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行為文化對教師行為的影響
時間:2022-08-03 11:05:47
導語:學校行為文化對教師行為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加強學校行為文化建設是改進教師行為的重要路徑。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雖然在領導者行為文化、教師個體行為文化、模范群體行為文化三個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但與學校行為文化、教師行為等概念的豐富內容,以及教師發展實踐的復雜性和迫切性相比仍顯局限。今后還需充分重視學校行為文化研究的重要作用,重新思辨相關概念,在擴大視野和多學科參與的基礎上,豐富研究內容和方法。
[關鍵詞]學校行為文化;教師行為;研究進展
一、問題的提出
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用科學的教育價值觀和先進的學校管理觀來統領教師的思想和行為,[1]對教師發展起著決定性影響。[2]但影響的實際成效還需通過教師行為加以判斷。畢竟“教師的外顯行為與其內在素質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3]教師只有接納并積極踐行學校文化,才能說明學校文化真正產生了熏陶、約束和教化的作用。“當前雖然有大量的教師行為研究,但多浮于教師行為表面,沒有深入到表層之后,分析為什么教師行為如此。”[4]而“學校文化”和“教師行為”的內涵都極為豐富,前者包含了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等諸多方面,后者則是教師的教育思維、認知結構、人格特征及相關行為方式的總和。[5]所以,尋找到一條有效的分析路徑就成為了教師行為研究的關鍵。學校行為文化建設為我們提供了這條關鍵路徑,因為“文化的核心意義是價值取向和方法論。人們用做什么,不做什么表明自己的價值取向;是這樣做,還是那樣做表明自己的方法論,”[6]而且在實踐中“學校所有的文化都是由人和人的行為來建構的。”[7]從管理學的角度看,社會組織內成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是基于組織文化而形成的,這種文化的基礎決定了組織成員對于一件事情會做出什么樣的判斷,進而做出什么樣的行為。”[8]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從根本上來說,學校對教師而言是規范性組織。①對于以自重、自尊、自律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師的最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監督手段。”[9]所以,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學校組織的“精神監督”手段(如規范、道德、良心、理想追求)對教師行為方式的影響,但目前來看國內的相關研究較少。
二、學校行為文化對教師行為影響的研究進展
為了便于梳理,本文參照組織行為文化的一般結構,②將學校行為文化按照主體的不同分為領導者的行為文化、教師個體的行為文化、模范群體的行為文化三類。(一)領導者的行為文化。一是校長的引領與示范。教師心中的校長權威主要來自校長的理念、學識、能力、人格魅力、公正、無私、示范等。校長在創設發展型組織愿景、積極推進合作文化創新、形成廣泛參與中會對教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10]二是校長與教師的交換行為。校長與教師之間的高水平資源交換(如思想、情感等)能促使教師產生更多的主動行為。比如校長通過對教師的贊揚、寄托和引領,使教師有更強的成就感、滿足感、事業心,教師則反過來更加認同校長的辦學思想、理念和指令,并自覺自愿地予以貫徹執行。[11]三是領導與教師的行為沖突。優秀教師崇尚知識、追求真理、尋求解放,[12]但學校領導者往往傾向于發展“教師無須參與的課程”,通過組織完備的計劃、大綱、教科書、教學參考等降低教師對課程的詮釋性與創造性參與。[13](二)教師個體的行為文化。一是教師的敬業度。教師敬業度是教師對工作、教學團隊和學校認同、承諾并全身心投入的程度,具體表現為熱愛學校、教學負責、勇于創新、學習進步、樂于奉獻和關心學生。同事、上級、組織和社會的支持,良好人際關系,有效參與決策和組織內溝通,從員工利益出發的績效考核,讓教師持續地獲得小成功等都是積極影響因素。[14]二是教師的工作疏離感。工作疏離感是指因工作情境不能滿足員工的需要或與員工期望、興趣、理想、價值觀不符,所導致的員工與工作分隔的心理狀態,[15]且主要體現在社會和自我疏離感、無規范感、無力感和無意義感四個維度上。整體而言,教師的工作疏離感受其組織政治認知的影響顯著。具體來說,社會與自我疏離感主要受同事關系、自利行為的影響,無規范感、無力感與無意義感還受薪酬與晉升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的影響。[16]三是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與組織認同感。我國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受職業形象和工作自主性的正向影響較大,組織認同受工作自主性和組織環境的正向影響較大,且職業認同對組織認同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組織成員間相似的態度、價值和信仰,員工感知到的組織對待成員的態度,良好的溝通氛圍和人際關系,以及“團隊合作”“員工感知道德”等都會對組織認同產生影響。[17]四是教師的知識共享行為。隱性知識共享是增進高校教師專業能力、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一種重要組織行為,其影響因素有態度層面的人際信任、心理所有權和知識感知價值;主觀規范層面的領導支持感和創新型校園文化;知覺行為控制層面的自我效能感和條件便利性感知等。[18]五是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是指教師在非基本工作要求條件下,自發地表現出的一種超越角色標準以外的主動、積極、正面、盡職、利他的行為,包含學校認同、利他行為、責任意識、人際和諧、資源保護五個維度。[19]組織公平感是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關鍵因素,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或參與公平)、互動公平(包含人際公平和信息公平)等方面。[20](三)模范群體的行為文化。一是合作型群體的行為文化。團結協作的行為文化有利于成員之間疏通感情、密切交往,能夠消除不良競爭的負面影響,使群體保持強大的凝聚力,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和績效。可通過大型項目或以團隊形式加強協作、激發熱情、挑戰權威、形成爭鳴氣氛。[21]二是關懷型群體的行為文化。即以情感導向形成的組織氛圍,通過創設彼此尊重的氛圍、建立關心的關系、發展教師自治組織、開展心理輔導等方式,提升教師的自覺性、忠誠度、工作動力和奉獻精神。[22]三是學習共同體的行為文化。學習共同體通過集體探究、共同協作、持續發展、行動導向和結果導向等行為文化,促成教師的相互支持和共同領導、共享價值觀和愿景、集體學習與實踐、分享實踐經驗等行為。[23]
三、學校行為文化對教師行為影響的研究反思
本文旨在從學校行為文化建設的角度對目前國內的教師行為研究進行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出,相關研究在領導者行為文化、教師個體行為文化、模范群體行為文化三個方面都取得了初步進展,但與學校行為文化、教師行為的豐富內涵,以及教師發展實踐的復雜性和迫切性相比仍然處于零散研究的狀態,缺乏系統性邏輯闡釋與多元化實證研究的有效融合,整體還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一)研究主題不多元,系統性不足。教師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化過程,包含了發展教師的文化修養、道德素養、教育精神、溝通合作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學習創新能力等諸多方面。[24]作為連接教師專業素養、學校文化建設共同紐帶的教師行為,對其研究也理應是一個系統化過程。然而現有研究顯然還遠未達到這一要求,數量不多、主題零散、缺乏融合、系統性不足。今后還需將教師行為研究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面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在明確發展目標的前提下系統梳理內在聯系,并最終形成邏輯緊密、主次分明的研究格局。(二)研究理念不適宜,針對性不足。對學校行為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是現有研究僅從有限幾個主題展開討論的重要原因。因為以往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關注點集中在學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層面,行為文化則被認為是一個相對次要的、淺層次的文化。這就造成了在學校文化建設實踐中,既有“重‘外化’輕‘內化’、重‘硬化’輕‘柔化’、重‘變化’輕‘進化’、重‘強化’輕‘感化’、重‘物化’輕‘人化’的傾向”,[25]又面臨“來自干部、教師思想深處所奉行的價值觀念和習慣了的行為方式的阻力,使改革半途而廢,或流于形式”[26]的尷尬對立局面。今后還需進一步轉變研究理念,重新反思學校行為文化與其他方面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重新認識并重視從學校行為文化角度研究教師行為,更加關注那些為廣大師生員工所共享的“真實的學校文化”。另外還要進一步擴大視野,將學校文化視為整個社會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鮮明的民族性、積極的開放性以及先進性和教育性。[27](三)研究內容不細致,有效性不足。學校是教師發展的關鍵場所,實現學校文化建設與教師發展的深度融合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需要深入細致地探究學校行為文化內化為教師行為的作用機理,發現對教師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環節和因素。但目前不少研究仍然僅停留在表層的描述,邏輯推理多,實證研究少,尤其是對于教師行為的內化過程研究不全面、不細致。比如“學校文化建設要源于教學,融于教學,在教學中實現學生的發展和文化的生態循環”,[28]但真正對“教”與“學”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深入分析的學校行為文化研究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在教育管理學學科視角下完成的,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視角的研究成果很少。今后還需要通過多學科參與,多運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等質的研究方法,探尋教師行為所置身的實然“意義之網”,深入到教師發展的核心要素中解剖教師在賦予自身行為以某種意義的具體過程,挖掘學校行為文化在改變教師行為、發展教師素養和能力等方面的新的重大作用。
作者:趙亮 單位: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上一篇:機械類專業實習畢業實踐研究
- 下一篇: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