生會錯誤的認為深呼吸后的腹部就是僵硬的、沒有彈性的,但是,如果在教學中,我們將腹部比喻成一個有彈性的大輪胎,橫膈肌的運動比喻成一個鼓面,深呼吸時,鼓面鼓起,橫膈肌拉緊,聲樂表達時保持緊繃狀態,這樣表達的時候,小腹一直用力,會非常累,會感受到橫膈肌拉緊放松,伸縮自如的張力,聲樂學習者就可以通過自身的聽覺和肌肉緊馳度對發出的聲音做自身表達的控制。
三、結語
所謂教學術語,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貼切的語言,來引導學習者能很快的掌握聲樂的技巧,理解聲樂的內涵,如“聞花香”“嘆氣”這種非術語化語言,能使學習者迅速理解聲樂教學的重點和技巧,并感受歌唱中所富含的思想情感,更能使自身的情感表達得到提升。非術語化教學,不僅使效果顯著的進行聲樂教學,還能提升學習者的藝術學習能力、藝術體現力和藝術鑒賞力,為我國聲樂教育培養了一批有一批優秀的、個人素質極高的人才,進而為我國民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何利用非術語化語言進行聲樂教學,是一個需要繼續研究的話題,如何利用非術語化語言教學提高聲樂教學質量,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在今后的聲樂研究中,我們必須將創造貼切科學的教學語言作為重點,再接再厲,繼續為培育高品質聲樂人才而努力。
作者:呂淼 單位:江南大學
參考文獻:
[1]吳華琴.中職校音樂教學中非術語化聲樂教學用語的運用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8).
[2]徐軍.多彩的旋律———論音樂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
[3]涂怡嵐.論周小燕聲樂教學整體觀的形成和確立[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
- 上一篇:大學聲樂教學情感培養探析
- 下一篇:中職電子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