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基尼系數到收入差距

時間:2022-03-21 12:35:00

導語:論基尼系數到收入差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基尼系數到收入差距

摘要:本文通過對財富分配、生活方式和價格水平、貨幣邊際效用遞減、評價生活質量標準以及指標構造缺陷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基尼系數作為公平性指標的局限性。本文認為,公平是公眾認為合理的、愿意接受的規范和準則,其結果是公眾的滿意和社會的和諧。根據這一觀點,我們可以用收入滿足度來反映公眾的滿意程度,從而建立能反映社會公平與和諧程度的指標———收入滿足度差距指標,并用德國的經驗數據加以驗證。

關鍵詞:公平;公平性指標;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收入滿足度差距

在經濟學領域中,人們一直把基尼系數作為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指標來運用。但經濟發展到今天,可分配的財富已不僅僅是貨幣,也不僅僅是物質財富。在財富內容多樣化的條件下,如果仍然用基尼系數作為分配公平性指標,則不免有失偏頗。公平是公眾認為合理的、愿意接受的規范與準則,公平的結果是公眾滿意和社會的和諧。因此,能否作為公平性指標,其實質就是指標能否測定公眾滿意的程度和社會和諧的程度。本文試圖建立能反映公眾滿意程度與社會和諧程度的公平性指標論文。

一、基尼系數作為公平性指標的缺陷分析

(一)基尼系數不能全面反映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整體福利分配的差距

基尼系數是按照居民貨幣收入多少累計計算的百分比,計算的結果是貨幣收入差距,反映貨幣收入差距的程度。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整體福利分配是整個社會財富的分配,除了貨幣收入分配以外,社會財富分配還有許多非貨幣收入的分配。例如,福利分配、公共產品分配、資本分配、政策分配等,這些非貨幣收入因素直接影響著人們擁有的實際財富數量。可見,基尼系數反映的貨幣收入差距僅僅是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整體福利分配差距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二)基尼系數不能準確反映居民實際生活水平的差距

基尼系數可以反映貨幣收入差距,但貨幣收入差距不能體現居民實際的經濟生活水平差距。當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整體福利分配(財富分配)一定時,實際經濟生活水平差距還與生活方式和物價水平有關。如果一個國家各地區以及各地區城鄉之間的生活方式和物價水平完全一致,那么,基尼系數所反映的收入差距與實際生活水平的差距就相一致。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生活方式和物價水平通常是有差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物價水平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不考慮生活方式和物價水平等因素的基尼系數,要反映真實的生活水平差異是困難的。

(三)基尼系數的有效性會隨貨幣邊際效用的遞減而下降

隨著貨幣收入量的絕對增長,貨幣邊際效用遞減,基尼系數的有效性下降。貨幣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生活的差別,尤其在經濟發展水平低,財富形式僅為貨幣時,貨幣收入的差距幾乎就決定了人們的經濟生活差距。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貨幣收入絕對量的增加,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貨幣收入的增量對經濟生活水平的決定作用減弱,反映貨幣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的有效性也會隨著貨幣收入量的增加而下降。

(四)基尼系數不能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差距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更加富裕。物質生活富裕是為了幸福和快樂,但物質生活富裕并不等于幸福和快樂。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評價并不是完全取決于經濟因素,還包括其它非經濟因素,如精神上的滿足、心理上的需要、個性化的發展等。

人們追求幸福與快樂,這才是生活質量的標準,而幸福與快樂并不一定與貨幣收入量相聯系。所以,生活質量差距,或者說幸福與快樂差距,不是由單一的貨幣收入差距所決定的。

(五)基尼系數構造本身的缺陷基尼系數構造的局限性主要是基尼系數所對應的洛倫茲曲線的非惟一性,即不同的洛倫茲曲線可能有著相同的基尼系數(見圖1)。

ba線b線a圖1洛倫茲曲線

圖1中有兩條不同的洛倫茲曲線a和b,對應著相同的基尼系數。如果利用基尼系數比較兩種分配結構的差異程度,得出的結論是兩種分配結構的收入差異程度相同。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線a與線b對應的分配結構是不同的,線a對應的低收入群體相對貧困程度要大于線b對應的低收入群體。如果僅依據基尼系數所反映的結果,兩種收入分配結構相同,因而就不能發現其中的差異,政策制定者也就無法依據基尼系數作出最合理的決策。[1]

綜合上述因素,一國財富分配差距、生活方式和價格水平的差距、貨幣邊際效用遞減和評價生活質量標準的不同,以及基尼系數的構造本身的缺陷,都可能降低貨幣收入差距的有效性。

二、構建反映社會公平與和諧程度的指標———收入滿足度差距

在經濟社會里,人們追求貨幣,并用于換取物質財富。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期,物質財富的增加有效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富裕讓人感到幸福和快樂,因此,財富是提高幸福程度的手段。物質財富成為人類一切活動的目的,追求財富增長最大化,從而使追求貨幣收入最大化成為經濟人的行為準則。當貨幣收入是一切活動的目的時,規范和衡量社會財富分配的尺度與標準自然是貨幣數量,社會公平與否也主要表現為貨幣分配公平與否,貨幣收入差距的指標———基尼系數,也就成為分配公平與否的重要指標。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和個人的財富都在增加,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財富初期帶來的幸福效應下降,財富與幸福之間沒有必然的正相關關系。在基本的物質生活滿足后,人們往往會引發其他方面的需求,如文化教育、社會保障、自然環境、誠信、公平、廉潔等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這些需求與對財富的需求一起共同構成影響生活滿意或幸福的因素。當人們對滿意與幸福評價的因素由財富的唯一性轉化為多元性時,再用貨幣收入數量作為規范和衡量分配的計量單位,用貨幣收入差距作為分配公平性指標就太狹窄了,因而必須構建新的公平性指標。

(一)從薩繆爾森幸福公式到收入滿足度由于對生活滿意或幸福的評價因素包含了物質與非物質因素,評價指標一定是一個包含多種因素的復合指標。在這個復合指標中,既有客觀的物質因素,也有主觀的心理因素。能否建立帶有主觀性因素的指標呢?2002年,經濟學諾貝爾獎頒給了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其核心思想是:人的經濟行為不僅受人的理性因素影響,而且受心理因素影響。這種觀點得到經濟學界認同。這標志著當今經濟學主流由理性人研究轉為行為人研究的變化趨勢,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由以物為本的財富觀轉為以人為本的幸福觀的變化趨勢。[2]這就為主觀性指標的存在和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著名的薩繆爾森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這個公式中,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當欲望既定時,效用越大,越幸福;當效用既定時,欲望越大,越不幸福。雖然公式涉及的所有變量都是用于主觀判斷的概念,既不能量化又不能計量,但它揭示了與幸福相關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依據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筆者建立了收入滿足度的測算公式:收入滿足度=實際收入/希望收入。用收入滿足度測定國民幸福實現程度,其詳細建立過程可參見筆者2004年11月發表在《管理世界》上的論文《上海居民收入滿足度測試與分析》。[3]顯然,收入滿足度指標使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數量化,采用可以計量的實際收入替代了不可計量的效用,并用可以計量的希望收入替代了不可計量的欲望,使幸福程度可以用精確的數量來計算和比較。

(二)收入滿足度差距指標的建立

收入滿足度可以反映居民生活滿意或幸福實現的程度,但是,該指標是一個均值。均值反映的是社會整體的滿意或幸福水平,既不能反映個體居民的實現水平,又不能反映個體居民的水平在整個社會中的分布和結構。為此,筆者將建立收入滿足度差距指標來反映個體居民生活滿意或幸福水平在整個社會中的分布和結構,而收入滿足度與收入滿足度差距的關系猶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基尼系數的關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或低,代表的是社會總體的收入水平高或低,但它既不能反映個人實際收入水平的高低,又不能反映個人收入水平在整個社會中的分布和結構。所以,要反映個體收入在整個社會中的分布與結構,就需要用基尼數來表達。同理,收入滿足度高或低,可以認為是整個社會平均的生活滿意或幸福實現程度的高或低,但要反映個體居民的實現水平和個體在整個社會中的分布和結構,就需要有類似表現貨幣收入差距———基尼系數這樣的指標,筆者把這個指標定義為收入滿足度差距指標,并用它來反映個體居民生活滿意程度和幸福水平在整個社會中的分布和結構。

一般說,收入滿足度差距小,說明全社會居民個體的生活滿意和幸福實現程度差距小,都比較接近收入滿足度的均值,社會各階層、各利益團體、各社會成員對自身生活狀態的評價比較一致。這表明在社會經濟關系中,社會成員之間沒有重大的矛盾與沖突,社會比較和諧。相反,收入滿足度差距大,說明社會成員個體對自身生活狀態的評價相差很大,完全偏離了收入滿足度的均值。這表明社會各階層、各利益團體、各社會成員之間有較大的分歧,他們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社會不和諧。

下面運用計算貨幣收入差距建立基尼系數的方法來計算收入滿足度差距。將洛倫茨曲線(見圖2)坐標系中的橫軸OP設定為按收入滿足度從低到高分組的人口累計百分比,縱軸OI表示收入滿足度的累計百分比,ObY曲線即為收入滿足度差距曲線。收入滿足度差距曲線ObY將OYP所包圍的面積分成A與B兩塊,A表示不平等面積,A+B表示完全不平等面積。與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一樣,收入滿足度差距的計算公式為:收入滿足度差距=AA+B收入滿足度差距是大于0,且小于1的數值。數值越接近于0,則收入滿足度差距越小,代表大多數居民個體收入滿足度與社會總體的收入滿足度均值相接近,社會比較公平與和諧;收入滿足度差距數值越接近于1,代表大多數居民個體收入滿足度與社會總體的收入滿足度均值偏離越大,社會比較混亂與動蕩。IYABba100%80%60%40%20%020%40%60%80%100%P人口累計百分比收入滿足度累計百分比O圖2收入滿足度差距曲線(三)兩個指標組合的社會經濟意義有了收入滿足度差距指標,結合收入滿足度,可以解讀多種社會狀態:高的收入滿足度,高的收入滿足度差距;高的收入滿足度,低的收入滿足度差距;低的收入滿足度,高的收入滿足度差距;低的收入滿足度,低的收入滿足度差距。對于具體的社會狀態,就可以作出具體的分析。

第一種組合,高的收入滿足度,高的收入滿足度差距。社會整體的生活滿意和幸福實現程度高,但社會成員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對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的感受極不一致。這表明盡管社會總體精神物質高度文明,但社會各階層、各利益集團、各社會成員之間有較大的分歧和矛盾,社會各種關系不夠和諧。

第二種組合,高的收入滿足度,低的收入滿足度差距。社會整體的生活滿意和幸福實現程度高,社會成員之間的實現程度基本相同,對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的感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家都覺得自己很滿意、很幸福。這表明社會精神物質高度文明,社會各階層、各利益集團、各社會成員之間又沒有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社會各種關系高度的和諧。高的收入滿足度,低的收入滿足度差距,將是和諧社會追求的最理想的組合指標。

第三種組合,低的收入滿足度,高的收入滿足度差距。社會整體的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低,社會成員之間有很大的的差距,對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的感受極不一致,這表明不但社會整體的精神物質文明程度低,而且社會各階層、各利益集團、各社會成員之間又有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極其緊張,社會非常不和諧。低的收入滿足度,高的收入滿足度差距,應是最不理想的組合指標。

第四種組合,低的收入滿足度,低的收入滿足度差距。社會整體的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低,大家感受比較一致,都覺得不滿意、不幸福,這表明社會存在一些比較集中且是公認的社會問題,社會不夠和諧。再結合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差距還可以對貨幣收入差距作進一步的分析。一般認為,基尼系數以0.4為警戒線,在0.4以下為安全區域,超過0.4意味著社會面臨動蕩的威脅。但由于基尼系數存在缺陷,加入收入滿足度差距指標后,就可以全面地評價基尼系數:基尼系數超過0.4,如果收入滿足度差距小,意味著綜合各種經濟和非經濟因素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的真正生活水平差距沒有貨幣收入差距大,因此,不一定會引起社會動蕩;反之,基尼系數小,但是收入滿足度差距很大。就是說,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的真正差距比貨幣收入差距要大得多,即使基尼系數很小,同樣會引起社會動蕩。

三、基尼系數與收入滿足度差距相關性檢驗由于國內沒有相關的統計數據,我們選擇使用德國經濟研究院(GSOEP)關于居民生活狀況調查的數據庫資料,作為實證分析的依據。由此,我們獲得了連續19年的收入滿足度數據。

(一)相關性系數的計算和分析運用GSOEP數據,我們計算了1984-2002年德國抽樣人群的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和收入滿足度差距,如表1所示。然后,再計算同期的收入滿足度、收入滿足度差距和基尼系數的相關系數,如表2所示。1984年至2002年德國抽樣人群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差距和收入滿足度的線性幾何關系,如圖3所示。

從表2可以看到,基尼系數與收入滿足度的相關系數為0.19,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兩者不存在相關性。收入滿足度差距和基尼系數的相關系數為-0.34,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兩者不存在相關性。收入滿足度與收入滿足度差距的相關系數為-0.61,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兩者存在明顯的負相關,即收入滿足度差距縮小,則收入滿足度提高;收入滿足度差距擴大,則收入滿足度下降。這些結果證實了我們在理論上的推導:基尼系數只反映貨幣收入數量差距,貨幣收入數量不是決定人們生活滿意和幸福的程度以及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差距的唯一因素,貨幣收入差距與人們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以及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差距不具有絕對正相關關系,收入滿足度差距與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明顯負相關。表11984年—2002年德國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及其差距年份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收入滿足度差距19840.300.640.2319850.300.640.2119860.310.650.2019870.310.650.1919880.310.650.2019890.310.650.1919900.310.660.1819910.350.620.2219920.320.610.2119930.310.620.2119940.310.610.2219950.310.610.2119960.310.620.2019970.310.600.2119980.320.610.2119990.330.620.2020000.350.640.2020010.350.650.1920020.410.650.19資料來源:根據德國經濟研究院GSOEP(1984-2002)年數據庫數據計算。

表21984-2002年德國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及其差距的相關系數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收入滿足度差距基尼系數1收入滿足度0.191收入滿足度差距-0.34-0.611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的差距收入滿足度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0.70.60.50.40.30.20.10差距值及滿足度圖31984-2002年德國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和收入滿足度差距比較結合表1,可作進一步分析,并可得到以下結論:1.基尼系數與收入滿足度,即生活滿意和幸福實現程度不相關。當貨幣收入差距擴大,即基尼系數從1984年的0.30上升至1988年的0.31,從1992年的0.32上升至2002年的0.41時,收入滿足度卻逐漸提高,即從1984年的0.64上升至1988年的0.65,再從1992年的0.61上升至2002年的0.65。基尼系數上升時,收入滿足度不降反升,這說明居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沒有因為貨幣收入差距擴大而下降,反而有所提高,即居民主觀認定生活滿意和幸福實現程度沒有因為貨幣收入差距擴大而下降。

2.基尼系數與收入滿足度差距不相關。當貨幣收入差距擴大,即基尼系數從1984年的0.30上升至1988年的0.31,再從1992年的0.32上升至2002年的0.41時,同期收入滿足度差距卻在縮小,收入滿足度差距分別從1984年的0.23下降到1988年0.20,再從1992年的0.21下降到2002年的0.19。收入滿足度差距的數值始終小于基尼系數數值,這表明德國居民生活滿足度差距要比貨幣收入差距小。這也說明,基尼系數與收入滿足度差距不相關,當基尼系數上升時,收入滿足度差距不升反降,即貨幣收入差距擴大,收入滿足度差距縮小,居民滿足度差距沒有因為貨幣收入差距的擴大而擴大,反而縮小。

3.收入滿足度與收入滿足度差距數值關系負相關,社會經濟意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當收入滿足度差距逐漸縮小,即從1984年的0.23下降到1988年0.20,再從1992年的0.21下降到2002年的0.19時,收入滿足度卻逐漸提高,即從1984年的0.64上升至1988年的0.65,再從1992年的0.61上升至2002年的0.65;當收入滿足度差距擴大,從1990年的0.18上升至1991年0.22時,收入滿足度卻下降,即從1990年的0.66下降到1991年的0.62。收入滿足度反映生活滿意程度和居民幸福實現程度,收入滿足度差距反映社會和諧程度。當收入滿足度差距縮小,社會比較和諧時,則收入滿足度高,居民的生活滿意和幸福實現程度就高;當收入滿足度差距擴大,社會不太和諧時,則收入滿足度低,居民的生活滿意和幸福實現程度低。

(二)德國社會經濟實際情況與數據含義相吻合德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也印證了數據的正確性。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德國居民的貨幣收入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居民貨幣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基尼系數從1984年的0.30上升到2002年的0.41。但是,在貨幣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政府完成了使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相接近的社會福利制度,政府用于社會福利的支出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社會福利水平高,福利差距小,物價穩定,社會安定,這些因素弱化了居民的貨幣收入差距,居民實際生活水平的差距或感覺的生活水平差距要比貨幣收入差距小。所以,德國居民收入滿足程度依然較高,生活滿意和幸福實現程度也較高。

從圖3可以直觀地看到,19年來德國的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和收入滿足度差距數據的具體特征可以分成四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1984-1989年,在基尼系數較穩定的情況下,收入滿足度差距逐步下降,同期的收入滿足度逐步上升。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已經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人們生活富裕、社會安定、福利保障水平較高,這時期雖然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格局沒有很大變化,但人們的生活幸福程度得到了提高。

第二階段:1990-1991年,基尼系數與收入滿足度差距走勢一致,呈現出貨幣收入差距和收入滿足度差距同時突然擴大,尤其是1990年到1991年,基尼系數從0.31上升到0.35,收入滿足度差距從0.18上升到0.22,表現出高度的相關性,同時收入滿足度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與19個計算樣本總結論相反,這是突發事件的結果。1990年10月3日,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合并,德國實現統一。1991年,GSOEP加入了原民主德國居民的樣本,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巨大的經濟實力差異,居民生活水平的差異,以及合并后種種社會矛盾造成問卷數據上的變化,這些都是兩國合并后社會經濟矛盾在統計數據上的反映。

第三階段:1992-1996年,基尼系數與收入滿足度差距和收入滿足度基本上恢復到第一階段的態勢。在德國統一后,隨著東部經濟計劃的實施,l992年后原民主德國地區經濟開始走出谷底,逐步回升。經濟穩定,社會經濟矛盾解決后,社會和諧程度提高,居民生活滿意和幸福程度提高。

第四階段:1997-2002年,基尼系數與收入滿足度差距呈顯著的負相關態勢,基尼系數從1997年的0.31持續上升至2002年的0.41,是19年來的最高水平;收入滿足度差距卻持續下降,一直到2002年的0.19,是19年來的較低水平;收入滿足度也持續上升至2002年的0.65,達到19年來的次高水平。這一時期,德國的失業率較高,失業者增加是貨幣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之一,但在德國強大的社會保障制度下,失業沒有造成社會的動蕩,也沒有影響居民的幸福感,社會和諧指標和生活滿意、幸福實現程度指標都較好。

四、結語

基尼系數只反映貨幣收入數量差距,貨幣收入數量不是決定財富多少的唯一因素,貨幣數量差距也不是決定財富分配差距的唯一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財富形式的多樣化,貨幣收入差距與財富分配差距的相關性下降。因此,基尼系數不能成為分配公平性的指標,或者說,不能作為分配公平性唯一的指標。

分配公平的結果是公眾滿意,公眾滿意的結果是社會和諧。讓公眾滿意的分配因素有物質性的,也有非物質性的。用包含多種因素的收入滿足度指標反映公眾的滿意程度,用收入滿足度差距表現公眾滿意的結果———社會和諧。當人們的價值理念由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時,追求生活滿意和幸福就成為人類所有活動的最終目標,提高收入滿足度就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提高收入滿足度的方案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對不同的社會階層將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收入滿足度差距就是選擇和評價方案的指標。

綜合基尼系數、收入滿足度和收入滿足度差距指標,可以正確地評價和調整各種經濟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安定。

參考文獻:[1]封建強.基尼系數與滿意度曲線[J].統計研究,2000,(11).

[2]王泓遠.馬克思經濟科學中的人本思想[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3).

[3]傅紅春,羅文英.上海居民收入滿足度測試與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