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齡聽障兒童遠程聽覺口語教學分析
時間:2022-09-18 04:31:18
導語:小齡聽障兒童遠程聽覺口語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了解小齡聽障兒童在遠程聽覺口語教學中的表現與家長教學行為的關聯性,以及家長教學行為的表現特點,探索提高小齡聽障兒童聽覺口語教學效果的途徑。方法采用課堂觀察法,以劃記法的形式記錄家長言語引導、行為引導與激勵行為的次數;聽障兒童聽從指令、仿說、自主表達、回答問題4個方面的表現次數。結果家長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行為;家長的教學行為表現好,則兒童的學習行為表現好;家長的語言重復、引導兒童表達、引導兒童注意與兒童的仿說具有關聯性;家長引導兒童互動、激勵兒童與兒童聽從指令有關聯性。結論遠程聽覺口語教學效果受家長的教學行為影響;家長對教學技巧的掌握與熟練使用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表達;在互動中學習語言,有利于加深兒童對語言的理解;激勵性語言和行為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催化劑。
【關鍵詞】遠程聽覺口語教學;小齡聽障兒童;家長行為;兒童行為
1問題的提出
0~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敏感期[1],也是小齡聽障兒童聽覺語言康復的黃金時期。小齡聽障兒童越早介入有效的、專業的康復教育對于提升其聽覺言語等能力,回歸主流社會有重要作用。目前,針對小齡聽障兒童主要開展以家庭為中心康復模式下的個別化家庭培建計劃模式(individualfamilyhabilitationprogram,IFHP)。該模式強調家長(或監護人)和家庭其他成員在聽障兒童自然生長環境中的持續支持和自然示范、強化作用,本質上追求聽障兒童的學習自然而持續地發生,適用于家庭背景下關注家長(或監護人)養育與聽語康復細致經驗技巧培建與應用地有效干預模式[2]。聽覺口語教學是個別化家庭培建計劃模式中的一種個別化教學組織形式,是應用各種管理技術、策略、方法和步驟,幫助聽障兒童學習聆聽并理解口語,最終實現運用口語進行交流的一種模式[3]。聽覺口語教學重視家長的深度參與通過面對面的教學指導提升家長的家庭康復技能。遠程聽覺口語教學是在傳統的面對面聽覺口語教學基礎上的創新,它利用現代遠程服務技術,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為聽障兒童提供了一種便捷的、靈活的、低成本的聽覺口語教學服務。家長及聽覺口語師皆認為,當聽障家庭無法定期進行面對面課程時,以遠程通訊方式進行聽覺口語康復課程是可行的選擇[4]。家長在遠程聽覺口語教學中起重要作用,家長的教學行為體現出其教學效能,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行為,最終影響康復教學效果。課堂觀察法(classroomobservation)是指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對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5]。筆者利用課堂觀察法對2例小齡聽障兒童遠程聽覺口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家長的教學行為表現和兒童的行為表現,并對觀察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期為促進小齡聽障兒童的遠程康復教學效果提供建議。
2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對象為2例聽障兒童,男孩,生理年齡分別為28個月和30個月,聽覺記憶均為2項穩定,表達性語言發展階段為簡單語詞,電報期。課堂觀察法分為劃記法(ratingscales)和描述法(narrativemethod)兩種。劃記法是指在進入教學現場前已熟悉相關文獻,確定將要觀察的特定行為及經驗。將行為的種類加以類目化,并給予各種行為不同的代號,觀察者按照劃記表上對于各類目行為的界定進行劃記。描述法是指觀察者事先準備觀察筆記,預先設計記錄格式,如觀察地點、對象、日期、時間、觀察主題、規劃描述與評論的空白欄目,觀察者在觀察過程種詳實地記錄某些行為或經驗的發生,以及觀察者即時即性的想法[5]。筆者采取劃記法進行教學觀察。通過回看教學錄像的形式觀察2例兒童遠程聽覺口語教學語言活動中家長的教學行為表現和兒童的行為表現。筆者將家長的教學行為歸為言語引導、行為引導和激勵行為3種。言語引導記錄包含3種,即重復次數、語言回應次數和提問次數。重復是一種教學技巧,是指教學中輸入新詞或新概念時,在句子反復呈現這個詞匯和概念;語言回應是指家長用語言回應孩子注視的事物和表達的語言;提問是指家長在教學中用問句對兒童提出問題。行為引導記錄包含引導互動次數、引導表達的次數、引導注意次數3種。引導互動是指家長引導兒童與提供的玩具做互動,引導兒童與家庭成員之間共同做某件事的互動。引導表達是指家長給兒童提供表達機會,引導兒童表達;引導注意是指家長通過聲音、表情和動作等方式吸引孩子對玩具和活動注意。激勵行為記錄兒童出現好的行為時表揚兒童和兒童面對困難或表現不自信時鼓勵兒童的次數。兒童的行為反應歸為4種,即聽從指令、仿說、自主表達、回答問題,記錄4種行為反應的次數。聽從指令是兒童傾聽家長的指令要求,正確完成動作或任務;仿說是指兒童模仿家長說的話;自主表達是指兒童自己主動說的話;回答問題是指兒童用語言或動作正確回應家長的問題。每周對個案1和2進行教學觀察,連續觀察5次,每次10分鐘。
3結果與分析
個案1和個案2的觀察與記錄結果見表1。從個案1和個案2的家長整體教學行為和兒童整體語言行為結果發現(見圖1,圖2):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個案1和個案2家長的教學行為總體趨勢持續進步,教學能力逐漸提高;個案1和個案2的語言能力總體趨勢逐漸提高。個案1家長的整體教學行為表現比個案2好,其整體語言行為表現略好于個案2。個案1和個案2家長的語言重復、引導兒童語言表達、引導兒童注意行為與兒童的仿說行為具有關聯性,語言重復、引導表達、引導注意行為越多,則兒童仿說行為越多(見圖3,圖4)。個案1家長的語言重復和引導表達行為明顯多于個案2家長,個案1的仿說行為明顯多于個案2。個案1和個案家長引導兒童互動、激勵兒童行為與兒童聽從指令行為有關聯性。家長引導互動和激勵越多,則兒童聽從指令行為越多(見圖5,圖6)。個案1家長對兒童的激勵行為要略少于個案2家長,個案1的自主表達行為也略少于個案2。
4討論
4.1遠程聽覺口語法教學效果受家長的教學行為影響。0~3歲是嬰幼兒身體、語言、情感、社會、動作和認知能力發展最快的階段,父母在兒童的發展中起重要的作用[6]。遠程聽覺口語教學突出了家長的教學作用。家長的教學效能體現在家長的教學行為上。在教學中家長不管是言語引導,還是行為引導或者是情緒情感的激勵,都是為了期待兒童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好的聽覺語言狀況。因此,家長教學行為表現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行為和表現,進而影響教學效果。目前,國際上評價家長效能有3個關注維度,一是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二是家長對兒童言語刺激的質量;三是家長提供兒童認知刺激的質量。在本研究發現,家長的言語行為作為兒童接受信息、參與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合理性、豐富性直接影響兒童的語言表現。家長對兒童的關注,如回應兒童、與兒童互動、引導兒童注意、鼓勵和表揚等影響兒童的情感、行為和語言表現。不同的家長表現出不同的教學行為,教師要根據家長教學行為表現,發現家長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發揚優勢,針對不足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提高家長教學行為的有效對策,為家長教學提供針對性的指導。4.2家長對重復技巧的熟練掌握和使用,給兒童提供更多表達機會,兒童更專注地學習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表達。家長是孩子聽覺語言發展的首要促進者。家長對教學技巧的使用程度直接影響兒童的語言表現。家長對教學技巧的掌握遵不熟練到熟練的循序漸進過程。語言教學技巧中的重復技巧是語言輸入非常重要的技巧,有利于兒童理解、記憶新詞,促進聽障兒童聽覺語言能力的發展。小齡兒童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和語言。家長的語言重復次數多則提供給兒童更多的模仿機會;家長在溝通交流中善于發現或制造機會,引導兒童表達,增加兒童語言練習的機會,有利于兒童的語言表達。對于小齡聽障兒童,因為年齡小,康復時間較短,正處在聽覺語言能力發展的階段,課堂教學觀察更多的是仿說,模仿大人說話,而自主表達性語言較少。小齡聽障兒童有意注意時間短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在接受語言信息時,靠單一的語言輸入易疲倦,如通過聲音、表情和動作等方式吸引兒童的注意,可以增加兒童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提高兒童語言學習的專注力,有利于促進兒童的語言學習和表達。4.3兒童在互動中學習語言,有利于加深對語言的理解,激勵性語言和行為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催化劑。家長通過引導兒童與玩具做有效地互動,引導兒童與家庭成員之間通過共同做某件事積極地互動。互動包含8種行為,即提供材料、注視、描述、回應、提問、建議、示范、指使[2],以上行為都是家長與兒童互動的過程中對其施加影響的方式。其中指使經常會通過聽指令的方式指揮兒童做某件事情或與他人共同做某件事情。在指使過程中有利于兒童理解指令性語言,有利于觀察和評估孩子對語言的理解。遠程聽覺口語康復教學可以請更多的家庭成員參與教學中,發揮家庭成員的教育合力。家庭成員之間進行更多有效的互動而非旁觀,則教學氣氛越好;互動越多,提供示范機會越多,兒童模仿和邀請輔教者做共同事情的次數也越多。個案1家長比個案2家長多了一個有力教學助手,即兒童的父親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有效地發揮了輔助作用,所以教學效果整體好于個案1。因嬰幼兒年齡越小,語言能力有限,與之溝通具有較大困難。當兒童出現不配合情況時,家長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采取積極的策略耐心地引導和鼓勵非常關鍵。當兒童表現出好的行為時,及時有效的表揚非常重要,可以激發兒童表達的積極性。激勵可以通過物質和精神兩種方式激發和調動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適合兒童并易于兒童理解的激勵方式會產生好的行為效果。小齡聽障兒童常見的激勵方式有口頭表揚“棒!”、豎大拇指、抱抱、擊掌、加油、微笑和拍手、提供喜歡吃的食物、提供玩具等。
本研究還發現,家長對小齡聽障兒童的提問呈現出數量少。形式單一的特點。問話最多的是“這是什么?”這是XX嗎?因兒童的回答不需要經過思考,回答呈現兩種可能,一種是只模仿大人說話,一種是正確回答大人的問題。這兩種可能因為孩子語言表達不夠清楚,難以界定兒童是在仿說還是回答。因此,對問話的理解和回答受限于兒童聽覺語言能力的發展。本研究只觀察了家長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而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會受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具、材料等方面影響,這些更多的是與聽覺口語教師的指導直接相關。本研究只觀察了語言教學活動,其他領域活動家長的行為表現也需要在進一步的實踐中觀察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梁巍.聾兒聽力語言康復教育的發展趨勢與動態[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7,5(2):30-33.
[2]梁巍.聽障兒童親子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9.
[3]WarrenEstabooks.AuditoryVerbalapproach[M].AGBellAssociationforthedeaf.1993.
[4]陳姵樺,黃琬琪,劉庭維.聽障兒童遠程聽覺口語康復課程滿意度探討[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8,16(2):121-124.
[5]陳如平.教師的課堂觀察技能及其培養[J].教學與管理,2004,8:3-6.
[6]張嘵梅,趙茜.美國嬰幼兒專家協同工作體系的發展與實踐[J].早期教育,2016,(07-08):36-38.
作者:鄭文芳 陳軍蘭 單位: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
- 上一篇:聽障兒童遠程聽覺口語教學探討
- 下一篇:跨文化下高校日語教學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