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0 11:16:00

導語: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分析論文

摘要:綠色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本文從農產品綠色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特征、關系和意義出發,提出重視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整合科技力量,實施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戰略;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等若干沖破綠色壁壘、發展區域經濟的構想和對策。

關鍵詞:區域經濟;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戰略

綠色壁壘已成為新時期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如何沖破綠色壁壘、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已成為急待解決的戰略問題。

一、現階段實現農產品綠色貿易和加速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建立在現代農業資源、生產、貿易、環境和人類消費需求變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間和諧統一基礎之上的現代農業生產貿易方式,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生產、經營和貿易活動過程的總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增長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是現代農業經貿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最終選擇,是農業貿易與環境和諧統一的客觀需要,也是發展農村區域特色經濟的必然要求。

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生產要素的地域間不均衡性和產品與服務不完全流動性決定任何一個地區、任何時候都具有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利用地區資源優勢,集中和發展規模經濟,減少產品與服務的轉移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產品國際間貿易的必要性。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循環,為稀缺的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置換與整合創造條件。區域經濟集團化使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在自由貿易、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區域同盟成員之間的資源配置優化,經濟上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基礎落后,地區發展不平衡,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初期不具備推動所有農業產業和所有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資本、技術和其他資源,政府對農業各地區、各部門或各產業進行廣泛的、大規模投資是不現實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很難做到地區均衡發展,因此,區域農業經濟非均衡發展也就成為客觀現實。區域農業經濟非均衡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發展地區綠色農業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生產和貿易。

農產品綠色貿易不僅是當前和今后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是當前和今后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當今,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和戰略制定來推進農產品綠色貿易和區域經濟的加速發展。

二、農產品綠色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間的關系

(一)實施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的理性選擇。農業經濟發展史實質上是農產品貿易戰略變化的歷史。從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的階段看,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依附階段、自主階段和戰略階段等三個不同的貿易發展階段。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小,農業問題已不再是農業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礎。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把農產品貿易發展看作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從社會經貿發展史看,貿易與環境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經貿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最終選擇;從國際農產品貿易協議談判看,國際貿易協議談判中,農產品貿易談判歷來成為國際貿易談判的焦點問題;從當今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看,近年來由于國際農產品綠色貿易的興起和綠色貿易壁壘的抬頭,使我國農產品貿易受到嚴重挫折。以福建農產品貿易為例,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2001年全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下滑到156376萬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萬美元下降了8個百分點。因此,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戰略問題。

(二)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是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國國內農產品自身品質、質量與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標準體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現在:第一,農產品產前、產中的安全衛生與過量用藥的污染問題。化肥、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過度使用嚴重影響農產品品質、質量和食品衛生安全。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等嚴重影響茶葉、蔬菜、水產品等大宗農產品出口貿易。第二,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問題。一是環保安全型生產資料少。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造成產品污染嚴重的常規肥料、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市場份額占到95%以上,用于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資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對完整、配套、可操作的農產品安全生產過程控制技術體系、標準和具體措施。一些無公害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有機食品基地,由于缺少無公害型的農用生產資料作為技術保障支撐,產品質量名不符實。三是產品檢測技術與手段落后。農產品質量控制手段相對薄弱,已有的檢測技術和各種設備重點是針對產后商品的安全性檢測,普遍忽視了產前、產中生產過程控制的質量檢測。第三,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差距問題。我國現行制定的有關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等項目少,標準也相對低,與發達國家差距甚大。長期以來,我國技術標準體系落后,技術標準水平低(現有國家標準中,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采標率為43%),技術標準更新慢(現有國家標準中有一半應廢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等,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質量和產品競爭力。第四,農產品產后加工、儲藏保鮮技術落后,產品流通、市場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品種較單一,成熟期過分集中。初級產品直接上市多,產品出口主要以初級產品形式為主;產業化程度不高、產品營銷方式落后,如,大多數果農還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無序競爭階段;儲藏、冷凍、保鮮技術不過關,不符合標準規定的保鮮劑應用影響品質;流通運輸條件差,產品長途運輸影響質量,產地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建設落后;農產品地區市場結構雷同、產品缺乏特色;農產品出口地區過于集中等。

(三)農產品綠色貿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農產品綠色貿易是現代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動力源泉農產品綠色貿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積極和深遠的影響。表現在:第一,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動力源泉。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是現代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綠色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第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克服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危險性的重要途徑。傳統以糧食為主的自給農業,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并以資源消耗的增加為農業增長的基礎。隨著土地及其它資源稀缺性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機會成本不斷增加,農業產業比較利益不斷降低,使傳統農業增長方式最終難以為繼。第三,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優勢制定了一系列嚴格標準,限制國外農產品流進本國,只有大力發展農產品綠色生產,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才能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有效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第四,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的必要途徑。受邊際投資回報率遞減規律的影響,隨著發達地區某一階段農業外向型綠色經濟的邊際投資回報率遞減和不發達地區農業邊際投資回報率的遞增,發達地區農業投資增加最終會過渡或轉移到不發達地區,實現農業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的轉移。

2.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增長國際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改善農業的貿易環境,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使農業的貿易免受其他國家在非關稅壁壘方面的種種歧視及農產品進出口帶來的壓力,降低農產品貿易的談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贏得更多的國際市場;有利于推動農業的對外開放,為國外投資者創造更為寬松、透明、穩定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使農業貿易獲得主動權,維護農業及農民的利益。其次,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區域農業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農產品貿易可以從世界范圍解決農產品供求平衡問題和有效配置稀缺農業資源問題,有利于促進各國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為農業增長國際化提供了從世界范圍尋求要素資源與產品市場的空間和機會;有利于使農業增長從國際國內分工和產業轉移中獲得結構調整、外向發展的機遇,實現供給創新,創造新的需求,開拓新的市場;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根據當地自然資源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和產品布局調整,壓縮、淘汰那些落后的過剩生產能力,解決適地適種或適養問題,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

3.農產品綠色貿易是適應WTO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客觀需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循環,為我國相對富余的勞動力要素與稀缺的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置換與整合創造條件。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也在迅速發展。區域經濟集團化使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在自由貿易、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它通過區域集團組織的協議、條約等形式在資本、技術、商品、信息等領域進行合作,實現區域同盟成員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經濟上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是適應WTO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客觀需要。

4.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區域農業生產水平從農業國際間技術和產品的交流角度看,農產品貿易是獲得農業技術外部經濟和資本外部經濟的基本前提條件。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一國或地區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其相對優勢會由勞動密集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品轉移。農產品綠色貿易,通過國際間產品、技術的貿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進農產品生產水平和技術的提高和進步,克服國際間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有效促進農業技術引進、創新和交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礙我國自主發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積極鼓勵外國農業高技術產業公司來我國投資,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擴大技術外溢效應;同時,積極幫助國內農業新興、幼稚產業和中級產業的發展,培育農業后勁產業,為農業結構升級提供了基礎。

5.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的必然選擇許多發展中國家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制定了先出口環境資源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發展戰略,利用環境資源的比較優勢發展對外貿易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我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正確地處理好對外貿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三者的關系,走社會、經濟和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一,實現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保護貿易環境,減少、消除污染和環境破壞,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維護生態平衡,是實現農業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是追求人與自然共生與循環的不可逆轉趨勢。第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國際化發展趨勢的要求。隨著農業國際貿易環境的不斷優化,關稅和非關稅限制逐步減少,自由貿易原則得到貫徹,綠色貿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強,農產品綠色貿易成為實現國際貿易的自然要求。第三,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人類消費需求變化的結果。人類消費需求變化導致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求格局發生重大改變。農產品消費需求的變化將集中表現在具有優質、衛生安全、便利和品種、風味多樣化等特征的產品上。

6.農產品綠色貿易符合比較利益原則,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經濟發展的過程,實質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實現農業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參與國際、國內分工與合作的重要途徑。我國人均水資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資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資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資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資源是世界的1/4,通過實現農業國際化,可利用國際資源解決中國農業資源不足的問題,將自身資源配置到能發揮最大效率的地方,從而促進農業提高比較效益。

7.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實現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必然選擇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實行負保護,農業為實現工業化發展資本積累提供重要來源,農產品出口仍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我國農業部門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仍是一個不斷作“貢獻”的部門,政府不可能也沒有能力通過價格支持、收入補貼、市場收購等方式對農業部門進行較大程度特別保護和支持,只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和特色,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才能有效保護農業本身發展,促進二元結構的根本轉變。

三、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的戰略構想與對策措施

如何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呢?本文認為其指導思想應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為基本指導,以科技為依托,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國家(區域)技術標準戰略、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戰略、項目工程帶動戰略以及打造綠色貿易區等為主要戰略內容,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推進農產品綠色貿易,以點帶面、梯度推進,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重視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重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體系創新相結合,有目標、有重點、按步驟、分階段地發展農產品綠色貿易區;重視加強貿易環境立法和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區域貿易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應對綠色壁壘,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全面提高區域農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具體對策如下:

(一)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促進農產品貿易和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政府要不斷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由行使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投資與發展環境職能上來。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1.要重視做好六個結合一是把區域優勢發展總體戰略的選擇、制定同區域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設計、區域優勢產業發展方向的設計和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時空布局及平衡發展結合起來;二是把區域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體系創新結合起來;三是把提倡發展綠色貿易、鼓勵綠色產品生產和銷售及促進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結合起來;四是把促進提升農產品品質質量、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同國內農業的扶持和保護結合起來;五是把促進國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同加快環境法制建設的步伐、保障人民、動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結合起來;六是把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同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2.要正確處理好觀念更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體系建設間的關系觀念更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觀念更新,才有目標、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術創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重要依托。技術創新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最有效方法。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高所表現的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農產品質量(包括安全性)高的優勢和農產品花色品種多、精深加工產品的優勢等這三個方面優勢的發揮均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可以降低單位農產品物化過程的勞動消耗,可以減少單位農產品生產的勞動支出,可以以同樣多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品和收益,或以較少的投入獲得同樣的產品和收益,從而達到單位農業資源利用率和效用滿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科技進步又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先決條件,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質量差、品種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關鍵。制度創新是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制度創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種優勢的資源,提高資源生產利用效率,發揮比較效益和規模效益;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調整生產結構和社會再生產的產品分配過程,通過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資源和產品向有效資源利用的部門或產品生產的部門和方向轉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益;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規范和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提高綠色產品、綠色生產和綠色經營的法律意識,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度創新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組織創新和體系建設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重要環節。組織創新、制度創新、體系建設和管理創新是實現制度目標的根本和重要保證。

3.發揮政府戰略指導作用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二要成立實施“綠色農業工程”統一領導機構和組織管理協調機構。制定區域項目發展規劃和總體目標,確立重點項目發展的主要內容以及指導思想、戰略方針和實施步驟,組織項目的落實,協調項目的管理,組織監督、檢查、評定項目的進展與完成質量等。三要加強政府對發展綠色經濟的扶持力度。從減免農業稅費、增加農業科技教育投入、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降低農產品市場流通成本、降低市場風險、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四要特別重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要加快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農產品,不斷增加農產品的花色品種;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要打好非轉基因農產品的牌子,增加非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出口;要增加農產品的文化含量,豐富農產品的文化內涵,并以此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實施技術標準戰略

把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提升到發展戰略高度,作為區域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關鍵內容。要特別重視制定農產品國家(區域)綠色技術標準體系,把它列入區域科技發展規劃。建立農產品區域綠色技術標準體系是全面、合理、科學地規劃、配置、利用區域內農業科技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區域科技水平、實現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和區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期以來,我國技術標準體系落后,技術標準水平低,技術標準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等,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質量和產品競爭力。

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要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實現蔬菜、水果、茶葉、水產等大宗農產品出口為突破口,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建立食物安全生產基地為依托,以生產過程源頭控制為切入點,以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依法加強質量監測管理為手段,力爭用較短時間基本上解決我國農產品品質和污染物超標問題。當前首要任務是建立大宗農產品綠色技術標準體系,要加快制定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參照世界著名(權威)產品認證機構和主要產品認證制度,在廣泛開展農產品貿易國際技術法規、標準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礎上,按照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配套的原則,通過規范技術,制定食物安全生產技術規程,包括種子種苗技術、施肥技術、植物保護技術、栽培管理技術、食品加工、運輸、儲存等技術措施。加強現有標準修訂工作,引入競爭機制,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推進高新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要積極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加大對采標項目的資金投入,保證國際標準轉化工作任務的落實。對涉及人身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強制性標準,要保證實施效果。要加強采標示范,擴大標準化示范規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創新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體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首要環節,是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農業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推廣的科技支撐系統結合起來,同建立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體系結合起來。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視機制創新,鼓勵多學科聯合協作攻關,鼓勵產、學、研結合,降低技術創新與技術流通應用成本。

當前要特別重視把整合科技力量與確立技術發展目標和優先領域結合起來。要重視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綜合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重點加速新型無公害農產品替代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技術的研究和創新,研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關鍵技術、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技術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檢測的技術和設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全程控制高技術成果。重點包括優質品種選育、產地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產、加工與衛生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術;高效、低殘留(化學生物)農藥、作物生長調節劑和新型高效專用復合肥、葉面肥技術;城郊農業和設施農業中的無公害生產技術;微生物肥料技術、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機肥料、生物調節劑等生物技術;農產品信息、安全、預警、預報的網絡體系建設技術等。要加快建立農業環保技術研究中心,從無公害新型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入手,分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無公害農業的發展。要積極促進技術擴散、技術推廣,重視建立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按照“五統一”(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規程標準、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產品標識)的要求,重點創建一批無公害蔬菜、水果和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加強產地源頭控制。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扶持專業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市場中介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產銷順暢。要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聯姻,創辦農業生產基地、科技示范園、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基地示范、企業帶動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

(四)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

任何一個地區都具有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區域經濟優勢的必要。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是克服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視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重視建立綠色貿易經濟區、綠色貿易特區、閩臺農業綠色貿易區等綠色貿易經濟區。要明確區域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提高質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點治理,以點帶面,梯度推進;要把打造“綠色特區”同實施梯度推進戰略結合起來。

第二,重視實施綠色項目工程帶動發展戰略。要積極促進綠色基地建設、綠色園區、綠色示范區建設;要積極組織實施包括項目組織多元化、推廣形式綜合化、推廣措施一體化的工程項目,促進區域綜合生產開發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針對南北、東西的差距,積極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如水產品、畜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煙等)的調整,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快發展步伐,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努力開拓國際高檔農產品市場,積極改善農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條件。加快建立大統一、大流通的市場體系,減少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培植和扶持一批農產品營銷公司,樹立名優農產品形象,建立生產、經營連鎖店。對于缺乏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戰略調整,應在保證安全供給的條件下適當減少生產,調整資源成本高、缺乏比較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布局。要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制度,鼓勵和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既要保證糧食安全供給,又要促進糧食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重點加強落后產區的技術培訓,通過規范技術,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區域生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與國際接軌。

(五)加強體系創新與制度建設

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加強生產監管、市場準入體系建設和保障體系建設等內容。

第一,加強生產監管。一要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分期分批創建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加強動植物無規定疫病區建設;二要凈化產地環境,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力度,嚴格控制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三要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建立農業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行為;四要推行標準化生產;五要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扶持和發展專業技術協會、流通協會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促進農業產業化,以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生產,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品種布局和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場準入制度。一要建立監測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監測,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要求。二要推廣速測技術。在全國大中城市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技術,推廣速測技術,公布檢測結果。三要創建專銷網點。在國家和省級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連鎖超市推進安全優質認證農產品的專銷區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和集中配送。四要實施標識管理。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求標明產地和生產者(經營者)。五要實行追溯和承諾制度。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記錄制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體系建設第一,要健全標準體系。按照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配套的原則,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及時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抓緊制定急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第二,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疫、檢測體系建設。有關職能部門及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快配備農產品質量安全檢疫、檢驗和檢測設備,制定相關制度,培訓人員,強化檢測手段,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和糾正。要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積極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檢驗檢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認證體系建設。整頓綠色產品市場,規范綠色產品的認證、發證工作;加強認證機構建設,重視與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提高認證工作的權威性;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強生態環境污染監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建設。盡快啟動農產品食品污染監控和預警系統,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全程跟蹤和監督;加強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條款、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并及時地將信息反饋給有關部門和企業,做好防范工作;加強國際合作,開展南北對話,建立環境與貿易協調的良性機制,及時向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者提供質量、安全、標準、品牌、市場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強管理機構與服務隊伍建設。加快標準化研究及管理機構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的標準研究和信息服務格局,提高標準化工作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3.加強與綠色貿易有關的環境法制及制度建設要加快建立貿易與環境法制建設專門機構,加速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立法;要健全環境標準體系,建立完善的環境標志制度,促進環境標準與國際接軌;要提高貿易與環境執法水平;要積極鼓勵技術創新,扶持綠色產業。

4.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加強農業國內政策支持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推動農村新一輪改革。要建立健全一個能適應新階段和農業國際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協調的農業管理體制。要積極培育農村市場經營主體,鼓勵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持龍頭企業、專業性服務組織和市場中介組織,使其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進一步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搞活農產品流通,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重點抓好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體系建設,鼓勵組建農業行業技術協會、商會等組織進入流通行業。加強農業國內政策支持,要用好農業協議“綠箱”政策條款,強化對農業的投入支持,重點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質量標準和市場信息等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要加強農產品安全宣傳培訓,從正反兩方面對食物安全生產和市場情況進行經常性的宣傳,在《農民日報》或《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開辟“食物安全”宣傳專欄,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論文網]

參考文獻:

[1]孫久文.現代區域經濟學主要流派和區域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J].經濟問題,2003,(3):2-5.

[2]孫東升.WTO與中國農產品貿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楓,趙秉強.我國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發展的優先領域[J].中國科技論壇,2002,(2):21-24.

[4]劉彥.技術性貿易體系建設是我國產業與外貿發展的戰略性任務[J].中國科技論壇,2003,(1):5-6.

[5]林國華,林卿.論技術創新與農產品貿易自由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2):58-62.

[6]林國華,林卿.論構建符合中國農業發展的技術壁壘體系[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