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網絡環境的工作坊式教學

時間:2022-07-02 09:07:41

導語:基于泛在網絡環境的工作坊式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泛在網絡環境的工作坊式教學

摘要:高職院校《商務英語翻譯》課有必要引進“工作坊”式翻譯課堂教學。所謂工作坊,既包含了靜態場域概念,又涉及了動態過程意義,即一群從事某項工作活動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具體的工作任務展開討論、調查、分析、提出方案,并通過坊內成員的不斷協商,最終議定某個方案的一連串活動的過程。工作坊式教學因為強調了學習內容與工作任務的關聯,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職場式“做中學”。泛在化的學習環境與教學資源促進了課堂內外交叉聯動,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突出了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模式體現了“互聯網+”時代教育領域的數字化、信息化發展,為高職院校的職業化道路開辟了更為高效、多元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教育;商務英語;翻譯工作坊;泛在網絡環境

隨著貿易全球化的推進,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愈發旺盛。中國翻譯協會在行業發展報告中指出,全國語言服務產值保持良好的持續增長勢頭,提供語言服務企業的數量逐年遞增,且涉及的翻譯服務領域呈多樣化發展態勢,涉及最多的主要有信息技術、教育培訓和政府外宣等。雖然市場上以各種形式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很多,但受過專業訓練的,且能夠勝任大型國際商貿、會展等口譯任務的專業人才卻是鳳毛麟角,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因此,如何提高國內翻譯從業者的整體水平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高職院校作為應用性人才培養基地,肩負著向社會輸送市場化、職業化翻譯人才的重任。本文以高職商務英語翻譯課為例,剖析了課堂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構建工作坊式翻譯教學,并探究如何利用泛在化的網絡環境與信息技術開展翻譯工作坊,以促進課堂內外交叉聯動,提高翻譯教學效率。

一、高職院校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江浙一帶從事翻譯有關工作的主要集中于中小型涉外企業,業務涵蓋外事、會展、旅游和經貿等領域的翻譯實務,具有較強的功能性和專業性。大部分企業需要對剛入職的畢業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再培訓,以幫助他們熟悉商務翻譯的工作環境與工作過程。但這讓目前的高職教育有些尷尬。通過相關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以及課時安排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脫節。

(一)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與教材的選用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商務英語翻譯教材內容陳舊,未能與時俱進,難以順應社會和行業發展,導致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此外,教材中所涉及的商務案例大多缺乏適用性和創新性,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模式

據觀察,現階段仍有相當多的教師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基于文本”的教學模式開展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或“以譯品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朱玉彬、許鈞,2010)。具體模式為:教師首先對翻譯的基本理論和技巧進行講解,并輔以例證;然后給學生布置段落或文章的翻譯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后時間完成;接著教師拿出“標準譯文”與學生的答案進行對比、點評,指出學生的錯誤或不足。這種“結果對比”教學法體現了教師的課堂中心地位,強調了知識的傳授與識記,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點評和所謂的“標準答案”,缺乏思辨與創新,弱化了知識的運用與實踐。此外,課堂時間都用在了單一、機械的語言訓練上,缺乏經貿領域的相關知識與商務專題的講授,導致學生在就業時出現無法適應職場的情況。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領域存在的問題包括多數高校教學評價模式單一,缺乏形成性評估,以閉卷考試、譯文質量為主等。此外,部分院校過度追求證書,以證代考,把口譯或筆譯證書的考取率視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導致部分學生存在“一證在手,高枕無憂”的心態,殊不知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此外,商務英語翻譯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長期的學習與累積。部分院校課時安排不合理,專業課時開設不足,必然導致學生專業詞匯量匱乏與基礎知識薄弱。

二、“工作坊”式翻譯課堂教學

(一)“工作坊”的內涵與特點

所謂工作坊,源于英文中的“workshop”,既包含了靜態場域概念,又涉及了動態過程意義,即一群從事某項工作活動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具體的工作任務展開討論、調查、分析、提出方案,并通過坊內成員的不斷協商,最終議定某個方案的一連串活動過程。工作坊的具體形式由工作類別限定,如翻譯工作坊。就場域角度而言,翻譯工作坊可視作一種商業性的翻譯中心;就工作過程而言,由若干譯者聚集在一起進行翻譯活動。教育部〔2006〕1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在這一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工作坊”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將“工作坊”納入課堂教學體現了學習領域與工作任務的相關性,強調了課堂與職場的緊密聯系,為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創了一條市場化、職業化的通道。

(二)課堂“翻譯工作坊”設計

工作坊教學需要仿真的工作場域,并以職場真實的工作項目為依托來開展“工作”。以高職商務英語翻譯課為例,翻譯工作坊教學將職場翻譯的“工作環境”納入課堂,“讓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按照翻譯項目的工作過程,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務”(劉建珠,2015)。通常公司在執行翻譯項目上的流程包括客戶下單(公司接單)、訂單翻譯及結果反饋。1.客戶下單(公司接單)。在這一階段,公司需要與項目委托方聯絡業務、洽淡合作、簽訂合同,并確立該翻譯項目的項目小組、項目經理、業務員等。2.訂單翻譯。這一階段涉及多重任務與角色的分配。首先,由譯員進行翻譯;其次,譯審人員對譯文進行校閱;最后,譯文被編輯排版并提交。3.結果反饋。這一階段主要包括客戶評價、反饋總結等環節。參照“接單—翻譯—反饋”這一真實工作流程,商務英語翻譯課堂教學可以設計為譯前準備階段、翻譯實施階段與譯后反饋階段。(1)譯前準備階段:講授理論知識、選擇翻譯文本、成立翻譯小組首先,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教師應向學生講授翻譯的基礎知識、原理和技巧,也可以提供一些平行語料素材供賞析、點評,從而對翻譯思路和技巧進行歸納。其次,翻譯文本的選擇應基于職場,可以應用企業對外承接的真實翻譯項目,如公司宣傳冊、產品說明書、網站簡介、市場報告、廣告文案、商業名片、往來信函等。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成立翻譯小組,以4—6人為規模的小團隊。每一個小團隊可以視作一個小的翻譯工作坊,學生在坊內開展實踐。(2)翻譯實施階段:教師布置任務、坊內協作翻譯首先,教師可以以PPT形式向學生布置翻譯任務并規定完成時限。教師的角色相當于項目委托方,學生通過接收任務完成“接單”流程。為了指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師應向學生輸入項目有關的專業術語和背景知識。其次,學生在各自的翻譯小組內角色扮演,選出項目負責人、經理、業務員等,并依照職場真實工作流程進行任務分配,如初級翻譯、譯審檢驗、譯文修改、編輯排版等。要求每一位組員參與初稿翻譯并備注自己的翻譯思路,組員間交叉審議,就可能的翻譯策略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最終產生一份組內定稿。(3)譯后反饋階段:成果展示、點評、總結每組派代表以PPT匯報或口頭朗讀形式展示各自翻譯成果,教師鼓勵組間互評、討論或開展最佳譯文辯論,并對每組表現進行點評,提出修改意見。每組根據別組成員和教師的反饋意見提交最終校訂的譯文,并針對此次翻譯項目撰寫心得總結。

三、基于泛在網絡環境的“翻譯工作坊”模式

眾所周知,翻譯技能的提升需要循序漸進并不斷加以實踐操練。工作坊式教學組織形式強調了學習內容與工作任務的關聯,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職場式“做中學”。然而,學生在課堂以外的翻譯實踐得不到有效的監管與量化評估,組間與組內成員之間缺乏充分交流,教師無法給予及時指導,學生的個性需求無法得到彰顯與滿足。《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明確指出:“……要積極采用現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靈活、方便、實用和廣闊的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如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快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以其高效、便捷、資源豐富等優勢融入教育領域。泛在化的網絡環境使得翻譯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泛在網絡環境是指網絡無處不在,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利用任何網絡實現通訊交流、信息傳遞。就教育領域而言,泛在網絡環境意味著泛在學習環境,即學生通過連接Wifi、4G、藍牙,利用手機、筆記本等可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取學習信息。因此,教學模式的信息化改革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整合多種網絡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二是線上教學與面授一體化。泛在化的網絡環境與信息技術滲透譯前、譯中、譯后各環節,促進課堂內外交叉聯動,實現泛在化的學習環境,如圖1:

(一)建設網絡輔助教學平臺

網絡輔助教學平臺是指各類點播式、交互式的在線教學管理平臺,常見的有Blackboard、Moodle、超星泛雅、云朵課堂等。這類平臺的主要特點是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快速傳遞。在泛在網絡技術環境下,教師能夠在平臺上并整合文本、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創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登錄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查閱課程信息、電子教案,點撥音頻、視頻課件,完成在線作業等。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平臺建立翻譯知識學習庫(包括翻譯理論和技巧等)、翻譯文本鑒賞庫(包括文化閱讀語料、名人演講、詩詞歌賦等)以及翻譯試題練習庫等。此外,平臺可以跟蹤、記錄學生的訪問頻次、學習情況等,作為過程性考核的量化依據。平臺的“討論板”功能為學生創造了平等交流學習的機會,學生可以充分展開腦力風暴,探究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困難,發表個人心得體會,分享成功經驗等。

(二)利用社交媒體工具創建即時交流平臺

靈活運用各類社交軟件來輔助教學是實現課堂內外交叉聯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可以建立翻譯課程微信群、QQ學習群等,以拍照、文字或語音的形式通知、布置作業,實現即時溝通、針對性輔導、答疑解惑等。翻譯小組可以建立自己的小組群,成員之間隨時隨地進行工作交流、任務交接,提高團隊協作效率。此外,教師可以開設翻譯課程的微信公眾號,定期向學生推送最新的學術資訊、備考素材及優質翻譯資源,如名家譯作、經典案例、英漢平行語料等。學生通過手機終端獲取各類學習資源,將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豐富業余生活,提高學習效率。

(三)開發在線課程資源

開發在線課程資源如慕課、微課、網絡視頻直播課等是實現線上教學與面授導學一體化的關鍵。首先,MOOC平臺以及翻轉課堂的興起為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注入了新的動力,將MOOC資源應用于翻譯教學,有利于充分吸收國內外優質課程資源。其次,教師可以建設商務英語翻譯課的微課程資源。所謂微課,即是課堂的微縮,具有時間短、所占空間小,內容設計精且兼具趣味性的特點。教師可以按照翻譯知識模塊或項目模塊制作微課群,每一個知識點可以錄制成5—8分鐘的微教學視頻,學生可以通過各類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反復觀摩學習,實現泛在化教學。為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可以添加動畫或配音等來增加微課件的趣味性。此外,可以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網絡視頻直播課,將學生觀摩學習的頻次納入考核。

(四)運用機輔翻譯軟件、翻譯實訓系統

學生在工作坊的翻譯實踐中可以運用各類機輔翻譯軟件、網絡搜索以及數據庫查詢等輔助翻譯,記憶庫、語料庫的生成能大大縮減翻譯時間,提高翻譯效率。學校可以聘請企業導師為師生進行機輔翻譯軟件的培訓。常見的付費機輔翻譯軟件有SDLTrados、雅信CAT、wordfast等以及基于瀏覽器的網絡免費,CAT如谷歌譯者工具包。此外,引進翻譯實訓系統可以作為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的有效補充,系統可供在線使用,并提供文件拆分、術語提取、進度監控、質量測評、風險分析、考試管理等多種輔助功能。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與技能應用到真實的翻譯案例中,通過高頻次的實訓操練有效提高翻譯水平。結語利用泛在網絡環境與技術開展“工作坊”式教學體現了“互聯網+”時代教育領域的數字化、信息化發展,為高職院校的職業化道路開辟了更為高效、多元的路徑。泛在化的學習環境與教學資源促進了課堂內外交叉聯動,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突出了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曉楓.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現狀及提升策略[J].高等學刊,2019(1).

[2]張春柏,吳波.從翻譯課堂到翻譯工作坊[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2).

[3]田凌云,孫海紅.基于“翻譯工作坊”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3(5).

[4]喬現榮,夏發玲.MTI院校筆譯工作坊設置模式探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14).

[5]尚利明.“翻譯工作坊”模式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交際,2018(4).

[6]曾麗馨,孫曉蕓.計算機輔助下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初探[J].甘肅高師學報,2016(5).

作者:包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